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折磨你的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谢折磨你的事儿-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应该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抵达的高度,更应该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可以远远超出自己现在走出的人生距离。我们无须奢望自己也能创造像他们那样的人生奇迹,只要能够找回自信,突破束缚,感动自己就行了。
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不是英雄,不一定就是狗熊。大材有大用,小材有小用。关键是要懂得做最好的自己。
不要认为成功非大事不成,做好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成就人生。一个人,能认真做好一件事就是不简单,生命价值也没有有用和无用之差别。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迷惘、痛苦,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之所以不能突破自己,是因为我们首先否定了自己。生活中,我们都在为自己画一个圆,然后跳进去,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在这个圆里一天天消耗自己的时间。待得时间久了,我们就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是根本无法改变的。
当不小心走到圈子边上,我们如同站在悬崖峭壁上一样,不敢向前跨一步。就这样,我们在那里无奈地摇摇头,又退回到自己厌倦的人生状态中。一切只因你缺乏向前走的勇气。只要坚信人生总有路可走,并勇敢跨出束缚中的自己,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的新境界。
困难面前,勇气可以点燃生命之灯,而且生活中也从来不缺少乐趣。你的思路决定你的出路,希望之路就在你的脚下;你的心态决定你的状态,好的状态就在自我突破中。
马太效应与逆境突破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罗伯特?莫顿在1973年正式提出的。它主要向我们概括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容易进入这样的良性循环。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效应的雏形,而《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却让它源远流长到现在。
一个国王要去远行,临走前,他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并吩咐他们:“你们拿它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国王回来了。
第一个仆人告诉国王:“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源于它所包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其实,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积极让人交上好运,消极会让一个人所处的状态越来越坏。
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如果他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甘心安于这种状态,那么他所面临的现状可能就会越来越坏,甚至很可能让自己陷入一团糟糕之中。当一个人处在良好的状态中时,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做起事情来也会很积极,这种心态和做事方式会让他处在一帆风顺的状态之中,正所谓:“一顺百顺事事顺,一损百损事事损。”
然而,人生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变幻莫测,充满了不可想像的变化。每个人都不可能一辈子平安无事,也不可能一直都厄运连连。每个人都会面临人生的不同状态,有好的,有坏的,有让自己舒服满意的,有让自己进退两难、夜不能寐的。人生成败和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无关。所以,处在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拥有自我超越与勇于追求的勇气和信心。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未来时,当一个人从未对生活丧失希望时,他的人生就会一点点向自己预想的地方靠近。即使自己处在十分艰难的境地,甚至身陷重围,他仍然会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只要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心灵困惑,总会和好运迎头相撞。
一个人目前的状态是其心态的最好反应。当我们无力应对所面临的困难时,当我们在纷乱的情感面前茫然不知所措时,我们就会悲观、失望、放任自流。于是,现状每况愈下,我们也开始逐渐适应这种状态。尽管我们会在痛苦中挣扎,但却很难再突破已经习惯的内心瓶颈了。
当我们的身心陷入逆境之时,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个突破临界点,而勇于面对与放任自流决定你是否能将眼前这一切逐渐改变。
有一个人到野外探险,冰天雪地,渺无人烟。一不留神,他掉进了一个冰洞里。
他用尽办法想从洞中爬出来,然而由于洞壁太滑,爬出去的希望一点也没有。但他没有放弃,可他知道爬下去除了消耗体力外,一点用处也没有,另外在洞里呼救是没有任何用的。不过,他很清楚,如果自己出不去就必死无疑。
生死关头,积极的人总是会不断寻找出路,消极的人只会听天由命、坐以待毙。他突然想起自己身后的行囊中有段绳索,于是马上把它拿出来。绳索一端有钩子,他想自己可以把它扔到洞外,也许会挂住什么东西,这样自己就可以顺着绳子爬上去了。
行动开始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绳索扔出去,然而始终绳子都没有挂住。这让他有些失望,也许自己真的出不去了吧。但转念一想,与其这样活活困死还不如做点什么。可能洞外有钩子可以挂住的东西,只是好运还没有降临罢了。想到这,他又开始行动了。
当自己无法看到希望时,很多人会放弃。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扔——拉——扔——拉——连续五天,他不断地重复着。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活下来的唯一希望。
到了第六天,他实在绝望了。尽管他还在不停地扔——拉——但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机械。突然间,钩子像挂住了什么东西,他使劲用力拉了拉,果不其然。绝望中希望降临了,他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说不出是什么心情。
就这样,他爬出了冰洞。但此时,他最想知道的是,钩子到底钩住了什么?令他吃惊的是,在离洞口2米远处,一个大拇指大小的小洞救了他。
面对这样小的概率,很多人会选择放弃,只有很少的人在希望中勇敢坚持着。对于陷入逆境中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就是寻找这个离洞口2米远处的小洞。想突破困境,就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自己坚定这份信念,你就可以突破逆境的临界点。
积极的心理暗示
人的内心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相信自己能成功,你已经成功了一半;认为自己会失败,失败已经开始降临。佛说:“一切话语都具有诅咒的力量。”而且每一句话都会沉淀在自己心里,甚至成为潜意识。
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有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他每天都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一棵树的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落下,病人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从病人的眼光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奈与绝望。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的生命也就到尽头了。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
一位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清脆的树叶挂在树枝上。就这样,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病人因这片叶子的存在,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心理暗示是人的本能,它是人们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我们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作出判断。同时,暗示还会对我们的内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就像戴在头上的金箍一样,一旦自己的思想、行为超出了意识底线,可能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恐惧。
研究发现,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它又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呢?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尽管这种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曾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研究人员将一个战俘的眼睛蒙上,并捆绑住他的四肢,然后研究人员告诉他要抽完他的血进行实验!
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在一间安静的房子里,除了听到血滴进器皿中的嗒嗒声外,他什么也听不到。没过多久,这个战俘就在一阵哀号后气绝身亡了。
其实,研究人员并没有抽他的血,战俘所听到的滴答声不过是他们特意模拟出来的。导致战俘死亡的是什么呢?
是心理暗示,“抽血”的心理暗示,这是导致战俘死亡的真正原因。因为当听到血流出来的声音以后,他内心产生了极度的恐惧,以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从而导致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衰竭而死。
暗示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要提示。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例如,商场里摆放的穿着服装的塑料模特,就是对你的符号暗示(这件衣服多漂亮呀,快来买吧);当看见别人在商场里购选衣服时,你又获得了一种行为暗示;当购买者穿上了刚购买的衣服,且喜形于色时,又会对你形成表情暗示;如果他对所买衣服赞不绝口,这又给你传递了语言暗示。
英国心理小说《新鲜空气》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威尔逊非常喜欢呼吸窗外新鲜的空气。一年冬天,他到芬兰,住在一家高级旅馆。那是个奇冷的冬天,为避寒流,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尽管门窗紧闭,但整个房间里还是很舒服的。不过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就觉得别扭,晚上睡觉总是辗转难眠。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了,便捡起一只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他发现窗子完好如初,而墙上的镜子却被他砸了个七零八落。
尽管这是小说中的内容,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却很多。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降低痛苦的程度。
生活中,人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暗示活动。不过,暗示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会让人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人变得冷淡、泄气、退缩、委靡不振等。
同样一件事情,交给两个心态完全不同的人来做,结果会大不相同。
心态消极的人会顾虑重重,遇到一点障碍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碰到一点困难就马上丧失信心,失去判断。他们总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直到问题越来越多,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才宣告任务“流产”。
心态积极的人,总会觉得工作中出点问题是难免的,只要想办法、肯努力,一定会将问题妥善解决的。而且他们常常很自信,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绝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想想现实中的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人呢?自己是否被消极的心理暗示控制着,是否整个人像被戴上了一个金箍,始终没有勇气突破意识中已经习惯化了的消极、自卑?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自己。
如果你正面临这一现状,逆境生存智慧对你的帮助就是:如何让自己永远积极,如何用积极的暗示鼓励自己。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生病时告诉自己“没什么,我身体很棒”;失败时,对自己说“不要怕,一切都会过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不会改变难成功
快速说出,2+3×4=?如果你的回答是20,我会用微笑的眼睛看着你。此时,只要你稍加反思,就会知道自己说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14。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回答错呢?这就是藏在你头脑中的思维定式在作怪。
美国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度风靡全球,书中用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向我们阐释了这个时代的变化。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在书的序言中写道:
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
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
生活是一座迷宫
我们必需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
在死胡同中搜寻
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
有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
它也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
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
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一切都会在我们不觉中发生变化,而我们却固守在一种思维模式中。面对变化,很多时候我们是无能无力的,如果我们不改变,就会在变化中被淘汰。如果我们总是用陈旧的观念去应对外在变化,人生很多美好的事情都会被我们错过。
研究发现,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些经历、经验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其限制。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活经验,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成长的地方及文化风俗都将影响你未来的思考判断。
尽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但相对来说思维定式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所谓定式思维,是一种习惯化了思维模式,它主要指人们认识事物时会有准备的、带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忙碌的生产车间里人来人往,老板也来到这里,亲自查看产品生产情况。由于产品适销对路,销售部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也成了老板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提高产品生产量,近来他频繁到车间查看。
一次,查看完生产情况,在临走前,他在生产部的公告栏上写下一句话“今天,梁睿所负责的生产线最好,生产产品400件。”隔了三天,他又在公告栏上写下一句话“今天,安娜所负责的生产线最好,生产产品480件。”
就这样,一个月下来,车间生产的产品总量比平时竟多出了3万件。不仅满足了市场部对产品的需求,还使整个生产车间,你追我赶,相互竞争较量,个个都是精神抖擞,一脸不服输的样子。
在这个故事中,聪明的老板就成功运用了一个心理学方法——心理暗示法。他留下那句话,就是在暗示生产部的其他人员,你做得还不够好哦,都应该像生产产品最多的人看齐。从另一角度看,相信生产部的其他人都有了压力,于是你争我赶的局面也就一天天形成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顺着定式思考问题,并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判断方式。直到思维定式让自己陷入危境时,我们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反思。当然,思维定式不一定都是坏的,思维定式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有它的负性一面。而正确的思维定式是动态的、辩证的。
不会改变难成功。如果用负面的思维定式指导通往成功的道路,成功必然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努力、奋斗、坚持,而是冲出思维定式的束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不少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拿到一份不错的工资,完成工作任务老板就会满意,占有足够的物质就是成功,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幸福。这些都是负面思维定式。如果不能对此类错误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往往与成功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