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阳又一次笑了,他仿佛就是那种人,即使失败了,但只要失败得无怨无悔,自己也是能笑得出来的。很多清华学生都非常关心流星小站,仿佛把它看成了一个创业形象,既然是形象,那我们都希望它壮大起来,而不是倒下去。我问唐阳目前的流星小站怎么样了,他这样说:
现在处于一个我管它叫冬眠期,因为前一段的事件被证明失败了,C2B2C模式的大胆实践在我们这种热情的疯狂实施之后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而且我们耗费了很多资源,一共耗费了超过八万块钱。当时已经张罗开了,各个部门都带了起来。你想C2B2C哪有这么简单呀?比如说给我们提供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的人,他们以前可能就是做一些小B2C的,我们管他叫小B,然后小B如何跟我这个B产生各种关系,为此我们编出了一些软件,想了很多工作流程,给大家订了很多头衔,什么产品经理呀,用户需求经理呀,乱七八槽的,统统莫名其妙的,结果发现不来劲,不产生收入和利润。
这套模式我们不实施了,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清华店配合网上的销售,获得一些利润,然后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外头给别人做一些网站的建设工作挣些钱养活着自己。 
我问,流星小站的前景如何呢?有没有长远的打算?
当时有资金进来的时候,我们有各种各样激动人心的规划,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规划,在北京所有的大学校园里建立我们的分站。我一直把清华的小门脸叫做流星小站清华店,而没有叫做流星小站,我们希望最后能拓展到全国各大高校。我们作为校园电子商务的先驱影响很大,几乎所有的有条件做校园电子商务都在他们本地的校园内讨论能不能做一个象流星小站这样的生意,于是我就想到用我们校园电子商务的品牌优势去结合这些想做的人。
清华店每个月的销售额有二十多万,一年就两百多万,利润不高,我们成本很高。假如在北京有十个分店,那一年的销售额也是几千万了,觉得挺来劲。
为什么这些生意很快就能上手呢?因为门槛比较低。实际上你要是想做的话,一样也能做起来。做这个方向是属于流通领域的,倒买倒卖,我们觉得这块还是算了吧。当然这事如果能做起来的话也不错,但是很多学校经过实地考查后建不起来,比如说北大,北大就比较排斥我们这个品牌。而且你想在每一个大学建立分站都要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当地的部门经理,这种人要足够热情,认同你这个事业,而且要有能力能把这个摊撮起来,这是一个非程序化的事。是一个创造性的事,这种人太难找了。
之后我们又想了各种各样的方向,比如说把我们这套模式构建出来解决方案给每一个社区,什么什么小区,为它们提供服务软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成立一个高科技公司,好像也觉得挺来劲的,后来发现这个市场根本不存在。
我问,流星小站从成立到现在是否赢利了?唐阳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赢利了。”我又问,是不是觉得很自豪?
我很自豪!至少我觉得比某些生意来说只花钱不挣钱要强得多。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寻找能赢利的新方向,想依靠我们在清华这个局域网做服务的经验,给实际的小区提供服务。现在有一个潮流,在所有的新兴小区内建局域网,直接把网接入到桌面,跟清华一样。我们就想卖给小区服务系统,这个尝试最后也失败了,这失败的理由莫名其妙,第一我们没有成立公司,第二没有经验,我们不知道要把这套软件卖给谁。他们一般都去找那些成熟的大公司,都很贵,实际上在这个市场上几乎没有我们的位置。我们钻不进去。
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我觉得真的挺难的,有时候看到比较好的方向,或者发现这事本来做不得,或者发现可以做到但可能不是由你来做,就是这样子。我们正处于在寻找一个新的方向的状态,团队转型也是挺痛苦的。
唐阳一而再地说自己对流星小站特别有感情,还是希望把它做成了,而不是停滞不前。他在2000年12月份就要毕业,将取得清华经管学院的双学士学位,我问他将来的个人打算是什么。
我毕业以后特想成立一家真正做高科技的公司,做软件也好,做服务也好,我希望它有技术含量,它有技术壁垒,我希望这个东西是我们积累起来的,最好不要上手这么快。我现在害怕上手很快,真的,是这样,而且,我希望找到真正想创业而且不但有热情又有实力的合伙人。
唐阳认为目前很多学生创业的公司都不成,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在诋毁他们。我说,你做为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这些同龄人创业的?
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技术含量太低,没有做成科技创业,而是热情创业,这不成,这没有竞争优势,可能会花光投资人的钱,纯粹是花光投资人的钱来获得自己的经验;另外一点有些人的创业目的不纯,当然为了钱没什么不好,但我觉得太看重钱就有那种说不清的感觉,我这人可能比较唯美一些,我觉得创业就应该有那种,就是我闭上眼睛能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一个事,需要有人做,那就是我们,得有这种概念,而不是说我闭上眼睛就有一筐钱。
我说,现在有一个潮流就是靠知识来创业,于是出现了知识英难或知本家这些概念。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我个人认为,创业者是一类特殊的人,这类人跟知识英雄这个概念存在交替,但并不是同一类人。创业者是一个单独的人,这类人比较唯美,有艺术家追求完美的触觉。他觉得一种东西应该有而现在又没有,那就会疯狂地去实现。
我举个例子,象美国有一个处理全美垃圾的大企业,那些创业者一开始有工作,从某一天开始就觉得美国的垃圾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他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工作到八点,猛开着一辆自己贷款买来的卡车,在他所在的地区进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之后他的整个企业遍布全美。你说他刚开始创业有什么知识呢?其实我觉得他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冲动,他觉得社会需要这种服务而现在这种服务还没有。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获得一些知识,但我觉得这和知识英雄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觉得强调知识创业这一块只适合一个领域,就说结合新技术,或者前瞻性的非服务性的地方,比如软件业呀。在其它领域,我觉得可能更需要的是……这种冲动吧,能够发现某些市场需求。
创业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那么对于我们这些直接出来创业的人来说,怎么能营建我们的竞争优势呢?是要靠我们获得知识,尤其是在大学里获得一些知识。可能学生创业更倾向于做知识英雄,但是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就去创业了,比如我,就比较莫名其妙,但是我认为我还拥有一些非知识英雄的素质,以后我还能做一些另类的事情。
唐阳满脸豪迈的神情,突然笑了起来。我说,不管怎样,希望你能早日成功。他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说了句:“希望吧。”不管是“流星小站”,还是“商易立方”,这两家生意目前都很困难。唐阳说,“商易立方”的员工因为发不出工资都把他们辞掉了,这两家生意都跟B2C有关,他相信B2C这个商业模式肯定行得通,因为没有人认为在网上卖东西不行,现在还没达到目的,可能是高估了它的价值,也有可能低估了它的价值。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上海的易趣又融了一笔资金,有两千万美元。唐阳说有跟易趣合作的意向,但还没有谈。我忽然觉得,像唐阳这样创业,不管最后能否成为百万富翁,但生活真的很精彩。
人物印象:
唐阳剃一头板寸,穿着一件李宁牌运动服上衣,从见面到访谈结束,我发现他左手的衣袖一直没有穿进去,显得很特别。他看起来很精干,说话慢条斯理。不知为什么,他对我放在桌上的采访机格外注意,当第一盒磁带录了一面自动反带发出一点响声时,他提醒我说:“到点了。”我心里忍俊不禁,连忙解释说这是自动反带,这盒磁带还可以录半个小时。差不多再过二十分钟后,它问我是不是录完了,好像在提醒我该换磁带了。我想:他大概是希望我能把他所说的每句话都录进去,而不是他光说这边采访机的磁带却不知不觉地停了。
他的眉头时不时地皱起来,我想他现在过得很不爽。“流星小站”和“商易立方”的辉煌期过去了,但他为过去所拥有的辉煌深感自豪。
这是星期天的早上,偌大的会议室静悄悄的,只有我们两个人。唐阳说给“流星小站”投钱的这家公司很不景气,我确实感受到了萧条的气息,正因为如此,我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从早上10点半一直聊到12点,该是吃饭的时间了。唐阳说请我吃饭,我不敢接受,因为他的创业正处在艰难时期,我怎能让他破费呢?他说请我吃水饺,问我能吃几两。天啊,我最怕吃水饺了,别的都能吃,就怕吃水饺。最后,我在一家小饭馆请他吃饭,点了三个便宜的家常菜,一共只花二十多块钱。待我买单后,我料不到的是,他竟然把剩下的菜打包拿回公司去,说晚上可以吃一顿。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蓦地想到“艰苦朴素”这四个字。唐阳跟我说,他现在经济比较紧张,别的都可以节俭,但必须保证把每个月的手机费都缴了。竟然连手机费能不能缴得起也要担心,我不用多问也知道他目前处境有多困难。
在吃饭的闲聊中,唐阳跟我说:“你的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信息量。你的职业充满了信息量,我很羡慕你充满信息量的生活。”我一听这话便笑了,觉得唐阳对创业太投入了,不管什么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信息”。
采访过后的某一天,我特地去清华校园内的“流星小站”光顾了一下。生意很好,顾客盈门。收款台那边坐着一个小姑娘,我故意问她:“这里的老板是不是唐阳?”小姑娘用那种莫名其妙的眼神看着我,回答说:“是啊。”这个店只有五平米左右,非常小,但布置得很精致,有卖书、玩具和电话卡等等,货贺上还垒着一摞一摞的VCD,都是非常好看的片。让我无比惊喜的是,我看到了我曾经在好几个城市都没找着的最想看的法国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的碟子,于是租下来(租金两元)拿回去看。当我看到影碟盒子后面的内容介绍有两个错别字时,心想:果然是盗版的!
休学创业第一人
创业者档案:鲁军,1976年生于浙江鄞县,1993年至199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8年至199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途休学,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休学创业的大学生。1999年9月,参与创立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裁。
作为“中国大学生自己的网站”的FanSo;取名来自于这么一句话:“We are Fans; So we do it。”中文意思是:我们是网迷,让我们干吧。创业至今,FanSo从一个不到10个人的创业团队迅速膨胀,成为拥有60余名员工初具规模的商业公司;并且于2000年1月再次成功融资660万元;同年3月,网站的日页面浏览量突破250万,注册用户达到12万;目前的日页面浏览量超过300万,注册用户达到15万。其创业和发展历程受到中国政府高层、新闻媒体和业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其有关消息。
易得方舟( FanSo。)是国内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停学创业、吸引风险投资创办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本着“源于校园,服务学生”的创业理念,FanSo在成立后短短的4个月里迅速成长为中国教育网内最大的站点。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FanSo在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网络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内容频道,“新闻在线”、“环球影视”、“啸林书院”、“打开音乐”和“游戏辞海”等频道的访问人次稳步增加,“我的家”更为业内人士所看好。FanSo提出了一套全新的“Campus Age中国高校电子校园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自己对校园的了解和不懈的努力,以及商业伙伴的精诚合作,加快中国校园电子化建设的进程。
“创业维艰,信心无限。”这是FanSo创业者的心声。1999年7月18日,清华大学正式批准鲁军、刘颖的停学创业的申请,鲁军、刘颖成为中国大学生停学创业第一人。2000年11月4日10点多,我来到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10层1004房,鲁军在办公室等我。今天是星期六,整个写字间空荡荡的,只有我跟鲁军两个人。
萌发创业的念头对我来说特别简单,我是浙江宁波的,家庭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你也知道宁波人爱做生意。我想自己做别的不合适,一个是我不太爱动脑筋不能去做科学家,还有不太会玩手段当不了政治家……比来比去好象做企业实在一点,既能做出点实际的东西出来,也能创造财富。
在大学里我一直想往这方面发展,后来本科毕业保送上研究生,当时我的本科成绩中游,能不能保送上研究生是一回事,我觉得读研究生挺好的,我本科念的是汽车工程,想念文科类的经济方面专业的研究生,最后就去了人文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上研究生后,我的同学也是我的老乡来找我,比我高两届,他已经工作。当时两人瞎聊,后来说去办个公司吧。嘿,谈得挺投机,开始有了一些想法,然后,我跟他,还有我的另一个搭挡三个人一起运作这个事情。
没钱,就去了宁波找市长,那边很支持,说如果我们去宁波办公司的话,宁波市有专项基金拔款,可以拔几十万的款下去,跟宁波当地的企业合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但那次的尝试给了我以后创业很大的信心。
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学以致用。只为了学业而学,这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企业,而又遇上了现在这么好的机会,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过来了。
刚好那个时候清华出了个政策,说学生创业可以保留学籍停学,当时我还不想做第一人,刘颖和我也一样,都觉得这肯定要停学了,我俩都不想做第一,后来报纸上报道说邱虹云停学了,我跟刘颖一看,有人停学了,我俩赶紧打个报告上去申请休学,后来才知道“邱虹云停学”是媒体的炒作,实际上他并没有停学,这样,我跟刘颖就成了学校批准停学创业的第一人。
说到这里,鲁军喃喃自语:“其实我们俩都不想做第一。”我纳闷地问:“为什么?”他解释说:“做第一不好,没必要,我只想做些静悄悄的事情,没想做公众化的事情。”我说,现在回过头去看,机遇在你创业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呢?
机遇是比较重要的,但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我觉得在学校里上学时所做的基本上都是围着我这个目标,我对学业要求不是很高,如果好好学也能获得好成绩,这点应该比较有信心的。我的目标不是要有好成绩申请出国或者读研,所以我没有必要把某个学科研究得如何透彻,我看重的是在学习当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会去做比较多的社会实践,或者到外面去打工,或者组织学校里的一些活动……总之我比较喜欢跟自己打交道,所以从整个选择来说,还是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很奇怪,有好多记者问我停学这事家里反对不反对,我家里可没怎么反对,我的导师也不反对,我身边的朋友也没有反对……只有,可能对我不是很了解的同学觉得不可理解。大多数人都理解我,支持我,这点我还是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