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投资额比较大,至少投资50万美金吧。我们跟他们只是谈了一下,其实目前我们对资金不是很迫切需要。
如果公司一下子扩张那么大,会出现很多问题说不准会垮下来,所以还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的需要来发展。
当时谈第一笔投资的时候,他们来找我,然后喝茶大家聊一聊就确定了,也没怎么仔细考虑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大家都比较信任,我觉得信任对于合作是最基本的。我没想过我这边占51%的股份而他们占49%的股份,这样有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感觉,所以双方都占50%比较好。这好象不是很正规做事情一样,而是很随意的,确实很随意。
我说,你准备上研究生,在公司又就任总经理的职位,以后你个人的发展方向如何呢?
我还是会朝技术方面去发展,技术是我的优势,其它比如管理对我来说是劣势。我个人的发展还是分几块:公司是一块,然后我个人做共享软件是一块——这一块蛮大的……写稿是没时间了,早就没给《大众软件》投稿了。
学校让我找免试就读研究生,如果让我考的话,那我肯定考不上,办公司毕竟会分散我学习的精力。在大学的几年,我拿的奖学金一年比一年少,从两千块到一千块,再到今年的九百块,每况日下,还好大四没有奖学金,要不下学期一分钱奖学金也拿不到了。
我觉得每个人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成功的方式也不一样。大家在做不同的事情,对成功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没必要非得做到哪一步才算成功。
任良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做过国外一家公司的技术总监,有半年之久,学习不少东西,比如管理方式,还有软件从策划怎么到产品化整个流程,以及如何控制开发进度。任良还跟台湾几家公司合作过,现在他们的好多业务都由世纪通公司来做。任良认为自己做IT对金钱不是很看重,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办公司就是办实业,创业就是走实业这条路。在任良递给我的刚从电脑上打印出来的公司简介中,我看到的第一句话是:“岁月如风,网事如风。对于新世纪热切企盼的明眸仍在眼前,我们的脚步已在无声的时光隧
道中穿行了很远。”大概这正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创业速度,颇有点时不待我的豪迈气概。
人物印象:
初见任良,我即被他的诚实和单纯所感染,他那憨厚的笑声让我觉得他很可爱。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比较腼腆,他喜欢一问一答,以致我害怕他说的太少。不知是因为太紧张,还是声带的原因,他说话很快,但不清晰。
公司除了会计外,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那位会计约摸50岁,俨然是一位长辈,他给我沏了一杯热茶,由于我要选择更安静的访谈场所,他把这杯茶端来端去,一直端到我最后坐下来的地方,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于是我微笑着对这位大伯说:“公司的年轻人有你这位长辈的关心会干得更棒的。”他谦逊地说:“哪里?哪里……”
任良个子中等,穿着简单,除了手里拎着那台超薄笔记本电脑,我真看不出“总经理”的派头。他的平易近人让我觉得有一种想跟他共事的念头,这大概也是一种吸引力。
我和任良在这边的公司写字间做访谈,隔壁的写字间还在装修,里面有一格是任良的总经理办公室。不知为什么,那种电钻打洞发出的磁磁声我不再感到刺耳,我仔细一想,大概是替任良的公司扩张感到高兴吧。
任良很实在,也很清醒,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且对财富并不贪婪。他做的多,说的少,以致让我觉得采访他很舒服但很费劲,录音录到最后突然一片沉寂,原来他已经缄口不语了。要走的时候,他一直送我到马路边坐出租车,当我坐上出租车的时候才发觉他没有穿外套,穿着单薄毛衣的他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而脸上一直挂着纯真的微笑,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中国的硅谷精神
我说,你们公司给企业用户提供IT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跟我所采访到的别的创业公司很类似,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这种服务有不少企业去做,但像我们这种模式去做的我迄今还没发现。中国目前有做这块服务的企业它的主营业务也不在这块地方,它给企业提供软件、硬件,整套解决方案以后,就得给企业提供这种支持服务,因为那些企业不会用这套东西。说实话,他们都不太愿
意做这一块,因为这一块对他们来说不赚钱,而卖那些东西才赚钱。比如说我养几个技术人员给企业做服务的话,企业今天可能没有业务,明天可能也没问题,但这几个人的工资照样支付,他们工资还很高。比如说过两天问题特别特别多,两个人不够,得用四个人来解决,那你是养四个人合适还是养两个人合适?这就说明用固定的人去做这种服务人力成本确实很高。
我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给北京一家网站提供过服务,它是我们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客户。他们的网站运行不是很稳定,他们想做双机热备份,想买一套磁盘阵列,有家国际大公司给他们报价,那套添置得很全的设备要一百多万,后来谈到六十多万。因为那家网络公司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把那套方案发给我们,说你给我们看一下吧,哪些东西我们可以要哪些东西我们可以不要?其实我看了这些东西也不懂,因为我们没有做过这种设备的案例。后来这个服务由我们的虚拟专家来完成,最后落实的虚拟专家是一位大学老师,正好开放实验室买过一套差不多同样的设备,他对这个很熟,知道什么东西该要什么东西不该要,所以那家企业的特点,确定了什么东西要买什么东西不用买,你现在可以买什么规则的,完了一算,这套东西只需三十多万,给企业省了几十万,这种服务令企业非常满意。
像我们这个虚拟专家完成了我们这项服务,他花了三个小时,我们只支付他几百块钱,用几百块钱为企业省下了几十万。为什么会是几百块钱这么低的价格呢?因为我找到了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而且他这个人我们平常是不用支付工资的,我们要用的时候才让他来做。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为企业服务的案例,这些服务都是比较离散的,就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方式,就象那种疑难病症型的,这种东西就比较适合于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事情完成,不象一个软件开发,需要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去做。
中国以前在整合信息资源,而我们做的是在整合人力资源。暑假我们做了份市场调查,结果发现平时有上网习惯的那些技术人员里面,有80%的人愿意做我们的虚拟专家去解决我们客户的问题,这不单纯是为了赚那个钱,还有一个认同感,他会这个事情就把它做了。
我们跟四家企业签了长期服务的合同,接下来还要签两家。我们是按年服务,这一年里有什么需要服务就可以找我,其实我给企业承担着风险。
我说,为了拥有更多的客户,你是怎么去开拓这个市场呢?其实是这样的,我在1995年就开始做这种IT技术服务的项目,一直做到今年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时间,我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另外,我们公司的其他几个博士,他们有跟我非常相似的丰富经验,可以说大家拥有了一定的客户资源。我们在今后一年的目标就是发展25家客户,目标非常小,只有25家客户。因为这一年的重点目标在于建立虚拟专家的人力资源库,这个是更重要的。
一年25家客户主要来完善商业模式,包括管理的模式,你怎么去做服务的模式……第一年的工作是为第二年第三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为后面开展工作保证服务的质量,这跟第一年所建立的人力资源库密切相关,这25家客户主要利用我们的传统关系来做。
在第二年第三年我们的目标是跳跃性的,第二年我们的目标是500家客户。这些企业要上网,但不是上了网就完了,它要真正地让这些东西给他发挥作用,然后能够利用互联网来赚钱,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们有一家客户,是云南一个生产催化剂的,他们是去年上的网,也花了几万块钱,可放在那谁也不知道,没人去看,他们就觉得特别亏,所以今年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们,说要我们给他们做服务。我看了这个网页,确实没有人访问。他们当时做这个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对外推广,向海外推广,但我一看那个网页全部都是中文……用中文做网页向海外推广,这个比较可笑。后来讨论完了,我们做的第一个服务是改版,做成了英文;第二做了小的推广工作,在海外的一个搜索引擎上加了一个它的宣传。到今年7月份的时候,他们说已经接到了通过网上来跟他们联系的客户,其中有一个泰国客户跟他们谈大笔的生意。他们就觉得今年花钱很少,但互联网给他们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这说明企业并不是上了网就没事了,而是需要大量的服务把网用起来。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跟平台提供商进行合作,它提供了前面这套服务,我们提供后面这套服务。如果企业在你这里入网后面就会跟着这些服务,企业自然会选择这种平台提供商,这对我们来说能赚钱,对平台提供商来说能增加客户。
接下来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商机,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来后,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不管是做电子商务的公司,还是政府网站,你一定要保证安全,因为你的网站不安全会给网民带来很大的损失,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这个规定,要求所有的上网企业必须达到网络安全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后你的网站才能发布。达不到这个标准怎么办?第一,你去买设备让标准达到;第二,就是找服务平台,国家推荐一些企业给你做网络服务,你的网站出问题了由这些企业解决。因为东方博远这种非常先进的服务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办公室的认可,成了响应单位加入进去。
加入这个后应该说我们会增加很多的客户,以后需要网络安全服务的企业就会来找我们。
我说,按你的分析,东方博远的前景是相当好的,怪不得刚才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你是满脸春风的样子,而不像别的一些创业公司的老板们愁眉苦脸。
只要你的路摸对了,你会发现机会越来越多。三星下面做网络安全的公司现在也要进军中国市场,他们把技术支持服务整个放在东方博远来做,它这个业务量将来也很大,这块合作很快就要谈成了。我跟他们的两个负责人谈了,他们对我们公司非常赞赏,而且他们不希望拘于短期的利益,而是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作一些战略上的合作。他们还会出一些钱让我们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帮助我们发展,这是一种资助,不是风险投资。
应该说我们刚开始的发展战略,市场认同感更强一些,我们的切入点是市场,这正说明了我们创办公司第一个要做的是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今年是盈利的。
所以我们想,第一个是要生存下去,第二是谈融资,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如果融资不到位,我们企业的生存已经不成问题,不会说企业过2个月就死掉了。
现在公司的专职人员有3个,1个市场人员,2个财务人员;团队的管理人员包括我在内,一共有6个(都在校)。然后,近期我们准备招两三个技术人员,那么在年底之前我们专职人员可能会达到8个,整个公司的规模在年底到达到30个人。我们请好多外面的人才来兼职,这样成本会低一些。到明年6月份以后,我们的专职人员会有30个人左右。
我说,从创业到现在,你个人有没有经历过很大的困难?
说实话真的没有,这个问题你已经是第4个人问了,前面有3个人(记者)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的困难让别人分担了。我为创办这
个企业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我们团队的这几个人认识已经有四五年了,正式合
作来做这个事情有一年多。可以说在开公司之前,大家都已经磨合完了,所以后来做什么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感觉。我做的是这部分的事情,他做的是那部分的事情,如果我能把我们团队另外5个人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了,那绝对是一个成功。其实他们5个人的能力也非常强,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是负责一摊子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好,大家能够配合一起做。
所以我们的发展过程非常顺,包括参加清华的第三届创业大赛也是这样。清华的创业大赛是从MIT(美国麻省理工)真接演变过来的,操作非常规范,所以当时我也非常想学习一下。大赛举办了十几个讲座,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讲座对我帮助非常大,包括你从团队的管理、包括市场,包括融资,还有法律问题,这些报告你要是去听,回头你能学到好多东西。最后我们写出一份非常规范的商业计划书,也是从听报告里学来的。
我觉得参加创业大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这套东西,而不是为了拿什么奖。当时预赛的时候,我们什么奖也没拿到;在决赛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把所有的奖都拿回来了,包括最佳答辩奖也拿回来了。跟其它团队比较,我们团队有个特点,那就是我们的企业正在运作,很多问题我们都真正地解决了而且做东西是脚踏实地的来看市场,看产品,这跟很多同学不一样,他们还处于创意阶段,那他们所看到的市场是估计出来的市场,而我们的市场是自己做出来的市场,所以我们获奖占了很多便宜。
杨殿阁又一次爽朗地笑了。我说,创业者在企业里占有相当大比例的股份,你也一样,随着公司的蓬勃发展,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有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就是所谓的“知本家”,你对青年学子靠知道创造财富有什么看法?
现在大家说创业者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们团队可能有些特别的地方,我们是整个团队控股,我们每个人的股份还是比较均匀的,差别不是很大。另外,这公司的股份现在是期权,就是说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以后我才能拿到相应的股份,如果我现在离开公司了,那我的股份就会给后面的人了。那将来我什么时候才能变为千万富翁?这个企业的资产得真正达到几个亿。等我工作那么多年,那是一种价值上的千万富翁,能不能兑现成现金?还得由董事会批准,卖股票你才能变为千万富翁,就是说把你跟企业拴在一起了。
在代表知识经济的今天,很多人说谁身份上亿,其实我想在昨天,很多人也值这么多钱,包括像王选教授,他这个人摆在这就值几个亿。至于说社会允许这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出来,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如果知识创造了财富,那这个财富就应该归创造者所有。
我说,据我所知,这种创业模式很吸引当代大学生,他们幻想着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那你对大学生创业现象有什么看法?
其实我想,更多的同学看到的是创业的光环,还没有真正看到创业背后的东西。真正做企业也好,去创业也好,将来面临的是更大的压力,种种的压力,就象解决企业生存问题遇到的压力。哪一天公司才能发展成你想要的规模?比如说像大家看到的微软那样。这个时间很大,你可能做了3年或5年后一事无成,但比如
说你的同学在你创业之初去了一个政府部门,3年4年以后他已经做了市长,而在你一事无成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是市长或者市长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