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
  齐宣王①问曰:“汤放桀②,武王伐纣③,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④有之。”曰:“臣弒⑤其君,可乎?”曰:“贼⑥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⑦。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梁惠王》下·八)
           章旨
  孟子指斥桀、纣是残贼仁义的暴君,以此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宣为谥号。齐威王之子,在位十九年(公元前三一九年至公元前三○一年)。
  ②汤放桀商汤流放夏桀王。汤,殷商开国国君。桀,夏朝末代君主。放,流放。
  ③武王伐纣周武王###殷纣王。武王,周朝开国国君。纣,商朝末代君主。伐,###。
  ④传音zhuàn,典籍、史书。
  ⑤弒臣下杀害君上。
  ⑥贼伤害,动词。
  ⑦一夫独夫,指没有群众支持的暴君。
  析论
  齐宣王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深不以为然。孟子则认定桀、纣都是贼仁、贼义,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根本算不得国君,所以###他、流放他,并无不可。
  齐宣王迷信君臣的名分是一种绝对不可更易的制度;孟子则以为君王必须担负保民、养民的重责大任,如果国君失职,人民可以将之推翻,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怪责臣之不臣。
  的确,贼仁贼义的暴君,只会给天下带来###,误引苍生沦入万劫不复的绝地,怎能作为天下人的榜样,受天下人的爱戴?这种人迟早成为众叛亲离、亡国丧身的独夫,如桀、纣等身死为天下笑的暴君,可为殷鉴。
        (三)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①,所恶勿施尔也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③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④;为丛驱爵者,鹯也⑤;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新浪读书独家首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⑥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⑦。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⑧。’此之谓也。”(《离娄》上·九)
          章旨
  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注释
  ①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想要的,为他们聚集起来。与,音yǔ,为、替。
  ②尔也如此而已。
  ③圹通“旷”,旷野。
  ④为渊驱鱼者獭也将鱼驱赶到深渊中的是水獭。獭,音tǎ,水獭在浅水处活动,喜欢吃鱼类。
  ⑤为丛驱爵者鹯也将雀鸟驱赶到丛林中的是鹯鸟。爵,音què,通“雀”。鹯,音zhān,喜欢吃雀鸟的猛禽。
  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生了七年的病,要寻求收藏三年的干艾草来治病。艾,草名,其叶可用以灸,干久益佳。
  ⑦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如果平时不储存的话,就一辈子无法得到艾草了。畜,音xù,通“蓄”,储备。
  ⑧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诗经·大雅·桑柔》说:他能有什么好表现呢?只会让我们跟他一起淹死罢了。淑,善。载,则。胥,相。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孟子卷·论政治(3)
        析论
  本章分为两部分,前半自“孟子曰”到“桀与纣也”,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观,后半则批评时君不致力于仁政,终究陷于灭亡。
  孟子在本章所强调的政治理念,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一四)是一致的。《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就像金字塔的基底,广大而稳固,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再高、再精致的建筑都支撑不住。人君若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无疑地就是拥有了最宝贵的政治资源,所以孟子说“得乎丘民(人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一四),而夏桀、商纣两位有名的暴君,就是因为失去人民的支持,所以丢了天下。
  孟子提出得民心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施行仁政。在本章,孟子分别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举出具体的方向:人民想要的,为他们聚集;人民厌恶的,不要施加在他们身上。一个懂得行仁政、聚民心的君主,得天下是势所必然的,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离娄》上·三)汤、武取代桀、纣之暴而王天下,正是这个道理。
  虽然古有明训,殷鉴不远,但是当时诸侯却往往旁若无闻,无视王道仁政的重要性。即使发现了问题所在,仍然只像那患了七年的病,才想到要求取存放三年才能治病的艾草一样,如果人君不能积渐以行仁政,最后的结局还是不免灭亡一途。
        (四)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③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⑤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⑥!”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⑦好世俗之乐⑧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⑨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⑩?”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曰:‘吾王之好鼓乐也,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也,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一)
            章旨
  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注释
  ①庄暴齐宣王臣子名。
  ②暴见于王庄暴觐见齐宣王。
  ③语告诉,动词。
  ④好乐喜欢音乐。好,音hào,动词。
  ⑤未有以对没话好作回应。
  ⑥其庶几乎大概有希望吧?其,大概。庶几,希望。
  ⑦直只是。
  ⑧世俗之乐流行音乐。
  ⑨由同“犹”,相类似。
  ⑩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自己听音乐的快乐,比起和大家听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比较快乐?乐乐,音yuè lè,上“乐”字作动词用,指聆听音乐。
  鼓乐演奏音乐。鼓,敲击、演奏,动词。
  管籥笙、笛一类的管乐器。管,笙。籥,音yuè,短笛。
  举皆、都。
  疾首蹙皱着眉头,感到头痛。蹙,音cù,紧缩。,音è,额头。
  至于此极沦落到这样惨极的地步。极,指穷蹙至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卷·论政治(4)
田猎打猎。田,通“畋”,猎也。
  羽旄旗帜。羽,雉羽。旄,音máo,牦牛尾。二物并可作旗杆上的毛饰,因借代为旗帜。
          析论
  本文分四段。
  首段交代背景,记述孟子听说齐宣王喜欢听音乐,打算利用机会进谏的事实。二段叙述宣王闻言面红耳赤,惭愧自己只喜欢俗乐,却不喜欢先王之乐;孟子则告以音乐不由今古、雅俗定高下,却由独享、共赏见差异,暗示宣王施政必须以民意为考量。第三段孟子用反问的方式,让宣王自行体认与民共享的重要性,诱导他能真切地关怀人民。最后一段,孟子设譬,借人民的直接反应加以说明,让宣王解悟,原来施政只要能以民意为重,便能获得人民的拥护。
  由首段可以看出,不管任何事件、任何场合,孟子都要加以把握,以便进谏的热情。由次段可以看出,即使对方有所托辞,孟子都可以继续谈话主题,不使中绝的言辩技巧。第三段音乐今古不须分别,却须注意独、众、人、我的一段说辞,展现孟子善用反问,期使对方自行体会的议论技巧。末段则见孟子善借比喻说理的功力。
  孟子主张今乐、古乐,其为乐则一,不必作区分,重点只在告诉宣王,凡事必须以民为重,能得民心;民心既聚,才得人和。否则即使是演奏《咸》、《英》、《韶》、《濩》等古圣王的乐曲,人民也将闻乐而疾首蹙,不仅无补于治,还可能引发民怨。
  不拘形式,直指本质的言辩技巧;一切行政,皆以人民为重心的施政原则,是孟子在本文中提供给后世的珍贵礼物。
        (五)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①,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②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⑤而王,莫之能御⑥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⑦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⑧。”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⑨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⑩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想看书来

孟子卷·论政治(5)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七)
            章旨
  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注释
  ①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迹。齐桓公,姓田,名小白,齐襄公弟。襄公无道,小白出奔莒,襄公被弒,归国即位,用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次子。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狄。献公既卒,数传至怀公圉(音yǔ),秦穆公怨圉,乃求得重耳,发兵攻晋,纳重耳为晋侯。公任用贤人,国力大盛,继齐桓公为诸侯盟主。
  ②道谈论。
  ③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的意思。
  ④则王乎就谈论王天下之道吧!王,音wàng,指王天下之道,谓以仁义治国而统有天下。
  ⑤保民保护百姓。
  ⑥御阻止。
  ⑦胡龁齐宣王之近臣。龁,音hé。
  ⑧衅钟祭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其孔隙而祭。孔隙,此处作动词。
  ⑨觳觫若恐惧战栗的样子。觳觫,音hú sù。若,助词,等于“然”。
  ⑩爱吝啬、爱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