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人物百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秦人物百态-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晕⒂械慵俚囊馑迹锹砩嫌形涫可侠窗涯慵凶。且院蟮南肪脱莶怀闪恕
这段描写很是传神,太史公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番‘相如因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曰:“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与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十五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今臣与璧共碎于柱矣!”多么豪迈,多么慷慨,太史公的这一段描写把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刻画的淋漓尽致。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历程:首先,蔺相如声称璧有瑕疵,这其实是耍了一个小聪明。但是如果你直说生要,打死秦昭王也不会再把和氏璧给你了。这就是说一定要掌握主动。现在你买商品房,人家还没给你房产证,你就急着打款了,万一有什么纠纷,你后悔可就来不及了。你只能编一些取款需要你本人签字之类的谎话,把打了的钱再套回来再说。其次,蔺相如拿着和氏璧站在柱子前玩命,这无异于耍痞子腔,但是在有些重大场合还是很适用的。而且越是高档场所,越是有用,但一定要注意保安,还要看看有没有警犬,不然你的下场会很惨。再次,蔺相如声称什么赵王连夜召开会议了,什么斋戒五日了,等等无非是为自己找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好把不是推给秦王,洗刷自己。也有借此壮壮胆气的意思,毕竟这是在秦庭,大庭广众之下,要是无理取闹,早就被侍卫拉出去喂狗了。
三套活儿下来,秦昭王马上软了,倒不是怕蔺相如死了,关键是这块宝贝不能碎呀。于是秦昭王赶紧说好听的,立刻找来相关人员研究给赵国城池。其实这一切都是幌子,任谁也不能咽下被人威胁的恶气,不过是还没得到和氏璧,暂且缓和一下罢了。蔺相如当然清楚这一情况,于是趁在宾馆休息的时候,让他的手下穿上贫民的衣服,怀揣和氏璧偷偷逃回赵国。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他自己不跑回去呢?这里大概有两点原因:1、他自己的目标太大,不一定可以顺利脱险。你想呀,威胁过最高领导人的人,谁还记不住你长什么样子呀!2、那就是不能跑。一跑就栽了,耍愣的就得耍到底,你一跑,马上泄气,秦国紧跟着就能以这件事为借口攻打赵国。
第二天见到秦王,蔺相如要求秦王斋戒五天,然后用厚重的礼仪接见,否则不肯归还和氏璧。秦王为得和氏璧,不得已也照做了。这招叫做拖,我们不妨学一学,当没有好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妨先拖一下,也许就有了转机。果然,五天一过,蔺相如又有词了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从来没有讲过信义,如今秦强而赵弱,倘若现在归还和氏璧,恐怕被秦国欺骗。如果秦国真想拿十五城作为交换条件的话,那么就先给城池,和氏璧马上就到,如果大王认为我欺骗大王,那么可以治我的罪,可以把我用开水煮了。”这段话叫反客为主,您想,堂堂秦王,哪里能跟一个给阴阳人打杂的下人一般见识呀,况且自始至终,秦王根本没拿蔺相如当回事,他在乎的只是那块和氏璧而已。于是,为了显示秦王的大度,他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现在有个成语叫“完璧归赵”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但是秦国并没有得到和氏璧呀,所以始终不甘心,于是又想了个招儿,约会赵惠文王在西河渑池相会。赵王惧怕秦国,本来打算不去,但是蔺相如认为不去,就表示赵国懦弱,打肿脸也得充胖子呀,说什么也得去,而且他跟着。于是,赵惠文王和蔺相如就跑到渑池和秦昭王约会去了。另外,派遣廉颇领着一大队小弟在外面看场子,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好救济一下。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喝的酩酊大醉,借着酒劲,秦王让赵王鼓瑟助兴,赵王哪里敢不从呀,于是就吹了一段。还真不赖,虽然没到音乐家的水平,但是作为君王有这水准就不善了。但是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奏乐那是宫廷乐师也就是下人们干的勾当,他一介国君何等尊贵,如何能干这等事情,于是蔺相如不干了,他得为主人找回脸来。中国古代有‘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说法,如果自己的主人受到了侮辱,那么仆人就该死了。所以蔺相如必须把这个耻辱找回来,他的恐怖行为开始了。
蔺相如要求秦王击缻助兴,秦王当然不干了,蔺相如跪倒在地,膝行于前再次请求,这叫什么,这叫先把脸给你足了,你要是再不识抬举,那哼哼,哥们可就不客气了。果然,秦王还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蔺相如把眼睛一瞪道:“秦王,你我就在五步之内,我脖子上流血,可以溅到您的身上了。”意思是要是玩命,你可要倒霉了,如此近的距离你现找人都来不及。这个举动太突然,也太大胆,只有这个超级恐怖分子才想的出来,也只有他才敢玩的出来。太史公的原话是‘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怎么样,猛吧。秦王的侍卫们本想一拥而上,但是蔺相如毫不畏惧,大声呵斥他们,侍卫们看蔺相如果然是不要命了,他们也就软了。于是秦王不得已,随手击打了一下缻,蔺相如令史官记录‘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缻。’
这下秦国的臣子们不干了,于是要求赵王用十五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马上回击,要求用秦国的都城咸阳为赵王贺礼,两边剑拔弩张,酒宴完毕,蔺相如始终不落下风。秦王又考虑到廉颇还有一帮小弟在外面看场子,也就犹豫没有动手,两边不欢而散。
办完这件事情,回到赵国,以蔺相如的功劳最大,被封为上卿,就是很大的官职了。位列廉颇之右,意思是比廉颇的官职大了。古人以右为大。这下子廉颇可不干了,他认为自己身为赵国大将,有出生入死,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不过靠了两片嘴皮子,居然也能封为上卿,况且他小蔺的出身不太好,原来是给阴阳人打杂的,这就更是不应该了,于是放出话来若见到蔺相如‘必辱之’。在中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话就跟一阵风一样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了,于是蔺相如闭门不出,成天装病。所以,你们单位要是有哪个领导请了病假,千万别信他,这里头准有猫腻。
一次,蔺相如的马车在路上,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过来,他是掉头就跑,回家躲难。蔺相如手下人看不惯了,说道:“我们不远万里来跟随您,是因为您的高义,如今您惧怕廉颇惧怕成这个样子,实在是很让人失望呀。”诸位读者看见了吧,这就叫挑事儿,中国人往往爱干这个行当,挑拨是非,幸灾乐祸,好像哪里都少不了他,唯恐天下不乱。可是蔺相如说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手下人都说秦王厉害,蔺相如又道:“秦王之威势我尚且不惧,难道能害怕廉颇吗?秦国不敢进犯我们赵国,是因为我和廉颇一文一武在朝为官,我们两人相斗,如同两个老虎相争,必然便宜秦国了。我是先考虑国家的利益,然后才是个人的利益呀。”太史公的描叙是‘吾之所以为此者,乃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也许要反驳我,这也是好话呀,为什么这次传的快了?其实这还是有些人想看笑话,只不过蔺相如比较聪明,笑话看不成了于是调转枪头,该看廉颇的笑话了。果然,笑话让他们看到了,廉颇听说后,脱成了光膀子,拿荆条捆绑住自己,亲自到蔺相如家里请罪。现在有个成语‘负荆请罪’,京剧里面有一出戏叫‘将相和’都是说的这个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差不多了,看看蔺相如从事恐怖活动的历程,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意思就是智勇双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大义,君主安危,置自身于险地而不顾,大智大勇,完璧归赵,逼秦王击缻,与廉颇将相和,无一不显示出他的过人胆识以及博大胸怀。
太史公认为:对死亡有明确认识的人必定是勇敢的人,这并不是说去死很难,而是说怎样对待死这件事情很难。所谓‘知死者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恐怖主义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哦。现在颁布了劳动法,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正当途径维权了,不过你要是嫌诉讼费太高或者流程太复杂的话,你大可以学蔺相如,玩一把恐怖主义,拿半拉砖头往老板办公桌上一放,我保证两个月工资肯定开给你,不过代价是以后你又得换老板了。
第四章 超龄干部 廉颇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个年轻化的社会,干个啥事情都得讲个年龄段。考研的年龄段是40岁,竞选国家主席的年龄段是45岁,退休的年龄段男的是60,女的是50。(当然包括内退)一些特殊的部门,上限也不能超过70岁。可是在战国年间,就有这么一位浑然不拿自己年龄当回事的老头子,廉颇。
廉颇这厮是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就成为赵国的杰出将领,尤其是对付山东人,也就是当时的齐国人很是有一套。曾经攻取了齐国的城池阳晋,被封为上卿,凭借勇敢在诸侯中闻名。要知道那时候齐国,楚国,秦国这都是大国,很强大的,以廉颇所在赵国的渺小居然敢老虎嘴里拔牙,已经是非常不易了。史记描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为赵将,伐齐,大破之,以勇气闻于诸侯。’可见这家伙打仗是很有一套的,但是思想上未免有点钻牛角尖,上一章我们已经讲过将相和的故事了,不过这家伙也算是知错能改,正所谓善莫大焉嘛。
话说将相和事件同一年,廉颇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蔺相如差劲,率领兵丁再次攻打齐国,干掉了一支军队。过了两年,廉颇这个家伙得寸进尺,得了甜头又来了,照方抓药,再次攻打齐国,这次占领了齐国的城池几邑。可是你也不能老是欺负齐国呀,总得显示你还有其他价值,不然的话,只怕要被转会了。于是以后三年,廉颇专门捡软柿子捏,攻打邻国魏国,魏国也是小国,于是廉颇攻占了防陵,安阳。
此哥们可谓是风光一时,但是好景不长,若干年后,赵惠文王死了,他的继承者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战,这次战役意义重大,赵国任用了老将廉颇,想凭借他以往的战功,镇住秦国人,其实也实在没什么别人可以派遣了。别看廉颇搞搞齐国风光无限,欺负欺负魏国游刃有余,但是要和秦国过招,他还是差很多。一路让秦国打的闭门不出,只知道坚守,这也好,这就是姜是老的辣,何必跟年轻人一样逞匹夫之勇,要知道这可是随军作战,关系一国的安危,弄不好就可以死很多人的,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抢着出战。一时间秦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着急的肯定是秦国,套用孙子兵法的话‘攻城拔寨,日费千金,国耗过巨,是以兵贵胜不贵久。’所以总耗在长平可不是什么长法子,于是秦国就派间谍散布谣言,说廉颇拥兵自重,年龄太大,胆小如鼠,不会用兵。这孝成王也是年轻人,经不起念道,想想廉颇也确实是岁数大了,再者说老是坚守不出,也太损赵国的威风,于是就把廉颇换了下来,用现在时髦点的名词叫做下岗。
年轻人跟年轻人大都说得来,所以孝成王重用了赵国另外一个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个小子有点邪性,居然夸下海口说能击退秦军,大概孝成王也是急于出点成绩,结果让赵括走马上任。这个故事我们留到下一章讲。最终是赵括被秦军杀得大败,还活活被坑杀了20万的生力军。你看,你看,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小毛孩子考考试,做做题目,高谈阔论还可以,真要是来点真格的,还不如一个频临退休的老家伙呢,起码说来社会经验丰富,坚守怎么啦,总不至于这样全军覆没吧。所以现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嘴上说的一套头头是道,真干起来百嘛不是,对面小文印店就有卖打印纸的,很便宜,15元一包,又是单位的老关系,欠个钱什么的没问题。可是这事你别找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干,他准保打个的,跑到电脑城去买,回来还要找你报销,然后一脸立了多大功劳的样子,下午找个借口就开溜了。能怨你们找不到工作吗?实在不能,相信没哪个老板愿意用这样的员工。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说赵国,刚被坑杀了20万年轻人,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时候全中国才多少人呀,一下子20万没了,而且都是青壮年当兵的,这下子战斗力大减。于是,燕国看到了这点,有个叫贾腹的狗头军师给燕王出了个注意,撺掇燕王攻击赵国,用狗头军师的话说是‘长平之战赵国死了过45万的官兵,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呢,能有多少战斗力。’结果燕王被说动了,照办了。这下子赵孝成王没法子,只能又搬出老将军廉颇,这已经是长平之战七年以后的事情了。但是燕王也是个糊涂蛋,现在是什么形势,是秦国独强而他国皆弱,你跟赵国唇齿相依,不好好跟邻国搞好外交,没事干专门胳膊肘向外拐,掉炮往里轰,这算哪门子道理呀!果然,别看廉颇打不过秦国,干燕国还是满有把握的,在燕国郊区大败燕军,杀了狗头军师贾腹,连燕国的都城都包围了。燕王没办法,答应割让五座城池解围。你看看,狐狸没抓着,惹了一身骚。
作战完毕,回到赵国,赵孝成王将尉文邑封给廉颇,增号‘信平君’,兼代理国相。好,这回厉害了,简直是文武双全,不过也可以看出赵国真的没人了,都换了两任一把手了,居然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一个近退休干部,实在是说不过去。长平之战,廉颇被解职,门客们纷纷离他而去,这次他大败燕国,光荣回国,宾客们有跑了回来投靠他。廉颇到底是武人出身,没那么多花花肠子,恨透了这些墙头草的人,就说:“宾客们呀,可以退去了。”宾客劝说他:“您怎么还不明白呀,现在是什么世道,人跟人之间交往,就如同市场上交换一样,您有钱有势就跟随您,没权没势就离开您,这是多么自然的道理呀!所谓‘夫天下以世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故理也,何怨哉?’多么明白的话呀,现在市场经济更是如此,你没钱没权,再好的哥们也要各奔高枝,你就没必要阻挡人家前程了。廉颇听完以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听从了门客们的意见,又收留了他们。六年之后,孝成王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也占领了它,这也是廉颇作为赵国将领,最后一次露脸了。
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岁月总是不饶人,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但是谁又能逃得过时间的制裁呢?赵孝成王也死了,他的儿子悼襄王继位,这已经是廉颇服侍的第三个顶头上司了。大概悼襄王也是看廉颇实在是超龄了,于是派乐乘去代替廉颇,廉颇大怒,居然领兵攻打乐乘,乐乘这哥们扭头就跑了。这下子闯了大祸,廉颇不得已投靠了魏国,在魏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并不受到魏王重用。这也难怪,你今天打人家一个城池,明天杀人家一队士兵,谁能跟你和好如初呀,就算魏王想礼贤下士,也总得对死难者家属有个交待吧。所以廉颇一直郁郁寡欢。
这时候赵国多次被秦国围困,于是又想起了老干部廉颇,廉颇也想回到赵国,正应了那句话‘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想那廉颇已经在外流浪很多年,又怎能熬过这孤灯夜晚,独自一人歌唱‘星星点灯’呢。于是廉颇故意在赵国派来的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这老头子真猛,也不怕得急性胃溃疡。然后又骑上战马,特地跑了十几个来回,以证明他还不老,还可以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