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最新间谍情报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窥视-最新间谍情报战-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到,原以为只有苏联克格勃干的特务恐怖英国也有,而且规模和做法丝毫也不比
克格勃逊色!接手这场官司的是英国最高法院特别委员会的安东尼。伊文斯爵士,
他同时也是英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席。这位自己没有被军情五处盯上的英国大法
官根据英国政府两年前颁布的“公民知情权法”认为,军情五处一概以“国家安全”
为由,挥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挡箭牌掩盖其对英国公民监视的做法“不正确
也不合适”,所以他在支持英国军情五处保守国家秘密的同时,要求军情五处改变
其目前对英国清白公民一概监视的恐怖特务做法,让那些被证明是清白的英国公民
看到有关自己的秘密档案!
总之一句话:英国军情五处应该公开它对已经证明是无辜的公民的“黑档案”!
揭开百年神秘面纱的一角
这一判决的另一重大意义就是揭去了近百年来一直蒙在英国军情五处脸上的神
秘面纱。
只要稍加留意的话,许多熟悉国际问题的人就会发现,对于英国的秘密问谍情
报机构,人们耳熟能详的是英国的军情六处,也就是英国秘密情报局,这可能跟军
情六处担负的海外间谍行动曝光程度高,外加名闻全世界的007 间谍影片宣扬的恰
恰就是军情六处有关。至于军情五处,也就是英国安全局,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甚至常常把它与军情六处混淆一起。
也难怪,直到电子邮件满天飞的今天,英国军情五处打死也不给外界任何一个
电子邮件地址。要想向军情五处反映情况,那好,就写信给如下地址:英国伦敦SWlP
1AE3255 信箱军情五处收。人们惟一能了解到的军情五处公开情况就是,它的总部
坐落在伦敦拉比思桥西南的米尔班克斯。据说为了增加其“透明度”,军情五处于
1998年3 月11日在《泰晤士报》头版上刊出了一个该处的热线电话020 —7930—9000,
并且声称每天早7 点半到晚11点半都有人值守,但实际上十有八九是打不通的。
那么,神秘的军情五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1909年3 月,当时的英国
首相阿斯齐斯命令帝国国防委员会要认真考虑一下如何对付德国间谍对英国海军港
口造成的威胁。当年10月1 日,根据帝国国防委员会的建议。南斯坦福群军团的瓦
农。
凯尔上尉和英国皇家海军曼斯菲尔德。卡明上尉联合成立了秘密勤务局。应英
国皇家海军指挥官希望获取德国新海军发展情报的要求,凯尔和卡明决定分家,于
是卡明负责英国列岛的反间谍行动,而凯尔负责海外搜集情报行动,这就是军情五
处和六处的前身。1916年,卡明领导的反间谍机构正式命名为军情五处,1931年改
名为国家安全局,但军情五处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军情五处于是成了英国的安全情报机构,这个直属英国内政大臣的机构的职能
主要是保护英国的国家安全,确保英国经济不受来自海外的威胁,支援英国警方和
其他执法机构对付严重犯罪行为,现在的重点则是调查有组织的犯罪,包括恐怖主
义、间谍活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
军情五处的实力到底有多强,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直到这次官司打起来之后,
军情五处为了提高其透明度,被迫公布了部分情况:军情五处现有1900名特工,其
中全职特工是1832人。
在这些全职特工中,55%年龄在40岁以下,47%是女性,其中有76名特工来自
英国政府其他的间谍情报机构。另有6 %的兼职特工。军情五处的活动经费一直是
最大的秘密,但其提供的1999年度的经费总额为2 亿4000万英镑,其中用在与北爱
尔兰有关的反恐怖行动上为30%,用于国际反恐怖行动为22%,用于反间谍20%,
用于保密11%,用于严重犯罪的7 %,剩下的分别用于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
帮助其他机构等。   
       印度向情报大国迈进
申华
数十年来印度正朝着世界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目标不懈努力。成为情报大国
是印度迈向军事大国不可逾越的一环。近年来,印度加强情报工作建设,其成就令
人刮目相看。
瞒天过海,进行核试验
成为核大国一直是印度的梦想,但其核试验的意向却始终受到美国的高度遏制。
在印情报部门周密筹划下,印度摆脱了美国的情报监视,于1998年5 月顺利实施了
五次核试验,擦亮了印度情报部门的招牌。包括虎视眈眈的CIA 在内的世界绝大多
数国家情报部门在事前几乎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被愚弄的CIA 以此为耻,视之为
“数十年来美国在情报领域的一次重大失败”。
个中奥妙就在于印度情报部门摸准了美国侦察卫星飞越印度上空的时间,有针
对性地对试验场进行伪装;同时实施声东击西战略,大张旗鼓地宣扬在东海岸将进
行导弹试射,将外界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此外,印方还采取了严厉的保密措施,核
试验事先只有总理、国防部长与总理首席秘书等五人知情,在试验前一天才告知印
总统。
借阿富汗战事加强与美情报合作
在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反恐怖战争中,印度积极通过与美国的情报合作来谋求
自身利益,成为美国的主要借重对象之一。印度情报部门向美国提供了阿富汗恐怖
分子训练的独家音像资料,并允许美国在克什米尔地区搜索拉丹踪迹。印度情报部
门甚至为美方出谋划策,较早建议美国对塔利班采取内部分化对策。在印度“全面
支持美国反恐斗争”的姿态下,美国解除了因印度1998年核试验而对印度实施的经
济和军事制裁。
尤其令人关切的是,据《印度斯坦时报》称,今年初印度已经与美国就反恐怖
战争中共享军事情报一事达成协议,这是印度首次与美国达成分享军事情报协议。
2001年底,美国负责国防的副国务卿道格拉斯。费斯访印时,双方基本达成一致。
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将在2002年访美时与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最终协
议。
将触角伸向太空
在加强国际情报合作的同时,印度着力发展陆海空天一体的情报侦察体系。2001
年10月,印度成功发射首颗太空侦察卫星——技术实验卫星(TES ),以监视巴基
斯坦军队动向。该卫星配有分辨率精确至一米的先进照相机,在三天时间内绕地球
表面一周,所获图像情报上报国防图像处理与应用中心处理。据称,该卫星已经传
递了高质量的阿富汗战争以及印巴边境沿线巴基斯坦军队布局照片。尝到甜头的印
度还准备继续发射一系列间谍卫星:2002年2 月13日,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准备再
发射一系列间谍卫星。并计划到2005年,印度至少将再发射4 颗间谍卫星,其技术
性能将有所改进,如图像分辨率将精确到O。5 米。         招兵买马,提升人力情报
在加强国际情报合作的同时,印度积极扩充情报队伍,强化情报手段现代化建
设,着力发展陆海空一体的情报侦察体系。印度规模最大的情报机构调查分析局现
有约一万名情报人员,在世界各地设有70多个情报站。而该局仍在扩充队伍,公开
在印度各大报纸刊登广告,招募精通汉语、藏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缅甸语和
英语的年轻人加盟。
当然,印度的情报大国梦也并非一厢情愿、一蹴而就的,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
一是要克服其自身情报体系的弊端。印度的情报机构主要有内阁秘书处所辖的调查
分析局、内政部所辖的情报局与中央调查局、军队情报部门三大块。首先,就总体
而言,印情报机构内部体系不顺,政出多门,权责不清,军政情报部门间任务重叠,
双方积怨甚深。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分析局曾训练并武装斯里兰卡反政府的
泰米尔猛虎组织,而后来印度陆军又奉政府之命前往镇压该组织,结果印军损失惨
重。军政情报部门后来还因情报任务管辖权不清,在一些问题上相互掣肘。
就连军方情报系统也无统一体系。印军情报系统虽然实力不菲,但效率低下。
日前成立的统辖三军的国防情报局尚在起步阶段。
其次,在情报服务方面,印度情报部门与各级情报用户间缺乏一个目标明确的
协调管理机构,因而在情报搜集、上报与应用上存在缺陷。二是印度要成为情报大
国,就必须拥有先进而强大的情报技术能力,但印度在情报技术与装备方面离当今
情报强国还有较大差距。   
       中央情报局是干什么的
王绍光摘编
“9。11”事件与珍珠港事件一样都是没有预警的突然袭击。
两个事件凸现出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情报
收集系统。罗斯福总统曾抱怨送到他办公桌上的情报漫无头绪,不知所云。珍珠港
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成立“战略服务处”(The 0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简称OSS ),负责整合美国的情报工作。1947年7 月,OSS 变成了CIA ,即大名鼎
鼎的中央情报局。
既然叫情报局,其基本职能就应该是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各方情报。但中
情局在这方面的表现似乎差强人意。远的不说,它事先对洛克比空难、1993年的纽
约世贸大厦爆炸案、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美军亚丁港爆炸案就毫不
知情,“9。11事件”更被一些美国人称之为“情报工作的重大失误”。为什么中情
局会表现得如此糟糕呢?英国刊物《New statesman 》的年轻女编辑弗朗西斯。桑
德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也许它在忙些别的事。
众所周知,中情局的拿手好戏之一是推翻民选政府、扶持军人政权:希腊新法
西斯(1949年)、伊朗极右王朝(1953年)、危地马拉的杀人政府(1954年)、黎
巴嫩长枪党(1959年)、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军人政权(1965年)、智利的皮诺切
特政权(1971年)、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身后都有中情局的影子。
就连让美国人恨得牙痒痒的本。拉丹也是中情局一手拉扯大的。
如果要将中情局在这方面的“战绩”一一列举,清单会很长。
除此之外,中情局还在忙另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弗朗西斯。
桑德斯经过数年研究出版了一本长达五百页的新书《文化冷战:中央情报局与
文学艺术》。任何人看完此书大概都会得出一个结论:中情局实际上就是美国的隐
性“宣传部”。对此结论,冷战设计者之一乔治。坎南并不讳言,不过他情愿用个
好听一点的词“文化部”。他说“美国没有个文化部,中情局有责任来填补这个空
缺。”
根据《文化冷战》披露的材料,恐怕还是将中情局叫做美国的“宣传部”更贴
切一些。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950年7 月10日的指示对“宣传”做出如下定义:
“有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定人群的
思想和行为”。对外,宣传是心理战的一部分,而心理战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有计
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
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简而言之,宣传和心理战的目的
是为了争夺人的心与脑,其重要性“与空军一样不可或缺”。
美国搞宣传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掩盖其宣传行为,使之成为“看不见的宣传”。
精通此道的心理战专家Richard crossmfdIl说得很清楚,“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好
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应该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
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乔治。坎南认为“必
要的谎言”和欺骗都是允许的。         《文化冷战》讲的是在1947—1967年间的故事,其场景设在美国和欧洲,主角
是一个叫做“文化自由大会”的组织。“文化自由大会”成立于1950年,在其鼎盛
时期,它在3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包括“文化自由美国委员会”),拥有自己的
新闻社,出版二十多种显赫刊物,经常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并
为音乐家、艺术家颁奖。表面看来,“文化自由大会”
是一个争取文化自由的组织,实际上它不过是个没有什么自由的傀儡,其幕后
操纵者正是中央情报局。
通过梳理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私人档案材料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弗朗西
斯。桑德斯以缜密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此书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并不在于
证明中情局的幕后角色,而在于它揭示了美式宣传机器特有的运作方式。
宣传目的、对象及方式
中情局宣传的目的有二:一方面是反共,一方面是树立美国的正面形象。前一
个目的比较好理解,毕竟当时是冷战时期。为什么树立美国正面形象也那么重要呢?
原来,当时在欧洲人心目中,美国只是一个经济上的暴发户,完全没有文化底蕴。
另外,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在欧洲引起普遍反感。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
光有钱、有坚船利炮是不够的,还得树立文明、正义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宣扬美
国价值观和美国生活方式因此变成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外国
培养出一批以美国是非为是非的知识精英,再通过他们去影响本国的公共舆论和政
策制定。
在国外,中情局主要依靠当地的知识精英,这样做有利于掩盖美国的黑手,制
造出一切源于本地的假象。美国对中国的宣传重点就是放在所谓“自由派”知识分
子身上。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中情局在世界其他地方一定也会把工作重点放在右翼
人士身上。其实不然,中情局很会审时度势。在战后欧洲,它真正下功夫的对象是
有幻灭感、挫折感的非共产党左翼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一度加入共产主义运动的
人。中情局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于在二战期间与纳粹合流,
欧洲的右派们在战后声名狼藉,与他们合作搞宣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与共产主义
抗衡,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那些从共产主义阵营脱离出来的知名人士现身说法。
用与中情局过从密切的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的话来说,这些人是“抵御极权主义的
最佳屏障”。
中情局最具创意的宣传运作恐怕是对抽象表达艺术(Ab—stact ExpreSSiornism)
的推销。也许有人会问,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抽象艺术怎么可以用来做反共武器呢?
我们千万不可小瞧中情局的想像力。正是因为抽象艺术没有实际意义,它正好可以
用来对抗共产主义。一位中情局的工作人员事后解释道:“这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毫无关系的艺术形式……莫斯科当时对任何背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都
大加鞭笞,因此我们认为他们反对的东西一定值得我们大力支持。”当然由中情局
出面推销抽象艺术不太合适,但愿意为中情局效力的博物馆很多,其中收藏当代艺
术和先锋艺术最富盛名的当属设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它因此变成了中情局的
首选。中情局选用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一个不能公开说明的理由:该馆负责人中有
不少与中情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准备周全,“抽象表达艺术展”十分轰动,
并在艺术界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新流派。事后,中情局的工作人员不无得意地说:
“中情局是50年代美国最好的艺术评论家……我们是抽象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