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百通生命论坛200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百通生命论坛2006-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导  读(1)
每一个人面对人生都会面临诸多困惑与迷境,并会努力的思索以期解除和摆脱它。但它却偏偏与我们作对,像绳子系的活结,越想挣脱它它就越紧。我们所做的,就是试图帮助人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人会问,你们有这样的能力吗?实事求是的讲,应该说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准确的讲,我们仅仅有一点善良的愿望而已。一度,我们也深深地陷入人生这种困惑之中。为了摆脱它,我们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我们先建立一座桥、一个基地,抑或称之为媒介也好,先把大家撮合到一起,来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并给它起名为——《金百通生命论坛》。万事开头难,只要这个头开好,我们相信它会有好的结局的。因此,我们建议读者不要把它当作一本书,而是把它当作一座思想的桥来看待。之所以叫它论坛,正是希望大家共同参与。我们抛出去的,你现在所看到的,仅仅是一块砖而已,当我们把各位朋友的赐教融合进去,它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一块玉。世界第一书《圣经》,也不是某一个人编著的,应该说它是融合希伯来文明与西方文明精粹之所为。就像修建大楼之前要奠基一样,今天的《金百通生命论坛》并不是一座高楼大厦,仅仅是一块基石而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也不是毫无期待的,我们也是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摩天大厦的。
  因此,我们给读者的第一个建议是,参与其中。参与比阅读更重要,阅读只相当于人的眼睛,它只能看到食物,而参与才是嘴或食道系统,它才能吃到和体验到食物的味道。因此在我们看来阅读只能获得皮毛,而参与才能获得精髓。
  我们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如果为获取营养而阅读,最好是忽视它的缺点,而重视它的优点。世界所有的图书都一样,不会每字每句都披金挂银的,只要有一篇文章被你所喜爱,或一条道理被你所领悟,那么就可以说收获颇丰了,因为它会使人终生受用的。相反,只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那么刚刚获得的礼物,很快就会又还给人家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金子不是整块埋在地下的,它是用深山里的金矿石冶炼出来的。因此,谁要收获更多的话,那只有把这本书也当作矿石冶炼一下了。否则失望就有可能是方法造成的,而与本书无关。
  第三个建议是,如果是为参与而阅读这本书的话,那除了挖掘它的优点外,就应格外重视它的缺点了,因为很可能你认为正确的那句话或那个想法,正好能代替书里那段错的话或错的想法。如此,《金百通生命论坛》就有了你的一席之地,这比拥有一片月球领土实惠多了,也高雅多了。这种快乐是凭想象而想象不出来的,实践的快乐是最具真实性的。
  第四个建议是,请参阅蒙田和培根的文章一起阅读。我们在第一篇文章论本质里说过,参照物是显现方向的真正幕后者。有了这两位世界级大师的文章做参照物,不仅可以让我们这本书暴露出本相,也可以让你对人生的看法清晰明了起来。
  第五个建议是,读者要清楚哪一篇文章是我们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第二篇文章论正义是我们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至少我们初创人员的最初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认为正义才是人类利益的真正本原。一块表按常理一定是最准的最贵,如若人类(包括社会和个体两部分)把正义这块钟表也调整到最佳位置,那么人类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人的尊贵也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所谓的一些谋略,只是一些阴谋诡计而已,它们只配在垃圾站里借宿。正义才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我们在今后的版本中,会倾注更多精力来完善和补充这一篇文章的内容。
  我们给出的第六个阅读建议是,读者要清楚我们的操作思路,这本书我们是按年代要不断地写(或者说修改)下去的,而且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我知道我无知。”所以我们就得不断地修正我们的错误。实事求是的讲,人对真理的正确认识,的确是太少了,人有时甚至认为金钱就是真理,这种认识的错位,难免不让人陷入迷茫的境地。因此,我们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精确,显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我们完全能做到的事,所以我们就寄希望于未来,让它一点一点地露出光彩来。
  

导  读(2)
我们给出的第七个阅读建议是,读者要清楚这本书与《蒙田随笔》和《培根论人生》的一些区别。蒙田在致读者中说:“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若是为了哗众取宠,我就会更好地装饰自己,就会酌字斟句,矫揉造作。”根据蒙田这些话,以及他的文章风格,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蒙田随笔》是作者的感受之谈,作者所强调的是真实性。而《培根论人生》则处处显露出作者的经验之谈,以及它的实用性。两者的作品多多少少都烙上了一些主观的烙印。而我们写作这本书,则直接从客观的角度,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且直奔主题。不仅考虑对自己有用,更考虑对读者、对社会有用。由于缺乏他们丰富的主观材料,因而写作难度也会相对大一些。若简单分类的话,可以说《蒙田随笔》是感觉之谈,《培根论人生》是经验之谈,而《金百通生命论坛》则是推测之谈或客观之谈。
  第八个建议是,如果您细读这本书也许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功利主义的斑驳,这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我们要引诱人变坏,事实不是这样的。人们通常只把物质的好处称为利益,而把精神的好处不当成利益,这是不对的。在我们眼里,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好处,统统是利益的化身。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人类也正是凭借着利益这只巨轮,在向美好的未来狂奔。因此,相对而言功利并没有什么错误,错误还在方法上,例如说过桥逃命,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如若过不去,错误八成还在方法上,如果按顺序的过,大家都能过得去,如果蜂拥而上的话,那就谁也逃不了命。功利主义也一样,只要人们不忘记秩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供指责的。
  我们给出的第九个建议是,建议读者花一点时间阅读一下文章开头的诗歌。这种文体并不是我们的独创,在《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已大量使用。但在这类文章中使用还不多见。在古典诗词中也不乏探讨人生的诗歌,但专门写探讨人生的诗歌,应该说还是不很多见的。如果能和类似的古典诗词参照着看,也许效果会更好。其中论财富中的诗歌:父耕满身土,儿食大白薯,可怜舔犊情,养出一条虫。子壮当自强,岂肯吃剩汤,西山打老虎,烈火炼金刚。可以参阅李绅的《怜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论人生中的诗歌:生当尊法则,死亦重天令,井然有序路,恬适之梦境。顺道逐其昌,逆义渐趋亡,姗姗来迟者,何必昭红尘。可以参阅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我们的诗歌与这些名著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追求人生意义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以上就是我们给出的阅读建议,虽然不尽完善,但我们也不希望它喧宾夺主。如若说我们在期待读者的褒奖,倒不如说我们期待着读者的批评,因为我们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友谊始于交流,一切从现在开始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看到书封面,你就发现遇到了一些不自量力的人,因为这本书攀比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弗兰西斯·培根先生,以及他的名著《培根论人生》。虽然有些惭愧,但我们着实也很委屈。土壤总是禾苗成长以及成长成什么样子的依据,我们勘察了英国的土壤情况,准确的说应该是英国的文化土壤,我们的确没有发现英国的土壤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我们发现中国的土壤倒很肥沃,不仅墨翟、韩非子、庄周、荀况、孟轲浇灌过这片土地,李耳的《道德经》,孔丘的《论语》更是使中国这片土地肥沃的流油。在古代七大文明中豁然写着“中华文明”几个大字,但却找不到什么文明与大不列颠有什么瓜葛。因此我们认为英国冷不丁冒出来一个《培根论人生》是不合常理的。所以我们就开始了蚂蚁憾大树的蠢行,开始编著这本《金百通生命论坛》。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还十分稚嫩,但经过细心研究,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根据,并罗列如下:
  一、培根的《培根论人生》是用古老的笔写出来的,而我们的《金百通生命论坛》则是用电脑操作出来的。不能说拿枪的一定能打过拿刀的,但概率还是会有所倾斜的。
  二、有人怀疑培根写作《培根论人生》,是借鉴了蒙田的《Essai》,抑或说是培根站在了蒙田的肩膀上,而我们则直接站在了两位巨人的肩膀上,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确受到了《培根论人生》的启迪,抑或说我们也参阅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三、培根无论多么伟大,但他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单兵作战。而我们,金百通公司,一开始就以公司的名义,进行着集团作战。尽管我们的指挥官还不算称职,我们的粮草也不算充足,我们的兵力也不算兵多将广。但比较而言,优势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通过一些考证,我们发现1597年《培根论人生》初版时,仅有10篇文章组成,到增至最后一版的58篇时,已是1625年,整整用了28年,而我们创作30篇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至少在创作的速度上,我们已经有了一点明显优势。
  五、读者如果不加分析的将我们的初版和培根的最后版相比,培根还是占到了不少便宜。培根根据自己的经验,已经把初版改得面目皆非,甚至有很多已经是重写的。也就是说,培根用28年创作的作品,要和只用一年创作的作品比,质量有所差别显然不足为奇,毕竟我们还有27年可供赶超的时间。
  六、我们的文章是由五言(七言)诗与正文两部分组成的,就算伟大的培根先生再转世轮回一次,他也是作(指古体诗歌部分)不得的,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字魅力,是仿效不得,也嫉妒不得的,就像英文在世界的流行也是我们仿效不得和嫉妒不得的一样。
  当然,你也一定不要忘记,我们之所以要和弗兰西斯·培根一比,正是由于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以及我们深深的尊崇和敬爱这位人类共同的伟大先哲。也不妨说我们正是那只想借着老虎的威风炫耀自己的狐狸,不过你偏要上当,我们也不拦着你。也不排除中国人制造的鞋子会适合中国人的脚。但有一点我们非常清楚,如果读者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反对意见的话,那中国的一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还是要相信的,并会努力地付诸于实践以争取取悦我们的上帝。
  著者
  2005年年末
  

论本质(1)
剥去瓜子皮
  揭开煮饭锅
  看见囊中物
  羞愧不必说
  谁知掌中书
  远古绕云雾
  夜静无人语
  独有风吹之
  本质,相对地讲,应该是物质或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现象。从字义上分解,本质可以理解为根本的质料,或初始的状态。例如由于温度的降低水会凝结成冰,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冰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水。在此时要追查冰的根本、冰的本质,抑或冰的真实面目,只要提高温度,冰就会还原成为水,也就证明了冰的本质,抑或冰的本来面目正是水。其实世界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物质。德谟克利特的结论是:“事实上,除了原子和虚空,什么也没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正是由物质这单一品种所繁衍、所派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物质所生成的。如果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世界所有的生命亦是从一种微生物进化、演变而成的,微生物亦是从单一的物质而转变形成的产物。老子所说的“道生一”是不是说宇宙包含一种绝对的一级物质?“一生二”就是这种绝对的一级物质派生了二级物质,而“二生三”就是二级物质派生了三级物质,“三生万物”就是世界万物都是由三级物质所繁衍与派生的呢?谁又是三级物质呢?有理由相信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上级物质就是三级物质。除了绝对的一级物质外,也许其他物质只是不断变化、不断转变形式的现象或假象而已,尤其是三级和三级物质所派生的万物。例如转瞬即逝的闪电、地球上灭绝的恐龙,以及诸多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与现象。所谓的昼与夜、上与下,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假象。昼夜这种假象是由太阳而形成的,没有太阳就没有白昼,与白昼对比,也就突现了所谓的黑夜。上下是由吸引力和参照物而形成的,没有吸引力和参照物,又如何产生上或下这样的概念呢?正像航海家们没有指南针也会迷失方向一样,参照物正是显现方向的真正幕后者。人们平时所用的酒、酱油、醋、汤、饮料、口服液、粥等物品,它们的主要成分亦来自一种共同的原料“水”,水亦是这些物品的主要本相或本质。通过简化物质的程序,剔除物质或事物的表象,便可以清楚地认识物质或事物的本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也正是因为小司马光有通过现象看透本质的本领。小伙伴掉进水缸里,营救的办法无外乎三种:捞出来;把水抽干;砸缸放水。对于第一、第二种显然是小司马光做不到或来不及的,砸缸放水,小伙伴自然就会浮出水面。小司马光恰恰是看透了这种真相,抑或这种本质。中国有句古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水之所以往低处流是因为有地心引力存在。小司马光放水救人也正是认识到地心引力的存在。这是自然本质的一个方面。
  黑格尔说:“本质是映现在自身中的存在。”这有些不好理解,如果采取调换名词的方法,也许会好理解些。例如把本质调换成忠诚,把自身调换成狗,把存在调换成可爱之处,就可以把这句话调换成:忠诚是映现了狗的可爱之处。如果把本质调换成精神,把自身调换成人体,把存在调换成精髓所在,就可以把这句话调换成:精神是映现了人体的精髓所在。黑格尔这句话是说,本质不等同于物体(或事物)本身,但本质却是它的关键所在,或精髓所在。所谓的映现,是强调了两者的关联程度,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物,就没有影子,没有自身,就没有本质。本质必须依赖于自身的存在而存在。
  每个人都有刨根问底的习惯,事物的本质,就像大树的根,抑或像大海的底一样,它正是人类寻找的那个根本、那个源头。生命中有很多个为什么,其目的就是为了查清事物的本质。查清了事物的本质,处理事情才会游刃有余。比如说想喝水,可面前却只有一块冰,如果知道水是冰的初始状态,抑或是冰的本相,把冰加热,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吗?认识本质很关键,如果连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切又从何谈起呢?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所谓的“一”,是不是所谓的本质或真相呢?如果是,百姓得“一”不就可以畅游人生了吗?
  

论本质(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