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以为她夸我呢,其实我骨子里跟所有的女人一样,也经常不自觉地把自己拔高一个档次。我赶紧低头打字,想谢谢她老人家对我的夸奖,一句话还没打完呢,她的第二句又出现在屏幕上:“这样优秀的我,却依然孤单”。
好险!幸亏我感谢她夸我的话还没发出去,否则真的糗大了,原来她夸的是她自己呢。说实在的,真的打死我我也想不到她老人家骨子里原来是早就把自己归入到“漂亮优雅”这一档次里去了。
中国的女人如此,外国的女人在这方面就更胜一筹。
第8节:不管多难看的女人都认为自己长得漂亮(2)
去年夏天的时候,有一次我去一个美国超市Food 4 less买菜。因该超市品种比较齐全兼之价格公道,所以顾客很多。我推着购物车在收银处排队,但不知为什么,别的队伍都往前挪好几个人了,我这个队才往前挪一个人。但因为我也不赶时间,慢就慢吧,我也不想再费神转到别的队去,所以就一直排在这一队里。
等快轮到我结帐的时候,我才知道了我们这一队慢的原因。原来我这一队的女收银员每接待完一位顾客,就要拿出小镜子照一照,一次约费时十几秒钟,能不慢吗?
给我前面的美国老头结帐的时候,该女收银员又拿出镜子照了照,美国老头笑眯眯地说:“好好照吧,你很漂亮。”这一下该女郎就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跟老头聊起来。
等老头结完帐走了以后,该女郎还意犹未尽,问我道:“你喜欢照镜子吗?”
我也笑着回答说:“是的,我也喜欢照。”
女郎闻言大喜,干脆又拿出镜子照了一眼,直接了当地问我道:“我漂亮吗?”
说实在的,该女郎在白人里并不算漂亮的,虽然很高大,但轮廓比较粗,和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的小脸金发美女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出于礼貌,我回答她道:“你很漂亮。”
她这一下更来劲了,对我说:“你要多照镜子,我每照一次镜子,就会觉得自己更漂亮了。”
我一边频频点头称是,一边目光紧盯着电脑屏幕,心里暗暗算着帐,怕她一激动多收了我的钱,但幸亏她这人在钱上并不糊涂,并没多收我的钱。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如此自我膨胀的情况下,她也没少算我的钱。
我回家把这件事跟我老公一说,我老公说:“照她这个样子,肯定干不长。不是她老板炒她,就是她炒她老板。”
我后来有一个周末还特意带着我老公再去那家超市买菜,想让我老公见识一下那个自认为自己很漂亮的收银员,但可惜一直没再见着她了。
前一阵,我翻看着本地的各百货公司寄到我家的宣传单,想找点折扣券去买东西(因为美国的商店竞争很激烈,所以每到周末,各家百货公司都会给当地的居民家寄来很多带有折扣券的宣传单)。不期然在一家百货公司的宣传单上竟发现了那个收银员穿着时装、咧着大嘴自信地笑着的照片,她夹杂在其他美丽的模特中间,竟有些与众不同,说不上来是什么,但确实很吸引人的目光。
我赶快喊我老公来看,我老公看了以后,哈哈大笑道:“什么是美?其实自信就是美。”
我原来总固执地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有点自知之明,并兼具谦虚的美德。哪怕长得漂亮的人也不能自己夸自己,就算人家夸你的时候,还要假真诚地谦虚几句。长得丑的人就更不能不自量力了,明明长得难看却说自己长得好看的人只能让别人笑掉大牙。
但看来我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最近中国特别流行的一个词叫做“与时俱进”,看来我也要与时俱进,大家都要与时俱进。因为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自信会让你更有个性,也更美丽。
第9节:美的标准也因时代而不同
美的标准也因时代而不同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发的帖子,帖子的题目已经忘记了,但大概意思还记得,大约是:如此三宫六院,光绪皇帝也并不幸福。
我打开帖子一看,原来贴的是一组光绪皇帝后妃们的玉照。
第一张是后妃们的集体照。说实在的,那些后妃确实难看,一个个长得坑坑洼洼锣齐鼓不齐不说,面部表情还都是一水儿的呆若木鸡。因为穿着宽大的旗袍,所以身材是看不大出来,但看她们站立的那个姿势,一个个都是弯腰驼背,没有一点挺拔的气度,因此也可以想象到身材肯定也不吸引人。
我还不甘心,因为珍妃不是很受宠爱吗?那怎么着也得有几分姿色吧?要不然慈禧太后怎么都嫉妒她,要把她扔到井里去?
我迫不及待地又看第二张,正是光绪宠妃珍妃娘娘的玉照。我看了以后大失所望,虽然说比上一张里的歪瓜裂枣们是强多了,但也差强人意,搁在今天来看,也就是勉强打个六十分的水平。
我又看第三张,这张是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照片。自然是比她妹妹珍妃差一截,连五十分都打不到。
我饶有兴趣地把光绪皇帝所有的后妃照片都看完了,然后哈哈大笑,乐不可支。原来所谓的六宫粉黛就是这个水平,在今天中国的农村随便找个村姑都比她们强。
我意犹未尽,又在网上搜索。又找到了一组清朝大户人家闺秀的照片,打开一看,比皇妃们更次,木讷呆滞的表情更甚,一个个全都是歪瓜裂枣。
最后看见的是号称风华绝代的清末名妓赛金花的玉照,也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
我读小学时就看过曾朴以赛金花为原型而写的《孽海花》,内心无数次地想象赛金花是如何如何地美艳不可方物,因为她把状元公洪钧和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都迷得昏了头,那真应该是天姿国色,艳绝人寰。谁知道看她的照片也不见得比那些后妃们强多少,也不好看。
但转念一想,美是相对的。那个时代的人整体水平都不螅永锩姘误{子,矬子里面拔将军,也就把珍妃和赛金花拔出来了,因为她俩确实相对于别人还强一点。
也可能那个时代就以这种呆头鹅似的人为美,因为那时的女人既不上学也不工作,自然就没见过世面,没见过世面的人可不就是呆头鹅似的嘛。
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看《大众电影》杂志。有一段时期《大众电影》上弄了个民国时期电影明星专辑,上面登的那些著名女明星,比如胡蝶、阮玲玉、周璇之类的大美人,我怎么看都不过尔尔,比不上建国以后的那些电影演员,像谢芳、王晓棠等。
现在去看谢芳、王晓棠年轻时候的照片,感受又没有小时候那么好了,觉得并不像当时那么惊艳。跟今天的林青霞、章子怡一比,明显就没有那么风情万种。
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审美观也在变化,而美的时代气质和内涵也有所不同。
在我父母那个年代,美的标准就跟今天很不一样。
那时候比较讲究纯朴美,美的典范是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翻出原来的小人书和年画来,就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美男子都是浓眉大眼、满脸正气;而美女也是浓眉大眼,典型的铁姑娘形象,女性特征不明显,或者说没有什么女人味。
我妈妈年轻的时候长得挺漂亮的,人送外号“王丹凤”,可见别人都认为她长得不错,像电影演员王丹凤。
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女演员是王晓棠,记得我第一次看她的电影,好像是叫《英雄虎胆》,她在里面演一个女特务阿兰,反正故事情节和其他演员我早就忘光了,唯独只记得阿兰。当时我可能还不到十岁,但是看到阿兰那种妩媚妖艳的样子,觉得很好看,比平时看的革命电影里的女人吸引人多了。
我因为当时年纪尚小,根本没有政治这根筋,所以看完电影以后,回家我就对我妈妈说:“妈妈,我觉得你长得像阿兰。”我还以为我妈听了这句话会奖我一块糖吃,谁知道我妈妈很不客气地对着我的脑壳就猛敲了两个丁公,敲得我眼睛直冒金星。我妈气愤地说:“谁像她了?我未必看上去像个坏人吗?”
原来,在我妈心里,阿兰是女特务,是坏人。坏人再好看也不好看了,而好人再难看也会因为是好人而变得好看起来。
我妈到现在喜欢看的男生还无一例外都是那种英雄人物的标准长相,必须浓眉大眼,满脸正气。
我原来没嫁人的时候,我妈她老人家心里着急,四处托人给我介绍对象,生怕把我砸在手里一辈子嫁不出去,她这个当妈的要承担责任。她发动所有认识的三姑六婆,有一个算一个,满世界帮我寻摸对象,标准当然是按照她喜欢的正面人物的标准长相。我在她的软硬兼施下,迫于无奈去相过几次亲。但我的审美观与她老人家差得实在是太远了,所以她介绍的人我一概都不喜欢,当然我喜欢看的人她老人家也一概都认为没法看。
我特别喜欢看单眼皮小眼睛、瘦螅觯饕桓毖劬担仕刮牡陌酌媸樯N也幌不犊茨腥顺ぷ乓欢源笱劬Γ芫醯帽鹋ぁ5比慌拇笱劬ξ液芟不犊矗蛭易约壕褪谴笱劬Α�
可惜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这么喜欢小眼睛男人,但一辈子遇到的全都是大眼睛男人。当我遇见我老公的时候,看见他倒还是一个白面书生,气质儒雅,出身也高贵,可惜就是大眼睛。我把心一横,心想:算了,就这么着吧,也许只有找大眼睛男人的命。
我的几个小姑子的审美观可能都跟我妈差不多,她们一天到晚把我老公夸得像朵花似的。去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在洛杉矶我老公的姐姐家聚会。三个女人一台戏,我几个小姑子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够好几台戏了。不知怎么的,她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我老公身上,自己家里的人看自己家里的人怎么看怎么顺眼,于是她们大肆向我宣扬我老公的大眼睛如何如何好看。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说:“拜托,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哪有人喜欢看男人大眼睛?现在流行小眼睛。”
我几个小姑子闻听此言以后很不高兴,反问我道:“那你既然不喜欢大眼睛,为什么还要嫁给他呢?”我回答道:“我注重的是心灵美和才华,没把外表看得很重要啊。”
就因为我说我不喜欢看我老公的大眼睛,我几个小姑子后来看见我一直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时间过去了一年多,也不知道我的几个小姑子是否还对我的话耿耿于怀。
清朝的女人因为有了照相术而留下了她们的真实形象,使我们知道了原来所谓传说中的美女、皇妃不过是些呆头鹅似的庸脂俗粉。
但原来古代的四大美人、秦淮八艳,以及因其美色而弄垮一个国家的什么褒姒、妲己之类的红颜祸水,一没有照片,二没有画像,只有文学作品里对她们有所描述。而文学这个东西是最害人的了,我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把她们随意地美化,也可以按照我们今天的审美观来挑选演员,重新在电影电视里把那些所谓的倾国倾城的美人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演绎一遍又一遍。
今天在网上看到消息说又要重拍《红楼梦》,导演正在全国海选金陵十二金钗的演员,一定要比80版的《红楼梦》更精彩,也更有时代感。
幸亏曹雪芹先生的那个时代没有照相机和摄影机,否则我们现在拿出照片一看,所谓的才貌双全绝色美人林妹妹看上去像个呆头鹅,那就太煞风景了。
第四部分:生活篇
第10节:女人天性都三八
第四部分:生活篇
女人天性都三八
几乎所有的女人天性都好打听别人的隐私和津津乐道地传播小道消息,并且无师自通地添油加醋,第一个人听见的是耗子,但到了最后一个人的耳朵里就变成了大象。当然也有一部分身居高位的女领导或者女学者可能不太喜欢背后谈论这些东西,但你又怎么知道她骨子里是怎么回事?你又怎么知道她用了多么坚强的意志才忍住了去“三八”的冲动?
十分欣赏粤语里“三八婆”这个词,比之“长舌妇”既传神又多了一份家常的可爱。最早知道“三八婆”是从港台剧里,大致意思有:啰嗦、说长道短等贬义,但这个词在无厘头的港剧里频繁出现以后,它原来的贬义已经变成了中性,有时候感觉“三八”一把也挺可爱的。
连亦舒师太都不禁在小说《不羁的风》里发泄:“……讲完之后,非常讶异,原来说人是非有这样大的满足感,怪不得不分身份贵贱,人人好此不疲”。可见“三八”——说人是非还是很有市场的,从中能得到不少快感。
“三八婆”这个词很有意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三八妇女节”。所谓“妇女”,在辞海里有两条注解,一曰已婚女子,二曰成年女子。但以已婚女子这条为主。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三月八号,男同学都要起哄:“哦,你们妇女们过节了,下午不上课。”
每次听到男同学这么说,我们女同学都会感到很气愤:“我怎么成妇女了?你妈才是妇女呢!”由此可见,在一般人的心里,“妇女”这个词还是专指已婚女子。
既然“三八妇女节”都是已婚妇女的专利,那么“三八婆”这个词应该也是已婚妇女的专利才好。但事实是,随着未婚大龄女青年越来越多,她们虽然未婚,但毕竟年纪不等人,所以也都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三八婆”的行列,先“三八”一把。但总的来说,她们在这一行业中还属于新手,姜是老的辣,要说“三八”起来,那还是已婚妇女厉害得多。
我在结婚以前不太“三八”的,一是工作和生活的烦心事儿都比较多,无暇他顾;二是受过惊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那还是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电台工作,彼时跟一年轻的女同事互相怎么看都怎么无来由地不顺眼,刚好有一天她在办公室谈论我们主任可能跟会计有一腿,并有理有据地分析得头头是道,其他同事都听得津津有味。我低着头装作不感兴趣的样子,但耳朵扯起好长,把那些闲言碎语一字不落地都听进去了。
本来这事儿过去也就算了,我并没打算去给她传去。但她偏生跟我过不去,在节目考评会上把我主持的节目说得一钱不值,我心里就憋着一股气。散了会之后,我想,既然你不仁,那怪不得我不义。于是,我跑到我们主任那儿,把该同事说的坏话一股脑全都告诉了他。
主任当场就火了,这还了得,竟然有人在背后诬陷他!马上就跑到办公室把该女同事臭骂了一顿,并警告她以后不要制造谣言。
当着大家的面,女同事被主任骂得脸色从红转白,从白又转成黑,那个尴尬和难受劲就没法说了。
我也吓坏了,我没想到我们主任那么沉不住气,竟然当场就发作了。幸亏主任没说是谁告诉他的,兼之女同事说主任坏话的时候办公室有好几个人都在,所以她也无法确定是谁告的状。但我估计她一琢磨,肯定会怀疑到我,我也怕她打击报复我,所以过了好几个月忐忑不安的日子。
尤其是有一次,她在办公室有意无意地说,如果她有仇人的话,她就要恶心死她:花钱雇一个流浪汉,天天要他吃大蒜,连吃一个月,还不许刷牙,不许洗澡,然后要他去强行跟仇人接吻,或者直接叫流浪汉把她给强奸了得了,估计这女的不是被吓死就是被弄出一神经病来。
她说完以后,还得意地冷笑了两声。虽然我知道她肯定是“意志报复”,弄不出真格的来,因为如果是真的她就不会先说出来了,那不是自己提供破案线索吗?但我还是被吓得够呛,那一阵上下班都要喊人来接送我,唯恐万一真的不测。
当然最后什么事儿也没有,虚惊一场。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去打听和传播别人的事情了,明哲保身是在单位里混下去的不二法门。我强行压制着自己“三八”的天性,努力做一个谨言慎行的人,因此在我呆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