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乐意废八股的士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求新
! 1〕启功、张中行,金克水:《^^股》,中华书局,第肌负。 33&
学,有些冬烘先生一辈子习惯了八股,让他们离了八股,别式样 的文章根本作不出来。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人还真不少见。在 戊戌年初的会试期间,梁启超等人曾大肆活动,串连各省公车’再 来一次“公车上书”要求改革科举,废除7〈股,已经征得了百余 人签名,上书也拟好了,可是这次却远远没有头次公车上书那样 “得人心”,上万应试举人,反对者大有人在,大大超过了拥护者, 一时间人情汹汹,梁启超等为首之人几乎遭以老拳,最后是不了 了之。
不管因哪种原因不乐意废八股的人,反对的意见似乎都挺 “正大”,总忘不了把圣人之道顶在头上,说是耽心废/诚会废掉 中国人道德文章的根本,好像他们这么多年来并不是把八股当敲 门砖似的。
也许正是出于考虑了这些人反对的理由,同时也对他们做一 点安抚,暗示策论与八股的区别并不是太大,光绪在废八股的上 谕中特意加了这样一段话:“此次特降谕旨,实因时文积弊太深, 不得不改弦更张,以破拘墟之习。至于±子为学自当以四'子六经 为根柢,策论与制义殊流同源,仍不外通经史以达事务,总期体 用兼备,人皆勉为通儒,毋得竞逞博辩,复蹈空言,致负朝廷破 格求才至意。” ^〕
光绪的安抚起没起到作用,我们不太清楚,但无论是参与变 法的个中人还是受到科举改革冲击的一般士人,大家都明白如果 沿着改革之途走下去,废八股绝不是终点,总有一天,科举考试 这个士人千年进仕上升的梯阶会被拆掉,代之以西式学校系统。庚 子之后’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再版的清廷新政,在依样画葫声废 八股改策论之后,终于废掉了科举。由于新政并没有走完自己的 路,所以废科举是好是坏其实并不太好评价…不过有一点是可以
:1〕《湞德宗实录》,第4”卷,第6页。
337
确定的,就是完成戊戌变法未竟之业的“新政:并没有解决好新 的铨选制度与新的教育制度衔接的问题,只是以学校体制简单地 取代科举。
四、旧瓶与新酒
自从科举制度与八股文结缘之后,羸得了几时年的骂名。直 到今天,绝大多数史学著作一提到科举制度还是按捺不住恨恨之 声。对于继承戊戌变法之业的清廷新政之废科举,不仅当时的舆 论大声叫好,就是现在也是颂声一片。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八股 与科举似乎是一回事,在骂八股的时候科举也就被否掉了。
然而,当百年过后,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如果我们 能冷静而&仔细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 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当科举被直截了当地废掉之后。中国并 没有出现新式人才辈出的局面,相反,倒是呈现出于近代化非常 不利的制度断层,原先中国一般老百姓在旧教育体系中比较高的 识字率优势在这断层中迅速丧失,以后长期出现了两种教育体系 并存的局面,两者都半死不活。人口与劳动力的索质反而下降了。 民届时期的人口识宇率反而要低于清朝。
首先,我们应该把八股文与科举分开来看,八股只是科举考 试的内容,而不是这个制度的全部。八股文的确是一种非常不好 的东西,凡是技巧繁复到了近乎高级文字游戏程度时,这种文体 的精神也就死亡了。曾经作过八股文的鲁迅先生说过:“/^股原是 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一…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 的,一…甚么代圣贤立言,甚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 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 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 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广〔。鲁迅先生的话只说对一
〔1〕鲁迅:《伪自由书》,《透底I 338
个方面,八股文对于考试来说,由于高度的程式化,的确是便于 评判的。否则众多的秀才每年要考试,分出优良中差,那些训导、 教谕老爷可是麻烦得很。但八股文最大的害处在于它可以使人成 瘾人迷,作惯了八股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陷溺其中,再作什么都有 一股八股味^^除了一些真有学问的读书人可以抵抗这种八股病外, 余下的士人能自拨者鲜矣,君不见他们连骂洋鬼子、骂教会的文 告都用八股体,全不计洋人是否能领略这俪四骈五的妙文。偏偏 这种使人像吸鸦片一样成瘾的文体却又仝无用处,除了应试之外, 实在不好用它来干别的。这种带韵的准骈文,不好用来叙事,然 面用作论证又太嫌花哨,虽俪四骈六,却无六朝文那种华丽排铺 的美感,八股文明清两朝成筐成箱,汗牛充栋。可能留下来的除 了个别人作纪念用的乃袓考试的墨迹而外,只有几篇游戏文字。虽 然作八股确实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文宇功夫,但所得与所失相较,其 失大大超过了得,名符其实的失大于得4更何况,我们还没算上 八股对人思想的禁锢,“代圣贤立言”的事做多了,满脑子就剩下 理学陈腐的教条,至少对于那头脑冬烘的三家村学究来说是如此。 诚然,在近代讽云变幻之际,科考的八股也并非对时代毫无 所感,毕竞,掌握八股评价尺度的是人,这些人不可能一点儿不 受学风变化和各种思潮激荡的影响。蔡元培先生是在浙东学派治 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士人,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他的乡试 八股,就已相当不规范,旁证博引,议论大发,可是主考官以治 西北边疆史地学著称的李文田却很赏识。“在会试时,他的三篇八 股文,突破一般陈词滥调,引经据典,渊博兄常,受到房师王颂 蔚的赏识,合三场试卷,‘盛为延誉,郑重推荐特别在他被取 为逬士,虽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蔡元培的‘怪八股’袼调,风 靡天下,被传录,被刊刻。”〔1〕尽管蔡元培此后声名大振,在士人
0〕张寄谦:《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
339
中,知道孙中山的少,而知道有个作“怪八股1’的翰林蔡元培却 不少。模仿这种“怪八股”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八股的弹性也 达到―广极限,在八股“代圣贤立言”的框框里,无论怎么挣扎,做 到旁证博引,稍微言之有物已经到了头,再想立点新意,说点新 事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说科举制度八股文必须废除。
百日维新不废科举而废八股,以旧瓶装新酒本来是个很不错 的做法,伹是废八股的思路却是最终要废科举,时代之以新式学 校系统,废八股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由比较合适的作 法当便桥,过渡到并不太合适的归宿,这就是从百日维新到清廷 新政的科举改革思路,虽然一直在强调儒家伦理的“统率”作用, 但这实际是一种“全盘西化”的思路,即整个地摧毁中国原有的 教育体系和铨选体系,移植西化的学校体系。
也许,很多人要责怪我的说法太过时,或者说太陈腐,居然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还为科举制度招魂。但是我想,既然事情已 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对当时发生的种种事情做 一客观冷静的再估价。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历史的天平上,评价 的刻度是合适而非“先进”。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梁启超关于科举改革建议的上策,事实上 清廷新政就是按他的方案实施的。梁启超的方案是“合科举于学 校”,人小学就是生员,人大学就是举人,大学毕业就是进士。在 此之后,清廷新政更具体地。照西方学校制度建立了大、中、小 学系统,人们将小学生比之生员,中学生比之为举人,大学生比 之进士。
现在问题已经出来『,其一,这种合科举于‘学校的设想在中 国教育体系改革之初是可以勉强行得通的,因为无伦小学、中学 和大学,能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很少,学校数目也少,大学就更 少,所以大、中、小学生的比例大体上与过去逬上、举人、生员 的比例相当,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在校人数日益增加,而 340
中、小学又势必走向普及化,这样的话,那么“类生员”、“类举 人”就会俯拾皆是,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铨选制度替代。的意义
了。
其二,新式教胄办起来之后,学校不可能统统由国家来办,即 使全由国家兴办,程度也不可能整齐〈连大体整齐也办不到〉,各 种各样的私立学校程度、水平肯定是杂驳不齐的,这样,选官的 尺度如何掌握也就成了 一个难题。
其三,以学校的考试来取代选官的专门考试,看似可行,实 际上行不通。因为无论是普及教育的中小学,还是专门螅冉逃〉拇笱Ш透髦肿叛#堑目际灾皇潜U涎瓿裳б档氖帧《危淠勘晔敲嫦蛏缁岬模钦攵怨俪⌒枰摹R簿褪撬笛!±镂寤ò嗣诺牟悴憧际裕⒎亲盼」俣瑁膊豢赡茏盼⊙」俣瑁匀挥烧庑┛际岳窗压兀遣环涎」傩枰摹
最后的结论就是,铨选制度与学校是不能在近代环境中合而 为一的,想以学校取代科举,看似想法很新,实际上却还是传统 社会科举学校一体化的老思路。在传统社会见,当学校的教育目 的只在于掌握一定文宇能力和道德养成的时候,无疑是可以将学 校纳人科举的范围〔这一点恰恰是传统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病所 在但是,在近代的教育体系中,这种情形就不能重演了,因为 近代教育最后进人社会的成品,应该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既有 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更有自然科学的各门各业,而且社会愈 进步,愈发展,专门化的趋向就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选官制 度就不再好包容学校了。在清廷新政时^^清廷曾为归国留学生 安设了许多诸如农科、工科、医科、甚至牙科进士、举士的头衔, 事实证明这并不合适,弄得不伦不类,反倒成了笑柄。
以新式学校制度取代科举制度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举使中 国原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基础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作 用,这对于整个近代化进程有害无益。一些外国学者指出:在清
代,中国“除人烟稀少和赤贫的地区之外,教育在所有地方都很 发达,这个事实表明,清代中国相对来说具有一个现代学校体制 结构的平衡基础。但是,当清朱的革新派后来真去建立现代化教 育体系之时,他们却另起炉灶,而不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 改造。如果说,中国本土教育在摸仿西方的教育引进中国之后还 坚持了 50年之久,那倒并不是因为新派教育家对它的关心,新派 教育家跟它这50年的存在没有什么关系。”〔”也许,这些外国学 者可能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评价偏螅蘼廴绾危戮山逃濉∠档南谓拥娜肥侵泄逃拇笪侍狻W源有抡螅泄⌒戮山逃统闪肆讲闫ぃ嗷ゲ幌喔桑ň」苊挥辛丝凭伲┟窕埂∈歉诰墒降乃桔樱尤皇蛊湓诿窆逼谝恢贝婊钕吕矗小〉幕寡荼涑删咛宓募家战逃担淳山逃幕。佑布饺砑《疾辉谛陆逃逑抵蟹⒒幼饔茫馐翟谑且恢肿试吹睦朔选<热弧⌒硇矶喽嗑墒降氖看蠓蚩梢栽谠械奈幕∩辖邮苄卵В敲础∥裁床豢梢栽谠械慕逃∩霞右愿脑旖行陆逃兀苛砥稹÷钤诮逃淖涫逼冢匀怀杀疽蟠篌{亍旧瓶装新酒, 而且在效果上也不见得就好。
其次,科举被废掉之后,一下子就将原来显而易见的士人上 升阶梯撤掉了,而新的学校系统又不能取代这种阶梯,而这个阶 梯是中国社会士人阶层社会向心力的维系点,没有了类似的阶梯, 士人的心就散了,地位也随之下降,作为社会的精神领袖,他们 地位的动摇对于整个社会的进代化有害无益。我们从后来的社会 历史中可以看到,尽管大家都在骂科举,但是从老百姓到上层文 化人,对于有过功名的人还是相当的尊重,谁家祖上有过有功名 的祖先,一直是件值得夸耀的事,老百姓一方面将中学生比之秀 才举人,但同时又认为中学生远不如秀才有份量。这种心理表明
〔1〕'美:'吉尔伯特“罗兹受:《中国的现代化》,第247页。 342
严格的铨选考试。确实有凝聚人心(至少是士心〕的作用,而这 种作用是学校制度无法完全取代的。
其三,科举的骤然被废(虽有几年过渡,但还是相当仓促〉, 使得原有获得功名的人身价跌落,而其他人又不再可能借科举获 得社会地位,而新式教育由于条件所限,一下子还容纳不了如此 多的读书人,况且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尤其是庚子之后的大賠 款)造成的中国社会普遍的贫困化,许多人根本无力接受新式教 育,大量贫寒士人的出路问题骤然紧张起来,他们不得不去投军 以寻求出路,但是新军又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于是社会矛盾就更 加尖锐化了(投人新军的士人,其怨望之情也日益高涨 士人变 成了士兵,甚至欲为士兵而不可得,标志着整个社会的重心正在 由文化阶层向武化阶层转向,政治上的军阀统冶已经不远了。
中国传统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合一的体制,与西方近代教育制 度最大的不同,一是前者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实行意识统制,保 证官方意识形态在知识界的统治地位。思想和学术自由精神在中 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 给社会提供人才,提高人口素质,而是推行一种道德观念,同时 为行政系统选拔“德才”兼备,但并不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 才,确保统治机体的不断更新血液。教育不折不扣地是政治的附 庸,教育就是在为政治服务。
为广确保教育为政治服务这一厲性,所以才将学校体系与科 举紧紧绑在一起,所以中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将除文宇传授与道 德教育之外的专业技能教育排斥在外,连十分有用的算学在教育 体系中也一直处于“妾身未明”的状态,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发 达。的社会教育体系,不仅对社会的进化,社会分工的进步没有什 么帮助,反而有阻碍作用。中国的自然科学没有科学只有技术,而 技术在学校中根本没有地位’只存在能工巧匠的口传心授中,这 样自然科学技术自然很难发展起来。专门的经商、金融技能拿握
343
在商家师德相承之中,系统化和科学化根本就谈不上,甚至连作 官最基本的知识与本领,诸如钱粮、河工、漕运乃至公文诸技艺 也掌握在幕僚师爷和胥吏手里,能千的官员必须以吏为师才会有 所作为。中国的教育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关键在于它与科举制 度混一,将两者分幵,才是教育改革和科举改革的正确思路。对 于分开后的科举制度和学校体系,均可以适当地采用旧瓶装新酒 的方式进行最初的改革。可是,我们当年的改革家们恰恰采用的 是老思路,仍然让两者合而为一,同时又让铨选制度实质上被取 消,而学校体系的建立又亦步亦趋地学西方、学9本,另起炉灶。 科举改革与教育改革必须周步进行,首先的…步是要将两者 分开,可惜当时的先进人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虽然也发现 了西方教育体系与中国的不同,但是只把眼光局限在西方教育的 专门化上,当他们发现西方“农有农士,工有工士,商有商士,兵 有兵士”的时候,却认为只需将西方学校制度搬过来就行了。对 于西方所无的科举制度,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