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第
版,第
页。
第 28 页
到底有多长,列宁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从他的讲话和各类文稿中
所表达的意思看,这个“长期”大约是一二十年。例如,列宁一直
寄希望于世界革命的到来,而他的“退却”往往和世界革命还没有
出现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前提下,列宁说
“:只要在
年内和农民保持正常的关系,就能保证全世界范围内的胜
利。
”布哈林后来在解释这一点时是正确地理解了列宁的思想
的“:我们关于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种改
变决不意味着背离无产阶级的政策;相反地,它说明考虑了巨大的
革命经验。我们在新经济政策中第一次找到了小生产者的私人利
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事业之间的正确的结合。新经济政策不
是对无产阶级路线的背叛,而是惟一正确的无产阶级政策。”
无
论如何,列宁都把新经济政策看做俄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
年写给全俄苏维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讲话提纲中,列宁在回
答“怎样走向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时明确强调
“:只有通过新经济
政策。”
但是,有退却,就必然有进攻。什么时候进攻,怎样进攻,仍然
是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尽管新经济政策越来越被看做是一项长
期的政策,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但它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总
有一天,它还是要被丢掉。关于什么时候丢掉的问题,列宁留给了
后来人。
没有完成的转变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设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布哈林文选》上册,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年
版,第
页。
第 29 页
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向贴近实际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认为实行
新经济政策就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党完全摆脱了比较左的理想主义
观念,则为时过早。应该看到,即使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列宁和
布尔什维克党也仍然有一个继续和实际结合的问题,仍然经历了
一个发展过程。准确理解列宁的思想,可以看到,列宁并不是在认
识上完成了从坚持计划经济到把商品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的手段的转变之后,才提出新经济政策的。相反,在列宁的政治词
典中,商品、货币、市场这些东西,仍然和资本主义有着天然的联
系,甚至和资本主义是一个东西。所以,他实施新经济政策,最初
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允许商品和货币存在、允许买卖自由上,而是放
在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交换
”上。列宁思想深层的想法是:如
果这个交换能够把商品、货币排除在外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了。例
如,列宁一开始就强调,年春实行的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
有说出来,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
换过渡,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迈步”。这种商品交换“设想,在
全国范围内,或多或少要按照社会主义方式用工业品换取农产
品”。具体说,就是“农民可以把皮子交给皮革工厂,换回半成
品,或者交出亚麻,换回一定数量的布匹
”。时任农业人民委员的
米柳亭把这种方法非常准确地称作“实物商品交换”。
很显然,列宁这里所说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产品交换”。
这种交换与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买卖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种买
卖,不是自由贸易。因为布尔什维克党仍然十分坚定地相信,自由
贸易会导致资本主义。列宁在俄共十大上明确强调:“流转自由
就是贸易自由,而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我们所有的
人,哪怕是只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起码常识的,都知道这种流转和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第 30 页
。
贸易自由不可避免地要。。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
怎样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重新恢复”?列宁为此绞尽脑汁。
他的逻辑是:实行粮食税,就意味着农民手中有余粮,而有余粮就
意味着将会出现粮食交易、贸易自由,出现商品货币关系资本
主义的可能。因此,解决的办法应当是:一方面,国家通过税收的
形式获得农民手中的一部分粮食;另一方面,国家还能控制农民手
中剩下的余粮。这个办法,就是产品交换“。不是余粮收集制,也
不是粮食税,而是用大工业(‘社会化’工业)的产品来交换农民的
产品,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社会主义的基础。”就是在这
个意义上,列宁后来把新经济政策同“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
换”明确区分开来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
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
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又是从带
有小农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
的一种形式
。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列宁在最初考虑新经济政策
时是主张“商品交换(”即产品交换)而反对市场、反对贸易自由
的。因此,有人把列宁主张新经济政策理解为他已经看到了实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能性,这是不确切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
多。不过很显然,这种排除了自由贸易的“商品交换
”不大可能在
实践中收到效果。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当年春天,农民的播种面
积几乎没有扩大。到
年秋天,出现了粮食危机。面对危机,
列宁坦率地承认,商品交换(即产品交换)失败了“。所谓失败,是
说它变成了商品买卖。如果我们不想把脑袋藏在翅膀下面,如果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②《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页。
③《列宁全集》第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第 31 页
我们不想硬着头皮不看自己的失败,如果我们不怕正视危险,我们
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
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①
“商品交换”产品交换设想的失败,使列宁认识到还
“退却
”得不够,还应退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应当允许
农民有买卖的自由。之所以允许这种自由,是因为“当我们还没
有把他们改造过来的时候。。就应当保证他们有经营的自由”
。
列宁是这样概括自己发展了的认识的:年开春以来,我们提
出(还不是‘已经提出’,只是刚刚‘提出’,并且还没有充分意识到
这一点)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
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
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
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
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在这个基础上,年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发生
了相当大的变化。在十一大报告上,他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
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
济(建设得很不好,很不熟练,但毕竟已在完全新的社会主义经
济,即新的生产和新的分配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同千百万农民赖
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
”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的途径和手
段,不是最早的余粮收集制,也不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初期设想的产
品交换,而是在允许存在私人买卖条件下把私人利益和国家对这
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作社。这是列宁得出的新的结论。
就是在这个认识前提下,列宁说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第 32 页
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在这里可以看到列宁认识的两面:
一方面,列宁已经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项临时的政策,而是共产
党把农民吸收进来搞社会主义的一条惟一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
列宁也仍然认为农民经济只是通过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联姻,
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身。
列宁在这一阶段所表达的思想变化非常值得研究。可以肯定
地说,列宁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与其说是有了结论,不
如说是他的结论在不断改变、深化。能看到列宁思想的这种发展,
是十分重要的。至于在列宁去世前他的思想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
度,学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研究者认为,尽管新经济政策如同
列宁在
年理解的那样,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本质的区
别,但在主要的和基本的方面,即在原则解决市场同国家的关系问
题方面它们是一致的,两种政治方针都没有超出“国家社会主义”
的思想。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列宁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全力以赴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其余大多数时间在巩固政
权和国内战争的环境下度过),这对于任何一个天才和伟人,对于
回答什么是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样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都太短太短了。
尽管后来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对新经济政策
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全党的认识水平很不一致。许多已经被
列宁深刻认识到的东西,在当时并没有为全党的大多数所认识。
布哈林是少数比较正确地理解列宁思想的党的领袖之一。布哈林
后来甚至认识到新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年布
哈林在共产国际六大的报告中指出
“:依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
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经济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第 33 页
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哲学家波格丹诺夫也讲道: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时期,市场是组织经济的因素。而现代
形式的市场,也将是过渡时期实行国家调整的基本手段。”但是,
党内大多数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相当部分的党员和干部仍然把新
经济政策看成是“退却
”,把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特征,急
不可待地要转入进攻。这是后来苏联发展方向发生逆转的重要因
素。斯大林成了这些人的突出代表。
表面看来,列宁和这些人之间只是认识程度的深浅有区别。
但是实际上,这后面隐藏着方法论的根本不同。列宁的观点和看
法之所以经常不断地变化,是因为实践在不断变化,是因为他始终
在寻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国情的有机结合。而这些
人之所以跟不上列宁思想的变化,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头脑中已有
的理论来审视实践,评判实践,宁肯冒理论无法实现的险,也不愿
根据变化的实践修正理论。俄国党的历史上,这种“左”的观念是
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
“左”的思想对这个党具有强大的影响。在确立新经济政策
的过程中,列宁同党内的“左”的思想的斗争是这时期活动的一条
主线,正是通过这一斗争,才使布尔什维克党逐渐走到了更加符合
实际的道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左”的土壤并没有被铲除。列宁
在他生命最后阶段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没有在党的政治路线中
体现出来。党的政治路线和党内大多数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新经
济政策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一待时机成熟,就应该立即停止这种
退却,重新开始消灭商品货币的进程。列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如此。
①《布哈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34 页
第二章
在国家权力的阴影下
在确立了党的目标和任务之后,可以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来促
进这个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这是执政党和地下党的最大区别。
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地看到并充分地利用了这种转变带来的巨大能
量。然而,正确地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就要对国家权力的本质和
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布尔什维克党的问题恰
恰出在这个方面。党对国家的特质认识不够,过分强调阶级和政
党对于国家运作的主观任意性,低估国家权力异化的可能性,没有
看清官僚主义等现象与集权体制的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党
政关系的处理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党越来越为权力的
阴影所笼罩。这个结果,不能不影响到后来。
领导,还是代替?
对于国家的认识,列宁早些时候是比较清晰的。在《国家与
革命》中,列宁关于未来国家的描述,忠实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
对巴黎公社进行总结之后概括出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在革命胜
利后,要建立“人民管理制”、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制。为了“防
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必须“使所有的人
第 35 页
。十月
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曾设想将这样一套思路付诸实施。在俄共七
大上他指出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
管理国家。。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
”
不过,列宁很快发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俄国,这种
设想并不现实。和任何类型的国家机器一样,无产阶级的国家机
器也是一套复杂、精巧的体制和机制。它不是像列宁原先设想的
那样绝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
填表、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
能够行使这些职能。所以,掌权的工人阶级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
权力,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无法做到的。在
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
年俄共八大
上,列宁以他特有的坦率承认
“,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
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
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
。
这就是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国家机器仍将保持
“政治国家
”的特性。既然如此,那么,国家机器成为超越社会之
上的力量的可能性就仍然会存在。实践已经表明,国家权力机构
的运作具有惊人的不受控制的力量。对它是否控制得住,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体制的形式。这使得国家体制形式变得非常重要。人
民群众直接掌权已经不可能,但至少应当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体
现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的控制。探索和打造这种体制和机制,是
掌了权的共产党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低估了国家体制
形式的独立特性。等到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真正成了国家领袖
①《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年
版,第
页。
②《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年
版,第页。
《列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