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精神,就需要战斗的风格。我们要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创造人类幸福,就要和大自然作斗争,和社会上各种旧势力、旧残余作斗争,和敌对势力作斗争,和各种艰难险阻作斗争。自然,“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25'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矛盾斗争,就没有革命,就没有世界,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没有幸福,就没有一切。可见,只要对“斗争”不是作简单的庸俗的、形而上学的、“左”的理解,“斗争哲学”并不是错误的东西。近年来,有些人把“斗争哲学”歪曲成“斗、斗、斗”的哲学,诬之为“造反哲学”、“打倒一切”的哲学。嘲讽革命斗争精神,似乎它是“左”的同义语。他们鼓吹放弃斗争的庸人哲学,不承认矛盾斗争的普遍性、绝对性,不承认国内外还有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不敢讲斗争,不敢讲革命,阉割、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战斗精神。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错误思想。
当然,我们对毛泽东在各个时期讲的“斗争哲学”,也要作具体分析。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重提“斗争哲学”,把对彭德怀等同志的错误批判视为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的继续,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好同志,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毛泽东在50年代,批评了斯大林讲事物的内在矛盾,只讲对立面的斗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的错误,坚持了矛盾的同一性,坚持了从马克思到列宁所阐述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原旨,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双百方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但可惜的是,毛泽东晚年却又违反了初衷,在某种程度上又重犯斯大林的错误,片面强调对立面的斗争,而忽视了对立面的统一,把对立绝对化。这样,在实践中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后果。这确是值得我们反思,很好吸取其历史经验教训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王恕焕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3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4页。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3页。
'6' 《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24页。
'7' 马克思,转引自《中国青年报》1979年10月23日。
'8'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6页。
'9'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
'10'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6页。
'11'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12'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3' 《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14'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1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721页。
'1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721页。
'17' 引自《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页。
'18' 引自《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3页。
'19' 引自《古今中外名言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20' 《毛泽东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23' 转引自1969年7月23日《解放军报》。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75页。
'2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页。
酷爱自然
王恕焕
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大自然。他们的健康发展,总是和大自然的熏陶联系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的领袖,当然也不例外。马克思喜爱大自然。他这样描述他曾经在地中海的一个海湾边住过时的海面景色:“在近似半椭圆形的美丽的海湾里,浪花色调的变化非常有趣,雪白的浪花拍打着海岸,由蔚蓝变成碧绿……昨晚月光照耀下的海湾,呈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对走廊前面的海景,我总是看不够。”恩格斯也是喜爱自然,特别是喜爱大海,死前“遗嘱”里还嘱咐,把他的骨灰“沉于海中”。列宁喜爱攀登雪山顶,观看皑皑白雪的瑰丽景色。毛泽东更是酷爱大自然。据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毛泽东最喜欢的就是大自然!他热爱曾踏过的万水千山,热爱祖国的锦绣江山。他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得到乐趣,也从自然界的大千景象中受到启发,得到力量。这一看法是很深刻的。
早在年轻的时候,毛泽东就有游历山川的兴趣。他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喜爱野游,他多次伙同蔡和森、张昆弟等同学到—师后山君子亭、岳麓山、爱晚亭和湘江橘子洲等处爬山、露宿、风浴、雨浴。1913年,他在《讲堂录》里写道:“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1'毛泽东嗜读《史记》,钦佩作者那喜爱游历山川的高尚情趣,认为司马迁的行谊文气与其乐于游历是联系在一起的。1916年2月,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一封信中,描述了优美的自然风景,“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2'1917年,毛泽东游览南岳,登上了祝融峰,在下山途中,禁不住给罗章龙写信记述见闻,第一句是“诚大山矣”。信中还谈到古今仁人志士笔下的南岳,特别提到韩愈宿南岳庙的诗。1918年毛泽东同一些朋友到北京的途中,火车被大水阻在河南郾城,第二天他建议到三国时的魏都许昌看看。于是他同罗章龙、陈绍林三人便坐临时车子赶到许昌,在那里停留了一、二天。当时,许昌旧城已经很荒凉。他们向当地一些农民了解询问魏都的情况,并步行到郊外的旧城遗址,在那里凭吊了一番,并作诗纪行。为了组织“驱张”运动,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1920年4月11日离开北京到上海,途中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地游览了半个月。在曲阜,他观看了孔子栽的古树,观看了孔子的弟子们濯足的小溪。他们游览了颜回和孟子的出生地,还攀登了东岳泰山。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过着戎马倥偬的生活,在激烈战斗的间隙,他领略了自然界开阔绚烂的气象。他热爱其踏过的万水千山,生动地描述出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3'的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1947年,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毛泽东看了白云山古庙和庙会演的戏。他说:“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不懂文化不懂民情,革命是搞不好的”。他对庙里的老和尚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它毁坏了”。接着,他转向县长说:“请县里拨一些经费,把庙修一修。”'4'1948年春,毛泽东来到葭县神泉堡,他多次去看黄河。黄河就在葭县的县城下穿过,宛如一条金龙。旭日当空,万里无云,眼前的黄河狂放不羁,奔腾翻卷,水花飞溅。毛泽东被眼前的黄河景致陶醉了,不禁叹道:“真美啊!”他久久凝视着黄河水,若有所思地说:“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便只看见洪水,不见河流”。毛泽东崇拜黄河,把黄河看作中华民族的产床和摇篮,看作是民族得以生生不已的血脉。他无限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不谈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呆不了那么久。抗日战争中,黄河替我们挡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即使有害,只这一条,也该减轻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水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对黄河的评价更要改变了!”毛泽东还夸奖船工们是黄河的儿子,是真正的英雄,说“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毛泽东历史地高瞻远瞩地看黄河。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洛口视察黄河。这位在30年代吟咏“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宏伟诗篇的伟人,再度荡漾起一股激情,他说:“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在毛泽东心目中,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千百年来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他非凡的意志、智慧、情思和想象,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灾难。要驯服黄河,让它为人民造福。他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据他身边的医护工作人员吴旭君回忆,从1959年12月26日他生日那一天第一次跟她谈起黄河的情景到七十年代初,这十几年间正式谈起黄河至少有九次之多。1959年毛泽东生日那一天晚上,他谈起国家的困难,人民群众生活的困难,回忆说:“47年10月,我在黄河搞农村调查,住在佳县的神泉堡,这个县城在高高的山顶上。我有时上山从那里看黄河。黄河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壮观得很哩,汹涌澎湃,从我脚下流过”。“有时我沿山间小路走,一直下到河边,每次看黄河回来心里就不好受。因为我没有治好它身上的千疮百孔啊。我还没有驯服黄河,让它造福人民。我欠了黄河的情喽。”
1962年国家的情况有了好转,毛泽东的心情也轻松一些。这一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在菊香书屋的办公桌上写字,一边写一边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反复写,反复念,仿佛要从中读出点什么东西似的。吴旭君在一边给他调墨,她说:“主席,你还是忘不了黄河啊?”“我怎么能忘了黄河呢?”他放下笔,抬起头凝视着看不见的远方道:“52年我去视察了黄河,可是工作忙,只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没干成什么事,一晃十年过去了。”“高志去西安工作时,我让他先打个前站,沿途做些调查研究,我随后就到。我告诉他要骑马去,沿黄河走一趟。事情一忙就顾不上它了。”1964年的夏天在北戴河的时候,毛泽东的情绪特别好。一天下午游泳回来,他对吴旭君说:“我想去黄河,你做点儿准备”。他还说:“这次可好了,可以如愿了。我不当国家主席了,事情不那么忙了,我想搞点儿科学研究,再不搞就来不及了。”“我要带一个智囊团。这里面包括有天文、地理、历史、气象、土壤、地质、化学、肥料、水利、电力等等一批专家,要像李四光这一级专家。他们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我们大家都骑马去。你给我准备一些应付艰苦生活的东西。我们要沿着黄河走,逆流而上,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把这条河从头了解起,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造福。我们还可以到黄河里去游泳啊。”说着他让吴把汪东兴请来交代了一番。几天后,汪东兴从北京调来骑兵队和一些经过选择和训练的军马,还准备了一些沿途需要的特殊医疗用品器材。紧跟着便开始了工作人员的艰苦的骑马训练,毛泽东也多了一项骑马活动。一切准备好了,甚至连出发日期都定了,结果由于“北部湾事件”,黄河行的计划又不得不取消。后来他总是说:“以后我还是要去的”。1975年毛泽东大病初愈。就在他病愈以后,他风趣地对吴旭君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列宁那儿走了一趟,他俩说:你那个国家的钢、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就不用这么早来啦,你先回去吧。所以我又回来了。看来,我的一片真诚感动了马克思和列宁,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可惜,这桩心愿他到底还是没有实现。'5'
毛泽东爱黄河、长江,酷爱大自然,酷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1957年3月17日至20日,他到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作报告。在从徐州飞往南京途中,毛泽东触景生情,写下了元人萨都剌的《徐州怀古》:“楚歌八千子弟,料梦魂应不到江东。……人生百年寄耳,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蒙城斜日,依阑目送飞鸿”。第二天,他又从南京飞往上海,临镇江上空时,毛泽东即兴写下辛弃疾的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常触发毛泽东的诗意,也往往使他联想到古代诗人的有关名诗名句。
1957年11月,毛泽东到杭州后,接连攀登了北高峰、南高峰、玉皇顶、莫干山。一日,他登上北高峰,咏诗一首: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下,欢迎有晚鹰。
又一天,他攀上莫干山。归途中他余兴未尽,口占一首七绝:
翻身复进七人房(指汽车),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6'
大自然是一部极好的教科书。大自然的山水之美,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启迪人的美感,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才干,可以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使人们对祖国无限热爱。可见,山水之美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的启迪作用是广泛的,是深层次的。毛泽东的性格、情操、兴趣都同大自然的熏陶密切相关。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也同他酷爱祖国山河有直接关系。
博览群书
王恕焕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同时也是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读起书来,简直入迷,把读书学习视为生命。
毛泽东常说: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从少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有浓厚的读书兴趣,而且他的读书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来愈强烈。
在革命战争那些岁月里,毛泽东千方百计找书读,尤其是想方设法收集马列著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就是在1932年4月红军打漳州时收集到的。他非常珍惜这些译本,长征途中在患病的时候,还躺在担架上读。经过万里长征,书虽然破旧了,但他仍爱不释手,在延安还是经常反复地读。在毛泽东的存书中,有一本普列汉诺夫著的《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他于1945年12月24日收到这本书后,第二天就读了11页,第三天读到27页;27日到29日,虽忙于为中央起草给东北局的指示,但仍读了14页……就这样,一本300多页的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读完了。由此可见他的勤奋读书的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岁月,毛泽东身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中的间隙,甚至上厕所的片刻时间读书。1958年3月,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