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朋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把时间当朋友-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 



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 



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 



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 



获得的永远只能是尊重。 



总结一下: 



0。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1。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2。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3。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4。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5。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6。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4。f 

4。f 

44。。ff学会记笔记 



May19th;2008|by李笑来| 



懒得记笔记的人,通常都是聪明人。正因为他们聪明,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错,完全听得懂, 



所以就没有必要记录下来。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聪明”的人是不会听从劝告的,因 



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因为不记笔记会失去什么。一旦陷入“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就 



已经无从解脱。 



首先,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我们常常在电影里看到记忆力超群的角色,有人能够大段背 



诵《圣经》里的内容,比如,《低俗小说》里的塞谬*杰克逊;有人能够瞬间数出洒在地上的 



牙签数量而后永生不忘,比如,《雨人》中的达斯汀霍夫曼。这样的艺术加工,使很多天真 



的人以为真的有很多人可以做到这样神奇的境地,甚至认为自己同样也是人,估计也差不到 



哪里去…… 



                               第…74…页 共136页 


… Page 76…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这事儿要感谢我的父亲,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让我明白“记忆力超群”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我父亲就是记忆力超群的人。他是我见过的最会引经据典的人,每次都能做到举座皆惊的地 



步,而他总是显得举重若轻。终于有一天,在我想从刚刚读过的一本书里引用一个精巧的句 



子来证明我的观点的时候,我突然脑子短路,句子说了一半不到就卡住了,剩下的那一半就 



跟刚刚放的屁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只弄得前半句像那个屁一样恶臭。 



我的窘迫把父亲逗乐了。他想了想,告诉我说,别紧张,去把那本书找来,翻到那句话看看。 



我一定很尴尬,但是,还是照着他说的去做了。等我回到客厅的时候,父亲递给我一个厚厚 



的笔记本,说,“打开看看”。这是一个早已记得满满的,并且已经被翻破了的笔记本。打开 



一看,里面每一页都是各种各样的典故。令我惊奇的是,在每个典故下面,竟然都标记着日 



期——是他在貌似随意谈话时用了这个典故的日期。当然,除了日期之外,还有很多貌似潦 



草却信息充分的备注,比如,这则典故、句子、趣闻、轶事、笑话都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用 



在什么地方……父亲的那句话,我永远记得——“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相信我,很少有人仅凭天生的能力就可以拥有“神奇”的记忆力。别忘了,“遗忘”是我们的自 



我保护功能。我们必须挣扎着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尽量让他们有序地排列起来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如果,我们忘了去记笔记,那些信息最终会转存为无序的, 



难以直接调出的“潜意识”。“哎呀,怎么死活想不起来了?”——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这本 



身就说明问题。 



如果你真见过那些“记忆力超群”的人,相信我,估计他们也一定用了某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方 



法,浇注了大量的耐心才可以做到。只有一点是确定的,想不费吹灰之力做到,肯定是做梦。 



我倒也相信这世界一定有人天生就可以做到,只不过我不知道他是谁而已,不过,我确定地 



知道的一件事情是,那人肯定不是我。前面的文字中,提到过《TheTippingPoint》里面 



的那位记得1600个人名以及相关信息的达拉斯商人RogerHorchow,如果不是用一定的 



方法和耐心,怎么可能做到呢? 



另外,记笔记并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听不懂”才记下来以便过后消化的。任何人学习的时候都 



会发现,我们学习的过程与牛“反刍”的过程非常相似。很多的时候我们根本做不到一下子理 



解一个知识点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一段时间过后,才发现过去对它并不完全理解。哪怕是一 



句在普通不过的话,都可能如此——我好像提过,我花了很多年才真正体会“好记性不如烂 



笔头”这句话的深意。还有些时候,我们会在很久之后发现,过去的理解完全是驴唇不对马 



嘴,或者驴唇对马嘴——反正怎样都不对。遇到这样的时候,记笔记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 



迈克尔海特,是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的CEO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参加会议, 



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他使用如下方法把页面分成不同的区域: 



                               第…75…页 共136页 


… Page 77…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   笔记区域: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 



   *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 

   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   概要:用一个或二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在记笔记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简化书写,例如 



   *   ''方括号标注为要做的事 



   *   ()圆括号标注为指派给他人的事情 



   *   * 星号标注为重要的事情 



   *   ? 问号标注为下一步要研究或是询问的事情 



我个人常用的是一些逻辑符号: 



   *   …》,用来表示因果,或者顺序 



   *   、≤、≥=、≈、≠,可以用来表示各种比较关系 

   *   :、——,可以用来表示例子 



   *   {,可以用来表示分类或者列表 



事实上,很多的时候,记笔记可能是要事件发生之后,回来必须补上的功课。经过实践,我 



对大多数诸如PDA、智能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抱有偏见,认为不仅没用,还只能带来麻烦。 



但是有一种电子产品例外,就是“录音笔”。现在的录音笔已经到了相当精巧并且实用的地步, 



去参加会议或者聆听演讲的时候,录音笔确实是好东西——可以用来从容地整理清楚的笔 



记。 



听听劝,从今天开始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吧。相信我,最朴素的纸和笔是最有效的工具。 



只有记笔记称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而那些自作聪明不这么做的 



人,只会因为从未体会到那样的好处而“无怨无悔”。 



                               第…76…页 共136页 


… Page 78…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         “     ” 

      :         “     ” 

第五章::小心所谓““成功学”” 



5。a               —— 

5。a                —— 

55。。aa人人都能成功————鬼才相信 

May19th;2008|by李笑来| 



人们相信荒谬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事实上,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不仅总是有 



人相信,而且还总是有很多人相信。更为有趣的是,当荒谬本身荒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信 



奉者的人数可能开始不仅与荒谬程度同步增加,并且可能会以荒谬程度作为指数戏剧性地增 



加。 



自我奋斗,勤奋努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有些人(注意,只不过是“有些人”)貌似 



不需要奋斗,甚至懒惰到令人嫉妒地步,也一样可以享受其他人即便奋斗、努力,甚至挣扎 



都不可能获得的一切。但这些少数人的存在并不说明全部问题。 



有一个事实非常简单,却难以接受。这世界所有的资源并非平均分布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的身上,能够比较接近地表示这种分布情况的数学曲线叫做“正态分布 曲线”(Normal 



DistributionCurve)。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 



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几乎不应该在后面加上“之一”。 



参考阅读: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的最重要分布。大量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均表明,大多数随机 



变量均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如测量的误差,学生的成绩;人的身高与体重;产品的质 



量数据,投资的收益率等等均可认为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应用范围之广,可 



以说任何一个随机变量不可能与之相比;其在数理统计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今仍在常 



用的许多统计方法,就是建立在“所研究的量具有或近似地具有正态分布”这个假定的基础 



上,而经验和理论(概率论中所谓“中心极限定理”)都表明这个假定的现实性,现实世界许 



多现象看来是杂乱无章的,但在纷乱中却又有一种秩序存在,研究表明,若影响某一数量指 



标的随机因素很多,而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又不太大,在理论上可以证明,该数量指标是 



服从正态分布的。 



可以想象一下在X轴上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一字排开,而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 



总和投射在Y轴上,最多的站在中间,剩下的往两边排,那么最终就应该非常接近这个正 



                                第…77…页 共136页 


… Page 79…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态分布曲线。与我们的真实世界非常相似,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1%的 



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平。 



这种资源上的分布的自然地“不均匀”,理解上貌似简单易懂,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人拒绝 



理解,拒绝接受。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不均匀”这个词,而是用“不公平”来取而代之。历史上, 



有无数次的战争、无数次的掠夺,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因为把“均匀”理解成“公平”造成的。 



把“不均匀”理解成“不公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着“正义”的旗号为所欲为。 



资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经济学上的措辞是“资源稀缺”(Scarcity)。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 



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 



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 



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理解这种现象貌似并不困难,但是,清楚地理解之后平静地接受,就没那么容易了。到今天, 



也随处可见那些无法接受的人。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讲,其实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 



逃避。 



据传闻生在苏格拉底被处死那天(约公元前三世纪)的狄奥根尼斯(Diogenes),在意识 



到资源稀缺性的时候,采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观愿望。狄奥根尼的对这个世界说, 



“你不是资源稀缺么?那我不消费了,我没有欲望总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张清心寡欲。累 



了,随便找个木桶就住下了;饿了,到垃圾堆里找点儿剩饭。他也喜欢享受,但是他可以控 



制自己进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谓“消费”——比如,晒太阳。所以,他曾对马其顿国王亚 



历山大非常不耐烦,“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尽管那国王允诺说要满足 



他的一个愿望。 



两千多年后,卡尔*马克思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逃避,幻想。他注意到了资源的“分配不 



公”(准确地讲,应该是“分配不匀”),但无法接受资源分配与人性并无关系这个事实。他认 



为,“资源的配置应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在用“劳动价值论” 



和“剩余价值论”解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之后,他开始幻想,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 



缺么?没关系,别看现在是这样的,但是,早晚有一天,总会物质极端丰富;到那时候,人 



们就可以各取所需,按劳分配了!”事实上,马克思去世120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质已经相 



对极端丰富,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并且依然分配不匀,而贫富差距也只 



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学说,经过大卫*李 



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 



Keynes,1883–1946)才算是彻底正视资源的稀缺性,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 



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 



“效率”。 



平静并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乃至于从人类整体来看, 



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大约花费了将近两千五百年——从狄奥根尼斯,到凯恩斯。 



                               第…78…页 共136页 


… Page 80…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而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首先,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 



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设想一下极端情况: 



1)“成功学”所倡导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2)每个人都能做到贯彻并实施那些完全正确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因为,必须接受的前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