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听此话,马上在土坛下大声地对齐桓公说:“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领土都重要,国君您还是答应了吧!”
在鲁庄公的威逼下,齐桓公只好答应了。齐鲁两国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并为此签订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后,觉得十分窝囊,他又气又恼地想撕毁盟约。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群臣时,管仲马上反对说:“这不行。在盟会开始的时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与您签订盟约。可是您却没有看出这一点,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而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一不聪明,二不勇敢,三不诚信,缺乏了这三条又何谈建功立业呢?我们还是给它土地吧,这样虽然失去了土地,也总还能得到诚信的好名声。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
听完管仲的话,齐桓公很是惭愧,他说道:“那好吧,就请仲父去处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还给了鲁国。但是从此以后,齐桓公在天下诸侯中已经树立了诚信的好形象。
大道理: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够彰显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他可以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了通达,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
勾践敬蛙壮士气
越王勾贱,经过会稽大战,败于吴王夫差,订立城下之盟,被俘北归,为吴王赛马。后用文种的计策,献美女西施,方得释放还越。乃矢志复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在其立志图强期间,有一天越王勾贱乘车经过禹穴边,突然看见一只青蛙,蹲伏在马路中央,见勾践的车驾到来,竟毫不躲避,而且气鼓鼓地两眼圆睁,好像不满越王干扰它的生活安宁,准备和庞大的车驾一决高低似的。
越王立起身来,就从车上对青蛙敬礼。车夫看到之后说:“大王,那不过是只青蛙,您干什么跟它敬礼?”
越王说:“不要小看了这只青蛙,区区一只青蛙能有这种勇气,敢拦阻车驾,难道说不值得致敬吗?”
这点小事,一经传开,全国军民无不鼓舞。人们都认为越王对小小青蛙的勇气都如此敬重,何况对他的部下呢!因此人人都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奋勇杀敌,乐意为他效死。
最后,越国终于战胜吴国。
大道理:在上位者一个真心赞许的眼神或动作,可以使部属感到理解、信任、体贴和关怀,可以激起“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那么想要成就的事业,有什么办不成的呢?
宴上挫晋使
春秋时,晋国实力雄厚,晋平公意图雄霸中原,打算从弱小的齐国下手,于是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假借访问之机摸摸虚实。齐景公不敢怠慢,便大摆酒宴,热情款待这位上国使者。
宴会过程中,齐景公满面堆笑,频频向范昭劝酒。范昭见自己受到如此的厚待,露出得意的神色。范昭对齐景公说:“请把君王的酒杯借我用一用。”齐景公马上吩咐左右侍从:“把我的酒杯斟满,为上国使者敬酒。”范昭端起齐景公的酒杯一饮而尽,得意洋洋地扫视着齐国群臣。
齐国的上大夫晏子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心中暗想,你身为臣子竟然用我国君的酒杯,这是小视我齐国,对君王不敬啊!想到这里,晏子便对待从说:“撤掉这个酒杯,再给君王换一个干净的!”范昭一看,竟是个身高不足五尺,衣着朴实的上大夫。虽然晏婴其貌不扬,但气宇轩昂,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
这时,范昭眼珠一转,便假装喝醉了酒,起身跳起舞来。舞了几下,他对乐师说:“请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大家欢乐一番。”原来这“成周之乐”是指专门供周天子用的音乐。乐师一脸严肃的说:“实在是抱歉,下臣没有这个本事。”范昭看到齐国的臣子们都这么不好惹,便以酒喝多了身体不适为由,急忙离席回驿馆去了。
齐景公见上国使者难堪的离席而去,心有不安,他面带怒色地对晏子说:“晋国是个大国,他们派使者和我国交往,我们好好招待还怕失礼,可你却触怒了他。如果因此引起两国的冲突,敌强我弱,我们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国君不必担忧。范昭并不是不懂礼节的人,他今天当面羞辱我国,其实是想试探一下我们的态度,因此臣给他点颜色看看。”
齐景公又问乐师:“那你不给客人演奏成周的乐曲是什么原因呢?”
乐师回答说:“成周的音乐,是天子用的青乐,一定要国君舞蹈时才能演奏,范昭只是个一个臣子,却想在您的面前用天子的音乐,我当然不能给他演奏了。”
晏子和乐师的一番解释,使齐景公转怒为喜,心悦诚服。
范昭回到晋国以后,向晋平公如实汇报了他所观察到的齐国情况:“臣认为现在攻打齐国是不恰当的。在齐景公的宴席上我侮辱了他们的国君,晏子马上就识破了我的用心;我冒犯了他们的礼制,又遭到乐师的顶撞。看得出齐国现在朝政清明,法度不乱,群臣勇而有谋,我们万不可轻举行动。”
晋平公听罢,只好放弃了征伐齐国的打算。
大道理:只有我们尊重自己,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起,更别想让别人尊重你了。
桓公大度用管仲
齐襄公是个无道的昏君。当时的齐国,有两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人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他们两人商议说:“国君如果再这样昏乱下去的话,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我们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个就招揽另一个。”
他们说的公子纠是齐襄公的长子,是鲁国女子所生;公子小白是次子,是莒国女子所生。于是,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到了莒国,管仲跟随公子纠到了鲁国。
齐襄公的昏庸终于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发动兵变,杀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随后,公孙无知也被刺杀了。众大臣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为君,公子纠就带着管仲,在鲁军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
却说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齐国国乱无君,就与鲍叔牙计议,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也回齐国争做国君。
这样,兄弟二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战斗中,管仲亲手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使他受了伤。但最终还是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军队统帅。他没有忘记管仲,找机会向桓公推荐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为他曾经与自己为敌,还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鲍叔牙向他解释:管仲和我当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要想干大事,就必须心胸开阔。
于是,桓公不计前仇,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大道理:人应该大度一些,要学的有气量,不能为些小节斤斤计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做到心胸宽广,做到宰相肚里能乘舟。
重耳受辱终灭曹
晋公子重耳在逃亡列国时,有天来到了曹国,曹国国君原本不打算接待他。大夫僖负羁进谏,说重耳每只眼睛有双瞳仁,肋骨合生为一,有异人之相,应该好好招待。曹共公这才来了兴致,想亲眼目睹一下。
重耳来到曹国的都城,被驿馆的人请入馆中。接待人员只送上简单的水饭,重耳非常生气,就没有吃。驿馆的人又来叫重耳洗澡。重耳由于连日奔波,身上很脏,也确实想洗洗澡,就进了浴室。正洗着,浴室门突然大开,曹君率着宠幸的几个大臣,穿着便服走了进来,到重耳跟前,去看他的肋骨,还指手划脚,嘻嘻哈哈。重耳的随从问了驿馆的人,了解到是曹国国君,没有不为之愤怒的。
大夫叔瞻知道这件事后,赶忙进见曹共公,劝他杀掉重耳,以绝后患。曹共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僖负羁让曹君厚待重耳,意见也没有被采纳,他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妻子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就向妻子讲了实情。他妻子就劝他说:“我早就听人家说,晋公子重耳将是万乘之主,身边的随从,也都是些万乘之国的将相之才。现在他们处于穷困境地,外出逃亡,在这儿受到侮辱,一旦返回晋国主政,一定会伺机报复的。您若不提前与之结交将来一定要跟着遭殃。”
僖负羁听了夫人的话后,马上派人连夜送了些金银珠宝和好酒好饭到重耳的旅馆中。这时候重耳他们还没吃晚饭,正感到饥饿难耐,接到僖负羁送来的饭菜,十分高兴,就吃掉了饭菜,但把黄金和白璧悉数退了回去。僖负羁见后,更加佩服重耳的贤德。
后来,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晋文公。他即位刚刚三年,就起兵伐曹报仇。曹被攻破,叔瞻被杀,曹共公被抓,曹国也灭亡了。只有僖负羁受到了晋军保护。
大道理:不要小视或欺侮那些暂时落魄的人,一旦此人飞黄腾达之后,很可能会回戈一击,让你始料不及,到时候恐怕悔之晚矣。
公孙申巧计救主
鲁成公在位的时候,晋人把郑国国君郑伯扣留了。
公孙申进献了一个计策:“我们出兵将许国围住,表明我们要另立新君,晋国一定会把我们的国君放掉。”
于是郑国派兵包围了许国,暗示他们并不急于让郑伯回来。
晋国的栾书说:“要是郑国另立国君,我们扣留的郑伯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用的普通人,从他身上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不如将他们的国君送回去,跟他们讲和。”
于是晋国派人把郑国国君送回了国。
大道理:处乱不惊,给敌人制造一定的假象,那么敌人就会在迷雾中兜圈子,分不清东西。
李谈献计解秦围
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国首都邯郸。赵国贵族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了春申君率兵来救赵国,魏国信陵君也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得晋鄙的兵权,前往救赵。援军未到,而秦军加紧围困邯郸,邯郸危急,准备投降,平原君为此忧心忡忡。
邯郸旅舍官吏的儿子李谈对平原君说:“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现在邯郸的百姓用死人骨头当柴烧,交换孩子烹食充饥,可以说是困苦至极了,而您的后宫还有一百多名妇女,她们身穿绫罗绸缎,厨房里有吃剩的鱼肉。兵士百姓武器都用完了,有人砍下头做长矛戟,而您的宝器钟磐仍然好好地保存着。如果秦攻破赵,您哪能有这些?如果赵国能够得以保全,您还怕不能拥有这些吗?您如果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妇人编入士卒当中,分别做些工作,再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犒劳困苦的士兵,正在这关键之时,人们是很容易感激您的恩惠的。”
平原君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就按李谈的计谋做了,立刻有三千名勇士站出来,决心以死报国。他们跟着李谈奔赴前线与秦军作战,秦军因而退却三十里。适逢楚、魏援军来到,秦军便罢兵撤退了。
大道理: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你能给予他帮助的话,他一定会因为感激你的大恩而为你效劳的。
秦献公赏罚分明
秦惠公死后,年幼的出子即位,人称“小主”。小主的母亲把持了国政,并重用奄变。奄变为人奸诈,不久就把秦国弄得一团糟。贤人们都愤愤不平,隐匿不出;老百姓也怨声载道。
公子连此时正流亡在魏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打算乘机回秦国夺取政权,取代小主为君。于是他借助秦国大臣和百姓的支持回到秦国,来到了郑所要塞。
郑所要塞的守将是右主然,他下令严加防守,不放公子连进去,说道:“实在对不起公子了,俗话说:忠臣不事二主。公子您还是尽快离开这里吧!”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公子连离开了郑所要塞,进入北狄,转道来到了焉氏要塞。守塞的菌改把他放了进去。小主的母亲和奄变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惊失色,马上下令起兵攻打公子连。
秦国的将士们接到命令说:“敌寇在边境上。”将士们在出发的时候都口口声声地说:“去迎击敌寇!”但走到半路时,将士们乘机发动了哗变,都说:“我们不是去迎击敌寇,而是去迎接国君。”
于是公子连带领军队杀回了国都,小主的母亲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公子连立为国君,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登基后要重赏有功人员。他很感激菌改,想多多地赏赐他;同时又很怨恨右主然,想重重地处罚他。
大臣监突了解到秦献公的打算后,便进谏道:“国君这样做不行。秦公子流亡在外的很多。如果您这样做了的话,那么大臣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把流亡在外的公子放进国来。这对您是很不利的。
秦献公想了想,认为监突的意见确实非常的有道理。于是他下令赦免了右主然,而赐给菌改以官大夫的爵位,赏给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
大道理:赏罚应该是看一个人的行为将会导致什么结果来决定的,而不是从个人对此人的爱憎来决定。
子婴装病杀赵高
秦朝时,赵高怀有造反之心,在施计杀了二世之后,便立二世哥哥的儿子孺子婴为秦王,将二世当作平民来埋葬。要子婴齐戒,以便入太庙祭祖,接掌传国玉玺。
当齐戒进入第五天的时候,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丞相赵高杀了二世,怕臣子们杀他,就假装依道义来拥立我登基。我听说赵高竟然与楚国相约要灭秦朝皇室,然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要我齐戒,以便入太庙,就是希望借此在太庙中杀我。为了不让他的阴谋得逞,我想届时装病不去,那么赵高一定会自己来找我,你们事先设下埋伏,等他一来就杀了他。”
到了要入太庙的时候,赵高派人去请子婴等人,子婴佯装生病,无法前去。
赵高果然自己前来,说道:“宗庙之事,非常重要,大王为何不去呢?”
子婴趁此时命令手下的伏兵在齐宫中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三族。
大道理:危急时刻,可以设法放松敌人的警惕,伺机还击。
处乱不惊得脱身
汉代将军李广与百余名骑兵出行时,远远望见前方有数千名匈奴骑兵。匈奴骑兵认为他们是在使诱兵之计,惊慌之中跑到山上列好了阵势。李广的百余名骑兵都很害怕,想要驱马返回。
李广说:“我们距离大部队有很远的路程,眼前的形势是敌众我寡,如果我们这一百人马往回赶,匈奴兵追着用箭射击,我们就会马上死光。现在我们停下来不走,匈奴兵一定以为我们是大部队的先遣队,一定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命令骑兵:“向前进发!”等他们来到距匈奴阵地约二里的地方又令停下来,说:“全部下马,卸下马鞍!”
“我们距离敌人这么近,而且他们人数又那么多,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部下有些担心地问。
李广说:“那是敌人以为我们要退却,现在我们解除鞍具表示不退却。”
于是匈奴骑兵就不敢进攻。有个匈奴将领骑着白马出阵监护他手下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个骑兵边驰边射,将那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射死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伍当中,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随意卧倒。天色已到了黄昏时分,匈奴兵对他们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不敢进攻。半夜里,怀疑汉朝军队有埋伏,要趁夜色袭击他们,就都撤退了。天亮以后,李广才带人回到大部队。
保国公朱永和咸宁伯王越带领一千人巡守边境,敌人突然出现,双方力量相差太大。朱永想赶快撤回,王越阻止了他,他下令摆开了阵势,先把阵脚稳住。敌人对此产生了怀疑,不敢向前。傍晚,命令骑兵们下马,口中衔上竹片,鱼贯而行,不得回头,王越则亲率英勇的兵士在后面掩护。这样从山后疾行五十里抵达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