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有所为,会使你的生命充满斗志,但学会有所不为,可以使负重的人生得到暂时的休息,摆脱烦恼和纠缠,使整个身心沉浸在一种轻松悠闲的宁静之中;学会有所不为,便可以用充沛的精力去做最想做、最该做、最需要做的事;学会有所不为,便可以在一种无怨无悔和默默无闻的等待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份超越、一份执著和一份自信。生命如舟,它载不动太多的东西,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前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
记住,只取那些最需要的东西,只做那些最要紧的事情,这不仅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也是成就人生的关键,因为,人的一生倾尽全力能够做成一件事情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像乔木,它总是努力地长主干;灌木,却徒生很多枝丫,但前者会成长为栋梁,后者只能做木柴……
只为自己想要的忙碌
“明天的重担加上昨天的重担,必将成为今天的最大障碍。要把未来像过去那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这是卡耐基的名言。仔细深入地想一想这句话的道理,再引申其义,似乎与佛陀提倡的人要“活在当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呆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活在当下,这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你只有选择活在当下,才不会被过去所拖累,也不会为没有未来而胆寒。此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你的生命也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
生命不就应当是这样的吗?全身心地投入到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打拼的奋斗中去,只有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这一点,才能保证自己有限的精力不再被那些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所累,才能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增添更多的胜算。
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或者人生中总是无所事事、空虚苦闷,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为自己想要的去打拼忙碌。得不到充实的生活,也就不去追求那些原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有两个小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寺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时间一晃而过,数年就这样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没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等他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了吗?”朋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我的苦心没有白费,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
在这个故事中,左边山上的和尚想要的是在自己的门口能够有一口井,这样就不用天天下山去挑水,不用担心自己病了就没有水喝、自己老了就挑不上来水的那些自己不想要的结果。带着这种想法,他一直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而努力着,为这口井忙碌着。这时的他没有时间去想那些无谓的事情,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在职业生涯中,那些职业经理人即使薪水、股票拿得再多,那也只是挑水。他们的心里需要有一口井,并为了挖这口属于自己的井而孜孜不倦地忙碌,将精力全部放在自己想要的这口井上,才能保证一直有水喝。
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摆脱空虚、全身心地为自己想要的忙碌,做到无暇担忧那些你不想要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明确自己想要的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求得他人支持
当一个人在奋斗的道路上失意或徘徊时,往往是对自己想要的感到模糊和彷徨,这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才会继续坚定信心重新为自己想要的忙碌。
3。用知识武装自己
实现自己想要的是需要很多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因此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实现自己想要的能力就越强,干劲也就越足。
4。忘我地工作
忘我地工作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无暇其他任何事情,也会忘却一切痛苦与烦忧,使人生充满希望。
不要怕目标定得太高,你可能
需要退而求其次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目标的制定者,目标是为每个人成长服务的。因此,自身的提高比达到既定目标更加重要,所以不要怕将目标定得太高远,因为目标是需要随时调整的,有时候我们可能要退而求其次。
目标于人有着十分神奇的力量,激发并指引着人前进,因此目标一定要远大,这样才能激发人的力量,激发人不断向更高的地方攀登!即使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需要进行调整时,也不至于跌到低谷。
正所谓找把谷糠,那是鸡的理想;寻个鱼塘,那是鸭的理想;当雄鹰在天空翱翔,鸡鸡鸭鸭开始大胆预测、吵吵嚷嚷。“一定是云彩上有座粮仓!”小鸡如是说。“分明是银河里有人撒下了网!”小鸭如是说。“眼里只有一点可怜口食的人,是不懂得真正的理想的……”雄鹰笑了。
正因为雄鹰的目光高远,所以它即使有一天翅膀折断,也不会像小鸡为了争把谷糠而拼尽全力。因为它的目标在高远的天空,即使有一天需要退而求其次,也不至与小鸡为伍。相反,也正因为小鸡的目标太低,所以如果有一天,它没有能力去抢食散落的黍米,它就只能等待上帝的施舍,因为原本很低的目标已无其次要它退而求之。
当然人们可能会说:人不可不自量力,不能总梦想着实现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就像下面的穴鸟。
老鹰一个俯冲动作成功捕获了一只羊。穴鸟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就模仿老鹰的动作,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想象老鹰那样用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但是当穴鸟飞到绵羊身上时,没想到脚爪却被绵羊弯曲的毛给缠绕住,拔不出来。牧羊人发现了,就跑过去把穴鸟的脚爪尖剪掉,把穴鸟带回去给孩子们玩。当孩子们很想知道这是什么鸟而询问父亲时,牧羊人说:这应该是一只穴鸟,但它却以为可以成为老鹰。
看了这个故事,大多数人也许会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人各有所长,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去发展。看到他人名利双收,便想依样画葫芦,是得不偿失的。看他人经营贸易赚钱,忘却自己在个性、专业上不适合,便私自立门户,失败往往接踵而来。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换个角度讲,则可以看出另一番道理。
穴鸟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老鹰那样并没有错,试想,假如穴鸟学习老鹰失败却并没有被牧羊人抓到,也就不会有后面被嘲笑的内容。而回到鸟巢的穴鸟就会回想失败的原因,不外乎自己没有老鹰那样尖利的爪子,没有老鹰那样大的力气,但是自己有与老鹰同样的魄力。经过这一番的分析,穴鸟也许会退而求其次将下一次的目标锁定为一只野兔,不成功再退而求其次,将下一次的目标锁定为一只田鼠……倘若,一开始穴鸟就将自己的目标锁定为一只毛虫,那么就没有什么退而求其次的目标了,人生的经历和际遇也就自然不会相同了。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意思是:人们是否对一件事感兴趣,完全取决于将做事情的难易程度是否处于对这个人既有一定挑战性,又在其通过努力后可能完成之间上。他认为只有当人们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跳起来就能拿到时,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去争取。
这不正是要求人们制定目标时要超出自己的能力一点吗?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挑战欲望。因此,目标的确定既要基于现实,又要超越一般标准。太容易的目标,不会激发人们去实施的热情。那么,什么是合适的目标呢?一句话——对自身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又能使自己相信能够完成的目标,即使因为种种原因实现不了,退而求其次时,也不至于去面对低于自己能力而无法激发挑战欲望的目标。
制定合适的目标,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们应该基于自身的能力和现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外界的各种因素,最终确立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并不是没有梦想,而是很多人的梦想都不切实际,根本没有考虑凭自己的条件是否可能实现,遇到挫折的时候就怨天尤人,梦想也成了幻想。因此,只有基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才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
基于现实,并不意味着目标就可以降低、就可以不高远。相反,只有那些具有较高标准、对自己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这时,你若想实现这些高远的目标,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展现非凡的能力;而且,即使努力过了没有成功,只是完成了原定目标的绝大部分,那你的表现也会比过去更加出色,对每个人来说,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成长与进步。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就别说你没有机会
先讲一个调查案例。
调查对象:一个哈佛即将毕业的MBA班的学生。
调查问题:每个学生的职业目标。
调查结果:83%的学生没有任何职业目标,只盼着早日毕业去享受夏天的海滩(是啊,谁能说清楚三十年后的事啊);
14%的人有具体目标,但没有明确写下来;
3%的人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写下来,并规划如何去实现。
跟踪调查:(10年后)以83%那部分同学为基础,14%的那部分学生的平均收入是他们的两倍,而3%的人的则是他们的十倍。而那83%的人总是抱怨人生不尽如人意,生活不幸福、事业上没有机会,在一味地指责与抱怨中,人生还是没有任何改观。
上面的调查要告诉我们的不是怎么去赚钱,而是提醒人们确立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规划、实施的重要性。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人生、事业、职业和商业的管理。没有目标、没有规划的人生更多时候处于无序状态,就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样。不管在战略层面还是日常管理、生活中,目标不明确都会给人带来诸多混乱,没有规划则使问题更复杂。确定自己对人生的期望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是人生管理的核心。
有些人没有这个核心,还一味地抱怨社会不给机会,是毫无道理的。机会具有时间性,因此常常只敲一次门。而成功者要善于抓住每次机会,充分施展才能,最终成功,获得命运的垂青。就像勃朗宁所说“良机只有一次,一旦错失,就再也得不到了”。目标与机会的关系并不微妙,有了前者才有抓住后者的意愿和可能。
有一天,村里的三个猎人想通过一种方式在三个人中选出一个最为厉害的猎人。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大家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去打猎,三个小时后再回到原地,谁的收获多谁就当头。三人一致同意,并分头行动了。
第一个人分头行动后,开始沿着一条开阔的路走了很长时间,忽然发现前面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他在那里站了很久,一筹莫展。过了一阵,他抬头一看,有一群鸟飞来,他举起猎枪,一只大鸟应声掉到了河里。因为水流湍急,鸟很快被冲走了,猎人下水追赶,结果只是徒劳,最终空手而归。
第二个人分头行动后,开始往山上走。走了一阵没路了,于是拿出刀花了很长时间砍出了一条路,当走到路的开阔处,发现离返回的时间不多了。他也只好一声叹息地无功而返。
第三个人分头行动后,也朝山上走去。他先是从一条小路绕到了半山坡,然后径直走到了山顶,他举枪对着头上飞来的一群鸟,扣动了扳机,但没有一只鸟被打中,因为枪里子弹还没有装。他捶胸顿足,不无懊恼地往回走。
他们回到村里百思不得其解,就结伴找到一位智者解惑。智者了解了三个人的经历后说:“第一个人虽然打下来的鸟被河水冲走了,但在河的转弯处有一棵苹果树,这个时节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如果眼光放远一些,会有收获的;第二个人是因为目标不准确,你的目标不是开辟道路;而第三个人呢,当机会来临时,你还没准备好。现在你们都知道答案了吧,回去好好想一想吧。”
暂且不说那个在机会面前没有做好准备的人,就说前两个吧,第一个人没有将目光放远,归根结底还是他没有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他最想要的不是那只被水冲走的鸟,而是能够证明自己狩猎能力的目标猎物,因此他没有去瞄准对岸的苹果;对于第二个猎人来说,他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开辟道路上,也没有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终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当机会来临时,他们都无法及时把握,而不是上天没有给他们机会。
机会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而且机会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个人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可抓。而要在等待中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明确的目标是准备的第一要素。一旦机会在你面前出现,你就知道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否该伸手抓牢它。
捷克是一位从送水工成长起来的企业执行副总。捷克并不像其他的送水工那样把水桶搬进来之后就一面抱怨工资太少一面躲在墙角抽烟,他给每一个工人的水壶倒满水并在工人休息时缠着他们讲解关于建筑的各项工作。很快,这个勤奋好学的人引起了建筑队长的注意。2周后,捷克当上了计时员。当上计时员的捷克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他总是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由于他对所有的建筑工作比如打地基、垒砖、刷泥浆等非常熟悉,当建筑队的负责人不在时,工人们总喜欢问他。一次,负责人看到捷克把旧的红色法兰绒撕开包在日光灯上,以解决施工时没有足够的红灯来照明的困难,负责人决定让这个勤恳又能干的年轻人作自己的助理。现在他已经成了公司的副总,但他依然特别专注于工作,从不说闲话,也从不参加到任何纷争中去。他鼓励大家学习和运用新知识,还常常拟计划、画草图,向大家提出各种好的建议。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将客户的要求全部实现。
捷克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送水工成长起来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他的目标是不断成长,最终上帝给予的机会帮助他取得了成功。因此,每个人要想成功都必须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保证抓准、抓牢某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第二章正确的态度才能保证走在正确的路上
'第二章'
正确的态度才能保证
走在正确的路上
态度决定高度,态度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态度是一种力量,是保证你能够走在正确道路上的巨大力量。
每个人的事业、生活所能取得的高度和成就,往往已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