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诔霭媪艘槐韭畚募吨兴胀擞氤收秸芯俊贰K罱吹摹端樟ḿ以谥泄罚匝芯克樟曰迷侍庥兄匾募壑怠�
近年来,我有机会读了一批苏联解秘档案,时间跨度为“二战”胜利至 70年代。这批档案涉及面很广,反映了许多极重要的问题。这还仅是解秘档案中的一部分,相信若干年后,这些档案会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
当然,当代中国史并不就是中苏关系史,苏联解密档案主要涉及中苏领导的上层交往和国际共运的分歧,以及50年代的中苏经济联系。有关中国内部更复杂的情况,还有待中国学者对中国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我有一个看法,这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只限于制度框架上,致于中国制度的运作方式,毛泽东的决策对中国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型塑作用,对国人生活状态的全面的支配,是任何外来影响,包括苏联的影响,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三、使用领导人文献集、年谱应注意的问题
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版了一批老一代革命家的文集,专题文集以及年谱等文献资料。计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刘少奇选集》、《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军事选集》、《周恩来外交文选》、《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叶剑英文选》、《习仲勋文选》、《张闻天文集》、《王稼祥文集》、《彭真文集》、《陆定一文集》、《李维汉选集》、《万里文集》、《陶铸文集》、《董必武文集》、《邓颖超文集》、《廖承志文集》、《胡乔木文集》、《邓力群文集》等等。
这些文集都有重要的价值,提供了一种基本资料和基本线索,但它们也有局限,即相关研究不能仅凭这些文集作唯一重要的资料。
326
———————————————————————————————————————
1。 对政治人物,一般都不是单纯的思想型或学院型的人物。他们的文字有时只是党用他们个人的名义发表。有些文字并不完全表示他们的真实思想。例如,1965年,用林彪名义发表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反映的的是当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毛泽东说过,他曾违心的写过一些颂扬斯大林的文章。所以,仅凭政治人物的文字作为研究的材料,所得的结论是会有偏差的。
国内有些学者主要依据毛泽东的文集,用两个概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来研究1949年后的毛泽东和他领导下的中国的30年,将30年的复杂性全部消解,使之平面化。
2。 政治人物的文集系都为以后所编,其中一些文集,有些表述是根据以后的情况而加以修润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历史原件。因此,使用这类文集,要谨慎、小心,需注意考辩、核查。
下面稍微谈一些对毛泽东有关文集的解读问题。
除了上面谈的毛泽东的不同文集,“文革”期间红卫兵编辑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也很有价值。其中所收入的毛泽东的讲话除个别外,大多未编入大陆出版的毛泽东的各种文集中,其真实性基本可靠。
毛泽东的各种文集都极为重要,因毛泽东在长达几十年间是中国的最高领袖,其思想、态度决定党和国家的所有重要方面,即李慎之所言,30年天天写的是毛,说的是毛。
最近20年也出版了一些领导人的年谱,即有《毛泽东年谱》(1949年以前部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陈毅、聂荣臻、贺龙等年谱。
领导人年谱的重要性:
1。 详尽。逐年、逐月反映传主的活动、言论。
2。 年谱的编写一般都使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甚至政治局会议记录。
3。 编写年谱的单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如中央文献研究室等。
近10年出版的领导人年谱还有一些重要的特点,这就是有较多的取舍和省略,并非有事必录,如“文革”中周恩来的活动有大量地省略,对涉及敏感问题,都回避了。
四、从地方志、回忆录、口述史料观察社会的基层
过往的研究只注意上层的决策和政策的形成,对地方、基层关注很少。地
327
———————————————————————————————————————
方、基层,更真实的反映社会的真貌和全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有同一性,更有差异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方、基层的观察,能反映民众的生存状态。
中国历代都有修志的传统,民国以后因战乱,修志传统中断,但亦有不少地区修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盛世修志〃。中央有地方志指导委员会,省、市、县政府设立地方志办公室。近29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省、市、县、镇志。它们都是根据当地政府的档案编纂而成的,对了解该地方的一般情况十分有用。
专业志和大型丛书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专业志十分重要,全面反映了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情况,如江苏林业志、水利志、钢铁志、粮食志、人口志等,价值较高,一般都较真实。
《当代中国丛书》是1985年前后由胡乔木、邓力群发起编写。《当代中国》1949—1985年的地方卷,每省一卷。中央级的行业志,如中国的气象、中国的农机等等,以经济发展为主,已出版20卷(绝大部分行业)。虽有宣传色彩,但提供了基本情况。近年来,广州中山大学李若健教授利用地方志,研究1958—1961年的社会动荡和社会控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回忆录是一种重要的史料,但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史料。研究者运用这类史料时需加以特别的注意。建国以来,回忆录出版有两个阶段:1949—1979年,1979至今。关于第一阶段,出版的个人回忆录较少,多为短篇的革命回忆文章。因受政治环境影响的绝对支配,有些回忆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有问题。
在这一阶段,出版了两套大型的回忆录:《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1962年下半年,党内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发生“王超北事件”和小说《刘志丹》事件,革命回忆录的撰写基本中断。1964年后,有关刘少奇的回忆文章较多出现。
出版回忆录的个人一般是重要的领导同志或革命前辈。吴玉章关于辛亥革命的回忆录,请李新同志帮忙。陶承《我的一家》和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都是由何家栋执笔。朱德在1963年想写回忆录,找康生。毛泽东知道后,表示不赞成,此事告吹。
“文革”中被突出宣传的的少量回忆录完全是为配合政治斗争的需要。如:杨成武《林总教我做师长》、钟赤兵《跟随林总的日子》。
50—70年代,由于中国的史料不开放,西方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十分重视这类回忆录,但那个时期的西方中国学刚起步不久,所以他们的论著存在着较多的史实错误。如,《星火燎原》中有一篇回忆录,称1933年毛泽东、王明、博古检阅瑞金红军,以讹传讹,连西人的论著都说王明曾从苏联返回,再回莫斯科,以至王明事后专门澄清。
328
———————————————————————————————————————
在60时代写回忆录是一件高危险的事情。1962年下半年,以李建彤的《刘志丹》为突破口,将习仲勋、贾拓夫等一批西北同志打成反党集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有三种因素:(1)党的实事求是方针的恢复; (2)邓小平、胡耀邦重视抢救史料;(3)也有高级领导同志表示:将带秘密去见马克思。
从80年代至今,大批回忆录问世。涉及中国革命、建国后历史的各个方面,成为研究当代中国的重要史料,但使用时须小心,应进行鉴别。
1。 时间久远,记忆模糊,存在技术性方面的误差;
2。 主人公受自我认识方面的局限,即作者的主观性是否有节制的问题,即有意回避自己的过失,或夸大自己的功绩;
3。 亦有人借写回忆录泄私愤。
所以应参照其他资料,对回忆录进行考辩。尽管如此,回忆录仍不失为重要史料。因为它提供了较生动的背景资料。
近20年来,所出版的大量回忆录,可大致分为几类:
1。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回忆录;
2。 军队高级领导人的回忆录;
3。 地方领导人的回忆录;
4。 有关外交问题的回忆录;
5。 某些当事人就重大历史事件纂写的回忆录;
6。 新闻出版界负责人的回忆录;
7。 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的回忆录;
8。 重要历史人物家属的回忆录;
9。 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外国人的回忆录;
10。 在美国和西方的中国人的回忆录;
从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角度纂写的回忆录也有下列几类:
1。 有关当事人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的回忆录;
2。 有关“胡风事件”的回忆录;
3。 有关“反右运动”的回忆录;
4。 有关“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的回忆录;
5。 有关“文革”的回忆录;
6。 有关五十年代几所著名高校大学生生活的回忆录;
上述这些回忆录大多集中于政治人物和文化名人,山西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宋云斌先生在1949以后的30年的日记,出版社给它起了个比较通俗的名
329
———————————————————————————————————————
字,叫《红尘冷眼》,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毛泽东时代的命运。宋云斌先生是浙江省的一个著名的知识分子,也是民主同盟过去的一个高级领导人,1957年被打成右派。他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者,他的日记提供了一份对那个时代很宝贵的个人的叙述。
政治人物和文化界名人的相关回忆肯定有其重要的价值,但从这类材料中较少看到普通人和底层民众的生活。90年代中期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天涯》杂志最先开辟了“民间语文”的栏目,陆续刊登了一些普通人的口述材料或当年的文献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民间书信》,作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据我所知,近年来一些普通人都在纂写他们的回忆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就收有一本《50—70年代基层政治运动记实》的个人回忆录,作者萧牧,1949年是一个21岁的青年,听信去台湾可读台大的宣传,和同窗好友胡里胡涂去了台湾,很快又因思家返回大陆的家乡,从此一辈子在基层被整,被斗,那个当年和他一起去台湾的好友,几十年后成了台湾的名诗人洛夫。萧牧的回忆录没有出版,是自印本,对了解了解、研究建国后基层一系列重要问题都具有参考价值。我认为研究者应高度重视普通人的回忆录,我一直有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在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毛泽东的时候,应该重视,考虑普通民众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感受的问题。这个方面是我们过去忽略的,不重视的。当然对那个时代,不会有统一的看法,正是在这种差异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历史的复杂性。费尔巴哈说过:“经常受到世界史浪潮冲击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的人,而绝不是那些高官显爵,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太显赫了。”我想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分子的感受和经验,也要重视普罗大众的经验和感受。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存状态,应永远在我们研究者的关怀的视野之内。也许这样,我们才可能对过往的历史,比过去有一个新的角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因为他们组成我们社会的最大多数,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更能我们了解到历史的多重面相。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史的资料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许多关键性的资料十分缺少,档案的开放步伐很慢;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的对象距今不远,有关资料既多又杂。从资料的情况上讲,对当代史进行研究的基本条件已具备,海外对中国的研
330
———————————————————————————————————————
究也越来越集中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因为这是离当下不远的时代,对认识今天和未来的作用更大。
对当代史的资料需要小心鉴别和判断,需要史识的修养和眼光;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历史学的基本功底,即真正能够读懂这些语意曾被膨胀或修饰的浩如烟海的史料。
331
———————————————————————————————————————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①
2004年2月至7月,我应邀在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担任客座,此前我虽多次去过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但数这次居留的时间最长,故而对台北所藏资料的情况有一些了解。和大陆的情况完全不同,台北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馆,台北所藏的有关大陆20世纪50—60年代的资料又和一般历史资料不同,它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资料,1949年后,海峡两岸长期军事对峙,台湾对大陆50—60年代资料的搜集主要是用于“反攻大陆”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资料在使用范围上有着极严格的限制,随着台湾社会在90年代后加速转型,今天这些资料中的一部分已对公众开放。
台北所藏有关大陆20世纪50—60年代的资料主要收藏于5个单位:“国史馆”,“党史馆”,政治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国防部情报局”,以及 “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1980 年改为“法务部调查局”)的“荟庐”,现分别叙述如下:
原“国史馆” 1947年成立于南京, 1957年在台湾复馆,是台湾最重要的档案资料收藏单位。该馆收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有台湾各重要军情单位上报的有关大陆情势的报告及蒋氏的题签,批示。1948年冬,淮海战役失败后,蒋介石已预感国民党在大陆的江山不保,下令将有关他个人的重要函电,文件秘密转移到台湾。1949年,蒋介石的这批资料转移到台北远郊大溪头寮宾馆,次年成立“大溪档案室”, 所以蒋氏资料又称“大溪档案”。 1979年,“大溪档案”被转移到台北市阳明山的“阳明书屋”。 ② 1995年2月,蒋氏资料由“国史馆”接收,正式命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1998年,“国史馆”出版《蒋中正总统档案目录》(筹笔)两册,起于1923年,止于1972年,横跨蒋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