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有方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创业成功有方法-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其余的大多数员工都是Intel、安捷伦、爱立信、DELL以及华为和中兴通讯等国内外一流技术公司培养起来的,他们积累了多年的专业研发和管理经验。公司的初始产品包括基于CMOS技术、频率在70MHz2。4GHz的各类手机用射频集成电路收发器芯片,并率先于2004年第四季度开发出了中国第一颗完整射频收发器,而且第一个在中国实现了产业化。
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成功的产业化市场开拓经验,鼎芯适时把握了中国发展自主标准3G产业的良好契机,致力于在中国无线通讯领域的芯片短板——射频领域,率先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具有服务于本土市场优势和成熟商用化前景的射频芯片解决方案,为中国TDSCDMA产业链的崛起填补了关键的一项核心技术的空白。
2005年,鼎芯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起的“TDSCDMA产业化国家专项”的大力支持(也是国家863射频研发专项的唯一承担企业),研发TDSCDMA射频收发器。

'23'第23节:企业实录(8)

  至2006年4月,鼎芯的国产射频芯片率先在TDSCDMA网络上实现通话,从而打破了TDSCDMA产业链被国外射频芯片垄断的局面。
2006年5月,鼎芯作为当时唯一的核心射频芯片厂商,被由多家手机和营运商组成的理事会选入TDSCDMA产业联盟。该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先生说道:“鼎芯对中国本土3G通信产业链完成布局和早日商用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鼎芯从初创到现在曾经面临了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其中包括创建的前6个月没有一分钱的资金,被美国《华尔街日报》誉为“中国芯片设计业白手起家”的样板。从当时基于0?35um BiCMOS技术向0?18um CMOS射频的过渡,从只做射频到CMOS单芯片系统集成(SoC)的研发挑战,以及从中国的上海、台湾地区和美国三地变成只在上海一地搞研发等等,每个变化都是危机。但陈凯很乐观地说:“危机,即危险和机遇并存,就看你如何去把握。”鼎芯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战胜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录8
火速:两次倒闭都扑不灭的创业之“火”
企业: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刘小光
2006年10月12日,这是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光难以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角逐,刘小光以17票的得票数当选为“第十三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这是刘小光自去年12月获选“上海市IT青年十佳新锐”之后获得的又一次殊荣!
刘小光原先从事远洋工程,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南美等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3年的远洋生活,铸造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毅力。1998年,刘小光毅然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大海,投身到互联网行业中。刘小光凭借海上磨炼铸就的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性格,带领火速人创造着互联网企业的神话,用短短7年的时间,造就了上海最大、最强的网络营销服务商——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远洋海员,到带领400人团队的董事长,刘小光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日子。而刘小光取得的成功,正是源于他的“上下求索,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
与IT行业内的许多成功人士一样,刘小光在真正投身于这个行业之前,已表现出对电脑的极端痴迷。上大学期间,他的电脑成绩一直名列全班榜首。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中远集团(Cosco Shanghai)工作。一年后,他倾尽所有积蓄,搬回了一台心仪已久的电脑。从此,他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航海途中,他在船上研究;船舶靠岸,他上岸收集电脑信息;他购买了大量的电脑书籍、光盘,并自己组装电脑,不断升级,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学习欲望。
契机出现在1998年。那年刘小光公休,正逢网络的浪潮在国内刚刚兴起。他买了一本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的书,爱不释手,连夜一口气读完。他意识到,网络是一次革命,网络将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历史将证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革命。刘小光被网络的巨大商机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他一头扎进互联网的浪潮中,并很快成了一名杰出的弄潮儿。
1998年10月,刘小光与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海运学院的三个网友创办了“火速信息网”——全国第一家网上电脑超市;
1999年3月,筹建个人工作室,并招聘了两名专职员工;
1999年8月,创业之初,举步维艰,火速一度关闭;
2000年1月,火速成功吸引到60万风险投资;
2000年3月,启动“一比多——全国首家辅助购物网”业务;
2000年5月,停止“一比多”,转型到网络应用技术服务;
2000年7月,风险投资撤资,火速第二次关闭;
2000年8月,2万元起家,东山再起,注册新公司“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这是2000年8月前,火速走过的艰辛历程。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将如何发展,它的价值在哪里,它应该如何来经营……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火速创业伊始,缺乏资金,缺乏经验,有的只是几个年轻人热切的向往和昂扬的斗志。火速历经了1999年与2000年的两次倒闭,但令人佩服之处也在其能屡败屡战,坚持到底。正如刘小光所说的要“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24'第24节:企业实录(9)

  创业初期的刘小光有着远大的理想,同时肩负着现实中的更多重担。由于缺乏资金,他们只得在简陋的办公室中办公,财务上连每餐饭的花费都记得非常清楚,哪天多买了个快餐都要详细记录“来某某客户,用一客餐”之类。办公室到了晚上就变成了寝室,火速人打地铺睡在地板上,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回顾创业初期,刘小光充满了感慨,也充满了自豪。
实录9
科比生物:追寻科技的时尚
企业:上海科比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陆乃将
Grace像往常一样步入戒备森严的银行大门,坐到了她的电脑前。今天她有点忐忑不安,担心她的那台装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电脑无法开机。昨天工作得太晚了,今天明显感觉精神状态不佳,早上起来洗澡时脸被蒸气狠狠地烫了一下,为掩饰烫伤膏的痕迹,她还打上厚厚的一层粉底来遮盖一下。
她每天要将当天的各种数据输入公司庞大的数据库中进行汇总分析,如果开不了机……
摄像头的灯亮了,几秒钟后,随着“滴”的一声响,显示屏也亮了:“早上好,Grace!欢迎回来!”
生物识别在几年前还只是科幻小说里的主角,现在却已经进入现实社会中大显身手,这种以区别人体基本物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指纹、面相、虹膜、声音、步态等),不但已经构成许多国家的新一代智能身份证(ID card)、出入境关口、机场安检设施的核心,还逐步进入到人类日常生活领域,成为电脑或手机的安全装置和商店里更快捷的结算方式,并用来确认雇员或学生们是否遵守考勤时间。
“只要Grace不做较大的整形手术,系统都能确认她的身份。”陆乃将笑着说。
作为上海科比生物识别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陆乃将从1993年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刚开始的主要目的是为警方开发活体指纹采集处理系统。而国外竞争对手也在试图打开这个市场。为此,科比购置了某公司的开发包和图像卡、指纹采集仪等简单的硬件,开始做二次开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陆乃将发现这根本行不通:如果不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产品性能就不可能占优势,不可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也不可能摆脱别人的控制。
此时公司董事会给了陆乃将6个月的期限。行,就做;不行,这个项目就彻底放弃!陆乃将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经过反复试验和不眠不休地验证,一周后的陆乃将告知董事会,科比有了自己的“核”!
此后的两年半里,陆乃将领导下的科比已经拥有了10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此时陆乃将的兴趣已经转移到了人脸识别系统中去了。她说:“我需要追求技术上的时尚。”
虽然大多数生物识别企业都很重视技术,但应该说,指纹识别技术相对是一项比较简单的技术,其核心技术也早已成熟,成熟的技术是无法驱动企业不断创新而成为市场领导者的。这使生物识别企业非常容易陷入到同质化竞争中去。
时尚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尼葛络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着墨最多的当属人机界面。尼葛络庞蒂在书中预言,“信息业会变得像服装业。但这个只有当我们改进了人和电脑之间的界面,使得人与电脑的对话像人与人对话一样容易才会出现”。
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化识别技术,最大的一个缺陷是,使用账号密码来确认身份所带来的烦琐,以及安全上的担心。人机界面是人机交互的第一个要件。没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互沟通。要想达到人与人的交互水平,使人与电脑的交互摆脱数字化的烦琐,交互界面的人性化是必不可少的。
但人性化在现今还是一个时尚的名词,它除了在设计和表现层面对人的使用习惯进行关怀之外,更应该是接纳、理解人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所谓“接纳、理解人性特征”至少是指“机器”能够接收人的生物特征,并能够判别人的生物特征。想想看,有了这样一种能够处理和识别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的人性化的界面,“人机互识”不成现实也难。

'25'第25节:企业实录(10)

  在第17届模型识别国际大会(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上,由清华大学的丁晓青教授领衔的研究组首次参赛就获得了第一名,其算法在全部三个评价指标上都占有绝对领先优势(错误率低于第二名50%)。大会还没有结束,陆乃将已经开始了与丁晓青教授的“密谈”。
“在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文字识别领域、智能图文领域,学术理论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均卓有建树的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知名教授丁晓青教授,就任我们的首席科学家了!”至今陆乃将仍喜形于色。
诚然,在智能图文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神经网络应用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等领域都有卓越建树的丁晓青教授,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成功地将其进行了产品化和产业化转化。其知名度、理论成果和实际产品,都能使得科比向前鱼跃一大步,这也使得陆乃将能脱身出来,从而将个人的注意力开始从技术向市场进行转换。
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闯荡多年的陆乃将深知,中国企业的尴尬在于:很多中国企业也能研制出自己的芯片和算法,但与国外领先企业仍有距离。如果真没有技术,反而可以专心去做市场,现在是有技术,但没有彻底的领先性,市场不认可,而企业单纯靠技术难以生存。这使得中国生物识别企业陷入到是专注技术还是专注市场的尴尬之中。
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如果决策者对行业状况和未来发展都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的话,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至少很难做出市场决策。如果决策者根据错误的信息作决策的话,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大家都判断市场今年会增长60%,但实际只增长了20%,但大家都按增长60%作规划进行投资,那就可能造成产品过剩,最后大家大打价格战,致使全行业亏损。这种情况在电脑、家电等行业已经发生过多次。
因此陆乃将说:“从现在开始,我的精力主要是开发这个市场,寻找一切适合科比产品的市场契机!”
实录10
升耀生物:“每天都做好失败的准备”
企业:上海升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冒华
我只是赶上了好的机遇
升耀生物创始人冒华是1990年大学毕业的,当时国家开始推行自主就业,不再包分配。那时候能找到一个单位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多考虑,冒华的第一份工作落脚在南方钢铁厂。到南方钢铁厂的第五年,还非常年轻的冒华就已经是中层以上干部了。他的出色表现给自己带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招致一些同事的嫉妒,用当时总经理的话说就是“上级防着,同级嫉妒,下级畏惧,你只能干个体户”。由于这个钢铁厂是和宝钢集团合作的,所有中高层以上干部全是宝钢外派。像冒华这样本地的中层干部,其上升空间几乎已经到头。冒华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依我自己的性格也只能做个体户,那时候我就想有一天要去自己干些事情,那么,首先就要去学习系统的管理知识。”他很快就考上同济大学读MBA课程。一共18门课,冒华第一年就选修了12门课。这就是冒华的性格,做每件事都要挖掘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和潜力。那时每天晚上6点他肯定准时到图书馆看书,一直到9:30图书馆关门,他再去熄灯晚的研究生楼继续看书。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12点前睡觉。
读MBA期间,冒华一边在大学紧张地学习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一边在鸿海集团打工。鸿海集团在整个IT产业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之下,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创始人郭台铭经常将鸿海集团比作“寒冬中的孤雁”,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但是我知道怎样求生存。”这种危机意识使鸿海集团在经营策略、经营模式和组织构造上始终能够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鸿海期间,冒华获益匪浅,因为“鸿海不仅是在办企业,也是在办一所学校”。鸿海员工更是把鸿海富士康公司称为“富士康大学”,而富士康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教育培训规划,其中要求基层作业人员每年度的学时数不得低于50学时,工程师以上人员更是高达288个学时,而且员工的学时数还要和绩效奖金挂钩。在鸿海集团,最好的环境不是用来工作的,也不是用来开会的,而是用来学习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学习氛围,才使得员工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在鸿海的经历,使冒华得到系统的管理实践训练。

'26'第26节:企业实录(11)

  顺利拿到学位后,冒华在昆山一家台资企业打工。虽然当时发展前途很好,但他心里的创业梦从未泯灭。在和同学的交流中,他感到当时上海的大环境很适合创业,在合适的时间,瞄准合适的机会,冒华回到上海开创自己的事业。2001年8月,他创立了上海升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所有能经历的困难我都经历了
刚开始起步,升耀公司选择做一个生物化工项目:发酵法生产丙酮酸。丙酮酸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化工原料,原来使用的合成法会遇到一些资源问题,而通过生物方法来生产,很好地解决了资源的问题。升耀要做的是解决生产中的工艺问题,利用这个工艺,将使产品成本大大下降,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又解决了当前社会资源紧缺的问题。
虽然项目很好,但开发过程相当艰难。“决定开发这个项目,也相当于把我们逼上梁山。第一,感觉这个项目自己能够做下来;第二,也投入了不少资金。关键是这个项目本身确实不错,另外我也相信自己有这方面的研发能力。当时以为自己有些资金就能撑下去,但撑到最后也确实感到很艰难。生物化工项目的投资成本非常高,回收周期又相对比较长。”尽管这样,冒华还是很乐观:“发酵法本来技术难度就很高,技术含量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