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年曾威风一时的萨姆-6导弹,如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制米格飞机在美制F-15、F-16战斗机面前也甘败下风,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苏军最高统帅部更是如坐针毡。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决定派防空军副司令叶夫根尼·尤拉索夫上将到叙利亚实地勘察。最后的考察结果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 
以色列人终于出了第4次中东战争中憋下的一口恶气。                    
奇兵奔袭锡德拉湾    
——美军空袭利比亚  
1986年4月15日凌晨2时,地处撒哈拉大沙漠北部边缘、地中海南岸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全城还在熟睡之中。突然,一阵飞机的尖叫轰鸣声划破夜空,由远而近,将人们惊醒。接着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的黎波里全城都好像在颤抖,漆黑的夜空突然冒出冲天的火光,四处浓烟弥漫,一起恐怖气氛。 
公元365年,一场大地震曾给的黎波里带来一场毁灭性灾难。此刻,不少睡眼惺忪的利比亚人还以为是1600多年前的悲剧重演。当人们终于弄清楚这是美国发动的一场空中偷袭时,飞机已经逃遁。空袭历时只有30分钟。当天晚上,利比亚第2大城市班加西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 
3天后,即4月18日,利比亚人在的黎波里郊外的哈尼公墓为在空袭中遇难的人举行葬礼。 
20口黑沉沉的木棺材,一字排放在墓地上。其中有两口还不到3英尺长的小棺材,显眼地放在了所有棺材的中间。 
送葬仪式持续了3小时,一排全副武装的士兵用苏式步枪连续3次向天空气射,以示向死者敬礼。枪声在宁静的公墓上空回荡,仿佛在向世人控诉入侵者犯下的罪行。 
〃草原烈火〃燃烧 
利比亚原是一个亲美国家,美国在利比亚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建有军事基地。 
1969年9月1日,当时还只是陆军通信兵部队一名中尉的卡扎菲,率领〃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夺取政权,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卡扎菲晋升上校,并开始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当时他年仅27岁。卡扎菲上台后,下令关闭了美国设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并宣布把锡德拉湾收归利比亚的领海。从此,利比亚改变了亲美的立场,视美国为〃头号敌人〃,并且逐渐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购买苏联武器,聘请苏联军事顾问。美国对利比亚的这种倒戈行为极为不满,对卡扎菲更是恨之入骨。 
1979年12月,为了支持伊朗的反美斗争,2000名利比亚人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前举行示威,并烧毁了使馆大楼。1981年8月18日,美国海军第6舰队军舰闯入利比亚宣布为〃死亡线〃的北纬32度30分以南的锡德拉湾,引诱利比亚飞机出击,以便借口〃自卫〃进行军事报复。当天,美国海军的喷气式飞机击落了2架利比亚苏制米格-23战斗机,借口这2架飞机曾向美国飞机开火。从此以后,美利之间由互相敌视升级为直接军事对抗。 
1985年12月底,罗马和维也纳机场发生2起恐怖分子袭击民航办事处的惨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国人。美国一口咬定这是得到利比亚支持的恐怖分子所为,扬言要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报复,并派出多艘军舰,驶往地中海南海海湾,在利比亚水域附近演习,施加军事威胁,进行挑衅。 
针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卡扎菲毫不退让,重申沿海200海里海域为本国的领海,以北纬32度20为分界线,宣布此线为不可逾越的〃死亡线〃。 
1986年1月3日,美国海军第6舰队所属的〃珊瑚海〃号航空母舰携带起战斗机群从那不勒斯驶往锡德拉湾。1月4日,驻在印度洋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和在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的〃美国〃号航空母舰及战斗机群也被派往那里。 
实际上,美国想打击利比亚的想法早在里根总统连任后,就开始筹划了,其目的一是要〃惩罚〃一下卡扎菲,二来也借此打击苏联在中东的气焰。里根一再宣称:只要卡扎菲不下台,中东就无光屏可言。但像1981年那样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得采取大的行动。 
要采取行动总得找点借口。里根的智囊团根据80年代以来恐怖活动猖獗的情况想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打起〃反恐怖〃的旗子。随后,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打击利比亚的作战方案。 
里根的谋士们考虑再三,认为不能一上来就采取军事行动,宜先文后武,逐步升级,以争取国际舆论。 
里根总统采纳了这个建议。首先宣布对利比亚实施全面经济制裁,冻结了利比亚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同时撤回在利比亚的1500名美国人,接着又派出副国务卿到西欧各国游说,谋求共同制裁利比亚。 
美国的经济制裁确实给利比亚的经济造成很大困难,但利比亚人并没有被压倒。卡扎菲坚信苏联的武器是能够与美国的武器相对抗的,此外,苏联也不会把他丢给美国人而不管,苏联可不是好惹的。 
其实,美国之所以迟迟未动手,其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苏联的干预。 
不过,美国经过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后发现,苏联人并不想介入这场冲突。 
苏联人的袖手旁观,可坑苦了卡扎菲。 
1月22日,美国的间谍卫星发现,利比亚把从苏联购买的萨姆-5导弹已部署在锡德拉湾沿岸。美国人认为这些射程达250公里的地对空导弹显然对在地中海活动的美国飞机构成严重威胁,应立即拔除。 
3月14日,里根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会议一开始,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献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让美舰故意越过〃死亡线〃,诱使利比亚开火,然后,以此为借口,展开〃反击〃。 
里根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当即拍板定案,并把这一行动命名为〃草原烈火〃。 
〃草原烈火〃作战计划共包含3个行动预案:第1方案,如果利比亚对美国作有限攻击,美方无损失,美国就只攻击利比亚舰艇和萨姆-5防空导弹基地;第2方案,如美军在交战中有伤亡,美将轰炸利比亚重要军事目标;第3方案,如利比亚对美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美国就轰炸利比亚的工业设施。 
会议进行了大约1小时。里根最后拍板道:〃好,让我们干吧!〃 
会后,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立即秘密前往伦敦,召见第6舰队司令凯尔索中将。温伯格详细介绍了〃草原烈火〃作战计划,口授了里根总统的决定,任命凯尔索为作战总指挥,并指示他可根据作战方案灵活处置有关作战事宜。 
为了实施〃草原烈火〃计划,美国共向地中海调集了34艘舰船、240多架飞机,单是航空母舰就有3艘。 
3月22日,美国宣布它的海军要在3月23日到4月1日期间在锡德拉湾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并扬言美国有权进入锡德拉湾。白宫办公厅主任唐纳德·里甘则明目张胆地向利比亚挑战:〃如果利比亚军队胆敢向美国军舰或飞机开火,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面对美国的挑衅,卡扎菲也不示弱,命令部队严阵以待。一时间,战云密布锡德拉湾,战斗一触即发。 
3月23日下午,随着凯尔索中将的一声令下,美国军舰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利比亚认为是领海、美国认为是公海的锡德拉湾,美国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更是肆无忌惮越过了卡扎菲规定的〃死亡线〃。 
出乎美军的意料,利比亚方面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直到24日下午2时52分,利比亚人沉不住气了,2枚苏制萨姆-5导弹从利比亚阵地发射升空直指2架美国飞机,但受到美军电子干扰机的干扰,没有击中目标。接着,利比亚又出动2架米格-25歼击机前往阻止,无奈又被美机拦截,无功而返。傍晚时分,利比亚导弹基地又先后发射了3枚萨姆-5导弹和1枚萨姆-2导弹,因受到干扰仍未击中。 
按照〃草原烈火〃计划,只要利比亚动手,美军就可以进行反击。然而,在利比亚发射第1枚导弹后的6个多小时里,第6舰队任凭利比亚方面发射导弹,出动飞机,自己却不发一枪一弹。 
第6舰队的反应使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迷惑不解,〃凯尔索司令为何迟迟不下达还击命令?〃〃他究竟在等什么呢?〃 
他们哪里知道,凯尔索心里自有打算。他是想在夜幕降临之后,利用利比亚空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打利比亚一个无还手之力。 
23日晚21点14分,夜幕低垂。坐镇〃科罗拉多〃号旗舰上的凯尔索认为时机已成熟,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2架A-6攻击机从〃美国〃号航空母舰上呼啸着腾空而起,直奔1艘正向美特混舰队逼近的利比亚导弹艇。该艇连中2枚〃鱼叉〃导弹,迅速沉入海底,艇上27名官兵葬身鱼腹。 
过了不到1小时,2架A-7攻击机从〃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直扑利比亚苏尔特地空导弹基地。 
利比亚的地空导弹基地是美军实施〃草原烈火〃行动要打击的重点目标。为顺利达到目的,美军不仅事先获取了利比亚雷达制导站的频率,而且制定了严密的措施,组成了多层次的电子战网。在高空,在E-2C〃鹰眼〃预警机监视半径300公里内的利比亚飞机、舰艇和导弹阵地的动向,随时把搜索到的目标信息传送给舰队指挥中心、舰艇和飞机;在中空,有EA-6B电子战飞机盘旋,随时截获利比亚的电台和雷达发射的电波,测定其位置,适时对其实施干扰,造成对方通信中断、武器失控,以掩护攻击机突防和袭击。 
2架A-7攻击机在电子干扰的掩护下,顺利发射了〃哈姆〃反辐射导弹,利比亚苏尔特导弹基地应声化为一片废墟。 
当天夜里23时15分,从〃珊瑚海〃号航母上起飞的2架A-6攻击机,又击沉1艘从班加西驶出的利比亚导弹巡逻艇。 
25日凌晨1时54分,2架从〃萨拉托加〃号航母上起飞的A-7攻击机又将利比亚刚刚换上的新制导雷达摧毁。几小时后,1枚〃鱼叉〃导弹又击沉利比亚1艘导弹巡逻艇。 
美军舰队在锡德拉湾横冲直撞,仅用15小时,就击沉击伤利比亚5艘导弹巡逻艇,摧毁了利比亚导弹阵地的主要设施,利军死伤约150人,而美军却无一人伤亡。27日16时,凯尔索见目的已达到,宣布〃演习〃提前结束,随后美舰队撤离锡德拉湾。 
〃黄金峡谷〃计划出笼 
3月下旬一战,美军大获全胜,使美朝野上下好不得意。然而,美国的炮舰政策却深深地激怒了利比亚人,举国上下反美情绪高涨。卡扎菲扬言:〃利比亚将用鲜血、生命和它拥有的一切来维护锡德拉湾的主权。〃的黎波里电台则号召利比亚人去袭击美国在全世界的基地和使馆的人员。 
1986年4月2日,湛蓝如海的天空,1架白色的波音707民航机舒展两翼,在午后的阳光里,合着发动机的旋律在爱奥尼亚海的上空气舞。这是泛美航空公司从意大利首都罗马飞往希腊首都雅典的804航班。 
就在乘客们为机身下秀丽的海滨景色所陶醉之时,突然一声巨响,飞机右舷出现了一个2米见方的大洞,机舱内顿时一片血肉模糊,1人被迫浪推出洞外,座位上到处是带血的肉块和红白相间的脑浆。1小时后,美国大使接到希腊警方通报:804航班发生爆炸事故,死亡4人,重伤9人,死亡者均系美国人。 
3天后,在西柏林,车流如水,华灯闪烁。拉贝勒舞厅门前,一排巨大的霓虹灯下停放着各色小车。人们在工作之余准备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周末。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的人当中有不少美国驻西柏林军事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当人们舞兴正浓之时,一道巨光伴着雷鸣般的响声把疯狂的舞曲猛地打了个句号。爆炸的气浪把所有站着的人齐齐地摔倒在地。玻璃片四处横飞,呻吟声与哭喊声混成一团。事后清点人数,伤亡共155人,其中44人是美国人。 
两起惨案发生后,举世哗然。当然,最愤怒的还是美国人。因为,显而易见,两起恐怖事件都是冲着他们来的。 
尽管惨案发生后,卡扎菲发表声明说利比亚与其无关,而且有2个地下组织声明是他们干的,但美国仍咬定是利比亚人干的,并扬言要对利比亚再次作出军事反应。 
4月6日下午,里根总统在白宫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决定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重振美国国威。然而,在打击目标的选择上,与会者意见不一,发生激烈争论。有人主张袭击利比亚国内的25个〃恐怖分子〃训练中心,有人建议攻击萨姆导弹基地和导弹贮存库,也有人建议摧毁利比亚的石油设施和交通运输线等经济目标,还有人提议说应当把利比亚的苏制米格飞机敲掉。 
会议争论来争论去,直到结束也没个结果。4月8日,里根只好再次召集会议,并首先提出了袭击行动应遵循的原则:一是袭击与恐怖主义有关的目标,惩罚卡扎菲;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军的伤亡;三是尽量避免毁伤目标周围平民的房屋和人员。 
根据里根确定的原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级军事专家很快提出了5个袭击的目标:首都的黎波里的阿普皮耶兵营、军用机场和西迪比拉尔港;在班加西的〃民众国〃兵营和贝西纳军用机场。出击时间定在夜间,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克劳上将对此的解释是,卡扎菲夜间总得要睡觉,挨炸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利比亚平民夜里活动少,可以减少伤亡,再则利比亚飞行员夜间一般不能起飞作战。 
夜袭利比亚是一桩极其危险的军事行动,克劳上将最后拍板决定,以〃黄金峡谷〃作为这次行动的代号。 
确定参战的兵力是另一个让美国决策者们感到棘手的问题。从选定的袭击目标来看,采用远距离袭击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目的,最好的办法是用轰炸机投掷重磅精确制导炸弹。在地中海活动的第6舰队的〃美国〃号航空母舰载有F-14战斗机;〃珊瑚海〃号载有FA-18战斗机。尽管这些飞机很先进,但一般只携带空对空或空对舰导弹,实施护航及空战任务。舰载A-7、A-6型攻击机的突击能力也有限,显然难担此重任。 
研究来研究去,美国的决策者们最后决定动用部署在英国的F-111型战斗轰炸机参加空袭。 
至此,〃黄金峡谷〃行动计划算是最后敲定。随后,美国一面加紧临战前的准备,一面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弗农·沃尔斯特经过里根总统一番面授机宜之后,来到欧洲。他此行的目的是说服盟国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同美国一起对利比亚采取经济和政治行动,包括关闭利比亚驻这些国家的大使馆和办事处,驱逐〃不正当利用外交身份〃的利比亚外交官。 
但是,大多数欧洲盟国都对美国的建议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尽管它们都反对恐怖活动,但大多数国家也反对对利比亚进行军事袭击。美国的游说收效甚微。 
从地理上说,北约离利比亚最近的国家是南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意大利的美军基地离的黎波里只有300公里,美国在西班牙有1个海军基地和3个空军基地,但这两个国家都以担心恐怖活动升级为由,拒绝美国利用这些基地攻击利比亚。 
为了落实〃黄金峡谷〃行动计划,里根只好亲自上阵。他一方面把截获到的证据分别通报给西欧各国和苏联,另一方面还亲自打电话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求得支持。 
按照当初美国和英国的有关协议,在英国空军基地上的美国F-111飞机,只有在北约国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