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职业人生的10大归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0岁职业人生的10大归宿-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该说企业在没有做到超大规模前,战略规划有老板一人足矣。因为在一个企业里,从创立到成长到壮大的过程中,谁对企业的战略最清楚?那就是老板。但是当企业做到超大规模时,战略规划就成了第一需要,因为老板的时间和精力顾不过来了,已很难一个人完成战略规划。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分析诸多影响战略决策的内外资源信息要素。而要想把企业的战略规划好,就必须把影响企业决策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尽可能地搜集到位、正确分析。所以当企业做到超大规模时,就必须有专门的战略研究和规划机构,组织一批具有战略规划能力的团队,来帮助老板搜集影响企业战略发展的里里外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运用专业工具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种战略决策的基本要素。所以当企业超大规模时,战略决策是最重要的。

 

为何战略部晚成立又先被裁?

 

而在一个企业规模成长到一定水平时,虽然战略规划不是最主体的能力,但也往往需要成立这样的部门,来辅助老板和决策层做一部分战略规划工作。

 

在我们猎头服务的经验当中,企业在突破百亿规模时,往往会成立战略规划部,寻找战略规划总经理。但是这样的企业能不能做到超大规模,比如说千亿以上的规模,是个未知数。而一旦企业迈入了千亿规模,战略规划能力就是企业的主体能力了,企业的战略规划机构就是第一机构。但是许多企业做不到这种规模就夭折了,尤其是民营企业。

 

因此,作为职业经理人,要想做战略规划老总就要明白这一点:战略规划往往是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最晚成立的一个机构。而当它做不到超大型规模的时候,或者说当它遇到困境的时候,或萎缩的时候,最先裁减的部门往往是战略规划机构。因为企业不到超大规模,最没用的部门就是战略规划部。

 

战略规划老总如何自我规划?

 

那么作为战略规划老总,想从事战略规划的专业时,该怎么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呢?

 

首先,要判断这个企业能不能做到超大型规模,这是一种战略性眼光。

 

其次,做战略规划时候,应该明白战略规划老总应该具备的能力,尤其在中国目前环境下应该具备的能力:第一,战略性思维能力。第二,战略规划能力。第三,提供战略决策支持能力。第四,战略并购能力。第五,处置资产能力。

 

第一,战略思维能力。只有具备战略性思维的人,才能发现哪些企业将来能够做大做强。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到局部,多元的、开放的、大开大合的一种思维能力叫战略规划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同等重要,是做战略规划能力的必要条件。战略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思维的速度不一定要求有多快,但思维的宽度、深度和精度要足够。

 

第二,战略规划能力。就是要把战略构想分解规划成具体的实施步骤和细节,而且找到与这些规划匹配的有效资源。

 

第三,提供决策支持能力。战略规划老总还必须有决策支持能力,无论多好的战略构想和战略细节规划,必须要与决策机构沟通,与董事会成员沟通。这就需要强大的沟通能力,为董事会决策提供支持依据。

 

第四,战略并购能力。战略决策完成后,战略规划还必须由各个执行部门具体配合落实。战略规划总要督促和辅导具体的运作部门执行战略规划。同时企业也需要进行产业并购与整合。当企业做到足够规模时,产业并购整合是必须进行的,是企业日常活动之一。当然,完成产业并购整合,对基本的资本运作手段必须清楚。

 

第五,处置资产能力。如果企业不能做大做强,战略规划老总应该最有能力去处置资产。当企业遇到发展瓶颈甚至萎缩时,战略规划老总能够快速进行企业的资产处置、进行破产重组操作,把企业有效地卖掉。这时候战略规划老总会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企业停止发展或者萎缩,就有太多的资产需要快速处置,如果战略规划老总具备这种处置资产的能力就不会被裁掉,你就会立即从战略规划转入战略并购最后转入资产处置。于是,最后一个关企业门的是你,而不是你最先被轰出大门。

 

所以战略规划老总不是简单地具备战略思维就够了,更不是自认为有想入非非的战略想法、虚无缥缈的战略愿景就行。快速了解企业,具备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调查统计的能力、分析各种数据的能力,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以及规划落实细节的能力、战略并购的能力、处置资产的能力,是一个战略规划老总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果你具备这么多能力,那你就可以安然走马上任目前的中国企业战略规划老总。如果是仅凭一腔热血、仅凭一种想法、一种自我演绎的逻辑推理,最好另谋它职。



作为一位专业经理人,你追求的是什么? 你人生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权利? 职位? 财富? 知名度? 美誉度? 还是你的影响力?
在我个人三十年的职业生崖中,经历过许多次的晋升机会,我仔细回想好像从来不曾主动去追求晋升或职位,尤其是经历过几次人生大风大浪之后。
我也见过许多优秀专业经理人,为了”名片上的头衔”、薪资、办公室大小,出差住宿酒店等级、出差飞机之舱等等不如己意,而不快乐,甚至盛怒而离开公司,再去追逐名位、待遇与那些外在之符号,最后其实都不见的让自己快乐,如果让他们重新来过,我想他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决定,这让我深信,外在的名与利,只能够满足你于一时,只有你的影响力才是永久的价值。
人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万花筒里看成功」一文作者,以系统的方式,归纳出成功的最基本四个要素: 
快乐: 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愉快或是满足
成就: 对自己所得到的成绩超越大部分人感到满意
意义: 感觉自己对所关心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传承: 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取得成就以帮助他人获得成功的一种方法,感觉自己可以对社会产生长期正面之影响。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的快速成长,几乎全球五百大都到中国寻找商机,他们没有时间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才,只好找猎头公司帮忙以高薪向同业挖角,于是一些在外商公司服务的专业经理人,几乎每隔几年就会被猎头公司当成商品到兜售,转个几轮之后,薪资不断垫高,成了人人称羡的打工皇帝,其实这些所谓的打工皇帝们,在转了几台之后,也把自己转到无法回转的境地,因为几乎所有好的公司都已经让他们给转遍了,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在那里? 他们的价值或许可以用身价与外在的礼遇来体现,但这价值是否有泡沫? 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
最近看了”True North”一书,书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所有的职业经理人深思: 你在被晋升成为一位主管之前,你应该先问自己一句话,是什么因素激励你想成为一位主管? 如果你的答案是权力( Power ); 特殊待遇( 车位、座车、司机、专属办公室、专属秘书…);金钱,那么你很有可能被这些外在的因素所吸引,而造成在仕途上脱离正途( Off the track)。追求上述的这些外在表面的待遇与权力并没有错,如果你不是完全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还有更深一层的有公益之目标想要达成。
除了要问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是什么之外,我个人认为你必须对这些来自他人授予之外在表面的符号有正确的认知,才不会陷自己于痛苦的深渊,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当你追求这些外在的符号时候,或许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虚荣,但是它们并未帮你个人增加价值。
一切来自外在的符号: 职衔、车位、秘书、办公室、待遇…。都可能在一夕之间被拿走,留下的只是忿忿不平的你,只有你内心的修练与散发出来的智慧与影响力是他人拿不走的财富,对这些外来的符号,我们应以平常心看待。
李开复突然离开Google; HP前CEO Carly Fiorina 无预警离职; 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及几位阁员因八八水灾救灾不力,一夕之间下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对这些符号没有正确的认知,一般人会很难接受这样突来的改变。
我不是说这些外在的象征没有价值或意义,我认为应该平常心看待,会来的就会去,应该思考当拥有这些外在的符号时候,做更多有利他人的事情,而不是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私利。今天你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不代表你的权利加大,而是责任加大,你应该好好珍惜这个职位,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为公司留下制度与文化,为员工创造学习成长的机会,当你那天必须离开这个岗位时候,留下来的是员工的敬重与怀念,还有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想这是每一位职业经理人应该要有的思维,与各位朋友共勉之。

在论坛中遇到这样的标题,觉得很痛心。
原因不在于 个体,而在于 中国的现状已经不能再让人相信“努力工作”了。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复杂。展开来讲,可以写一本书了。

不过,综合来讲,这件事可以分4个角度来看:
1、第一,你的期望值是不是太高了,我们看到的 常常是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素质;
2、第二,诚实劳动就一定会得到晋升与加薪吗?
3、第三,你的努力工作 的岗位是什么?这一岗位的市场价格是多少?
4、第四,虽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利润的直接贡献怎么样?现在,很多企业知道一些岗位很重要,但是,另一些岗位看起来更直观一些,例如:销售岗位!

下面是讨论题的内容:
当前问题: 我还能相信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前途吗?
时间: 2007…12…30 下午10:55  用户: 冰石 

杨丽是一个特例,并且这样的事只能发生在私企里,我在国企,铁路企业,从上班到现在已经二十余年了,从一名基层养路工到现在还是一名养路工,不过是在技术部门主管工务系统最薄弱的环节--道岔曲线的管理,近两年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一篇获铁道学会一等奖,一篇被07年中国科技年会选用,5篇被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近两年我们单位的所有这个专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论文都是我为他们写的,可我还是一名养路工,拿的薪水只相当于刚上班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一上班就被定为干部),我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干多久才能前进一步。 我还能相信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前途吗?  


如果是在学校,努力学习就会得到表扬等等,看起来也似乎有好的前途——但是,在国家不再包分配之后,上大学这一条路似乎也应和了这一句问题:“努力学习就会有好的前途吗?”

“60分万岁”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我1987年进大学时,也常常听到这一词语。而且,据我的师兄们讲,他们进学校就有了。

千万不要以为“60分万岁”没有市场。现代电脑游戏的品种多样,年轻人可以择一或择几而玩之。上了瘾,就花时间花钱去给自己增加经验值。

其实,从实践上来讲,因为玩电脑游戏这一消费行为,而产生利润的创意的,除了巨人公司的史玉柱之外,目前好像也没有几个好的例证,与中国上亿人的游戏群落来说,通过游戏出售虚拟装备来赚钱的,仍然不是主流的 谋生手段。

当然,乐观地讲,这一类 谋生手段,仍然会有一部分人因此而脱贫;

悲观地讲,绝大多数人还是通过传统、半传统、现代研发类等岗位来谋生。

1、每一个人 对于“努力工作”的定义是不同的,方式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不认为“努力工作=疲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有句词语 叫做“能干加巧干”,努力工作不等于蛮干。

2、每一个人对于 “好的前途”的定义也不相同;

3、依我看,这个帖子的原作者(不知道是不是“冰石”朋友)对于“好的前途”的定义是:职位的晋升与收入的明显提高。 说句实话,铁路系统相当稳定,只要你不出错,不出现严重错误,是没有人会解雇你的。因此,“低风险带来低收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晋升机会、没有收入提高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没有一个人是通过工资发财的!

4、当你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时,你就陷入了 《富爸爸》图书系列中 所讲述的那种 财富陷阱。—— 老老实实打工,认为 这是勤劳致富!这是没有可能的。 因为财富(不,应该说金钱)的特点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高收入总是伴随着高风险。虽然刚上班的本科毕业生 好像工资与你相仿,而且,他们看起来好像也会涨工资,不过,这也是高风险的——他们有可能会离职,去寻找更高的薪酬。——或者留下来,天天安份地工作,接受比今天高不了多少的薪酬。

5、本帖的原作者无非是 想有所作为,但又不如如何创业。他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 有太长的时间接触的是非常冷门、应用不广的技术当中。虽然写了文章、发表了,但是这种文章又能说明什么?全国有那么多中文核心刊物! 

如果让他离开铁路系统,让他创业,他就得白手起家,而且从事的是他所不擅长的。

6、人生之事,不如意十之8 9。

各家有各家的烦恼。没必要将烦恼当作人生规划!这世界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中国人常常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

心态问题。

时代已经改变了,不能再沿用90年代的思维模式了;80年代的思维模式更不可取了。“人比人,气死人”,意思就是告诫世人:不要去进行比较!比较是最不靠谱的。而且,比较的随意性、跨度之大,均不可控,带来的 必然是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下降。

7、如果想有所改变,首先要改的是价值观。第一,赚钱多,是不是自己真的很想赚很多钱?——如果是,那就要放弃很多,悠闲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规律的生活、健康的身体之类(当然不会是全部,但是,风险是存在的,要掌握好平衡,才有可能 全部不会出现这些方面问题)。你考虑好了吗?
第二,赚钱多的人 有不少是嗜钱如命的,你准备好嗜钱如命 了吗?
第三,不舍不得,你有没有舍?是不是足够豪气?
第四,你的自信程度如何?你喜欢与陌生人聊天吗?你能掌控自己吗?你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事态发展方向吗?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准备?
第五,你有没有鼓动他人的技能?让你上台去讲讲,你会不会双腿发抖?没有上过演讲台,就不要瞎猜——只有敢于直面很多人的双目注视,而不胆怯,你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信心”!
第六,你有没有社会资源用于创业?
第七,你有没有客户资源、有没有得到客户认可的(愿意花钱购买的)服务与产品?
第八,其他

    追求成功是每个人的权力,也是每个人活在社会的动力源,但决定成功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职场成功是复变函数。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抑或是当官和做学问,都遵从这一函数的变化规律。

    一、时间。尽管与成功相关的函数变量有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变量就是时间,时间就是成功的正相关函数。我曾讲过多年的一堂课就是《人生成功200天》,人一生正常用于工作的净有效时间就是200天,这是在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