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你住到这里。”杨进礼首先把李自强的行李放到了木板床上。这可是他曾经睡过的床呢,就让这个娇小的孩子住吧。这孩子的家长也真是狠心,怎么舍得让如此可爱的孩子离开家呢!
“因事情仓促,床和席子都没有准备好,你们先将就着住下,以后开春了,我们该购买的购买,改打造的咱们找人打造!”杨进礼说,“你们一向生活在城里,到这里来可要学习着吃苦了!”
“我们来这儿本就不是享福的!”李自强从见到杨进礼以来,脸色就很不自然,时不时地瞅着杨进礼,仿佛要看到他的骨子里去。
李自强把被褥搬到一边,然后对刘连说,“刘连,你住这里吧,你的身体不大好。”二话没说,就将刘连的被褥搬到了木床上。
“呵,小家伙,很有气度啊!好样的!”杨进礼连声称赞,“这样吧,今天我接着把你们的工作安排一下吧。这位小伙子……”
“我叫刘连。”
“好,看你虎头虎脑的,块头也不小,体力应该不错,你就到第一生产队干活吧!兼任着一队的记分员。这位小伙子……”
“我叫李自强。”
“哦,李自强……李自强就到我们小学里当老师吧。”杨进礼说,“我们学校里的孩子多,班级多,老师只有两个,你们来了就好了!”
“至于伙食问题,暂时由妇女主任黄飞琳负责。你们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时找我!……”
第048章 知青教师
次日老早,两个知识青年就开始上工去了。刘连去了第一生产队的工地。虽然他的块头不小,但年龄和力量都还不够,杨思源安排他和杨平在一起参加劳动。
早饭后,李自强就早早地来到了杨庄小学。
杨庄小学就在大队院后面,位于杨庄的中心地带。没有院落,只有一排房子,数一数共有十间。每三间一口教室,共有三口教室,剩下的东头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
杨庄小学原来只有两个教师。杨庄有名的老先生杨士君是小学的校长,当然也是教师,六十多岁了,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教学,是一个远近有名的老学究。另一个教师叫张德,三十多岁,据说是黄河北的人,前不久带着老婆孩子逃荒流浪到了杨庄,杨进礼见他能打会算,便把他留下来当了杨庄的小学教师。
杨庄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各有一个班,每个班有十多人到三十多人不等。五个年级分在三口教室里,其中两口教室里有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只有毕业班五年级,单独分在一口教室里。
“小学有五个年级,至少应该有五口教室,五个老师啊。”李自强说,“两个年级挤在一起那怎么行?”
“咳,我都这样干了很多年了!”杨士君老师说,“前不久,这里就我一个人教呢,在这个年级上完课,学生练习着,我就再给另一个年级上课……”
“哎,是啊,杨老师常年站着,都累得有了关节炎,”张德老师说,“老杨年纪大了,还有肺炎,不容易呀,他经常疼得冷汗直冒还在坚持上课。”
“哎,不坚持不行啊,那么多的孩子眼巴巴地等着我们教给他们知识……”杨老师说,“你们来了就好多了,不行,我就可以歇歇了”
“咱们学校有五个年级的学生,却只有三口教室,”李自强说,“那很不便于教学!我们能不能向大队再要两口房子?”
“没办法,学校就这么点房子。”杨老师说,“再说,我们教师少,分成五个班也看不过来。”
李自强点点头,这是他第一次到农村来,第一次感受到农村孩子上学的不易:“如果再有几个教师就好了!那样五个年级有五个教师,也能看得过来,课也能上得好了!”
“我向支书提一提试试!”杨校长说。
杨校长领着李自强走进五年级教室。二十多个孩子仰着脸,一个个黑豆豆的眼睛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看上去,他们大多数都有十三四岁,有个别的身高马大,仿佛比李自强还大!他们使用的所谓课桌,不过是在土台子上放着一条宽约三四十厘米的木板而已,木板两头用铁丝穿住,拧成圈压在泥石砌成的石礅上。至于凳子,有高的,有矮的,有黑的,有白的……五花八门,显然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
“老师好!”
“同学们好!”杨士君老师指着李自强介绍说,“同学们,这位是新来的李老师!大家欢迎!”“哗——哗——”下面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掌声,一双双眼睛透露着渴求知识的目光。
“李老师是一名正儿八经的高中生,文化水平相当高!相当高!大家以后要好好向李老师学习!听明白了吗?……”
“明白!”孩子们大声喊。“叱——”有人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想到来的老师竟然会这么小。
“安静!安静!”杨老师敲了敲讲台,讲桌是在两个土台子上放着的一块水泥板,看上去非常坚固,不会敲坏。杨老师走了,李自强开始了他的第一节课。
“下面,我怕们开始上课了。”李自强说,“首先,请同学们拿出语文课本、练习本和笔……”
“哈哈哈……”同学们又大声地笑了起来,只笑得这个年轻的李老师莫名其妙、面红耳赤。看到老师窘迫的样子,孩子们的笑声很快沉寂下来。
有个小男孩站了起来,大声说:“李老师,我们杨老师说过,‘笔’不能读b&;icirc;,太难听了;应该读béi。我们已经读习惯了。”
哦,李自强感慨万千,看这些孩子受的是什么教育!
“从现在开始,我们上课都要使用普通话!”李自强说,“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
第049章 新交好友
日子在平平淡淡中一天天过去了。这日子真是奇怪: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慢很慢,接着就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仿佛时间也有加速度一样。
天慢慢地暖和起来,轻快的小燕子翩然而至,毛茸茸的小草从土地里偷偷地钻出来,整个大地很快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冬天过去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来临了,凝固在寡妇们心中的伤痛可也融化了吗?
夜晚,小香甜偷偷啼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可是消瘦的脸颊依然苍白,毫无血色,不过与人交谈的时候已经能够挤出一丝微笑。
杨进礼还是时不时地去香甜家坐坐,但是这个老色鬼好像忽然变了性,成仙成佛了,竟然一直对她彬彬有礼,比圣人还圣人!大家哪里知道:这正是杨进礼为了征服香甜的心,所采取的错略啊!
在杨庄小学校长、老先生杨士君的强烈要求下,在生产队劳动了一个月的刘连也被安排到小学当了教师。他们几个很快融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可是,在课余时间,他们在家访中发现:杨庄还有很多适龄儿童、少年没有上学!
“杨书记,国家提出消除文盲已经有好几年了。”李自强找到支书说,“咱们村旧的文盲没有消除,新的文盲又要产生了!”
“很多家庭都有实际困难!”杨支书说,“不少八九岁、十多岁的孩子要在家里照看更小的弟弟妹妹!”
“咱们该想想办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都到学校里来上学?”
“实际困难克服不了,有什么好办法呢?”
“适龄儿童上学的,可以每天给他们记点工分!”当了几天记分员的刘连说,“需要照看孩子的,可以让他(她)把孩子领到学校里来啊,总比不上学强得多吧?”
“我们也可以办夜校,”李自强说,“让那些白天不能来学校学习的孩子们晚上来学校上课!”
“对,大人也可以来上夜校!”刘连说。
“好办法!就按你们说的这样办!不过可就辛苦你们两位了!”杨进礼高兴地说。
“没关系,不辛苦!”他们俩也非常高兴!
杨进礼问李自强,“小伙子,你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
“呵呵,”李自强苦笑着说,“他们都是普通工人!”
“哦,我怎么看你这么面熟呢?”
“是吗?”李自强皱了皱眉,仿佛内心有无法表述的苦楚,“人相像的多着呢!”……
此后几天,几个老师分别家访,招呼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到校上课。一时间,五个年级级级爆满,每个年级都超过了三十人!教室不够了,大队又征用了学校附近两座光棍汉的房子;“桌子”不够用的了,就让学生自己带,没有桌子的,可以蹲在地上,趴在自己带来的小板凳上写字……
杨平的妹妹杨雪也到学校上学了!小女孩兴奋的笑脸红红的,快乐得就像一只小鸟。弟弟小文怎么办?老师说了,可以领到学校里一起去上学!
李自强在家访中同很多家庭建立了感情。很多孩子、家长喜欢上了这个有文化有本领的小先生!
一到吃饭时间,不少家长对孩子说:“去!叫你们李老师来咱家吃饭!”有时一顿饭时间,会有五六个人家来邀请他呢!其中杨雪是来的最多的一个。
李自强也最喜欢到杨雪家去。他很喜欢这个冰雪聪明的小女孩,更同情她家的不幸遭遇。并且,他和杨雪的哥哥杨平早就成了好朋友。
“杨平,你智力那么好,这里的初中又没有停课,你不该辍学的!”
“没办法!我要养活我们全家啊。”
“困难是暂时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回,我看你最好还是上学去吧!”
平子也想上学啊,可是,家庭特殊,爹爹刚刚去世,娘身体又很弱,弟弟妹妹又小,他怎么能去上学呢?“其实,我在干活之余,一直坚持自学!就是缺少教材。”
“我这里有初中的教材!”李自强说,“我的书箱里有初中的各科教材,也有高中的教材,还有一些材料、小说……”
“太好了,能借给我看看吗?”
“当然可以。”李自强说,“我也在天天坚持学习!我爸爸、妈妈对我说:‘读书总是有用的,现在不读书,将来后悔就晚了!’”
“是啊。”平子说,“其实,我也想去学校读书!”
香甜在一侧听到了,认真地说:“平子,你就听李老师的话吧,明天你就到学校上学去吧!”
“娘!——”杨平叫了一声。
“你放心,娘的身体早就好了!”香甜说,“你出去问问,哪个人不说你该上学?娘不愿意耽误了你一辈子!听话,你想回家帮娘,等过两年你大一点的时候再退学好了!”
第050章 杨平复学
杨平真的复学了。为了给娘减轻负担,他每天都要早起后做好饭,照料弟弟妹妹吃饭,喂猪喂羊……把家里的一切家务活打理好才背起书包去上学。
天刚蒙蒙亮。杨平和娘就早早地起了床。
娘要到生产队去干活,杨平则在家里收拾锅碗瓢盆,生火做饭。
早上天气冷,家家都要烧“糊粥”喝,热辣辣的两碗糊粥一下肚,再冷的天气也可以喝得鼻尖冒汗、浑身舒畅!
说起“糊粥”来,倒是值得一提。城里人叫做稀饭,如果加入的粮食种类多了就叫做“八宝粥”,那要算糊粥中的“阳春白雪”了。而当年鲁南山区的糊粥只能算是“下里巴人”。里面没有什么大米洋面,也没有各种各样的粮食,有的只是鲁南山区的土特产:地瓜干、地瓜叶、花生饼。
每天早上,杨平都要用一个六印锅烧上满满的一铁锅那样的糊粥。首先,杨平向锅里加上适量的水,接着向锅里加入一小盆碾成小碎瓣的地瓜干、几大团“菜”(这里说的“菜”是秋天切好、晒干的地瓜叶),再加一勺粉碎的花生饼,这些就是烧糊粥的主要原料了。准备停当,就可以点火了。
“咳——咳——咳——”杨平在饭棚里不断地咳嗽着,红红的眼,不停地吹着柴草。有的柴草总是冒烟,不好好地着,有时需要不断地吹气才能着起来。经常熏得杨平两眼泪汪汪的。
那满满的一六印锅水,往往要烧上大半个早上才能烧开,等沸腾上一会儿之后,加上一些食用碱,使瓜干易烂,最后撒上一把盐,糊粥就基本上烧成功了!面豆豆的地瓜瓣,香喷喷的花生饼粒子,闻起来好极了,吃起来,也香的很。但是,如果你天天吃,那滋味可就不妙了。
七点多钟,杨平便吆喝着小雪、小文吃饭,每人喝完两碗糊粥,他们仨就可以背起书包上学去了。当然,这个时候,娘还在生产队上工没有回来呢。
小雪在本村的小学上一年级,弟弟小文太小,可以让他在校园和别的陪读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而杨平则要到五六里外的大山联中去上初二。
每天早晨,杨平都是先把弟弟妹妹送到学校,然后自己才匆匆忙忙地奔跑在羊肠小道上,可是到了学校往往还是迟到……
尽管辍学了一个多月,但他在家里一直没有闲着,抽空自习功课,所以成绩依然是全班最棒的。
大山联中,是大山村周围的七八个村庄联合兴办的一所初级中学。每个年级各有一个班,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人,但整所学校,校长、主任、老师统共只有两个人:黄老师和张老师。
黄老师带三个年级的语文,张老师带三个年级的数学。两个人给三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就得上自习。除了语文、数学之外,黄老师有时也上一些政治、历史、地理方面的课程,张老师也上一些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课程。但是学生们只有语文、数学教材,其他教材是没有的,英语就更不用说了。
黄老师、张老师都四十多岁,老婆孩子都没有跟来。据说这两位老师来自很远很远的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的名字,很多山里人听都没有听说过。为什么要让他们到这里来?听说是因为他们两个犯了什么错误,是“右派”分子,前两天县里还把他们拉去,狠狠地批斗了他们一整天……
可是,两位老师都是那么和蔼可亲,待人也很好,怎么会犯错误呢?真是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哎,这是个什么世道啊。
人们都知道:这两位老师文化水平很高,连杨庄的私塾老先生杨士君都伸出了大拇指!
“厉害,黄老师,张老师,都是很有文化的人!”杨士君老人曾经对很多学生说,“如果是过去,都是能考状元之类的人!了不起!了不起!”
黄老师态度温和,但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
一次,杨平又迟到了,黄老师拦住了他:“杨平,你怎么又迟到了!”
“哦,是的。”杨平底下了头。
“你的智力那么好,要好好珍惜!”黄老师的话很温和,“你家的事情我也听说了,我很为你难过。可是,既然回来上学了,就要好好学习,天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以后不要再迟到了!”
“是。”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早起一会,珍惜时间,抓住早晨这段宝贵的时光……”
“哦,老师,我记住了!”杨平悄悄地走进教室,像鲁迅先生一样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从此,杨平每天天不明就早早地起床,往往起在了全家人甚至全村人的前头,七点左右,他就安排好一切家务,匆匆忙忙地向学校赶去了。
杨平相信:只要吃尽苦中苦,就可以得到甜上甜。长大后,他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此事后话,暂且不提。
每天晚上,李自强还是经常到杨平家来玩。
“杨平,忙完家务活,你到学校里来,我们一起学习吧?”
“不,”平子忧虑地说,“晚上我不能离开家!”
“为什么?”
杨平张了张嘴,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李自强。原来,虽然大义走了,可是还有一些光棍汉时不时地到他家里来,尤其是那个杨进礼,最让杨平担心……
“那我到你家来学吧?”
“太好了!”杨平高兴地跳起来,“你来了,我有不会的问题就可以直接向你请教了!”于是,这个年轻的李老师成了杨平家的常客。
闲暇的时候,李自强和杨平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聊着,聊他们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聊他们读过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