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战至此,这仗还有法打吗?宋朝后来这样的将军越来越多,想不亡都困难。
所以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一定能太平。”可谓一针见血。
虽然傅潜一万个不愿意出战,可上有朝廷督促,下有军兵请战,他迫不得已,分出八千骑兵、两千步兵给范廷召等人,让他们先去交战,他自己随后领兵支援。
要说这个范廷召,还真是个有趣的人物,他曾经当过山大王,后来投奔了后周,跟随柴荣东征西讨,高平血战、出征淮南他都有份儿,是个元老级的战将。宋朝建立以后,讨平二李、攻灭北汉、雍熙北伐也是阵阵不落。他有许多怪癖,一是讨厌飞鸟,见到飞鸟开弓便射,曾有过一箭射三鸟的惊人纪录;二是讨厌驴叫,只要让他听到驴叫,这驴就算死定了。
这年的春节也是在战火里度过的,就在新春正月,辽军进攻瀛洲,摩拳擦掌的范廷召一面盼着答应随时增援的傅潜,一面领兵出战。
范廷召命令军兵组成方阵迎敌,面对宋阵,辽军主将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弟弟梁王耶律隆庆问:“谁敢当先破阵?”辽将萧柳说:“要是有精锐的骑兵,我就打先锋。”耶律隆庆便把最精锐的骑兵交给萧柳指挥,萧柳命令辽军等宋阵一有变化,马上就急速进攻。结果在契丹铁骑疾驰而来的时候,宋阵果然出现了一丝慌乱,萧柳乘势攻进宋军的阵势,在激战中萧柳身负箭伤,但他简单包扎一下,仍然跃马挥刀冲杀不止。宋军大败。
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接到范廷召的求援信,马上统兵前来支援,可是范廷召在等不到傅潜援军的情况下,竟连夜溜走了,急急忙忙赶来的康保裔直到天色大亮才发现自己成了孤军。被辽军团团围住的康保裔,拒绝了部下让他换上小卒衣服逃跑的建议,率部与辽军激战多时,最后箭尽无援,被辽军生擒。
辽军孤军深入,虽说也打了一些胜仗,但随时都有被宋军反击的可能,便照例大肆劫掠之后退回辽境。
这一场大战下来,杨延昭因保住了遂城被赵恒擢升为莫州刺史,而那个畏战的傅潜,虽有好多人都要求杀其以明军纪,但还是仅仅被削职流放。后来他还被起用为汝州团练副使、左千牛卫上将军、左监门大将军等。
仁厚是宋朝一直坚持的治国方针,可大宋朝廷有时真的是不分原则地滥仁。不冤枉好人是对的,可总是姑息坏人,怎么说也难免有纵容的嫌疑。
辽军虽然暂时后撤,但始终没有放弃想夺取黄河以北地域的愿望,这个意图自阿保机起就有了,可一直没有实现,在后周时期,还被一代英主柴荣把幽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收回。
和真宗赵恒同时期的辽国统治者是辽圣宗,但实权掌握在太后萧绰手中。萧绰小名叫燕燕,却一点儿也没有莺莺燕燕的矫揉造作,她在“母寡子弱,族属雄强”的严峻时刻,任用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协助自己主管朝政,派耶律休哥总理南面的军务,实行了重新编制部族、推行汉化、开科取士、整顿吏治、鼓励农耕、调整税赋等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辽史》上说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能驾驭臣工,故多得其死力。”
在内部形势有了好转之后,她南征大宋,西和党项,东征高句丽,辽国进入了鼎盛时期。有了国力基础,萧太后把开拓疆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连续向宋朝发动攻势。
咸平四年,南下的辽军在羊山被杨延昭以伏兵击败。咸平五年,辽军又击败了杨延昭。
咸平六年四月,辽将耶律奴瓜、萧挞凛率兵入侵定州望都,宋副部署、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与宋将王超、桑赞领兵迎敌,从太阳初升激战到夜晚,宋军小占便宜。但第二天战局发生逆转,王继忠被辽军围困起来,王超、桑赞不但不去救援,反而脚底抹油一溜烟儿地跑了。结果王继忠几经拼杀,终不能杀透数十重的包围,他和部下都遍身伤痕,力尽被俘。
王继忠是赵恒还是王子时的旧属,赵恒开始得到的消息是他战死了,在悲伤之余,“追封”他为大同军节度使,把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封了官。
谁知王继忠在辽国活得好好的,还很被器重。
为活着的人开追悼会,追赠官职,这样的“殊荣”后来明朝的洪承畴也享受过,至于在离我们最近的那场国共大厮杀中,给活人搞这一套就更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洪承畴的命不好,明朝骂他是叛逆,清朝把他写进了贰臣传,两头不是人,但王继忠不是洪承畴,他后来居然成了宋辽两方共同的红人。
来自北方的压力,终于在景德元年(1004)达到了极点,辽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亲自率领下,一路杀到黄河岸边,虎视大宋的都城东京汴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宋辽刀兵相见的最后碰撞!
梳理国家(1)
赵恒这个皇帝不好当。
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也总喜欢说“皇帝不好当啊”之类的话,其实那是在提醒自己,不要重蹈短命五代的覆辙。
只有到赵恒时,这个皇帝才真的不好当了。前两任皇帝都功勋卓著,赵匡胤建立宋朝,平灭了南唐后蜀等一大堆割据势力,赵光义虽然两次败给辽国,可也有收服吴越、漳泉,击灭北汉的大功业。
宋真宗赵恒赵恒不行,他是实实在在靠祖上的余荫才当上皇帝的,因此他只有兢兢业业地去治理好国家,才会获得应有的威望。
当然,即便是最昏庸的皇帝,也一定有人高呼“圣主”、“英明”,但那种一边高呼一边伸手讨赏的话,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
赵恒继位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外戚和宦官几乎成功地上演了一场宫廷政变。
赵光义病重期间,他的皇后就和宦官王继恩等谋划拥立被废的元佐为帝。这两个人都不简单,李皇后是赵匡胤心腹李处耘的女儿,王继恩在赵光义继位时立有大功,当初赵匡胤死后传召进宫的本应是赵德昭,结果王继恩却把赵光义给找来了。
赵光义对拥戴有功的王继恩信任有加,平定李顺起义时,就委派这个宦官统领大军,剿灭起义队伍,后他又纵容军士掳掠妇女、强抢财物,并以杀戮为乐,很难说是个良善之辈。
李皇后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太子赵恒,王继恩则是想再拥戴个皇帝,自己好邀功固宠。他们联合了李皇后的哥哥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还有参知政事李昌龄、翰林学士胡旦,准备赵光义去世后就把得了精神病的元佐扶上帝位。
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最终会被宰相吕端坏了好事。
吕端被当时的一些人视为“糊涂”,赵光义当初也没有重视他,说他“不过能吃肉喝酒罢了”,后经寇准多次力荐,才发现吕端为人稳重镇静,又重新评价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并任用已经六十一岁的吕端为相。
至道三年三月,赵光义去世,李皇后派王继恩召吕端入内议事,吕端已经知道赵光义病情危机,此时见并不宣召太子,断定事情有变。在这等大事上,吕端处置起来果然有章有法,他先把王继恩反锁在屋子里控制起来,然后一面派人去请太子,一面进宫见李皇后。
李皇后提出“立长”,也就是要立元佐,吕端表示不同意:“先帝册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之事。先帝刚刚去世,怎么能这么快就违背先帝的决定?”
当太子赵恒已经坐在龙椅上准备接受群臣的朝拜时,吕端还不放心,到了殿上卷起帘子,看清了才下拜行君臣之礼。
赵恒继位后,马上将李继隆加使相的荣誉头衔派出去镇守陈州,算是给了已经变成了太后的李氏面子。其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李昌龄被贬为忠武军司马;胡旦被开除官职,成了一介平民,流放到了浔州;王继恩则被没收财产,流放到均州看管了起来,两年后死去。
这次政变没有成功,实在是大宋百姓的福气。政变表面上看不过是换了个人当皇帝而已,实际上外戚和宦官借助“拥戴”皇帝之机参与权力结构,在精神病皇帝的朝廷里,谁敢保证将来不会出现“跋扈将军”梁冀或“老奴做主”的李辅国之流的人物呢?
外戚和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是搅局的角色,汉末动乱、唐末风云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
赵恒在继位之初的表现很是厚道,不仅没有追究大哥元佐的责任(其实这个精神病自己都不知道有人要立自己当皇帝),还使他恢复了楚王的爵位,就连被自己老爸迫害死的那几位也都追赠了官职,赵廷美被加封秦王,赵德昭追赠太傅,赵德芳追赠太保。
他还表现出拳拳爱民之心,免除了自五代以来百姓的欠税,还下令给三司,对茶、盐、酒等不再增加赋敛。
爱民是一方面,赵恒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严,一次他在和宰相谈话时,说:“天下各州争相献什么珍禽异兽,还有什么祥瑞之物,其实对天下苍生有什么用呢?只要地方官能勤政,使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他们就是贤臣,也是最大的祥瑞了。”不久,赵恒就下诏,不许再进献奇禽珍兽,也不许再报那些祥瑞。
刚刚履新的皇帝英气勃勃,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当年天空上出现了彗星,彗尾的光芒长有一尺多,彗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不是个好东西,它的出现被认为预示着灾难和不祥,现在好多人还把带来晦气的人叫“扫帚星”,扫帚星就是彗星。
在古代出彗星可不是小事,其意义也不完全是一种天象,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是上天对人们的警示。赵恒马上召集群臣开会研究,他说:“这次出现的彗星很是不同寻常,这是为什么呢?”宰相吕端回答说:“根据星相分野,这次彗星的出现,应该是预示在齐鲁一代将有灾变。”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天上的一切都和地上的相对应,并且还相互影响,出现异象就是上天在预示着什么,这就叫做“天人感应”。具体到星相上,古人把星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不仅对应相应的官职(从皇帝、宰相,一直到士、农、工、商都有),还对应不同的地区,这个就叫做分野,吕端就是根据彗星出现在星空的分野来判断将会发生情况地区的。
天人感应的思想在传统文化里比比皆是,例如《吕氏春秋》开篇就是:“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讲的就是太阳的位置,然后罗列了很多春天里出现的现象,以及在春天应该干些什么,简直是无所不包。就连玄奥的奇门遁甲也是用八卦记载方位,配九宫记载天象、地象的交错,用八门记载人事,用九星八神记载周遭的环境,等等。
既然是这么大的事,这些宋朝的“主要领导”开会讨论就不足为奇了。雄心勃勃的赵恒听了吕端的话,表示:“我竭尽全力为天下操劳,难道会丢掉一方不管吗?”他下求直言诏,并避殿减膳,对囚犯减刑,来禳解灾难。
要说追赠官职、禳解灾殃不实在的话,赵恒在选拔人才上,可是非常务实的,他对知贡举翰林学士杨砺说:“选拔人才一定要注重出身贫寒的人,以有真才实学为标准。”他还把所有官员的历任官职、功劳过失编写成册,随时观看,来了解掌握情况。
为了方便管理,赵恒下令把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定全国为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峡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十五路。
这里涉及到宋代的行政设置,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是非常复杂的,简要地划分一下,基本上可看做是路、州、县三级地方政权。
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元代的省。路的主要机构是帅、漕、宪、仓四个监司。帅也称为安抚使,是一路高级军政长官,由文臣充任,但往往带都总管衔,统辖军队,掌管兵民、军事、兵工工程诸事;漕是转运使,其本职是经管一路财物,巡察辖境,稽考簿籍,举劾官吏,是事实上路的监司官;提点刑狱公事管司法,称为宪;提举常平司管赈荒救济事宜,称为仓。每路四个系统的长官,职权不同,相互牵制,这是宋代官制的一大特色。
路下有府,但实际往往府、州、军、监并称。凡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府的地位比州略高一些;州等于秦汉时的郡,由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知州;驻扎重兵的军事地区设军。军在唐代是一种军区,只管兵戎,宋代则成为兵、民、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域。设军的地方,一般是在边境或关隘要地。军与州、府并列;煮盐、冶铁等重要的工业地区设监。监实际上与县差不多,但因其直属京师,不为州、县所辖,因而也同列于州。
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最低一级。为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经常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代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也就是一县的主要长官。知县因为是差遣,要比县的本官县令尊荣。
赵恒设路为行政区之后,要求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这可是个很操劳的事,因为这不仅要听汇报,还要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由此可以看出赵恒即位之初,还是非常勤于政事的。
在皇帝赵恒和群臣的努力之下,大宋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商品交易也活跃起来。这个时期的对外贸易很是发达,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咸平二年九月,大宋朝廷在杭州(今浙江杭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两个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负责收购海外舶来的货物,一般都是用来专卖或上缴;接待各国贡使,招徕外商,并对外商经营进行管理和监督;管理本国商船及海外贸易征税等等。
市舶司又称市舶使司、提举市舶司,其官员有市舶使、市舶判官等,一开始是由当地的知州或各路转运使兼职,随着海外交易的增多,成为一个专设的管理机构。后来宋朝的海外贸易增长迅速,新的市舶司也不断地在沿海口岸设置,到北宋末年已经多达六个。
商品经济的发达,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当时四川流通使用的是铁钱,交易数额大的时候极为沉重不便,想象一下我们今天扛着一袋子铁钱气喘吁吁逛商场的样子,真该感谢轻巧易于携带的纸币的发明者。
发明纸币的是当时执掌四川大权的张咏以及成都的十六家富商,他们在益州开了一家官商合办的交子铺,用纸币交子代替笨重的铁钱。交子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大宗贸易,后来到了仁宗天圣元年(1023),交子改为政府发行,就更具备了现代意义上钞票的意味了。
人见人爱的钞票出现在真宗年间,人见人爱的景德镇瓷器也是在真宗年间大放异彩的,虽说当时给皇家生产瓷器的官窑还没设在这里,但这里所生产的青白瓷已有“冰肌玉骨”的声誉,深得赵恒的喜爱。于是在景德年间,赵恒下令将这里所生产的瓷器进贡给朝廷,并将年号赐给了这个南方的小镇,从此这里改称景德镇。
正当宋朝在蒸蒸日上发展的时候,辽国却杀了过来,冰冷的刀锋在阳光下闪耀着嗜血的光芒,文明的发展之路会被斩断吗?
南巡的争论(1)
这场战争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其征兆早就暴露出来。
景德元年(1004)秋天,辽军的小股游骑便不停地进入宋境进行武装侦察,边境的敌情频频地被上报到朝廷。此时宰相已经是毕士安和寇准,他们分析这是辽军在挑衅,建议加紧拣选精兵猛将布防战略要地,防备辽军的大规模进攻。
其实早在年初,宋军就开始感觉到辽国在加紧备战,便也开始在北部边境布防,大名、冀州、宁边军、定州等路都驻扎了军队,河北一带几乎成了兵营。
随着天气的凉爽,草黄马肥,正是用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