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练声
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说,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所以,声音的好坏,与声带的关系很密切。
练发声之前,应该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是放松声带。方法是:让一些轻缓的气流通过,让声带有点准备。接着就发一些轻慢的声音,不要一张口就大喊大叫,这样会对声带产生破坏作用。这与激烈运动之前做些准备动作的道理是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
声带活动开了,还要做一些口腔的准备活动。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是否洪亮、圆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
可以按以下面的方法活动口腔:
第一,张闭口的练习。这种练习能够很好地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经过这样一番活动,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挺软腭。学鸭子叫“gāgā”声,你就知道什么是“挺软腭”了。
人体另一个重要的共鸣器是鼻腔。有的人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不知道在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上下功夫,所以,这种人的声音显得很单薄,音色、音质都很差。他们的只要一说话,不用多少时间,保准就声音就沙哑了。不少教师都是“公鸭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会使用共鸣器以减轻声带的压力。
练习鼻腔的共鸣方法,一般都是“学牛叫”。牛叫的声音是“哞哞”的,不断地发“哞哞”的声音,就可以达到训练鼻腔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说话时,不要过多使用鼻腔共鸣,否则鼻音太重,影响说话的效果。
在练声时,不要在早晨起床后就马上到室外去练习,这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如果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更不能张口就喊。如果这样,冷空气很容易进入口腔刺激声带,对声带不利。
第三,练习吐字。说到练习吐字,一般人认为这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两者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发音准确、清晰、圆润,吐字才能“字正腔圆”。
我们在小学都学过汉语拼音,知道每个字都是由音节组成的,而一个音节可以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从语音结构划分,这三部分大体上是,字头就是声母,字腹就是韵母,字尾就是韵尾。
练习吐字发声,最重要的是咬住字头。“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练习发音时,一定要紧紧咬住字头,这时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上,利用字头带响字腹与字尾。
字腹的发音,口形要正确,字音要饱满、充实。从感觉看,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能是横着的;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圆的,而不能是扁的。如果处理不好字腹的发音,就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扁、塌、不圆润。
字尾的发音关键是归音。归就是回,所以归音一定要到位,要完整。也就是说,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字尾要能够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
如果你能够按照以上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就会变得悦耳动听。
下面是一些这样的练习,你可以试着做:
1、吸一口气,然后数数,看你能数多少;越多越好。
2、先跑20米左右,然后朗读一段文章,要尽量避免喘气声。
3、按字正腔圆的要求读下列成语:
英雄好汉 兵强马壮 争先恐后 光明磊落
深谋远虑 果实累累 五彩缤纷 心明眼亮
海市蜃楼 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 山清水秀
4、读绕口令
一
八面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坡炮;
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二
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怪看狗。
三
洪小波和白小果,拿着箩筐收萝卜。
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萝卜,白小果收了一筐红萝卜。
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萝卜多,还是白小果收的红萝卜多。
速读:运动口舌,练就利齿
中国古代没有“读诗”一说,只有“吟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所谓“读”不是默读、轻读,而是朗读、高声地读。训练口才要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
研究证明,朗读不仅仅能够练习口才,还能够健康身心。
日本人有一种朗读健身的方法。
在日本,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一种新颖的既健体又健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朗诵。
日本人之所以对朗诵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健康学家们认为:朗诵有如歌唱,有增强肺功能之效;朗诵注重集体配合,因而活跃了社交生活,对心态健康自然有益处;朗诵可以帮助朗诵者,特别是老年人回忆美好时光,带来的精神愉悦;朗诵还是一种“思维体操”,有助于帮助老人减缓记忆力衰退,甚至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读诗不是“读”,而是“吟”,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证据。“吟”者,唱也。
汉语最适合“吟”,又有很多千古名篇,在中国开展朗诵活动,前途一定十分广阔。
古人说,“善读书可以医愚”,而读书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还是很新鲜的。
研究表明,阅读能够影响人的思维能力,调整人的情绪,帮助人们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支撑人们的精神,消除消极情绪,调节免疫功能,创造愉悦的心境。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也就是说,用良好的心绪去驱除心理疾患是行之有效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一种治疗心病的良药。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找到精神寄托。悉心捧读一本好书,可以领略书中深邃的意境,实在是妙不可言,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无怪乎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医学专家认为,无论阅读还是朗诵,都可以增强肺的功能,能够活跃思维,是一种健身强脑的“思维体操”,读者不妨一试。
另外,“速读”对练就“绝妙口才”很重要。就训练口才而言,“速读”目的在于锻炼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你可以先找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用字典、词典把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才开始朗读。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可以慢一些,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不要随便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尽量做到发声完整,感情充沛。如果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速度加快以后,别人就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这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了。
快是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解说专家宋世雄解说体育节目,就是“快”的功夫真实例证。他“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很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速读”的目的就是他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快”而“快”。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手头有一篇好文章就可以开始练习。这种方法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人配合,一个人就能够独立练习。
如果你能够找一位朋友或同学来帮助你练习速读,请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那效果肯定会更好,训练的速度也更快。很多时候,自己是弄不明白自己的不足的,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那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你自己是不容易发现的。如果你自己都能够发现,你就会自己纠正。因此,有人帮你纠正,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高效率的训练。
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录音或录像,这样你就能够对你的速读进行慢慢品味,找出其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如果有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那效果就会更明显。
背诵:提高记忆力,训练表达力
记忆能力是绝妙口才不可缺乏的一种基本素质。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记忆力,你怎么能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呢?没有足够的积累,要想有一个好的口才,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具有充分的知识积累,你才可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如果大脑中一片空白,那么,你即使伶牙俐齿,想入非非,也于事无补。
在儿童时代或学生时代,每个人都背诵过诗歌、散文,甚至小说。背诵的目的各有不同,因为老师要求背诵,你不得不背,一方面是完成老师的作业,一方面是考试的需要。有的人是希望记忆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一种很值得推荐的好习惯。而这里提倡的背诵,目的在于锻炼口才。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背诵”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求文章背熟,还必须“诵”。在学生的课本后面,经常有“背诵”的要求,可是很多学生只是“背”,而很少“诵”,因为考试几乎无法考“诵”,而只考“背”。“只背不诵”的方法要不得。
训练口才的“背诵”,一是必须“背”,二是坚持“诵”。这种做法能够取得两个效果:一是增加记忆能力,二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与口才一样,不要相信天赋给予,而要后天训练。“背”就是有效地训练这种能力的基本方法。“诵”是一种训练表达能力的好方法。“诵”就是“朗诵”,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背诵”与“速读”是有区别的,“速读”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的着眼点在“准”。也就是说,背诵文章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任何遗漏或错误,在吐字、发音上也必须准确无误。
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如演讲辞、散文、诗歌等。
第二步,对选定的文章进行分析、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应该下工夫的,不能马虎从事,必须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推敲每个词每句话的特殊含义,从而正确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感情。
第三步,对所选的文章进行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工作,对准确表达内容,提高训练效果,都是非常基础的,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背诵。
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训练“背”的功夫。基本内容是:把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你不必声情并茂,只要能够熟练记忆就行。在“背”的过程中,你要进一步体会文章格调、节奏、情景等,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训练“诵”的功夫。基本内容是:大声背诵文章。在这个阶段,你必须大声背诵已经背熟的文章,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情感的恰当与否。经过不断纠正,你就能够进入第三阶段了。
第三个阶段,检查训练的结果。你只要能够感情饱满,使用准确语言、语调进行朗诵,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只要愿意花功夫,任何人都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大家都很熟悉的高尔基的《海燕》,我们以此为例说明:
这是篇散文诗,讴歌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对暴风雨的渴望。整篇散文诗的基调热烈激亢,在朗诵时必须抓住这个基调。抓住了基调,还必须对作品进行技巧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
如果平平淡淡,波澜不惊,一调到底,是不可能朗诵好《海燕》的。我们发现,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虽然把握住了激昂奋进的基调,可是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始就把音调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好声嘶竭力。这是因为把握欠准确所致。如果把握好文章感情发展脉络,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背诵是需要技巧的,如果有个老师进行指导,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你一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其他人帮帮忙,让他们听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以便不断改进,这对训练口才是很有好处的。
复述:提高说话逻辑性,克服语言恐惧感
复述,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在课堂上,这种方法使用的较多。如看一段幻灯片,老师让学生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复述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叙述性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便于记忆。或者朗读一遍,或者放录音,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进行多次,直到能够完全复述出来。
复述的时候,可以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进行这种练习,不是单单为了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够面对众人复述更好,这可以锻炼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复述的要求:第一次复述时,只要能够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记不住原话的时候,就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够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步提高要求。
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比如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且能够复述几个关键的句子;第二次就能够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能够复述8-10个句子。你的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越能说明你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
开始练习复述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这样便于把握、记忆、复述。随着复述训练的深入,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复述练习必须有耐心、毅力。有的人一开始就选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就像学走路一样,没学走好就要学跑,摔跤是难免的。进行复述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甚至枯燥乏味,这就需要耐心毅力来支持,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没有耐心和毅力,你就注定是一事无成,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表演:选择适当材料,锻炼良好适应性
表演,就是要求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另外,在表演过程中,还必须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表演不仅有声音方面的要求,还有感情方面的要求。
表演,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角色演戏,就是学演员那样演戏,去扮演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这种表演主要是语言上的表演,不需要化妆和布景等。
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练习:
第一步: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戏剧为材料;这些材料在语言上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经典的价值。
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第三步: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朋友扮演不同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