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体书上架通知
本书下周可在北京书店、网上书店看到。

  再过一周可在其他地方书店看到。

  再次感谢各位支持。

  

正式出版通知
本书书名改为《日本战国物语》

  作者: 孙琳 、不戒

  策划:亨通堂文化传播公司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估计在2009年6月上市

  本书分上下两册,封面在下看过了,制作的相当不错。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前言
看我中华,古国文化。经史子集,洋洋洒洒。

  兵法智囊,源远流长。名扬海外,教化邻邦。

  且观小倭,精研中国。而我民众,知其不多。

  反思历史,知己知彼。闻古明今,晓利晓弊。

  应仁之乱,群雄反叛。烽烟四起,号炮连天。

  尼子经久,毛利元就。各出奇谋,纷乱不休。

  甲斐越后,关东八州。高山流水,银月如钩。

  猛虎信玄,风林火山。蛟龙谦信,毘沙门天。

  霸主信长,征战四方。玩世不恭,却把命丧。

  太阁秀吉,初成统一。风卷残云,迅雷闪击。

  将军家康,终得称王。老谋深算,百忍成钢。

  战国一开,一百余载。且听小生,慢慢道来。

  读博期间,心忧甚烦。权为消愁,本书得现。

  文中所记,尊重历史。参考虽多,绝非抄袭。

  茶余饭后,无处可走。看此史话,聊以解忧。

  工笔颇糙,文采不高。只为搏君,嫣然一笑。

  作者于中科院中关村宿舍11#1610 。。

第一回 夺皇权幕府建制 乱应仁群雄逐鹿
请看凶徒大运筹,近臣左右妄优游。

  蕙帐画屏歌吹底,众人日夜醉悠悠。

  ——  一休宗纯作于应仁之乱中

  话说古时日本,又称秋津岛,我国称之倭奴国,采取“分国制”,分日本为六十六国:

  奥州六分国    陆前  陆中  岩代  磐城  羽前  羽后

  关东八分国    常陆  武藏  上野  下野  相模  房总三国:   上总  下总  安房

  东海七分国    伊豆  骏河  远江  三河  尾张  美浓  伊势(志摩)

  甲信越三分国  甲斐  信浓  越后

  北陆六分国    飞弹  越前  越中  能登  加贺  若狭

  近畿十分国    近江  伊贺  山城  大和  摄津  河内  和泉  纪伊  丹波  丹后

  中国  山阴五分国: 出云  石见  但马  因幡  伯耆  山阳八分国:  周防  长门  安艺  备前  备中  备后  播磨  美作

  九州          筑前  筑后  丰前  丰后  肥前  肥后  日向  大隅  萨摩

  四国          讚岐  阿波  土佐  伊予

  三岛          种子岛      隐岐岛      对马岛

  近畿以东为东国   近畿以西为西国

  又划分为五畿七道,那五畿即为畿内五国,便是山城(今京都府南部,又称山州或城州)、大和(今奈良县,又称和州)、河内(今大阪府的东部,又称河州)、和泉(今大阪府南部,又称泉州;大和朝廷的御料地,由于有地下泉水涌出,故名和泉)、摄津(包括今大阪市的鹤见区、生野区、平野区、东住吉区各区的一部份除外、堺市的北部、北摄地域、神户市的须磨区以东,须磨区北区的淡河町除外,又称摄州);那七道便是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山阳道、南海道、西海道。

  自传说中神武天皇,至桓武天皇,传五十代,迁都山城的平安京(今京都),平安时代开始。朝政由摄关辅助,摄关即摄政与关白两职,摄政一职辅助幼年天皇,批准公卿会议所作日常政务之决议;关白一职则辅助成年天皇,职能如同摄政。随着摄关势力的不断加大,皇权旁落。传至七十一代 后三条天皇,为与摄关对抗,他退位为上皇(日本称太上皇为上皇,上皇出家后称为法皇)。上皇虽不在位,但掌握实权,此举意在摆脱摄关把持朝政的局面。后三条 让位,白河天皇登基,在位十五年,退位设院厅,控制朝政,称为“院政”。院厅之政令文书称为“院宣”,凌驾于天皇诏书之上,摄关不得干预,此举致使摄关势力大为衰落。权之愈大,欲之愈大,上皇逐渐腐化堕落,奢侈无度。遇有多名上皇在世,虽分长幼掌管朝政,但仍会因政见不合而纷争不止。在此混乱时代,武士势力不断扩展合并,形成“大武士团”,首领多为名门望族,势力最大者为源、平两家。两家共同辅政,若有不归王化者,两家共同处罚。

  
  源氏之姓出自皇室,始于嵯峨天皇赐姓诸皇子时期。日本皇族有名而无姓,唯名门望族有姓,赐姓皇族实质上将皇族降为朝臣。此后,赐源姓之举层出不穷,清和天皇之孙经基王被赐源姓,称为清和源氏。经基王之子源满仲因协助摄关藤原氏策动“安和之变”有功,受重赏,后任摄津守护。

  平氏也出自皇室,旁支众多,以桓武平氏最强。桓武平氏出自桓武天皇子孙,桓武之孙高栋王、曾孙高望王皆被赐平姓。高望王后任关东上总介,其子孙在关东发展,有“关东八平氏”之称。此后,平氏內讧,震撼朝野。院政时期,平正盛献谄于白河法皇,受器重,至正盛之孙平清盛时开始进入公卿行列。

  可见,源氏依靠摄关势力,而平氏依靠院政势力。七十七代 后白河天皇 保元元年(1156)七月初十夜,崇德上皇(后白河天皇之兄)在白河殿纠合左大臣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及其子源为朝,密谋狙杀天皇一党。早已详知此事的 后白河 召关白藤原忠通(藤原赖长之兄)、平清盛(平忠正之侄)、源义朝(源为义之子)密谋予以反击。次日凌晨,上皇一党仍在喋喋争论,清盛、义朝统兵包围并放火焚烧白河殿。赖长、为义、忠正府邸也尽被烧毁。至次日上午,上皇残党被尽数诛灭,赖长自裁,为义等人也被杀被俘,崇德上皇于仁和寺被擒,流放讚岐(今香川县,但设立之初不包括小豆岛及直岛诸岛,又称赞州),天皇一方大获全胜,史称“保元之乱”。

  平乱之功首推源义朝、平清盛,但唯独清盛受天皇器用,官封播磨(今兵库县西南部,又称播州)守护,后任大宰大贰,义朝对此极为不满。平治元年(1159),趁平氏一族离京参拜熊野神宫之际,义朝联合藤原信赖举兵包围上皇居所“院御所”,软禁 后白河上皇(后白河 当时退位为上皇)和二条天皇,诛杀天皇亲信藤原信西。清盛闻变,旋即回师京都六波罗官邸,举兵*。信赖被诛,义朝逃至尾张(今爱知县西部,又称尾州,以木曾川为界与美浓分置),但被手下所杀。源氏一族被尽数流放诛杀,史称“平治之乱”。义朝之子源赖朝被流放伊豆(今静冈县东部及东京都伊豆诸岛,又称豆州),平氏未对源氏斩尽杀绝,因此留下祸根。

  因平叛有功,清盛历任卫府督、中纳言、大纳言、太政大臣,与摄关藤原氏联姻,同时又将女儿嫁入皇宫。清盛非亲贵不用,非金钱不取,扩庄圈地,垄断贸易(作者注:主要是对南宋贸易),把持朝政。治承三年(1179),因领地之争,清盛与摄关、院政势力发生冲突,遂政变逼关白引退,胁迫 后白河 停止院政。翌年二月,高仓天皇让位于清盛外孙安德天皇,清盛权势更是如日中天。日本六十六国,平氏管辖三十余国,庄园田地数不胜数,绫罗绸缎,繁花似锦;奇珍异宝,堆积如山;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平氏实为摄关和院政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即武士势力,自此天皇制走向没落,武士专权代之而起,平氏政权实是天皇制向幕府制的过渡。

  平氏日见腐化,招致亲贵不满,摄关、院政也因被平氏击败而联合,平氏已是四面楚歌,形势岌岌可危。治承四年(1180)六月,清盛强行迁都福原,公卿贵族因不满而纷纷起兵。遭流放多年的源氏后裔源赖朝见时机已到,于八月在伊豆举兵,其堂弟源义仲在信浓(今长野县,又称信州)举兵。壇浦合战中平氏战败而灭亡,赖朝自此把持朝政,任“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镰仓(位于今神奈川县,著名旅游胜地),携天子以令诸侯。自此,皇室光彩不再,幕府制取代天皇制,开始统治日本。

  赖朝建幕府不久,在一次外出狩猎时摔下马来,不日便驾鹤西去。其子年幼,大权由幕府外戚北条氏(源赖朝之妻政子的娘家)独揽,天皇、将军皆被架空。此时,后醍醐天皇 即位,废除院政,实施亲政,并谋划清除幕府,以重振天皇权威。然而,两次倒幕运动均告失败,后醍醐 逃出京都,但就此埋下倒幕的火种,以近畿、东国为首的各地倒幕运动此起彼伏,幕府大厦已是风雨飘摇。

  
  幕府一派的足利高氏早已不满北条氏专政,于京都平乱途中倒戈,一举击溃京都六波罗府军队。不久,镰仓失守,末代执权北条高时自尽,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 大喜,赐“尊氏”之名予高氏。后醍醐 返回京都,重掌朝政,改元“建武”,实行新政,史称“建武中兴”。但新政实施过程中,重公卿而轻武士,朝令夕改,漏洞百出,公卿、武士矛盾随之激化。借此混乱之时,延元元年(1336)五月廿六,尊氏攻入京都,拥立丰仁亲王为光明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开幕府于室町。

  
  室町幕府由将军总理政务,下设管领以辅佐将军。管领一职由足利一族的斯波、细川、畠山三家轮流担任,谓之“三管领”。管领之下又设侍所、问注所、政所。侍所主要负责京都警备、武士升降和刑事裁判,其长官称为“所司”,地位仅次于管领,由山名、一色、京极、赤松四家担任,谓之“四职”。

  由于幕府设于京都,关东地区则成为军事要地。于是,幕府在镰仓设立地方机关,总领关东事务,其长官称为“镰仓公方”(公方:意为将军),由尊氏次子足利基氏及其子孙世代担任;又设“关东管领”辅佐之,由尊氏母方的上杉氏世袭;幕府还在九州岛设“九州探题”,以统率九州豪族和负责外交事务;在中国地区(这里指日本的中国地区)设“中国探题”;在东北设“奥州探题”和“羽州探题”,先由斯波氏担任,后由其分家大崎、最上两家世袭。

  地方各国设立“守护”,以统治各地,诸国守护大多由足利氏同族及有力家臣担任,世袭罔替。守护权力之大,可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相媲美,不但拥有征税权、土地所有权等权力,还有兵役权。各守护不断侵吞庄园,将国人变为家臣(国人:地方武士,尤是对南北朝到室町时代,各地方领主的一般称呼。因为守护是从外地来赴任的,与此相对,国人便是指本国土生土长的人)。更有甚者,如斯波、山名、大内等地方豪强,一族兼任数国守护。重重盘剥之下,社会*,民不聊生。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抑制社寺势力,对强势守护时常予以打击:削弱大守护土岐氏,*山名氏,平定大内氏等。此等举措虽对地方势力有所削弱,但未触及守护分封制度之根本,为日后群雄割据埋下祸根。义满还将长期处于南北朝分裂状态的日本重新统一,打造了室町幕府的最盛时期。

  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继任后,不问政事,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幕府实权被管领细川胜元和所司山名宗全瓜分。各地守护为各自利益,分别依附于细川、山名两家。义政起初无子,遂令其弟、已出家的足利义视还俗,作为继嗣,胜元为后见(后见:意为监护人)。岂料其妻日野富子于翌年产下一子,起名足利义尚。义视岂肯将已到手的将军继承权拱手让人?要想夺回权力,取得山名氏的支援势在必行,于是富子急忙请求宗全支持,而这正中其下怀,两人一拍即合。

  恰在此时,畠山氏当主(当主:即家督,一个家族的领袖,这个家族往往是占有一定土地的土地所有者)畠山持国谢世,嫡子畠山义就与义就之侄畠山政长因家督之位争执不下。义就、政长分别与山名、细川两家关系密切。应仁元年(1467)正月初八,义就以山名氏为靠山,准备包围政长在京都御灵神社的居所。政长闻讯,急忙向胜元求救,但山名军率先到达神社,政长只身逃出。此次家督之争愈演愈烈,细川、山名两家拥护者也越聚越多,以此为导火线,演变为将军继承者之争。拥护义视者,以胜元为统帅,下有斯波义敏、畠山政长、京极持清、赤松正则、富樫政亲、武田信贤、武田基纲、山名是丰等,共率兵十六万一千五百人,自称“东军”;拥护义尚者,以宗全为统帅,下有斯波义廉、畠山义就、山名教之、山名胜丰、一色义直、土岐成赖、河野通直等,共率兵十一万六千人,自称“西军”。五月廿六,双方约二十八万大军,齐集京都,展开大战,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应仁之乱”爆发。最初东军稍强,同年八月,大内政弘率军两万上京支援西军。十月,双方激战于京都相国寺,未决胜负。此后两军胶着,战乱如野火般逐渐波及地方,几乎整个日本都被卷入战争。东军控制将军义政、后土御门天皇 和 后花园上皇,西军则控制义视和原南朝的 后龟山天皇 之重孙,双方均号称为正统,称对方为乱贼。

  长期战乱致使双方实力消耗极大,地方豪强借机扩大领地,争夺领国控制权,有的甚至企图夺取守护地位,致使在京作战的守护大名深感不安,纷纷出现厌战情绪。文明四年(1472),两军开始和谈。翌年,宗全、胜元相继故去。作为他们的继承人,山名政丰和细川政元开始加紧和谈步伐。文明六年(1474)四月,双方一度达成和议,但因赤松正则、畠山义就和大内政弘反对,未能实现。文明九年(1477)九月,义就由于领国不稳,率军返回河内。政弘在幕府重新承认其对周防(今山口县南部,又称防州,古名周芳)、长门(今山口县北部,又称长州,古名穴门、穴户)、丰前(今福冈县及大分县的一部分,又称丰州)、筑前(今福冈县西北部,古名筑紫前)等国的统治权后,于十一月率军退出京都,战乱基本结束。

  应仁之乱僵持十一年,昔日繁华的京都化为一片焦土,宫殿及素有“花御所”之称的幕府府邸、公家宅邸二百余处、大名府邸六七千处,和都市街道皆化作灰烬,寺庙变为破砖瓦砾,古刹天龙寺、相国寺也未能幸免,文物被破坏殆尽。公卿纷纷逃离京都,避难于地方,百姓备受流离之苦。然而,将军义政却在战乱中饮酒作乐,大兴土木,重修御所,营造包括豪华奢侈的“银阁寺”在内的东山别墅。日野富子则借机把持幕政,受贿放债,倒卖谷米,真可谓变本加厉。幕府权威已名存实亡,各地守护大名和地方豪强也力量衰弱。自此,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弹丸小国上演了一场异彩纷呈、英雄辈出的时代大戏。 。 想看书来

第二回  征六角将军罔命  传佛教信徒起义
应仁之乱后,将军权威扫地,昔日威风已不复存在。守护大名趁机扩充军备,扩张领地,地方豪族以下克上,驱逐衰弱的守护大名,取而代之。守护大名视将军如草芥;主公滥杀家臣,家臣背叛主公;父诛子,子杀父;兄诛弟,弟杀兄,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如出一辙。

  且说日本著名景区琵琶湖位于近江(今滋贺县,俗称江州,大化改新时设置。古称淡海,因境内的琵琶湖俗称「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