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人物百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秦人物百态-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有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连亲戚兄弟也不顾,好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不曾施厚恩,积大德。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却由于忧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比他大的,可是竟然把他驱逐了;秦王两个弟弟没有罪过,却一再被削夺封地。这是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对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臣特别感到迷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君臣没有来向您奏闻此理就是不忠。
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辅佐一个幼弱的君主,国内有大乱,外边要与秦魏的强兵交战,大王以为它还会不亡吗?韩国灭亡后,秦国将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与大梁相邻,大王以为能安宁吗?大王想得到原来的土地,就要依靠和强秦的亲近,大王以为这会有利吗?
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越大山跨黄河,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强大的赵国,这是重复阏与那一仗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这样的。如果取道河内,背向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与赵军决战于邯郸郊外,这就会遇到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又不敢这样做。进攻楚国,要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阨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的地方太难,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进攻卫国和齐国了。
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去魏国就没有可进攻的了。秦国本来已占有怀邑、茅邑、邢丘,如在垝津筑城逼近河内,河内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险;秦国据有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大王的使臣去秦已成过失,而又在秦国毁谤安陵氏,秦国早就想诛灭它了。秦国的叶阳、昆阳与魏国的舞阳相邻,听任使臣毁谤安陵氏,听任安陵氏被灭亡,秦军就会绕过舞阳北边,从东边逼近许国故地,这样南方一定危急,这对魏国无害吗?
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不担心秦国不爱南方那就错了。从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有黄河及高山阻挡,有周与韩把它隔开。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国都接着被围。秦军又长驱到大梁以北,东边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打到平监。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几十个,名都几百个。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祸患就已经如此了。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没有周和韩间隔它,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祸必定由此开始的。
从前,合纵汉有成功,是由于楚、魏互相猜疑,而韩国又不可能参加盟约。如今韩国遭受战祸已有三年,秦国使它屈从同它媾和,韩国知道要亡了可是不肯听从,反而送人质到赵国,表示愿做天下诸侯的先锋与秦国死战。楚国、赵国必定集结军队,他们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除非把天下各诸侯国完全灭亡,使海内之民都臣服于秦国,它是绝不会罢休的。因此臣愿意用合纵的主张报效大王,大王应尽快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全韩国,然后再索取个地,韩国一定会送还。这样做军民不受劳苦就可得回旧地,其功效要超过与秦国一起去进攻韩国,而且没有与强秦为邻的祸害。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而有利于天下,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良机。开通共城、宁邑到韩国上党的道路,让这条路经过安成,进出的商贾都要纳税,这就等于魏国又把韩国的上党做为抵押。如果有了这些税收就足能使国家富足。韩国必定要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崇魏国、尊崇魏国、惧怕魏国,韩国一定不敢反叛魏国,这样,韩国就成为魏国的郡县了。魏国得到韩国作为郡县,卫、大梁、河外必然能安定。如果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安陵必定危险,楚国、赵国大败之后,卫国、齐国就很害怕,天下诸侯都向西奔赴秦国去朝拜称臣的日子没多久了。
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围困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夺得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赵国得到保全,无忌也因此留在赵国。二十六年,秦昭王去世。
安釐王三十年,无忌返回魏国,率领五国军队进攻秦国,在河外打败秦军,赶跑了秦将蒙骜。那时魏国太子增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发怒,要囚禁魏太子增。有人替太子增对秦王说:“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过:‘请用魏军快速攻秦,秦王一怒,必定要囚禁太子增。这又会使魏王发怒,再攻打秦国,秦国必定要伤害太子增。’现在大王要囚禁太子增,这是公孙喜的计谋得逞了。所以不如厚待太子增而与魏国交好,让齐国、韩国去猜疑魏国。”秦王这才取消了囚禁太子增的打算。
安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开始即位。
安釐王三十四年,安釐王去世,太子增即位,这就是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去世。
景湣王元年(公元前242年),秦军攻下魏国二十座城,设置为秦国的东郡。二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朝歌。卫国迁到野王。三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汲邑。五年,秦军攻下魏国的垣地、蒲阳、衍邑。十五年,景湣王去世,他的儿子魏王假即位。
魏王假元年(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被秦王发觉了。
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俘虏了魏王假,终于灭了魏国,设置为郡县。
三家分晋中的韩、赵、魏三家其实是晋文公时期的颇有权势的贵族组成的。在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魏国经过晋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窃符救赵等一些列传奇事件,最终走到了灭亡的边缘,最后魏国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第二十四章 战国七雄简史(四)燕国
    一样是小国,却很能打仗,一样人才匮乏,却出了很多著名的恐怖分子。孟子有言:“治大国譬如煎小鲜。”孙子兵法有云:“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可是燕国却没完没了的折腾,最后越走越极端,开始奉行恐怖主义。有人说那是燕太子丹的意思,不是燕王喜的意愿,我说这叫糊弄人,打个比方,要是没有宋高宗支持,我还真是不相信秦桧敢动岳大元帅。燕国最终没有逃脱厄运,走进了灭亡的深渊。
其实在起初,燕国也是有些能人的,首先召公姡Ш椭芡踝逋眨占АV芪渫趺鸬羯替跻院螅颜俟庠诒毖唷
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陕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陕地以东,由周公主管。当时成王还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执掌国家大权,俨然同天子一样。召公怀疑周公的作为,周公就写了《君姡А芬晃慕斜戆住U俟匀欢灾芄懿宦V芄谑浅蒲镆笊淌钡挠泄厥肥邓担骸吧烫朗庇幸烈Φ赂型松咸欤辉谔焓保陀邢褚邻臁⒊检枘茄娜耍Φ赂型松系郏⒂形紫讨卫沓辉谧嬉沂保陀邢裎紫湍茄娜耍辉谖涠∈保陀邢窀拾隳茄娜耍赫庑┐蟪级加懈ㄗ艟踔鞒质┱墓σ担蟪玫搅酥卫砗桶捕ā!闭俟苏夥埃獠鸥咝似鹄础
召公治理西部一带,很受广大民众的拥戴。召公到乡村城镇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树,他就在树下判断官司,处理政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没有失业的。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着那棵棠梨树,不舍得砍伐,并且歌咏着它,作了名为《甘常》的诗篇。
从召公以后,经过九代传到惠侯。燕惠侯在位正值周厉王逃跑到彘,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时候。
惠侯去世,他儿子釐侯即位。这一年,周宣王刚刚即位。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806年),郑桓公方始被封于郑。三十六年(公元前791年),釐侯去世,他儿子顷侯即位。
顷侯二十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男女作风混乱,被犬戎所杀。秦国这时开始被列为诸侯。
二十四年(公元前767年),顷侯去世,他儿子哀侯即位。哀侯二年(公元前765年)去世,他儿子郑侯即位。郑侯三十六年(公元前729年)去世,他儿子缪侯即位。
缪侯七年(公元前722年),正是鲁隐公元年。缪侯十八年(公元前711年)去世,他儿子宣侯即位。宣侯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去世,他儿子桓侯即位。桓侯七年(公元前691年)去世,他儿子庄公即位。
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十六年(公元前675年),庄公和宋国、卫国一起攻打周惠王,惠王逃奔到温,他们拥立惠王的弟弟颓做周王。十七年(公元前674年),郑国拘捕了燕仲父,并把惠王接回到京城。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去救援燕国,于是率兵北上讨伐山戎,然后回国。燕庄公欢送齐桓公出了国境,齐桓公就把燕庄公所到的地方割让给了燕国,让燕庄公和诸侯一道向天子进贡,像周成王时的燕召公那样尽职;又让燕庄公重新修明燕召公时候实行的法度。三十三年(公元前658年),庄公去世,他儿子襄公即位。
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集诸侯在践上盟会,并成为各国的盟主。三十一年(公元前267年),秦国军队在殽山被晋军打败。三十七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四十年(公元前618年),襄公去世,桓公即位。
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02年)去世,宣公即位。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87年)去世,昭公即位。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74年)去世,武公即位。这一年,晋国诛灭了三郤大夫。
武公十九年(公元前555年)去世,文公即位。文公六年(公元前549年)去世,懿公即位。懿公元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庄公。四年(公元前545年)懿公去世,他儿子惠公即位。
惠公元年(公元前544年),齐国高止逃亡,前来投奔燕国。六年(公元前539年),惠公有许多宠爱的小臣,他打算废黜大夫们任用宠臣宋,大夫们一起诛杀了宠臣宋。惠公害怕了,逃奔到齐国。他到齐国的第四年,齐国派高偃去到晋国,请求联合讨伐燕国,送燕惠公回国为君。晋平公答应了,和齐国一起讨伐燕国,把燕惠公送回了燕国。惠公刚到燕国就死去了。燕国人拥立了悼公。
悼公七年(公元前529年)去世,共公即位。共公五年(公元前524年)去世,平公即位。这时候晋国的君权衰弱了,范、中行、智、赵、韩、魏等六个家族的力量开始强大起来。平公十八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进入郢都。十九年(公元前505年),平公去世,简公即位。简公十二年(公元前493年)去世,献公即位。晋国赵鞅把范氏、中行氏围困在朝歌。献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齐国田常杀死了他的国君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公元前465年),献公去世,孝公即位。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灭掉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封地,这三家逐渐强大起来。
十五年(公元前450年),孝公去世,成公即位。成公十六年(公元前434年)去世,湣公即位。湣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03年)去世,釐公即位。这一年,韩、赵、魏三国被列为诸侯。
釐公三十年(公元前373年),燕国在林营征伐并打败了齐国。釐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十一年(公元前362年)去世,文公即位。这一年,秦献公去世,秦国更加强大了。
文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齐威王去世。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苏秦初次来燕国拜见,对文公进行游说。文公赠给他车辆、马匹、黄金和绢帛,让他到赵国去,赵肃侯重用了他。苏秦于是与六国结成抗秦联盟,他成了联盟的领导者。这时候,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做妻子。
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文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易王。
易王刚刚即位,齐宣王就趁着给文公办丧事的机会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苏秦到齐国游说,说服齐王把十座城池又归还了燕国。十年(公元前323年),燕国国君才正式称王。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通奸,害怕被杀掉,于是就游说易王派他出使齐国去搞反间,借以扰乱齐国。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去世,他儿子燕王哙即位。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做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
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贵起来。有人对燕王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启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同党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接着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正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执政啊。”燕王于是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
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齐国众将对齐湣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奔赴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齐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主持正义,将要废私立公,整顿君臣的伦理,明确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被陈尸示众。这样,国内造成了几个月的祸乱。死去了好几万人,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