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为心理距离,即在内心保持这种意识。你所做的一切,密切联系群众也好,与群众打成一片也好,只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你的工作,巩固你的地位,维护你的权威。而不是真的你好、我好,大家忘乎所以。
另一种为实际接触距离,由接触的远近、频次来表现。离得太近,接触太频繁,都是实际接触距离不当。在与下属的相处中,绝不能让他们觉得与你交往可以无所顾忌。
领导者可以一直以〃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形象出现。这样下属可以比较自由地向其反映各种情绪,也可以流露一些情况,还可以在非正式的场合称呼随便点。但是,绝不允许他们没上下级观念,也不允许他们太过放肆。得让下属清楚,领导永远是领导,无论领导多么和蔼可亲、多么平易近人,他也是为了更方便地开展各种工作、实施各项措施。领导艺术的高明、巧妙,只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他是一位领导的事实。让下属感觉到这一点,既利于自己决策的平稳展开,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领导者个人深入群众、深得人心,同时又有工作魄力、有业务能力的良好形象。从而为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这是领导者前进之路上最有效果的稳打稳扎战术之一。
□ 不纠缠小过失
对于一个几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经保护和追随自己政敌的人,你敢用吗?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则大胆地使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正是齐桓公能够忍住个人的恩怨,不拘小节,大胆重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
第6节:第一章用人者做人的态度很重要(6)
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要杀我,当初就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意外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齐国统治山东半岛一带,从整个中国来看,只不过是东边的一个小国。如何使这个小国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问题。
他决心要先整顿〃法制〃,谋求中央集权的强国富民政策。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因而必须实行以法为基准、赏罚分明的政治,以达成严格的君民统治。而富足民生,拉拢人心更是成为明君之大道。此外,还需同时致力于远播威名于四海的工作。这些思想不只是小国思想,也是称霸天下的统治思想。
齐国与鲁国相邻,由于国界绵延相连,武力冲突不断。齐桓公五年,齐国打败鲁国,鲁国只得割让自己一块土地求和。鲁王与将军曹沫一起前往齐国谈和。议谈中,曹沫突然站起来举起短剑抵在齐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视着桓公说:〃我鲁国是个小国,如今由于大国的侵略,国土越发狭小,无论如何请齐王退回所夺去的土地。〃
〃我答应。〃桓公只得听命。
〃那么,就在这里订下归还土地的盟约吧!〃
由于短剑抵在桓公胸前,谁也不敢插手,于是签订了归还土地的盟约。
桓公为了保命才归还土地,并非真的要归还,于是在鲁王离去后,立即向群臣说:〃盟约另行书写,绝不退出占领地,原有盟约无效。〃此时管仲劝谏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样做必定因小失大。轻易破坏既定的法则,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天下最重要的后盾,千万不要迷恋于这样小的土地。〃
桓公立刻冷静下来,接受管仲的建议,收兵而返。这件事很快传到邻近诸侯的耳里,大家传颂齐王的果断,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齐国的信誉大大提高了。
齐国北方的燕国受到异族山戎的攻打,因而求救于齐国。齐桓公出兵征讨山戎,燕王为了感谢,亲自把桓公送回齐国境内。这在当时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因为越境送别只限于对待天子。桓公在自己与燕王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把燕王所到之齐地都给了燕国。
桓公赠给燕王一部分领土,小小的恩惠却得到很大的利益,诸侯听说桓公所为,均归顺齐国,齐桓公霸业乃成。
〃一年之计,如植谷。十年之计,如植树。终身之计,如植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树,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为人才。〃
这是管仲留给后世的著作《管子》中的一节。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旁边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结果,公子纠失败,桓公继位,因此鲍叔牙召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鲍叔牙年轻时就发觉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奠定了笃深的友情。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做买卖,鲍叔牙将所得利益的3/4送给管仲。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第7节:第一章用人者做人的态度很重要(7)
由这些事,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有如兄长一般。而鲍叔牙自己也是个有才略的人,深谋远虑,处事恰如其分,正确无误,推荐管仲为相只是他自己策略转嫁而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桓公在位43年,管仲在桓公死后两年也去世,这期间管仲一直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你无须负起任何责任,却把你的理想通过我来实现,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但是能为天下做点事,也是应该无悔了。〃管仲临终时对最好的朋友鲍叔牙说。
〃我感谢你所做的一切,因为你使我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鲍叔牙如此回答。
鲍叔牙不因为管仲贪小财而看不起他,知道他是一个有大才干的人,而齐桓公也是要用人治国,不计较他曾射了自己一箭的小仇。正是这样,管仲才发挥了他的才能,齐国也得到了治理,成为强国。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这个人的小毛病,那么这世界上哪有完人呢?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大才干,不可纠缠于小过失,否则天下就没有真正的能人可用了。
□ 认识下属的三个阶段
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球员个人能力和运气固然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但教练的排兵布阵和战术思想也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教练凭什么来进行这种工作呢?他要深入了解每位球员的技术特点,甚至比赛前球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情绪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排兵布阵中的基本失误。
作为领导,理智地认识下属,对每位下属的特点了然于心,才有可能做到不出现大的用人失误。
当然,领导对每一名职员都很了解有点不大可能,但起码要做到对高、中级管理人员要非常熟悉。同时领导也应要求手下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对下属多加了解。
有时即使和部属相处了五六年之久,也会突然发觉竟然不识对方的真面目,尤其自己的部属对他的工作有怎样的想法,或者他究竟想做些什么,这些恐怕你都不甚清楚吧!即使是结婚很久的夫妻,有时也难免彼此不大了解,所以如果说一个领导对他的下属未能做到充分了解,并不是很意外的事。
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对部属〃毫无所知〃,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才能不忘处处观察下属的言行举止,这才是了解下属的最佳捷径。
人类有时对自己都无法了解,因此未能充分理解对方也就不足为奇。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不过要达到这种〃知〃的境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必是第一流的领导。
了解下属可以从初级到高级分为三个阶段。
假设你自认为已经了解下属一切的话,那么你只是在初级阶段而已。
下属的出身、学历、经验、家庭环境和背景、兴趣、爱好、专长等,对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连这些都不知道,那么连初级阶段也未达到。
了解下属的真正意义在于要弄清下属内心所想,以及其干劲、热忱、正义等。领导若能在这些方面与下属产生共鸣,下属就会产生〃他对我真了解〃的感觉,到这种地步才能是了解下属。
达到第一阶段,充其量只是了解下属之一面而已。当下属遭遇困难时,如果你能事先预测他的行动,并给予适当支持的话,这就是更进一步的了解下属,算是完成了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要知人善任,使下属能在工作上发挥最大的潜力。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给他足以检验其能力的艰巨工作,而在其面临此种困境时给予适当的指示,引导他如何起死回生。
总而言之,领导与下属彼此之间要有所认识,相互心灵上沟通与默契尤为重要。
大体而言,只要领导能够理智地加以认识和沟通,大多数的部属都能得到很好的使用,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现实中总有少数人,由于其言行具有欺骗性,因而更加难以认识,往往会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领导提高警觉,加以防范。
□ 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际关系的构成、范围、和谐的程度,是一个商人成功的重要条件。有人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的成功,30%靠他的知识和能力,70%靠的是他的人际关系。
第8节:第一章用人者做人的态度很重要(8)
人际关系离不开沟通,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组织与组织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又包括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外部人际关系的构建。要使沟通达到最大的效能,传播人最好采取支持性的态度,不要采取防卫性的态度。
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正想带着歉意的微笑说声〃对不起〃时,对方却怒目横视地喊道:〃你瞎了眼啦?〃对方的态度使你只好三缄其口。在同样的情况下,如果对方被你踩了一脚后,他仍微笑着说:〃没有关系。〃你是否除了道歉一声外,还会觉得更不好意思呢?甚至下意识地告诫自己下次要小心,别再踩到了别人呢?
如果一位公司的业务主管在检查下属的工作成绩时说:〃你不知道我们老板多么难讨好!我实在不知道要怎样向他报告才好。〃那么这位主管的话不仅将引起下属的焦虑不安,而且很可能会造成公司员工的士气低落。反之,如果这位主管说:〃你们确实花了很大的工夫做了,我将尽我个人的力量向老板详细汇报你们的成绩。〃那么这段话真有使员工们松一口气的感觉。
有较大影响力的经理是那种有高度沟通能力的人。沟通能力并不局限于说的能力,听、读和写的能力也几乎同样重要。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最大影响力的就是演讲能力。在大众面前说明一个构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其次就是在一小群人面前,说明一个设想、交换意见,并且能够赢得别人赞同的能力。
一位经理在讲台上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观点是否被人接受。如果他说话时能够表现出信心,别人会慎重地考虑他的构想。相反,别人就会认为不值得考虑。很多优异的构想往往只因为说话人吞吞吐吐、口齿不清,或语气不肯定,而遭人拒绝。
不能因为强调讲台上的演讲,而忽略了会议桌上说和听各占一半的说话能力。这种能力涉及经理是否能提出适当的问题,从而促成对方参与。一位能在群体讨论中妥当应付的经理,才可以发挥影响力。
经理不但要参加会议,也要主持会议。当然担任主席的经理还必须致开会词,有所解释,以及控制发言,但最重要的则是鼓励大家的参与。
此外,倾听能力也非常重要。无论是在群体或是个别谈话中,应做到不但能叫别人说出其观点,而且能够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
沟通能力对于一位经理所能达到的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知道何时沟通,以及沟通什么,也同样重要。沟通能力强的经理愿意交换资料、实话实说,并且知道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这些会帮助经理建立起诚实的信誉。
有效而流畅的沟通是一个企业经理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经理,他不仅要有效地让全体职工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计划,还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以便了解下属的愿望、痛苦和担忧。经理若不善于倾听下属的批评,就容易铸成大错。它使经理不能和下级搞好关系,最终导致经营上的失败。
美国著名企业家卡斯特·罗伯尔集自己一生的经验提出,企业家必须和部属彻底沟通,才会具有效率和创意。
企业家进行沟通,不仅表现在对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关系的疏通,而且还表现为对企业与其外部关系的疏通,包括企业与顾客、供应商、代理商,以及政府机构的疏通。现代企业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因此,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如何,对企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于企业家来讲,亲自建立、协调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因为除他之外,没有人能够担当此任。企业家为企业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就是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 以人格魅力征服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种心理态势和心理氛围的形成过程,这种态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那么,除去利益因素之外,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这种态势呢?读了原一平的故事就可以找到答案。
第9节:第一章用人者做人的态度很重要(9)
原一平在日本被尊为〃推销之神〃,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流浪小子做起,本着永不服输的精神,不断地在拼搏进取中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终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连续5年保持日本保险业推销员第一的业绩,这一成绩迄今无人能及。而原一平的客观条件,却毫无〃王者之相〃:身高1.45米,体重52公斤,又瘦又小,毫不引人注目。那么,他靠什么取得如此的辉煌成就呢?下面是原一平的自述:
〃那一年,我初入保险界,只是靠着不屈不挠的拼命精神有了一点成绩。那时我并没有认识到推销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它对推销者个人的魅力要求很高。促使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下边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我推销保险到了一家佛教寺庙。寺庙的名字叫村云别院。我对一位老和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了大半天保险的各种好处,可是末了那个老和尚却心平气和地对我说:
'听了你的介绍以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接着,老和尚又说了一句让我惊愕许久,并品味了一生的话:'人与人之间,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的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老和尚的语调虽然很沉缓,但在我耳中却如'狮子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