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意大利的失败将会使德国失去盟友,孤军作
战。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这位在欧洲战场上已被人
称为“魔鬼之师”的首领受命担任德国“非洲军”总
指挥。
1941 年2 月12 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黎
波里城,会见了已接替格拉齐亚尼的新任意军北非战
区总司令依达罗·加里波尔蒂将军。加里波尔蒂是意
大利北方人,身材高大壮实,留着白色的小胡子。当
隆美尔建议他应在的黎波里东边的锡尔特建立一道防
线时,他不以为然地耸耸肩,并嘲笑隆美尔没有到战
场上观察便妄作主张。
当天下午,隆美尔便乘飞机开始视察前线。透过
机舱的舷窗和蓝蓝的天空,他看见了位于的黎波里港
口东边的锡尔特沙漠。这片沙漠一望无际,在烈日下
闪着炽热的光芒,目力所及,没有一棵树木,真是名
副其实的不毛之地。
隆美尔就要开始他长达二年之久的沙漠作战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环境,广阔无垠的沙漠绝非欧洲
大陆的山地可比。这里气候也很异常,夏季正午的气
温高达40 °—50 °,夜晚又骤降至0 °。最危险
的是突然到来的沙漠风暴,开始时只是一小点古怪的
旋风在灌木丛之间旋转,转瞬就会变成时速达130
公里的狂飚,搅起几百万吨滚烫细小的红沙,铺天盖
地地卷过沙漠。细小的沙粒能渗进发动机的过滤器,
涌进帐篷,迷住人的眼睛和鼻子,像大雨一样挡住人
的视线。不过平坦的地面倒成了装甲车奔驰、呈威的
理想场所。
这里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
受意大利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控制,但实际上意大利人
根本指挥不动他。隆美尔直接受命于柏林。而希特勒
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征服苏联的计划上,很长一段时间
让隆美尔相机行事 。 隆美尔则率领他的兵力不多的
“非洲军”独立作战。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能使他发
挥战术特长的用武之地了。也正是在这片大沙漠里,
隆美尔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达到了其军事
生涯的顶峰。
1941 年2 月14 日,一艘运兵船在的黎波里
港口登陆,隆美尔的士兵第一次看到了非洲,望着那
些熠熠闪光的白色建筑物,掌状的植物,宽阔的林荫
道和凉爽的树荫,有些人甚至觉得他们将会爱上这个
地方。“非洲军”一共有2 个装甲师,数量上虽然不
算很多,但却称得上是一支富于献身精神的专业化的
精锐之师。
初次踏上沙漠地区,隆美尔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
题。“非洲军”一共只有2 个装甲师。 而且,还有一
个师没有到达非洲。意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强,战败后
的士气更是一落千丈。隆美尔亲眼看到意军在撤退中
溃不成军的样子,士兵们丢弃武器弹药,拼命爬上超
重的汽车,不顾一切地向西奔逃,军官们则收拾行李,
希望早点撤回意大利。为了使意大利人摆脱失败的阴
影,重新鼓起士气,隆美尔于2 月底在第5 轻装甲师
坦克团登陆后,立即进行了宣传为目的的阅兵式。为
了不让英军措清虚实,他一方面巧妙地令坦克向东驶
去之前,要绕检阅台好几周,另一方面又令部下用木
头和纸板作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
“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英国飞
机的空中侦察,悄悄地向东开去。在这段时间里,隆
美尔一直担心英军会趁其立足不稳发动进攻,他并不
知道,英国已将兵力调到希腊。在即将赢得的黎波里
胜利的前夕,英军撤出部队的作法应该说是违背常规
的。
由于英军的撤离,使隆美尔的部队从的黎波里轻
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 多公里。隆美尔开始作征
服者的美梦了。3 月9 日,他在给柏林的信中宣称:
他的第一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
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在此后的战斗中,隆美
尔率领着他的坦克师孤军深入连连得手,连意大利人
都对他的大胆行动感到忧虑。但隆美尔毫不理会,乘
胜追击,4 月8 日占领了迈基利。在不到两个月就扭
转了北非的战局。隆美尔所以能这样快就夺得胜利,
首先在于善于捕捉战机。起初他还提心吊胆,但当他
发现英军在极力避战,并对德意方面动向估计错误后,
便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兵力极为
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发起进攻。
隆美尔敢于冒险,抓住时机便不放手,从而取得
了重大的胜利,并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另一个原因则是隆美尔至死也想不到的,那就是
他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电报都被英人国破译了。德国
人的电报一直由艾尼格马密码机传送。纳粹密码专家
自以为使用这种机器收发密码是绝对安全的。然而英
国人却建造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机器。无数设在各地的
电台监听站把截收到的德国电讯码送给这种机器,再
由这种机器码译出来。与隆美尔对峙的英军指挥官都
收到了这些绝密件。可是隆美尔不止一次地违背法军
德军最高统帅用艾尼格密码给他发的指示却是英军始
料不及的。隆美尔的违命无意间愚弄了现代军事科技,
也愚弄了他的敌人。
然而,在这场胜利的背后仍然隐含着隆美尔失败
的战术及战略因素。首先,他仍像一个骑兵指挥官那
样去指挥装甲部队,尚未认识到装甲部队对后勤补给
的依赖远远超过随时随地可弄到几包粮草的骑兵。
此外,进入北非以后,隆美尔已不是那个侵入法
国时的军事指挥官了。那时他纯粹是一个战术指挥官,
用不着为全局战略问题操心。现在,他指挥的虽只有
一个军,却是位于一个独立的战略区,无论愿不愿意
都得考虑战略问题。
隆美尔的行动违反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招
来了非议。因为,希特勒在进行侵略扩张时,为避免
“两线作战”而确立了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步骤。隆
美尔的违令虽然与希特勒的总体构想不协调为希特勒
所容忍,是因为在希特勒看来,隆美尔这些部队,帮
助并稳定意大利人,也牵制了英军,北非战区能对第
三帝国的战略起一个较好的配合作用。
隆美尔取胜后,并不满足,进攻是他的天性,他
已盯住并迅速开始攻占托卜鲁克。因为,他担心英军
会像在法国时一样再来一次“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
他要抢先占领这个沿海重镇,以全歼英军。但他未能
成功。
第六章 漫长的拉锯战
托卜鲁克的炮声刚刚沉寂,利埃边界又响起了隆
隆的炮声。1941 年5 —6 月间,英军对改为守势
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但都被隆美尔在
机动战中挫败了。于是,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军与英军
的沙漠拉锯战就此揭开了序幕。
1941 年6 月,希特勒正忙于入侵苏联的“巴
巴罗萨”计划,因此将主要力量集中于苏联战场,而
很少考虑对北非的增援。而丘吉尔的想法却截然不同,
他把“北非翼侧阵地”看得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
重要。因此。丘吉尔不顾本土部队仍装备不足的事实,
毅然决定增兵北非。5 月12 日,四艘英国舰艇到达
亚历山大港,共有238 辆坦克,其中有马蒂尔式坦
克135 辆,这比英中东军司令韦维尔为保卫埃及凑
集起来的坦克多3 倍。
兵力增加后,丘吉尔便急于夺取胜利,重振英军
日益低落的士气,敦促韦维尔迅速发动进攻。而时值
夏季,酷热的太阳和数不清的苍蝇、毒蛇使沙漠战地
生活更添几分艰苦。德军士兵由于给养难以得到保障
生活则更为艰苦。德军以饼干、沙丁鱼罐头、软包装的奶酪等为主食,很少能吃上新鲜水果和蔬菜。给养
的缺乏对年轻士兵健康的损害明显加剧,他们的齿龈
常流血不止,一些人已开始掉牙。在酷热中一向刻板
的隆美尔也只好穿短衣短裤驱车外出。围攻托卜鲁克
的失败以及所付出的高昂代价给隆美尔造成了巨大的
心理压力,每到一处他都能察觉到批评和埋怨声在日
益增高,他也迫切需要夺取新的胜利,重振日益低落
的士气。
5 月15 日,英军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开
始了。英军一部分从正面攻击哈勒亚隘口以及整个萨
卢姆防线,装甲部队则从哈巴塔地区出发沿着坡地,
先向西北再转向正北进攻卡普措堡。双方军队在哈勒
法亚隘口一场激进,互有胜负。萨卢姆防线的战斗对
隆美尔来说是难以应付的,他在两小时内向柏林发出
了一连串电报,一会儿让人放心,一会儿又在告急。
5 月22 日,他驱车来到萨卢姆前线,这一天正好德
军打了个胜仗。隆美尔亲自召开了一连串会议,爬进
散兵壕与被晒得黑人般的士兵聊天。
经过分析,隆美尔认为英军在哈勒法亚隘口配置
了较薄弱的兵力,他决定乘机夺回这个军事要地。2
7 日清晨,德军便发动进攻,很快便又占领了哈勒法
亚隘口,并缴获了大批的战利品。经过几天的激进,
隆美尔最终粉碎了英军的“短促作战”行动。
这次战斗之后,隆美尔知道英军决不会善罢甘休,
不久便会卷土重来,于是他抓紧时间加强了萨卢姆、
哈勒法亚隘口和巴迪亚的防御力量。在视察巴迪亚量,
隆美尔发现了在那里有大批意军丢弃的军用物资,他
如获至宝,命令把一切可用的意军大炮用于加强各要
点。又让守军在利埃边境增修了不少新据点,在据点
中建起了几个临时性的修理厂,修好了不少的大炮和
车辆。为了对付英军的马蒂尔式坦克,隆美尔把他手
上仅有的12 门88 毫米高射炮分成几组。因为那时
德军有近2/3 的反坦克炮,还是战前生产的37 毫
米炮,远不及英军反坦克炮的威力,对付有厚装甲的
马蒂尔式坦克毫无办法。而88 毫米炮则可以在18
00 多米的距离内击穿马蒂尔式坦克。
除了加强署外,他还撤换了施特莱彻的职务,主
要是他对隆美尔的命令提出过许多质疑 ,并进行过
“冗长的辩论”。 隆美尔任命琼汉尼斯·冯·腊芬斯
坦少将接任施特莱彻。腊芬斯坦出身名门,瘦削而英
俊。6 月上旬第15 装甲师也全部到达北非。
正如隆美尔预料的,英军正酝酿着进行一场更大
规模的进攻,这次进攻其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计划
”。根据丘吉尔的命令,这次行动将一举消灭隆美尔。
英军已重新运来了238 辆新坦克,从而大大增强了
实力。战斧计划的起草者、英军西线沙漠作战司令皮
尔斯将军决定迅速发起进攻。
6 月14 日,隆美尔的监听员报告说,每一支英
军部队都从电台里接到“比特”将于第二天开始的通
知。于是,隆美尔当天晚上便命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翌日清晨4 点半,英军的两翼进攻沿海岸平原和
高原展开了。9 点一切已经一目了然,这是英军的一
次大夫模进攻。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英军拥有坦克3
00 辆,战斗机116 架和128 架轰炸机,而德军
仅拥有150 辆坦克,60 架战斗机和79 架轰炸机,
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因此,隆美尔第一次真正遭到
了进攻,同时也是第一次不得不进行以防御为主的战
斗。在第一天的战斗里,在灼热的高温和令人窒息的
尘雾中,双方坦克和步兵进行了猛烈而残忍的厮杀。
隆美尔在战斗中的前景很不乐观,敌众我寡,武器装
备差,所以频频失利。但自战斗打响后,他就没有休
息过,他知道只有88 毫米的高射炮才能对付马蒂尔
式坦克,于是他在哈勒法亚布署了5 门,又在哈菲德
山脊安置了4 门,把余下的另外4 门交给守卫萨卢姆
的第15 装甲师。这些炮在击退英军的坦克进攻中起
到了重大的作用。6 月15 日的战斗毫无结果,然而,
那天晚上隆美尔很乐观,德军不仅守住了哈勒法亚隘
口,并对英国的马蒂尔式的坦克有重创。
为了打退敌人的进攻,16 日凌晨,德军又主动
出击,但是却并没有取得优势,反而伤亡了不少人和
坦克。此时隆美尔意识到,这场战斗后,如果英军这
时不顾一切地集中兵力紧逼过来,他将不得不放弃包
围托卜鲁克的计划。因此,他决定把赌注押在英军对
自己侧翼明显感到不安这一点上。当晚12 点35 分,
他电告第15 装甲师撤离卡普诺与第5 装甲师一起插
入敌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这样既可解除
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亦可切断英军整个远征部队
的后路。17 日清晨第5 轻装师准时出发,6 点便到
了第一个目的地锡迪—苏莱曼。第15 装甲师也同样
抵达指定位置。7 点45 分,德电台监听到英第7 坦
克旅“形势危急 ”,并要求皮尔斯将军前来挽救局势。
隆美尔断定英指挥官已开始失去对局势的控制,不会
采取任何主动行动,遂敦促两个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
法亚进攻,并防止英装甲部队从北面突破。在德军的
突然袭击下,英军遭到挫折,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上
午10 点,英军开始撤退,全部退回了埃及境内。
“战斧作战”(德国人称之为萨卢姆之战)就这样结束
了。丘吉尔在回忆中悲哀地写道 :“17 日一切糟透
了 。”此战中,英军损失969 人,坦克100 辆;
德意军损失678 人,坦克62 辆。
丘吉尔首相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没有砍倒隆
美尔,却以失败而告终。“战斧作战”后的第4 天,韦维尔就被解除了职务,而隆美尔却声誉崛起。
除了隆美尔高超的作战战术外,他的声誉提高与
他的副官36 岁的阿尔弗雷德·伯尔恩德中尉的宣传
有重要关系。伯尔恩德中尉是纳粹宣传部的高级官员
之一,长得粗壮结实,一头卷发,皮肤黝黑,但他却
善于舞文弄墨。隆美尔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禀告希特
勒的时候,便想到他,将他派回去。伯尔恩德对此自
然心领神会,利用一切机会吹捧隆美尔。“他是个搞
蒙蔽和伪装的老手,” 他在一次广播宣传讲话中说:
“他总是干那种很少有人意料得到的事。倘若敌人认
为我们在某地的兵力最强,那么你可以肯定那里是我
们兵力最薄弱的地带。而当敌人认为某处是我们的弱
点又冒险接近时,我们又会变得确实十分强大 。”他
接着说,“一次我们把托卜鲁克的敌人惹怒了,他们
用炮火轰击了我们的观察所。于是隆美尔命令架设观
测塔。于是,一夜之间竟出现了30 个这样的塔楼,
而且都有全副武装的假人在不停地细致观察,他们由
躲在防空洞里的士兵操纵,不时地顺楼梯上上下下。
敌人感到十分困惑,向这些观测塔发射一连串猛烈的
炮火,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炮弹都射向这些观测塔。过
了不久,英军放弃了这种尝试——而就在这时,我们
又把假人换成了有血有肉的真正的观察兵 。”
信件也像雪片般飞向隆美尔。一个10 岁的小女
孩在新闻记录片中看到她的这位偶像后,写信说 :
“我非常崇拜您和您的非洲军,并热切地希望您赢得
最后的胜利。”一位上校带着几分谄媚写信给隆美尔:
“我想写一部有永久价值的作品,它将表现我们时代
一位年轻的将军,要把他作为子孙的榜样,为尚武精
神高潮的到来提供一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