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国际视野,也为我后来出国深造提供了相当好的机会。”
钱颖一认为:“一所国际化的经管学院,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师生。”大学生要从中受益,后两方面取决于学院的努力,而国际视野则需要靠自己主动锻炼。
年轻人如果希望能够进入跨国企业,乃至出国深造或工作,甚至将来成为企业家或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就应该尽早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包括跨文化的沟通技巧和处理能力。退一步来说,就算大学生们刚刚毕业要从基层做起,不能够自己创业,不能够从事理想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国际化的商业活动,但未来他们迟早会掌握着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
在培养国际视野上,留学和游学当然是个很好的途径,但也不一定非要出国。看书、读报、上网、进跨国公司、接受国际化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式。以下几点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和条件进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的人的建议:
(1)“傍大企”实习
大学生应该努力去品牌企业和跨国企业实习,去一个知名企业不亚于上一所名校。这些大企业在寒暑假都会通过各种形式面向全国招募实习生,并最终会留用一批实习生。例如2006年参与IBM公司暑期实习项目的学生,有40%的人最终留在了IBM,2007年的比例超过一半;再如惠普公司每年都招聘近200名实习生,大部分人均获得了留在惠普公司任职的机会。就算将来没有留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因为企业的“名牌”还会纳入你的简历和个人品牌中。
同时,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不着过于自卑,企业终究是企业,招募实习生不亚于正式招聘,对于供养一个“名牌”大学生装饰门面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更多的是看重笔试和面试的成绩,以及体现出的专业能力。
没有读过大学的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
TCL集团前常务董事副总裁吴士宏就是个没有读过大学却成为跨国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开放型成功者,她甚至被某些媒体称为“打工女皇”。
吴士宏原来是个护士,但她视野很开阔,心态很开放,也敢于树立在别人看来不可能达到的职业目标。她先通过业余勤奋的自学,获得自考的英语大专文凭,接着1985年进入IBM公司,从勤杂工做起,凭借10年的学习和奋斗,最终成为IBM华南分公司总经理。而有了IBM这个工作背景之后,她后来的职业突围几乎无往不胜。1998年2月,吴士宏受聘担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一年之后,她加入中国知名企业TCL集团成为副总裁,中间一度离开,去年又重新返回TCL。她的职业经历,正交织着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自强不息和现代社会所渴求的开放进取两种精神的结合。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 视野开阔(4)
(2)多结缘“国际化人士”
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一本书,许多成功的国际人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观念、价值、经验。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校和社会上的讲座、论坛、会展服务、社团活动,认识一些有用的人或能带来启发的人,就业乃至创业时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对于期望申请留学的学生来说,有时一份著名教授或知名人士的推荐信比学习成绩常常更有分量。
林毅夫在担任翻译中与舒尔茨教授结缘
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够拜在著名教授舒尔茨的门下学习经济学,正源于他在一次义务翻译工作中结识了舒尔茨教授。
198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教授应复旦大学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在访问结束前还到北大发表演讲。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高考恢复不久,学校找不到英语专业又熟悉西方市场经济学的合适学生做翻译。林毅夫是个特例,他原是从金门泅游到大陆的台湾军官,还曾因为“投笔从戎”而入选过“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并在台湾获得过企业管理学硕士,再加上英语基础好,便担任了舒尔茨教授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林毅夫的英语水平、现代经济学功底、过人的胆识,让舒尔茨教授深感惊讶和欣赏。舒尔茨教授回国后,主动写信给北大经济学系以及林毅夫本人,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80岁高龄、已有10年没有带过博士生的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为关门弟子。后来,正是芝加哥大学的留学经历为林毅夫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注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目光不要只放在自己单位或校内,也不一定只看准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可以多去参加各种活动,甚至参加展览会都可能有收获。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展览,其中有大量来自海外的公司。这些展览会期通常有一个星期,需要大量临时帮忙的人手。因此,不论来自什么学校,你可以主动提出免费帮助看展台,这中间有很多的机会,使你以“目见耳闻”的方式了解国际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文化交流,了解许多跨国公司的业务并建立联系,当然也能认识一些人,收获的也不仅仅是国际视野。
我在会展中找到实习工作
我在加拿大读书时发现,服务各种会议是个很好的介入社会、找实习工作、交流或结识人的方式。在我留学的第二个暑假,加拿大政府和企业界在多伦多召开一个大型研讨会,探讨如何使加拿大的企业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商学院选派了几名申请服务的MBA学生参加会展,我是其中一个。
在研讨会上,我注意到加拿大城市联合会会长在发言中提及他们正考虑争取发起一个“协助中国14个沿海城市的发展项目”。他发言结束后,我立即上前祝贺,并表示我是个中国人,询问他发言中提到的中国项目。最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暑期工作机会,便毛遂自荐。会长当场让我寄份简历给他。回校后我寄了简历。不久,便得到回信:愿意在暑期聘用我作为顾问。我就这样在一次会展服务中找到了一份很好的暑假工作。
(4)打好自身国际化的基础积累
在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英语这一基本交流工具,开拓视野,了解一些国际商务通用的话语、规则、礼仪,提高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另外,还要了解一些国际化企业和成功人士的案例,这在简单的就业中都有帮助:当你在面试某个跨国企业的职位时,哪怕你不是名校或是名企出来的,当你掌握了该公司的内容,滔滔不绝地分析该公司及同业的龙头、竞争者、追赶者的战略得失,核心企业家的个人风格,这不正让你增加被录用的可能吗?这甚至可能比你有名校或名企的品牌更有效用。
开拓视野,克服自身盲点
乾隆和马戛尔尼
1792年,英国的马戛尔尼率领由科学家、作家、医官等90人组成的使团,拜见乾隆。在这次见面之中,满清统治者视野中的盲点毕现无疑。
英国人带来了最新的发明: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还有当时英国最大的“君主号”战舰模型。英国人都以为满清贵族会感到惊奇。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马戛尔尼还赠送过榴弹炮等火药武器,但是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英国人发现,几十年前赠送给清政府的大炮与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章 视野开阔(5)
双方的争议当然还包括“地球是圆的”这个话题,虽然英国人都发现了清朝行宫中保存有明朝遗留下来的地球仪和《坤舆万国全图》(传教士利玛窦所赠,明朝曾全国公开出版,上面标有英国的位置)。但乾隆依然不知道英国在哪里,一个叫杨光先的大臣还散发文章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
马戛尔尼归国后,曾得出如此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因此,清帝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
事实上,正如马戛尔尼所说,清政府并不缺乏雄心,但关键在于他们“目光如豆”,视野中有一顶“内置的帽子”——自我的盲点。所以,盲点也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拥有开拓型的国际视野,也不可能有开放的国策。因此,就算见到了先进的地球仪、战舰、火炮,他们也一样无动于衷。
对于任何一个人的视野来说,自我的盲点总是非常致命。
埃里森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甲骨文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2000年在耶鲁大学做演讲时,曾创造一个新名词:“内置的帽子”,在网络上也流行一时。
他在演讲当中说:“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一个人在视野上的自我盲点,通常源于各方面的自我误区。一是被先天的客观环境主导所造成的盲点,譬如传统文明、体制文化、出生环境、生活地域等所造成的视野盲点。
先天盲点首当其冲的是文明,其次是文化传统,再次是体制。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便把文明冲突当作观察世界风云的重要视角。也正如亨廷顿此书中所指出,冲突并非都是因为物质利益缘起,“文明”(或称“文化个性”)的不同也可以引起冲突。
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盲点或误区,则必须依靠文化观念的正本清源来解决。有时候,它与知识多少、品德好坏、个人好恶无关,只与文化观念有关。譬如大家都说的民族性,法国人的浪漫和德国人的严谨,这就是先天文化传统的影响。对于那些文化习惯封闭的人来说,明知道创新有益,依然觉得很难接受。相反,对于崇尚冒险和创造文化的民族来说,就算个人因循守旧依旧能够取得成功,他们也依然觉得没有成就感。
著名主持人杨澜离开央视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班上有很多同学就来自国际家庭,譬如爷爷是西班牙人,奶奶是匈牙利人,爸爸从阿根廷来,妈妈在纽约上班,这种独特的经历让杨澜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先天盲点:“我发现世界上原本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同样的事物有来自于不同角度的各式各样的看法。从此,我不再那么自以为是,不再以为自己以前一贯接受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了。”
相对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说,体制所造成的盲点“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根深蒂固。这类客观体制所造成的盲点例子也有很多。譬如“文革”时期整个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怕自己有个“富爸爸”,而仅仅10年之后,大多数中国人又都恨自己没有一个“富爸爸”。
“难以理解”的盲点
上海创开无框阳台窗公司的董事长应钢星从芬兰留学归来,就曾遇到过一些体制上的“盲点”问题:“我们认为很简单、应该很好理解的事,有时在别人眼里恰巧不简单,很不让人理解。尤其是你的项目业务是全新的,我们国家原来不曾有过,管理部门没有碰到过或涉及过,目录上对不上口,就会困难重重。”
“我们注册一家公司,专门在工厂里用生产线来生产一种生态别墅或木结构住宅,我把这家公司取名为某某生态别墅制造公司。问题就来了,遇到的问题是工商局不让注册,注册人员说,如果是别墅制造公司,性质如同房地产开发公司,需要相关的房地产资质要求。我们努力向他解释说:我们不是房地产公司,我们不买土地,不开发房产,我们只是产品制造商,把房子作为一种产品,在工厂流水线上制作,制造完成时卖出去……”
第2章 视野开阔(6)
“注册人员还是不理解。我一个朋友在工商局工作,于是我只好先去向朋友说明透彻。我首先申明:这不是来走后门,我们公司从事的行业是在欧美普及程度已经很高的工厂化制造行业,你甚至可以理解成这种产品就像制造简易帐篷和蒙古包一样……幸亏最后我的朋友理解了,通过朋友的努力,注册人员也理解了,注册才终于过关。”
无论是文明、文化还是体制,先天的盲点当然可以后天解决,譬如我们可以通过出远门学习、工作、旅游的方式,来修补我们在单一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主导下所造成的价值观、文化、思维上的盲点。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在本国接触国际人、看世界各国的新闻、熟悉国际文化、接触国际社会和事务等各种方式来弥补先天盲点。重要的是你首先要自己心态“开放”,然后才能打破盲点,进而人生开放。否则,先天的东西还是会主导后天的行为和思维,“兼听则明”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种盲点则是主观因素所造成的盲点,如思维方法、个性品格、知识技能、自身利益等。“先天”的盲点,我们还可以找点借口,说这是“非战之罪”,这是“时代的局限”,这是“体制的原因”。主观的“盲点”则完全是个人原因。
“两众合并”:摆脱自身利益带来的视野盲点
2003年,同一行业同在上海的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分别获得了首轮50万美元融资,随后双方扩大战线,开始了短兵相接。分众此后获得了软银中国、鼎晖创投等众多投资机构的入股,而聚众的主要投资方是凯雷。双方投资者中如鼎晖创投的创始人吴尚志和凯雷董事总经理何欣,都是此次接受过我们采访的开放型成功者。
这场“战争”进行到2005年,双方都陷入到“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恶耗当中,而渔翁则已经出现。此前不久,世界第二大户外广告集团法国德高贝登以1亿美元收购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媒体伯乐和媒体世纪,从而几乎垄断了上海的地铁和公交车广告。但基于自身利益带来的视野盲点,使双方都没有选择放弃较量。2005年7月,分众传媒抢先在纳斯达克上市,聚众传媒也不甘弱,在获得凯雷第三轮融资(此前已向凯雷融资达2000万美元)后,虞锋高调宣布在半年内上市。
聚众的上市走到“就差最后申请这一步”的时候,8月,美国高盛的一位朋友来找何欣提关于聚众和分众合并的话题。2年前,分众首轮投资方软银中国曾提议聚众和分众的合并,不过,虞锋拒绝了。高盛是承销分众上市的投行,这时话题重提,却得到了聚众上市主承销商摩根斯坦利和凯雷的同意,原因很简单:合并能减少彼此的竞争消耗,发挥整合优势,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何欣后来在接受我主编的《财富裂变》相关采访时回忆说:“晚上半夜1点了,虞锋给我打电话,讨论此事。听得出来,他有些犹豫,是啊!这是很大的事。上市与合并,其实各有利弊,一方面上市也是指日可待,一方面合并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关键是看虞锋个人的利益得失和企业的未来如何平衡和取舍。”
最终,虞锋接受了这个必须摆脱他自身利益和感受限制的建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