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见毛泽东又要让她读唐诗,她倒挺高兴,她心里觉得有底。她把留声机关上,顺手从毛泽东床头的小桌子上拿起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边??边说:
“我每次读诗都读得不好,还老让您纠正,这次我得选一首好读的,保证让您挑不出错来。”
毛泽东听了笑着说:
“读诗就是学习嘛,要知难而上,你这个孟夫子却是择易而读。可以嘛,你随便读一首我听听,读好读的。”
小孟一??,正好??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她对这首诗读过好几遍,差不多都快背下来了。于是她便很有把握地放高声音,放慢速度,郑重其事地朗读起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毛泽东听了,连声称赞:
“孟夫子选得好嘛,这首诗虽短,可内容是情深意长噢!孟夫子,这次你读得也好,看来你不用纠正三次嘛。”
??来,这首诗过去小孟也曾给毛泽东读过,总是把‘怆’字读错。毛泽东已??给她纠正过两次。
小孟听了毛泽东对她的夸奖,也很高兴,并说:“就这么一个‘怆’字,我再记不住,那我也太笨了,我的记性还不至于那么差。”
毛泽东听了小孟的话,便接着说:
“我可不敢说孟夫子笨噢,孟夫子可是个聪明的姑娘。怎么样?再读一首听听。”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小孟便早有准备似地读起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是小孟多次给毛泽东读过的。之所以是多次,因小孟觉得这首诗读得特别顺口。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而毛泽东也特别喜欢听这首诗,每次小孟读完之后,他自己还要再吟诵一遍。这样,小孟就在这本诗集里夹上一张小纸条,做个记号,一??就能找到。只要毛泽东让她读唐诗时,她便很快找到这首诗,顺畅地读起来。
第二部分 19。读书成癖(5)
读完这首诗后,小孟自己也感到了满意,她又问毛泽东:
“您还想听读哪首诗呢?”
毛泽东稍稍沉思了一会儿,他没有马上回答。正当小孟准备把书放下,安排他休息时,毛泽东突然又发话了:
“孟夫子,读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吧!”
毛泽东的这句话中,把《长恨歌》说得特别重,语调里有一种惆怅,又有一种恳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小孟可从来没有给他读过这首诗,但她有一次倒是听毛泽东吟诵过其中的诗句: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当时听毛泽东吟诵这些诗句时,小孟便跟他开玩笑地说:
“您会那么多诗,出口成章,老是文绉绉的,我可听不懂。您是个大主席,又是个大诗人,真了不起啊。”
“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名句呀,很有名嘛。”
这次毛泽东让小孟读《长恨歌》,她倒回忆起毛泽东吟诵过这首诗。她开始??目录,但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长恨歌》,白居易????
毛泽东看小孟找得怪着急的,便打趣地说:
“孟夫子,还是让我来找,你是视而不见哟。”
小孟还是不服气,便说:
“您先别着急,我肯定能找到。”
“如何查目录?孟夫子,这是有规律的嘛。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你应该从这个项目里去找才是。”
小孟连“七言古诗”这项也找不到,越着急越找不到,她便不情愿地把书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拿过书,??了两下就找到了,马上递给小孟:
“孟夫子,有眼不识泰山,这不是嘛!”
小孟接过书来,开始朗读起来,她读得很慢,总觉得不太顺当,好不容易才读到最后几句:
????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小孟读完最后一句时,毛泽东已闭着眼睛,似乎是陷入了沉思。他是在感叹?还是在联想?
后来,毛泽东又让小孟给他读过几次《长恨歌》,毛泽东从这首诗中,到底感受到了什么?他为什么多次听这首诗?他是赞赏诗中哀艳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是对诗中所提出的告诫表示慨叹?或许二者皆有,或许另有所见?
毛泽东嗜好读书,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1976年9月7日,毛泽东生命垂危,不断抢救,而又不断陷入昏迷状态。即使如此,每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还是要看书。当时政治局的常委,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他讲要一本书,但他语言的含糊与声音的微弱,连最能听懂他话的秘书,也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他着急了,示意给他纸笔,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个“三”字,又用手敲敲床头。还是秘书猜出了他的意思,当时三木正准备下台,当秘书找来介绍三木武夫的书拿给他看时,毛泽东点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神态。
第二部分 20。读书成癖(6)
毛泽东的手已没有托住《三木武夫》这本书的力气了,尽管这是一本很轻很轻的书,只好由小孟为他托着。毛泽东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了。
《三木武夫》是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他没有读完。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读完的一本书。
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书,同他的伟大实践一样,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第二部分 21。就想见见那个抬不起头的人(1)
解放初期,毛泽东曾和柳亚子一起游颐和园。他们之间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柳亚子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早在1926年5月在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他们之间常以诗词和答,毛泽东对柳亚子先生很是敬重。
毛泽东和柳亚子漫步来到颐和园的长廊,远方波光粼粼,杨柳依依,十七孔桥、龙王庙笼罩在暮色中,面对着风光旖旎的昆明湖,清风徐来,好不惬意。柳亚子发出感叹:“慈禧这个人腐败无能,每日花天酒地,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她把应该用来建海军的钱挪用来修颐和园,建她个人的乐园,真可耻。”
毛泽东听了却不以为然:“慈禧用建海军的钱建了一个颐和园,当时来说,这是犯罪,现在看来,就是建了海军,也还是要送给帝国主义的。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起,今天人民也可以来游玩享受,这总比他们挥霍掉了要好呀。”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个演员,是毛泽东常来常往的客人,与毛泽东关系密切,因此谈话也就很自然随便,毛泽东每次见了她,总称她是“群众领袖”,常常让她讲一些“文革”动态。一次,这个演员又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听了她汇报之后,又问她:“小林啊,还有什么新闻么,每次都想听些小道消息么。”小林想了想,觉得该说的都说了,就很果断地说:“没有了,能告诉您的,我都说了。”
“噢?能告诉我的都说了,那也就是说还有不能告诉我的啦。”
“主席,有些事情不想跟您说,您那么忙,不能总干扰您啊。”
“忙倒是忙,但还是想听听你们那里发生的事情,你们那个小姜怎么好久不来我这里了呢?”
毛泽东忽然提到了小姜。这是小林最不想说的,但不知为什么,今天主席倒主动提起了她。
说起小姜,小林立刻为难起来。小姜是她们宣传队的一名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很积极,颇有一股子闯劲儿,与毛泽东关系也不错,常来看望毛主席,并向主席汇报一些情况。的确,小姜已??有几个月不来主席这里了。但她的情况小林一直瞒着主席,她几次都怕毛主席问起小姜的情况,因为她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便于跟主席说,主席万一知道了小姜的情况,指不定得怎么生气呢。没想到这次主席主动问起小姜。小林真有些不知所措了。说吧,主席肯定生气,万一有批示,那就把事情闹大了;不说吧,又搪塞不过去,对毛主席必须是忠诚的,不能撒谎。于是,小林非常犹豫。毛泽东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他越发追问起来:“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么,天塌不下来,痛痛快快地说么。”小林实在没办法,才道出了真情,很紧张却又慢慢地说:
“小姜犯了错误,她和她的男朋友出事啦,怀孕都七个月,被人发现,没法子去外地打了胎,她也受了好大的罪????”
毛泽东听了小林的讲述之后,没马上说什么,停了一会儿,又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一口之后,才说:“这件事情,你们怎么处理的啊?”
“我们革委会做出决定,让她去五七干校锻炼锻炼,她的资产阶级思想必须在劳动中才能得到改造,您说这样处理行吗?”
毛泽东听了之后,沉思片刻,然后说:“媳妇生孩子就有理,大姑娘生孩子就有罪?这是自古而然噢。”
小林听了之后,很不理解,她??来很担心主席会做出什么对小姜更严重的处理决定,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主席会说了这么几句话,她真有些不大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又确确实实是毛主席说的,她虽然也知道,毛主席常常说些一般人不说的话,甚至常常说些与常理相反的道理,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主席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心直口快、不太会拐弯的小林立刻说:“那您的意思是大姑娘生孩子也没罪了,那这不是鼓励道德败坏么。”
第二部分 22。就想见见那个抬不起头的人(2)
“你这个傻丫头,看问题总爱走极端,非此即彼,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么,没有绝对的‘功’与‘罪’么。”
小林听了,总还是不理解,又说:“小姜特别怕再到您这里来,她觉得没脸见您啦,她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她写了好几次检查,对问题有了些认识。但她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噢,有认识就好么,你回去告诉她,我就想见那个抬不起头的人。”
小林将毛泽东的话转告了小姜,小姜很受感动。
她特地到中南海来看毛泽东。毛泽东跟她说:
“你这个戴罪人,我还是欢ó?你来么,身体怎么样?”
几句话说得小姜倒怪不好意思的。
这次之后,小姜又恢复了与毛泽东常来常往的活动,她怎么也想不到毛泽东会这么宽宏大量,还能??谅一个犯严重生活错误的人,她在团里都抬不起头来,都被人背后指指点点,被人们议论纷纷,在毛泽东这里化解得几乎无影无踪,于是,她又挺胸昂首地活跃在空政歌舞团的大院里。
有一次,小姜和几个文工团员去毛泽东那儿做客,她看见毛泽东卧室的台历正??到3月8日,便有些不解地问:“主席,今天都4月22号啦,您的台历怎么还是三?八啊。”主席却笑笑说:“你不知道,三?八妇女节要在我这里过好久噢!”一句话,说得同来的几个姑娘哈哈大笑,小姜说:“主席,您可真爱说笑话,您又不是女同志,过什么三?八妇女节啊”。
这天,毛泽东的谈话兴趣挺高,又打听文工团的运动情况,姑娘们讲到团里正在搞“红色海洋”,大院里到处都要有语录,有革命口号,还要每天搞“早请示、晚汇报”,毛泽东听了这些便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听吧,鲁迅先生是思想家,他的作品值得人们去思考,他有一篇小寓言真是既好懂,又深刻呢。”
姑娘们一听是讲寓言故事,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小姜急切地问:“鲁迅先生的寓言故事我们还真没读过呢,快讲讲吧!”
于是毛泽东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讲了起来:
“这个故事叫‘乌鸦和狐狸的故事’,而鲁迅先生又加以发挥。老乌鸦和老狐狸都已??死去,但它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有一天小乌鸦得到了一块肥美的肉,飞到一棵树上,正准备美美地饱餐一顿,没想到小狐狸跑过来,在树下对小乌鸦说:‘乌鸦小姐,你的羽毛多么美丽啊,你的歌喉也很迷人,如果你能为我们唱一支歌,那一定是很动听的’。小乌鸦听了小狐狸的赞扬,心里想,我父母就是上了你们的当,你今天又想来欺??我,休想,滚蛋吧。小狐狸看小乌鸦不动声色,于是就把脸一à?,愤愤地说:‘??不知道你们乌鸦是扫帚星,你们飞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降临,大家都讨厌你们。’没等小狐狸说完,小乌鸦早已沉不住气啦,它要立刻给予回击,但刚一张口,那块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便立刻叼着那块肉跑掉了。”
“当你千方百计地注意一种倾向的时候,却从相反的方面犯了同一种错误。”
毛泽东讲完了故事,像对孩子似地问:“这个故事好听吗?什么‘红海洋’,过了头了嘛,回去说:不必要这么搞????”
第二部分 23。读“破”了的一部《资治通鉴》(1)
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
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给孟锦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
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很悠闲。看来,今天他是不准备读书了。他微笑着看着小孟,然后指着他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问道:
“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
不等小孟回答,毛泽东便又接着说:
“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毛泽东这最后一句话的语调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但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他接着问小孟:“孟夫子,关于这部书你知道多少啊?”
小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写历史的书,听老师说是司马光写的。”
毛泽东又认真地追问了一句:“还有呢?”
小孟羞怯地摇摇头。
毛泽东看出了小孟不好意思,又接着说:“当然,这不能怪你,这部书要是从头到尾,认真读上一遍,得好几年的时间呐。不过,我还是劝你读一读,不能全读,读读某些部分也好。这与不读可大不一样噢。你还年轻,有没有这个决心啊?”
小孟回答说:“试试看吧,我怕没那个毅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