《开放你的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放你的人生-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有大批人打破铁饭碗,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或者下海创业,或者自谋职业,或者成为中介或专业人士、或者出国留学,并且许多人也因为这种人生开放而获得成功。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王石、李东生、马云、陈东升、王波明、田溯宁、冯仑、任志强、郭凡生等一大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开放群英,改写了中国企业激荡30年的大格局,谱写了市场经济时代中国人冲破体制束缚、实现人生开放的伟大实践史。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目前中国有2亿民工在南下北上地流动,还有几千万大学生在异地求学。当然也由此带来了许多对国家地域“开放”的要求:打破户籍和暂住证的限制、解决春运难题等还只是基本问题,解决跨地域带来的医保、教育、住房、公民权益的平等问题才是更深层次的挑战,而且就连中国的亿万农民,也不能不被推到人生开放的大潮之中。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中很干脆地表示:要解决“三农”问题,或者说农民要致富,关键就是要将农民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
  ——从单一专业技能到多元工作素质:过去有句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在开放社会,男女在行业上打破了必须从一而终的限制,大多数职业人都曾从事过不同的职业。一方面,许多专业本身就是“万金油”专业;另一方面,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强的“通才”。虽然在我国约有三到四成的人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但其中并不乏杰出的成功者:例如,做电子商务网站的马云原是英语教师,做互联网的张朝阳学的是物理专业,做宽带的田溯宁在美国读的是环境资源管理的博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兼职”、“自由职业者”、“SOHO”等词语也不再陌生,农民都要搞“副业”,人人都应对着这种开放。
  ——从就业到创业:改革开放前,中国几乎没有人创业,一切全是国家和集体计划安排。当今中国创业者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是人生开放的一个很显著表现,今日的创业大潮正得益于中国的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形成。目前,中国的私营企业已超过550万家,占全国法人企业总数的80%以上,还有2621万名个体工商户,总共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0%以上和新增就业的90%以上,其中不乏在高科技、新经济领域里的个人企业,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就已有五六十家中国人创办的企业,如进入纳斯达克指数100的百度和分众传媒。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社会的开放使个人属于自己而非单位,因此,在多个单位供职或担任多个职务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放到了人才中心,也越来越多的人更在乎市场和社会的评价。李开复是谷歌中国公司的CEO,但大量投注精力在关心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上;徐小平是新东方英语的创办人之一,但他喜欢帮助青少年进行人生规划;王石是万科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也投入很多时间到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当中。我个人也身兼多个社会职务,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努力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服务上。目前在中国,投身社会,关心环保,关注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个人越来越多,这也正是社会开放的表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导言 开放的时代(4)
——从“男女老少有别”到“人人平等”:如今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越来越被社会忽略。一方面,这种开放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特点,女总理、女市长、女老板、女总裁不再新鲜;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化中有“中性化”的趋势出现,审美的中性化、服装的中性风……乃至对同性恋的宽容,这都是开放式人生现象之一。此外,社会也越来越多地用心理年龄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商业江湖里更是没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对于创业者来说,既没有退休这个概念,也根本没有三十才“立”或者必须离开学校才可以创业的规矩。
  ——从单一文化价值观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呈现出尊重人性和人权、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共同趋势,而在生活、观念和习俗上也逐渐多元,并走向了共存,如各种洋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在语言学习上的体现更加明显,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目前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或非专业),为迎接北京奥运,连出租车司机、街道老大妈都在热学英语。同样,外国人也学习中国文化,如《论语》是日本高中语文的必修课之一,美国有2500所中学在教授中文,中国的春节在世界各地被庆祝。
  整个中国的人生开放现象,已经如此醒目和广大。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企业家,从生活饮食到就业求职再到自主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置身于“开放”大潮之外。
  对于个人来说,在这样的开放时代,要想获得个人的成功,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与时代俱进、与世界同步、与他人和谐,甚至只是不想孤立于世界之外,都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人生。
  开放人生就是开放视野、开放舞台、开放信息、开放机会、开放成功!开放的人生与封闭的人生,两个视界,两重天地。开放的人生,如流动的清泉,唯有源头活水来;封闭的人生,如死水一潭;终究会变质枯干。只有开放你自己,解放你自己,才能自主你自己。开放是人生的大熔炉,开放你的人生,世界一定从此不同!
  我个人对人生开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理解。
  我的开放式人生
  17岁那年,一个铺盖卷、一个军用水壶、一些简单衣物,我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瓦房、进城要先走30里路再搭车的山村公社插队,住在猪圈旁边一间堆放农具的茅草房里,每逢雨天屋漏不止,主食是掺了盐的稀饭,做伴的室友有老鼠、蜘蛛、蟑螂。当时,我在第一篇插队日记中写道:“去了,去了,终于去了/十七岁的我终于来到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人生的道路就从这里开始了。”
  18岁那年,我省吃俭用主动订阅了《参考消息》等报刊,经常回城借书。在繁忙的农村劳动过后,我就在茅草屋顶挖洞装玻璃“借光”看书,晚上则抱着收音机了解中国和世界。当时,我还曾自赋一诗《茅屋》:“茅屋四壁荡空空,又冷又湿又透风,吾身虽居寒室里,环球风云装胸中。”
  19岁那年,改革开放终于到来了,全国恢复高考。我在考试前20天从理科转到文科,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报了英语而非德语专业。体检那一天,我先赶了30里路到镇上等通知,接着骑自行车赶60里路到县医院体检,我喝了不少凉开水和醋,因为据说这样可以防紧张而导致血压过高。我不怕折腾,因为我知道必须抓住自己的人生命运。最终,我通过了这场有史以来录取率最低的高考,成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
  25岁那年,大多数人都还在珍惜着终于可以工作而非天天搞斗争的时光,我已有幸在国家对外经贸部的工作岗位中接触开放的世界。在人民大会堂一次谈判当翻译过后,我意识到自己从思想观念到现代经贸知识上的全方位差距,下定决心放弃铁饭碗,跨过大洋去北美读书,并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那时,中国还没有大学开设MBA相关课程,甚至鲜有人知道MBA意味着什么。
  31岁那年,我从加拿大到了香港,只是这时的身份已是加拿大有史以来首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非加籍的华裔外交官。随后,我陪同参与了加拿大政府自“###”风波以后的首次部长级对中国大陆的访问,中加当时所签的五个最大合作项目有四个属于魁北克的公司,而我的职务正是加拿大驻香港负责推广魁北克企业的首席商务经济参赞。

导言 开放的时代(5)
35岁那年,我以世界最大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AMEC…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的身份,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三峡工程的第一笔外资引进,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三峡工程贷款的封锁。当时《瞭望》周刊海外版评论说:“王辉耀从北京到海外的远征,无疑是中国更加开放的独特现象之一。”这一句话让我内心突然湿润,因为无论身在海外何处,我都一直很珍惜自己是个中国人,这一年,我回到中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43岁那年,回国创业已经八年。这一年我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而是发起成立了欧美同学会商会。一个人财富再多,也不过日食三餐、夜眠八尺。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更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跟我当年一样怀着使命出去、带着责任回来的“海归”服务。所以,我开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社会活动和社团上,并希望能为所有国人的个人开放“建言献策”。
  曾有许多朋友,包括一些媒体经常带着褒扬的情感对我说:插队、通过高考、进入中央部委、出国留学、成为加拿大的外交官、担任跨国公司副总裁、回国创业、出版十几本著作、成为知名大学客座教授,建立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团……作为一个原本生活在中国最底层而且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无论做成哪一件事,都可能要经历千辛万苦,很难想象你是如何完成了这么多的人生跨越。或者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哲学,促使你成就了自己的开放人生?
  这种“抬举”和“夸奖”,让我感到惭愧。从四川盆地到沿海,从首都到加拿大,又从海外到香港,最后回到北京,我的人生旅程画了一个大圆圈。但这个圆圈是开放式的,尽管遭遇过一些耽搁,经历过一些坎坷,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开放式人生的追求。如果说我的人生还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就不能不谈人生开放。
  人生开放,才能进则“兼济天下”,贡献社会;退则“独善其身”,适应时代的发展。
  开放式人生的十大要素
  国家和社会需要开放,已经没有太多异议。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归根到底莫过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人们称颂德国在战后的崛起并且不称之为“复兴”,最重要的是其大多数个体国民的成熟和“强盛”,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国力或许更强大,但真正值得称赞的只有“国富民强”。中国的崛起和长治久安也最终将指向整个民族和全体国民的崛起,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张开双臂来拥抱开放的时代和开放的中国,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中国迫切等待和召唤着一场“开放你的人生”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对于个人开放,对于成就开放式人生,以及在相应的价值观、态度、思维、行动等层面上如何开放人生,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自1998年底出版著作《我在东西方的奋斗》开始,我就一直在留意和研究人生开放带给个人的改变和影响。后来,我担任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创始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若干社会职务,发起组建了类似美国百人会的2005委员会并担任理事长,也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世界精英论坛进行直接交流,这给了我很多机会来观察和学习大量开放时代成功的人士。2007年,我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出版社之邀,主编出版《缤纷海归》、《魅力学者》、《财富裂变》、《创业英雄》、《巅峰职业》、《叱咤华尔街》和《资本推手》等系列著作,又组织了一次涉及200多位在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的成功人士的采访和研究。
  于是,我前后得以接触到大量有着人生开放实践的成功人士:如政界的韩启德、万刚、陈竺、陈章良等,科教文卫领域的杨澜、冯长根、杨锐、陈丹青、张立同、林金桐、饶子和、彭实、邓亚萍、吕思清……创建过上市公司的田溯宁、丁健、张朝阳、邓中翰、吴鹰、沈南鹏、邓锋、李彦宏、朱敏、杨宁……身在金融界的刘二飞、胡祖六、张懿宸、朱德淼、陈兴动、成长青、汤敏……从事VC风投的徐新、王兟、吴尚志、阎焱、张帆、熊晓鸽、邝子平、汪潮涌……创业领域的牛根生、王波明、徐小平、韩小红、刘积仁、莫天全、邹其芳、严望佳、王中军……著名的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唐骏、张亚勤、刘江南、李一、葛明、黄辉……经济学界的林毅夫、海闻、张维迎、钱颖一等。。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导言 开放的时代(6)
至少在社会大众眼中,这些人都算得上“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
  在我组织的当面采访或书面撰稿当中,这些成功者都真诚地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童年到中年,从事业到生活,从农村到城市,从东方到西方。他们既谈自己在所从事的行业上的成功经历,也谈对成功的认识和心得;他们既讲述遭遇过的困境,挫折中的迷惑,但更多讲的是挫折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最后,这些从事多种行业、有着不同背景、但都获得成功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这样的共识:正是国家的开放和个人的开放,给他们的人生命运带来了连他们自己也无法想象的惊人转变。也正是这一点,促使我有兴趣来针对性地研究这批在改革开放30年中获得成功的200多个人生案例。我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在其成功上有着许多惊人相似的人生哲学。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人生成功上也是如此——“自主成功者的成功都是相似的,而失败者则各有各的理由和借口”。
  跟大多数人一样,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普通之处和非凡之处。但是,他们在普通之处又有太多的不同,而在非凡之处却有着太多的相同。他们当中,有的是留学人士,也有的是本土人才;有政、商名流,也有教育家、艺术家;有的人成功一帆风顺,也有的人是逆境崛起,有的天生就是创业者,有的人则似乎更适合做CEO;有的人善于交际、幽默风趣,有的人生性沉默、享受孤独;有的人富有领袖魅力,有的人天生不爱做管理者;有的人家境良好,有的人则从底层白手起家……他们的出身环境、专业背景、职业行业、个性禀赋、兴趣特长、成长轨迹各异,取得成功的道路和成就也各不相同。
  但是,大凡自主成功者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人生模式非常开放,并且在相应的思想、个性、素质、性格、思维、观念上都能找到开放的逻辑性。换言之,成功不可以复制,但任何成功都有其原因,哪怕仅仅是依靠运气;而自主成功者必然有着能够自主人生的共同成功原因。
  他们正是因为人生开放,最终才能自主成功。
  通过研究,我发现对于开放型成功者来说,在思维意识、行为风格、个性素质、社会交际等各个人生层面上,一般都有着以下十大共同的非凡要素:
  ◆ 要素一:心态开放
  人生能否开放,关键不在于出身是否普通,不在于接触面是否广泛和高端,不在乎能否游走四方和出国留学,而首先在于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态对人生、理想、个性、行为、思维起导向作用。譬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陕西临潼最艰苦的农村公社当一名“赤脚医生”,历时10年之久;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