芰苏飧鲋匾牟馐浴!�
站在房间最后端的人,他们看似大胆的策略,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伪装。站得这么远,就算失败也会被认为是距离的关系,而不是技术问题。他们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障者”。对这些不屑于低挑战的学童来说,如果不小心投进一个,他们就变成传奇英雄,但也跟站在最前面的小孩一样,没有人可以证明:如果他们站在别处,就无法六个全投进。
反观站在中间距离的小孩,才是真正把比赛当作一回事的人。他们在成功和挑战之间权衡,找出一个适当距离——有一定难度,又不会远到无法成功,或是会被认为是侥幸成功的距离。他们投入这场真正竞争实力的比赛,并努力获得成功。虽然他们选择的距离让他们的成功率降低,但是每一球都有非凡的意义。
库柏史密斯发现,站在最前和最后位置的小孩,自我评价都很低。失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感觉越来越糟,所以他们宁愿回避这类的考验,避开公开与其他人比较的场合。他们避免失败的两种策略,就是自我保护的典型。每一种策略都让他们无法得到成就的满足感,在这种心态下,挑战最高或最低极限其实结果都一样。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1)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保持完美形象”是自我设障者最重要的目的。具体来说,自我设限的HPPs花最多时间站在小丑前方(完全避免冒险),或是努力往最后面退(自我设障或是挑战过高任务),也可能视状况在两者之间犹疑不决。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维持形象,例如想出无数个理由和借口,解释自己的表现不佳。这些防御性借口,目的都是要巩固自己的特殊地位。在篮球界、体操界、音乐界、舞蹈界同样都有这种状况。不论这些借口是否被全盘接受,“编织借口”变成一种新兴的习惯。然而,如果你凡事找借口把事情合理化,或是为自己辩护,就等于步上了单调乏味的人生,因为你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磨练新技能,而是绞尽脑汁想这些借口、狡辩,构思中伤他人的策略,成天想着如何推卸责任:“我想保留实力”、“这不是我的构想”、“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教练不喜欢我”、“评分不公平”、“每个人都考得很烂”、“大塞车”等等。
然而,“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如果你抱怨作业交代不清、要求不合理、被人误解或是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包括老师、指导员、上司、前男友、前女友、前妻、前夫等等,那么,你不仅把过错都怪在别人身上,也代表你无法掌控你自己的人生。怪罪他人,等于贬低自己的掌控力,把你个人的力量隐藏于无形。举例来说,在艺术界,常有人说他的作品遭到扭曲,或是不受人赏识,以此为由,迟迟无法开始新的创作。
怪罪别人之外,SLHPPs还试图替自己的不良表现找理由,诋毁有关机构或是活动本身、蔑视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觉得别人正在做的事更有价值,所以问题不能、也不该归咎在自己身上。这样凡事合理化的心态,让SLHPPs总是把“我不在乎”、“那不重要”挂在嘴边。一名SLHPP学生把自己的烂成绩美化成一种荣耀,他认为自己成绩只达最低标准,却可以安全地毕业。这种冷嘲热讽的颓废式精英主张,就像是保罗•;鲁本斯(Paul Reubens)在电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记》(Pee…wee's Big Adventure)里饰演的角色皮威一样:从脚踏车摔下后,他起身宣布:“哼!我是故意的。”
抱持着这种先发制人的批判哲学,你批评活动或竞赛本身、批评那些表现好或努力想表现好的人,以及什么事都想做好的人。久而久之,这些理由和狡辩变得难以理解,扭曲变形。
泰拉今年34岁。高二的时候她告诉妈妈,她宁愿不费吹灰之力全部拿C,也不愿被朋友认为她是经过一番努力才拿到A的。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2)
泰拉的父母很吃这一套,认为泰拉是为了获得同学认同,他们深信泰拉绝对有拿A的实力。但不只如此,泰拉还将自己的选择崇高神圣化,说成是:既不必卑躬屈膝,也不必加入那群追求名利的庸俗家伙。她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某种坚持;同时还可以小小耍一下叛逆,以此独树一格。当别人在努力时,她可以非常悠闲。
事实上,泰拉当时还是在寻求外界认同,只是没有明说而已。然而,泰拉逃避努力越久,就越没办法确定自己有多少能耐。她的想法是:如果她像朋友一样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做报告,最后却没有拿到A,那么她会觉得白费力气,还会让人怀疑她的能力。
然而,另一方面,泰拉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由于老是不努力,总是在说:“如果我真的想做就会做得很好,我只是没尽力而已。”无形中她把自己限制在某个范围内,无法更上一层楼。上高中后,她发现要维持这种形象越来越难,所有的理由变得太复杂,最后都站不住脚。她开始觉得自己不是成就大事的那块料。上大学失利,最后她只能在百货公司当销售员。
“我太与众不同了,也许威胁到他们。”丹妮丝今年37岁,是个才华横溢的键盘手和吉他手,而且大部分是靠自学而来。她谈到以前的音乐老师,也就是父母找来帮她建立音乐基础的那些人,一个接着一个在丹妮丝面前受挫,最后全部辞职。她就是对无聊的音乐理论或世界名曲兴趣缺缺,因为她可以直接用键盘创作。
丹妮丝过人的天赋让她可以省略音乐理论和沉闷的苦练过程,直接就看到成果。但是她始终无法改进技巧上的缺点,也没有真正的进步。很多SLHPPs都觉得自己比老师聪明,所以用这当借口,不肯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
也有些人,比较含蓄地找理由。
布莱德今年34岁,在学校时谨慎尽责,表现也很好。当他第一次找借口时,觉得背叛了自己内心的标准。然而,他却一直持续这种行为,并且让它习惯成自然。
中学毕业时,布菜德全部科目都拿了A,不是因为他以分数为目标,而是因为他很聪明,态度也认真,一直以来表现都不错。他不是书呆子,社交也活跃,很受朋友欢迎。
进了高中之后,布莱德的哥哥告诉他,如果成绩持续保持优秀,最后可以成为毕业生代表。但念书从来都不是布莱德的终极目标,他也不喜欢这样的外在压力。他的标准只是表现良好就可以,而且他自己很喜欢学习。一学期后,布莱德第一次拿了B,等于也卸下了哥哥期望的压力。但他心里知道,自己其实可以表现得更好,所以有种背叛自己的感觉。
正文 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3)
高二的时候布莱德的祖父去世,父母离异。他隐藏起自己的悲伤、困惑和愤怒,但为了引起关注和支持,他没念书,让自己得了两个B和一个C。他的高中老师及大学顾问安慰他,叫他不必担心成绩问题,他们会写信给大学入学审查小组,说明他是因为情绪因素导致学习分心。成绩表现不佳,却可以用这么漂亮的借口解释,布莱德于是故意减少努力,反正大家都觉得无可厚非,就像享有特权一样。因此,更多的B出现在他之后的成绩单上。
第二学期,布莱德得了肝炎,在期末考试前又刚好与女友分手。这次不需要任何人帮他编理由,他直接声明考不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身体不适又处于情绪低潮期。他也没有要求补考,因为他不想毁了春假,把时间花在念书上。
布莱德开始安于这种不必努力的模式。大学入学测验中,布莱德的成绩几乎垫底,他在大学的成绩也不尽理想,因为他已经不像之前那样谨慎尽责了。当父亲问起最后一学期的成绩时,这名曾经很优秀的学生答道:“学期初我表现得很好,但我想我是没劲了吧。”没劲?这个答案绝不会出现在八年前。
有太多例子证明,聪明的HPPs如果不小心脱轨失常一次,他们就永远消沉,不想再力争上游。如果你问SLHPPs,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什么方式放弃努力的,你会得到各式各样的回答。有人在学期初的指定作业就放弃了;有的人则会说,因为遇到特殊状况,譬如和教练或老师处不好,他们嘲笑他的表现;或是转到新学校没有归属感,情绪因而低落绝望等等。一开始或许只是稍微偏离自身期望,但是到最后,内心的火焰也消失殆尽了。
迈入成人之际,你过去的处事态度将深深影响这决定性的一步。伟大的成就的确需要某些天赋,但是反过来说,有天分并不代表一定成功,成功需要更多的条件。如果你总是到处漫游,但基本上还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那么,只要你摆脱暂时的停滞和迷惘,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如果你像泰拉一样,已经不想付出任何努力,就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成就是不断努力累积的结果,虽然中间偶尔会有灵光闪现的神奇时刻,但整体来说,就是毅力的累积。无论踏入任何阶段,无疑都需要持之以恒。
苏菲教派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河流即将流进沙漠,被蒸发,随风飘逝。水知道河流的使命,但不知道被蒸发之后会怎样。然而,如果它拒绝改变,就会流进沙漠被沙吸干。只有接受改变,才能随风越过沙漠到达高山,凝结成水滴降落,再重新开始生命的循环。
人生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从熟知的地方进入未知的领域,如果你抗拒这样的过程,就是阻断了自己的进化。
正文 魔法不再的时刻
Chapter 3 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活想象成一个房间,很显然,大部分的人都只熟知房间的某个角落,或是他们来回走动的那块地板。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Rainer Rilke,Letters to A Young Poet
魔法,也有它的限制。光靠天赋或微薄的努力,终究会有你竭尽全力,也无法撑下去的时刻。
突然间事情不再那么简单,在某时某地,某些人就是比你聪明、比你知道得更多、比你更努力求上进。无论是在学校或事业发展的初期,你都必须决定要怎么走下去。如果想维持在最佳状态,你必须找到充实自己的新方法。
在人生某个阶段表现出色,并不保证下个阶段能有所成就。前途看好的人们有时被冲昏了头,会忘了脚踏实地往前迈进。而这个重要时刻——踏进成人世界的过程——是否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呢?
魔法不再的时刻
除了出生和死亡,“成人”绝对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不论“大人”的定义有哪些,最起码它代表着你完成了学业,也做好了独立面对世界的准备。现在,正是你善用所有累积的经验,向前跨出一步的时候。
乍看之下,一切似乎很简单,实则不然。过去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现在不再那么确定了。在去芜存菁的过程中,初期是否占有决定性的影响?应该现在就放弃,以减少日后的损失吗?是否该提早引退,放弃成为优秀人才的机会?当云雾散去,一切变得明朗,两个基本选择也浮现眼前:坚持到底,还是尽量闪避拖延、寻找最柔软的地方降落?
如果你选择坚持,机会就在前方;在这个转变的时刻,有人选择比较冒险的方法;有人安于所谓的“合理的妥协”;还有人选择逃避或拖延,迟迟不肯正视问题。电影《失恋排行榜》(High Fidelity)中,三个年轻人窝在一家小小的唱片行,自命清高,批评和取笑那些被他们视为糟糕透顶的人。实际上,他们才是被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展开一连串冒险之后,人生才开始精彩。
迈进成人世界之际,你会将年少时期自我挫败的积习也带进这个新阶段。这或许可以让你避开初期的颠簸,但长久如此却会限制你的成就。在“做了就算”的成人世界中,你会遭遇什么事呢?你能及时清醒、有所觉悟吗?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个重要的转变期,了解它会引发的恐惧。这些“刚成为大人”的大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事业的抉择。我发现,所有的SLHPPs不论是否拒绝长大,都养成了惯性逃避的模式,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财务、感情和休闲生活。他们活在后悔当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最后只好选择放弃。
正文 关于工作的12个愿望
关于工作的12个愿望
你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呢?毕竟它占去了你人生大部分的时间。“理想工作”的要素是什么?现在,拿出一张纸,静心检视自己的优先顺序。先列出一张清单,再和下面的归纳作比较(本书有许多需要书写的练习,建议你准备一本合适的笔记本加以记载)。
以下12个项目,是你的工作参与感和成就感的最大来源:
1。兴趣:从事和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2。挑战和刺激:解决高难度的问题,借此锻炼自己的心智和耐力,从中获得成就感。
3。参与感:从事你在乎的工作,获得自己重视的成果。
4。重大的意义:从事的工作可以造福人们,觉得自己做的事很重要。
5。认同:你的努力能够受到重视和肯定,你的贡献决定了自己的价值。
6。影响力:在公司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7。创意:有机会贡献创意和有效的解决方式,由此获得支持。
8。独立:可以独立作业,自己做决策,无须一再征询别人的意见。
9。掌控:对于工作进程和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
10。收入:获得优厚的待遇和福利。
11。稳定性:工作有保障,公司稳定成长。
12。良好的环境:大家相处愉快,同事志趣相合。
关于这张清单,有几点必须补充说明。第一,它没有固定的顺序。你最看重的工作价值,也许和他人大异其趣。第二,每份工作多少涉及折衷妥协,因此清单上有些项目是你不会去追求的。第三,有些你重视的东西可能并未出现在这张清单上。最后,为了追寻职业中不同比重的价值,你投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任何一张“工作愿望清单”都隐藏着某种风险:你可能会以它为基准,拒绝一份虽不完美,却很值得的工作。虽然你可能认为,一份理想的工作最好能涵盖上述12项特质,但也别为了追寻十全十美的工作,毫无意义地等待和搜寻,你可能因此错失了可以让你成长和学习的工作。此外,不要因为害怕、恐惧,而拒绝某些工作,你会因此丧失成长的机会。现在,思考一下:你会站在距离小丑多远的地方呢?
正文 你该追寻什么样的工作?
你该追寻什么样的工作?
职业的选择,是个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任务,所以,当你还只有二十二三岁时,要如何精准地决定下半辈子的生涯规划呢?在现实生活中,你找工作时通常不会列出这样的清单,然后逐一对照。实际上会有很多妥协,以及在得失之间的平衡取舍。就算你梦想着一份理想的职业,最后也会安于另一个工作,只因它符合了某些自己认定不可或缺的因素。你对自己、对工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