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10元、20元不动心,难以达成“协议”,而且对家里的物品也毫无爱惜之心。
儿子的现状让老王深思,他们的工作单位都不景气,两口子随时都有可能下岗,家庭每月总收入还不到1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们日后如何能侍候得了这个“小皇帝”???
妻子提议开一个家庭会议,会上妻子说:“现在我们家花钱多,来钱少,每月入不敷出。我建议以后每月开一个家庭会,通报每月家庭收入,实行家庭成员人人轮流理财,做到计划开支、节约开支。”老王马上表示同意,儿子则疑惑地问:“我也参加理财?”妈妈不容置疑地说:“是的,你也是家庭中一员,自然要参与理财。”
接着儿子问怎么理财。爸爸告诉他就是把家里的钱管好。儿子听说要管钱,非常高兴,说:“以后不需要天天向你要零花钱了。”爸爸告诉他:“管钱,并不意味着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如果无计划地用钱,今朝有酒今朝醉,要不了几天,一月的收入就花光了,那以后只有喝西北风了。家庭理财就是根据每月收入情况,进行计划开支,做到支出合理又还有结余。”
第一个月由老王妻子理财。当月收入是764元,妻子首先列出开支计划:家庭生活包括柴米油盐等350元,儿子学习费用100元,人情往来100元,儿子零花钱30元,添置衣服100元,计划共开支680元。在这个月里,她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每日有荤有素,一家三口还各做了一件衣服。
儿子的零花钱用完后,又找妈妈要,妈妈严肃地说:“现在计划开支了,用完了就没有了。”儿子只好撅着嘴走开。到月底一结账,一月总共开支634元,结余130元。老王佩服妻子的理财能力,儿子也表示要向妈妈学习。
到了儿子理财的那个月,家庭收入共780元,儿子开始天天买鸡鸭鱼肉,大手大脚地花钱,不到10天,就用了400多元。老王提醒儿子:“这个月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看你怎么用。”儿子也为难了,从此每天买菜只买点白菜萝卜,根本无荤菜,老王两口子都吃不下来,他们想儿子也一定吃不惯这么差的菜,便不用说出来。
这个月儿子理财共开支760元,结余20元。儿子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这个月我没理好财,下次一定虚心向妈妈学习。”妈妈鼓励他说:“这个月理得还算不错,略有结余嘛!零花钱也花得比前些日子少得多了。但以后理财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认真地做好计划开支,不能时而过紧,时而过松,要做到细水长流。”
那年暑假,他们一家三口到北京旅游。爸爸妈妈决定将这次旅游理财的任务交给儿子。儿子买票时,考虑再三,买了硬座票。他说这样三人往返车票可以省下500多元。买盒饭时本来要给儿子买15元的,但孩子一律买了5元的,还说不能搞特殊化,要一视同仁。游玩时,天气炎热,孩子不买矿泉水,而是买了大碗茶,这样每人次可以省下2。5元。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懂事,做父母的打心眼里高兴,这次旅行由于儿子处处精打细算,比预计的少开支近千元。回来后,父母高兴地奖给儿子50元的零花钱。
这个例子来自2001年的《家庭教育》。老王的聪明在于通过让孩子持家理财,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理财的重要性,学会理财的方法,从而对理财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并应用于实践。
做人的习惯
第5种习惯 理财(4)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机会去买菜、交水电费、电话费等,让孩子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同时让孩子知道一个家庭的必要开支,体验到生活的艰难。父母在平时买东西时,也可以带着孩子,在不断的比较、挑选中,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从而培养孩子爱惜金钱的良好品格,有效避免孩子胡乱花钱的坏习惯。
许多父母认为不应该和孩子谈家庭的经济情况,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父母,认为和孩子谈家庭状况,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其实不然,许多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状况后,反倒能够替父母着想,控制自己花钱。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懂得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孩子热爱家庭、热爱父母,也热爱劳动。
建议五:教育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良斌6岁那年,收到了2000元压岁钱,妈妈为他开了一个银行账户,并要求良斌每月在自己的账户上存10元。妈妈要求良斌每次花钱不能超过10元,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必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买些小礼物。
给良斌设立账户后,妈妈还给了良斌一本小册子,告诉良斌如何充分利用账户。
良斌妈妈认为,让孩子对自己账户的存款负责,这样,他就不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即使在买东西时,也会精打细算。
良斌每天都会花5元钱,其中2元是车费,2元是餐费,1元是零食费。有一天,良斌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发现我们学校小卖部的干脆面太贵了,这样吧,你帮我在超市多买几包,我付你钱。”妈妈一听,这孩子怎么这么聪明了?于是高兴地替儿子买了5包干脆面,每包便宜2毛钱,儿子省下了1元!
一周后,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先出钱给我买一箱吧,这样更便宜,我每周把钱还给你。”妈妈又同意了,结果每包便宜了3毛!
现在,14岁的良斌已经有两个属于自己的账户了,其中一个定期账户是用于存放不常用的钱,这样利息高;另一个是活期账户,用于存放日常开支,可以随取随用。妈妈又为良斌办了一个储蓄卡,让良斌自己去银行取款机取钱。这让良斌感到自己长大了,他非常珍惜每次取钱的机会,妈妈规定每次只能取50元,而且要求他必须在月底保证储蓄卡保证收支平衡,如果他不顾一切用光钱,那将取消他使用储蓄卡的权利。其实良斌已经不会乱花钱了,因为他从小就习惯控制自己花钱了。
比如,良斌每天有买报、读报的习惯,以前他喜欢买很多报纸,实际上感兴趣的只有一个版面或一篇文章。后来,他给自己规定买报费用每天不能超过2元钱,长期下来,他知道哪些报纸组合能满足自己最大的阅读愿望了。
理财专家建议:在孩子4至10岁时应帮助其掌握理财的最基本知识,如消费、储蓄、给予等,并进行尝试。这是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一个最好时期。
有些投资能力的父母则倾向于让孩子参与投资,使钱生钱。在金融机构工作的王先生有一个10岁女儿和一个8岁儿子,两个孩子每年的压岁钱都达1万元。王先生在与子女沟通后,每年都结合两个孩子的压岁钱进行投资。他说投资所开的户名是孩子的,每年年底时,他都会告诉孩子目前的投资情况,让孩子分享投资理财的经验。
专家表示,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建议六:要花钱,自己挣。
一位妈妈向人谈过这样一件事:
她刚上小学的儿子很想参加一个小记者班,她就为儿子交了学费。某一天,小记者班将要到户外进行采访拍摄活动,儿子兴致勃勃向妈妈要活动费,可是这位妈妈却很郑重地告诉她的儿子:“要去参加活动,费用自理!”
儿子一听就傻眼了,“我的压岁钱早就用光了呀!”于是,这位妈妈就开始诱导他:“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家务活了,要不这样,从今天起,你负责饭后洗碗,每次的报酬为1元钱,怎么样?”儿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太想去采访拍摄了。
接下来儿子就正式上岗了。考核制度挺严厉的,因为打碎了碗是要罚款的!这机械而繁重的活让他感到很不适应,可是他为了攒钱,还是坚持了下来。尽管其间他曾抱怨过工资太低了,这位妈妈就向他分析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报酬低。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是需要动一些脑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做到的话,那么报酬就会高起来的。这就需要你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终于他攒够了钱参加活动去了。然而,在购买胶卷的问题上,他与妈妈又发生了争执。他执意买了一卷36张的,而没有听从妈妈的劝告买24张的。结果,冲印的时候,自己的钱不够了,只能借了。他有点难过,因为辛苦赚来的钱这么快就用光了,而且还不够用。这时候他“总结”说:“其实那么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来也是重复,还要浪费冲胶卷的钱,早知道我应该买24张一卷的!”
国外很多父母都比较重视孩子自力更生。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父母在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孩子只有在使用自己劳动所得的钱时才会比较珍惜。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劳动和工作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要获得报酬,你就得工作。只有工作,你才有工资用于买吃的、穿的以及支付水、电等家庭必要开支。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后,父母可以建议,如果他们能在自己的义务之外做一些额外的家务活,父母可以给他们开工资。双方协商一下,就工作报酬、完成的期限及质量达成一致。一旦孩子完成了工作,报酬就立即支付。
做人的习惯
第6种习惯 自信(1)
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盖叫天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梦想,你就真的能够步入坦途,而别人也会更需要你。——戴尔
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高尔基
基恩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他常常对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公园里,几个白人小孩正玩得高兴。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小车进了公园。白人孩子一窝蜂地跑了上去,每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蹲着一个黑人小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和他们一起玩,因为其他人是白人,而他是黑人。他没有信心与白人小孩一起玩。
白人小孩高兴地到别的地方去玩了。当他们的身影消失后,黑人小孩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
“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
“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黑人小孩鼓起勇气说:
“我要一个黑色的。”
满脸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着小男孩,然后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黑人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黑色的气球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升起,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脑勺,说:
“记住,气球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心,非常容易被颓废和绝望所困扰,甚至会因此而毁掉自己的一生。
自信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所说的那样:“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她并不气馁。她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由此可见,自信已经成为人们成就伟业的先导。具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关于自信,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邓亚萍时问道:“你怎么会每次都获得冠军呢?”邓亚萍举起一个大拇指,说:“我,自信!”可见,自信的力量非常大。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随处可见。一次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岁至12岁孩子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40%的人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有的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做人的习惯
第6种习惯 自信(2)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呢?
建议一: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估。孩子由于年幼,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一般先来自于成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他们的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妈妈从超级市场买了许多食品回来。珍妮在厨房里看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食品袋中拿出来,珍妮便伸手去抓盒子,她很想帮妈妈把鸡蛋放到盒子里去。
“别动!珍妮!”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妈妈来放,等你长大了再来帮忙好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