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该公 司股权的0 。 7 1 %。这种分散的 股票拥有形态,部分是
由于 法律对所有权 集中的限制、 鼓励广泛多元 化的信托需求 ,
以及投资人对流动资产强烈的期待。
美国机构投资者的目标,纯粹以财务面作为考量,并把重
竞
争
论
462
图13…2 投资行为的决定要素
微电 子产业环境
外部 资本市场
持 股与代理人
关系的形态
所 有者—代理
人 对管理的影
响
监察与 估价的
方 法
企业的 目标
高 级经理人的 干
预程度
资金 分配与投资
监 察系统
内部 资本市场
特定 项目条件
公司的组织 原
则
所有者—代理人
—贷方的目标
心放在每一季或每一年投资组合的表现。由于经理人是以短期
表现为考核依据,他们的投资目标自然是以股票的短期增值为
重心。共同基金和活跃的退休基金(代表8 0 %的养老金)持有
特定企业股份的时间,平均只有1 。 9年。
由于在多家企业作分散的持股、持投时间短,以及无法获
得董事会内部信息,机构投资者倾向于以原本用于预测短期股
价波动的有限信息,来作为投资选择的基础。这个体系驱使他
们把重心放在那些容易评估的企业特质上,例如目前盈余或专
利权的核准数目,并把这些短期市场的选择,当成一个企业最
重要的价值所在。各企业所运用的价值代理均有出入,导致有
些产业的投资不足,而某些产业又过度投资。由于运用此种做
法很难超越市场的表现,所以有些法人将它们七、八成的资金
投到指数型基金上。这种投资的做法又与某公司的信息毫无关
系。
最后,在美国的体系里,尽管可能大额持股,机构投资者
代表却不能出席董事会。如此一来,它们对管理行为并无直接
影响力可言。事实上,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持股有限,以及两年
上下的持股时间,也让管理阶层并不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合法
的权利。
日本和德国的体系相当不一样。整体而言,日本和德国的
金融体系有很明显的资金定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主要是股东
而非代理人;他们持有大量而非少量分散的股份。这些所有者
持有股权时间也很长久,寻求的是股票的长期增值。不同于美
国体 系一味追逐财 务交易,日德 两国体系的目 标是建立关系 。
供应商和客户互相持有对方的股票,目的在于巩固他们之间的 463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关系,而非从共享所有权中获利(见图1 3 … 3)。
所有权的形态和所有者的目标,直接影响监督和评价的方
法。由于所有者长期持有大额股份,他们兼具搜集该企业广泛
且持续之信息的能力和诱因。不同于美国体系,主要的日本和
德国企业,拥有者不受快速买卖股票以求获利的决策影响,而
是评估该企业的远景。因此,他们尊重经理人,深入了解企业
内部信息;特别是在德国,企业所有者对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影
响力。
有趣的是,主要的日本和德国企业的所有者,会长期持有
公司的股份,而非长期所有者则倾向股票快速换手,股票进出
的速 度比美国还快 ,几乎不靠信 息决定投资决 策。研究显示 ,
大约 7 0 %的日 本股票是 长期持有 的,其余 3 0 %的交 易频繁度 ,
则与美国差不多。不过,在日本和德国,股价与来自短线投机
客 和经纪 人的 压力, 对于 管理行 为并 没有 直接或 间接 的影响
力。
竞
争
论
464
图13…3 外部市场综览
美国的形 态
过渡 型
持 有
所有者影
响力不大
价值驱动股
票买卖选择
股权分散
流动 资本 投 入的资本
外部信息
交易 导向
永久持 有
所 有者有重
大影响力
关系导 向
估价不会 影
响买卖选 择
大量持股
内部 信息
日本与德 国的形态
内部资本市场
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企业在事业单位内外,从内部外部
调度可使用的资金进行投资,一般称为内部资本市场。影响内
部资本市场投资行为的四项特质,基本上与外部
资本市 场相似(见图1 3 … 2)。这四项是: 企业特
别设定的目标、监管高级管理层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的组织性
原则、评估和监控内部投资选择的信息和方法,以及资深经理
人介入投资项目的本质。
思考内部资本市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资金拥有者—
高级经理人与那些监控特定投资机会的人士—企业单位或部
门经理之间,在对未来前景与信息对称性上的信息都还不够充
分。企业在营运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将会影响现有的信息,以
及企业的投资。
美国 内部资本体 系的架构,在 于发挥最大 的投资报酬率 。
它是以组织强化财务报酬、激励经理人实现财务目标、提高各
单位的财务责任,以及大致上以财务标准为基础,进行投资分
配和决策。
在美国的体系中,企业目标的中心在于高投资报酬率,并
将目前的股票价格炒到最高点。管理层的课题是,对于企业目
标发 挥主导性的影 响力、解释外 部资本市场期 待行为的信号 ,
并根据当前账面利润与不受限制的股票期权来决定薪资。由原
本与公司无关联性的外部董事所主导的董事会,对企业目标的
影响力有限。知识丰富的大股东、银行家、客户、供应商,在
企业的董事会中已经消逝。美国大型企业的董事会席次中,大 465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美 国内部资 本体系的架 构,
在于发挥最大的投资报酬率。
约有7 4 %是外部董事,其中又有八成是其他企业的执行长。这
种朝外部董事取材的趋势,前提是董事会必须具有更大的客观
性。但是这些外部董事与持股公司缺乏关系,或是本身所经营
的公司,并非和持股公司属于相关行业,导致他们缺乏时间或
能力收集广泛的信息,以了解企业的内部作业。更糟的是,大
多 数董事 对企 业持股 不多 ,平均 每个 董事 会成员 持股 大约在
3 。 6 %左右,许多董事甚至没有持股或只有象征性的持股。
在组织原则上,过去2 0年来,美国企业的结构已经历了重
大的变化,并对内部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美国企业
拥抱分权化的形式,它涉及高度自治的事业单位,
以及在企 业内部呈垂直与水 平流动的有限信息 。
如此一来,最高管理层逐渐与事业的细节脱节。高级经理人对
企业涉猎的许多行业,缺乏知识与经验;而且也缺乏了解产品
或业务流程实质性的技术背景与经验—部分是由于在典型的
决策过程中,未必需要此种知识。可想而知,这个体系内的决
策,各事业单位或职能单位间的对话通常不够。美国企业进入
不相干领域的广泛多元化作法,又强化了此种趋势,而且更进
一步地阻碍了信息在整个组织内的流动。
这些现象既是因,也是果。在美国体系里,资本预算大多
由部 门经理检查“ 数字”,判断投资 计划是否可 行。这套体系
很少将研发、广告或进入市场等投资列入考虑;相反地,它们
被视为年度预算流程中可讨价还价的题材,因为年度预算着眼
于迅速的获利性。像员工的跨部门训练等无形投资,更不可能
出现在财务体系内,因此可能成为获利性下的牺牲品。
高级经理人不常透过重视单位绩效的严格财务预算与控制
竞
争
论
466
各事业单位或职能单位间的
对话通常不够。
系统,来发挥集中的控制力而进行干预。投资项目不但受限于
有限的预算,时间也很紧迫。惟有当财务指标显示出该项目功
败垂成时,高级经理人才会介入。
德国与日本的财务模式,与美国模式截然不同。在前两种
模式中,首要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定位和持续发展。信息流通
得更广泛;财务条件在投资决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也
不如美国(见图1 3 … 4)。
日本与德国的模式中,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永续经营。在日
本,这个目标被大多数董事、也是经营团队的成员进一步强化。
此外,大多数企业将终身雇用制度或长期志业看得很重要。在
德国,监事会是由银行和其他重要的所有者代表所组成。在许
多大公司的董事会中,员工代表也占了五成。这些主要的组成
分子,会影响企业的目标。就德国与日本企业而言,在最高管
理当 局的绩效诱因 上,当前的盈 余和股价在促 销和薪酬方面 ,
只扮演了适中的角色。 467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图13…4 内部市场综览
美国
可衡 量最大的投 资报酬
日本与 德国
企业的长 期定位
投资报酬 率
或股票价 格
高级经理 人
不常介 入
量化的资 本
预算
严格的 财务
控 制
高级 经理人
非技 术出身
有限 的信息
流 动
绩效导向
报酬
董 事—所有
者 影响力
很小
企业永续
经营
高级经理 持
续参与
质化与量 化
的预算制 定
财务与 非财
务性的 控制
高级 经理人
技术 出身
密集 的信息
流 动
薪资或利润
基础的报酬
董事 —所有
者的 影响力
很大
走分权模式的企业实务,需要在企业内多重事业单位之间,
乃至于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间,进行更大量的信息流通。日本
和德国的经理人大多有工程与技术背景,将职业生涯投注于企
业,并长期驻守在体制内的少数部门,这使得他们对企业内重
要事业领域极为了解。高层主管也介入所有重要的决策,这些
决策会经过面对面的咨询与讨论形成共识。德国和日本企业不
像美国般大肆多元化,即使多元化也限于少数相关领域;这些
因素既是因,也是果。
财务控制和资本预算只是管理流程的一部分,技术考量和
企业希望能在产业内维持长久的地位,才是推动投资的关键要
素。德国企业特别倾向于获得技术领先的地位;日本企业则看
重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技术实力,以及参与未来1 0年中
将扮演重要角色的行业与技术。
比较美、日、德三种模式,可以看出管理实务上的重大差
异。比方说,在迅速回应和效率的前提下,美国企业的管理创
新,造就了较少的面对面咨询、信息流通和主管直接介入投资
决策。许多创新是基于解决2 0世纪6 0年代,一窝蜂的多元化风
潮下引发规模和多元化的问题,而且也预告了外部资本市场上
的重大变化。
相反地,日本在管理上的创新,像及时生产、全面品质管
理与大型跨部门协调等,已造成了更多垂直与水
平的信息流通,以及管理层参与决策。从短期来
看,它可能会牺牲效率;但随着知识与能力的累
积,而带来更大的效益与效率。
信息的密集流通,可能是德国与日本体系最强之处。讽刺
竞
争
论
468
企业在内部分配资金的方式,
会受它们认为股东和资金提
供者对企业重视程度之影响。
的是,原本用意是为了提高管理层对市场回应能力的美国体系,
反而使得经理人员无法作出有效的回应,因为这套做法对决策
所需的信息加以设限、与重要的投资形式反其道而行,以及阻
碍了跨部门的协同效应成果。
资本分配体系的比较
外部与内部的资本分配是彼此相连的,结合两者就组成一
个自行强化的国家资金分配体系。企业在内部分配资金的方式,
会受它们认为股东和资金提供者对企业重视程度之影响。反过
来说,企业所有者和经纪人,对企业如何运作、内部如何分配
资金的认知,也会影响投资人看待企业的方式,以及试图影响
管理行为的方式。像高级经理人的配股薪酬做法,便创造出股
市价值和管理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
整体而言,美国资金分配体系的本质,创造出投资行为的
趋势与偏差,并且与日本和德国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见图1 3 …5)。
美国体系的特色包括:
。 较 少支持整体投资,因为它对许多大企业当下的营收过
于 敏感,这些企业目标着重的是目前的股价,而非长期
的 企业价值。这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产业的平均投资率不
如日德之故。
。 偏 好那些随时可衡量报酬率的投资形式—它反映出财
务 报酬的重要性,与投资人和经理人员所运用的价值计
算 方法。这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企业对不容易评估的无形 469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资产,显得投资不足。
。 在 有些方面投资不足,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过度投资。美
国 体系喜欢购并的方式,因为它所涉及的资产价值较易
计 算;而由企业内部衍生新事业的计划,通常比较难以
评 估,而且对当期盈余会有不利的影响,在美国,购并
案中很大比例是基于这类考虑。
。 对 某些产 业部门的 投资特别 鼓励,另 一些则 冷漠相待 。
美 式投资体系特别钟爱高科技或新兴产业,特别是那些
成 长快速与具有雄厚潜力的产业。美式体系也支持成长
竞
争
论
470
美国
流动资本
日本与 德国
投入 的资本
可衡量的投 获得企业定位
资报 酬
+ 迅速重 新分配资源
… 能够抓 住新兴的机 会
+ 更 多 元 、更 公 平 、 信 息 更 流通
的公开股 票市场
… 经 常 出 现投 资 不 足 的 倾 向 ,在
无形的领 域尤其明显
… 鼓励不 相干的收购
… 过 度 投 资在 一 些 缺 乏 有 吸 引力
的投资机 会的获利成 熟企业上
… 将 高 成 本的 接 管 当 成 管 理 制度
的主要形 式
+ 在既有 行业积极投 资以提高生 产力
+ 内部多 元化进入密 切相关的领 域
+ 因为外 部因素被妥 善内部化 ,形成较
高的社会 报酬
… 倾向过 度投资
… 进入新 兴领域速度 较慢,尤 其是透过
创业方式
… 由于缺 乏个人成就 诱因,导 致企业内
部效率不 彰
… 要由已 经缺乏吸引 力的事业 中抽回资
本重新 分配,不但 速度较慢 而且很困
难
… 公开股 票市场发展 较不健全 ,而且较
缺乏信息
图13…5 国家投资体系的比较
转 趋保守的投资项目,或其他乍看之下不具相关性的投
资 活动。在这些案例中,投资人清楚当前盈余并非来自
本 业,而是较偏向于成为投资后盾的专利权、发表新产
品 、研发路线、取得新的服务地点等,其他与价值有关
的 活动。这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某些产业的投资,远高
于 它的竞争对手,而在其他产业则又投资不足,为什么
美 国企业在投资新兴公司上表现良好,为什么企业愿意
对那些目前亏损的投资项目,仍给予高股价的报酬。
。 美 国模式容许某些类型的企业过度投资。譬如从接管的
案 例研究中发现,经理人倾向于持续投资(也持续累积
现金),只要目前的盈余尚令人满意,或直到企业的地位
明 显无法支撑,必须转手。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大
肆挥霍资源,而美国产业整体上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