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致沿着官僚主义的例行公事和营私舞弊的道路蜕化。解决的方
法就是把党的机关建设成为另一个凌驾于国家机关之上的官僚机
构。
”这种概括大体上是正确的。例如,列宁把从工人阶级中补
充新的、富有生机的干部,看做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根本力量。他多
次讲到,要通过从下面选拔工人,来消除官僚主义。
毋庸说,这在认识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党的机关的权力越
加强,它的官僚主义就表现得越严重。可以说,加紧向国家机关输
送没有行政工作经验的工人的结果,与其说是减弱了官僚主义的
影响,倒不如说是助长了官僚主义现象。因为,如果说,最初苏维
[德]鲁道夫
巴罗:《抉择对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44 页
埃国家中的官僚主义主要反映在从旧国家机器中留用的行政办事
人员身上,那么现在,官僚主义有了更富生命力的载体。这等于是
在为官僚机构打强心针、输送新鲜血液。所以,强化党的机关权力
的尝试后来也陷入了两难处境。但列宁未能因此而改变思路。他
进而把工农干部中也出现官僚主义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共产党员缺
少文化。“俄国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的经济力量完全足以保证向共
产主义过渡。究竟缺少什么呢?缺什么是很清楚的:做管理工作
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如果拿莫斯科
名负责的共产党
员和一堆官僚主义的庞然大物来说,是谁领导谁呢?说共产党员
在领导这堆庞然大物,我很怀疑这种说法。说句实话,不是他们在
领导,而是他们被领导。
,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新进入
机关的党员没有文化、不懂管理,又要对几乎所有问题进行决策,
必然要犯瞎指挥、滥用权力的毛病。但是,这远不是问题的根本。
由于对国家的认识有误,布尔什维克还往往把出现的矛盾看
成是实行党的领导与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不愿服从党的领导之间的
矛盾。所以,越是出现官僚化,就越要强化党对国家机关事务的干
预。这就走到歧路上去了。因为,就当时政权运作中出现的种种
矛盾和冲突而言,其性质是很复杂的。有些矛盾的确是由于留用
的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意对抗党的领导(就像通常阶级分析方
法所必然得出的结论那样),还有一些则是由于强行实施不符合
国家机关运作规律的党的指示或外行领导内行引发的。对于这种
矛盾,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党组织按照国家机关自身运作的要求去
进行领导,而不是取代国家机关继续进行违背规律的行政。在这
个问题上,英国学者夏皮罗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他说,布尔什维克
确实从帝国政权那里接管了大量文官制度人员,对旧制度的改变
仅仅限于在它上面加了薄薄的一层权力极大又不承担责任的共产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年
版,第页。
第 45 页
党员而已。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状况还不如旧制度,因为在
旧制度中,某些法律秩序和对执行机构的制约因素已经开始生根,
而共产党员却破坏了刚出现的这种法律秩序的一切痕迹
。有的
布尔什维克领袖并不理解这一点。例如,当克拉辛提出党应当把
“恺撒的东西交给恺撒(
”意指政府的工作应交给政府去做)时,季
诺维也夫则争辩道:我们无须为党对整个国家机器的专政感到羞
愧,也无须加以隐瞒,越是早一天能做到这一点,就越好
。
对权力机构本身产生官僚主义的问题,列宁在他生命的最后
时刻有了较深的认识。他意识到,新的国家机构不过是和旧制度
下的机构一样的官僚机构,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一下,这个机构
是整个地从旧时代接受过来的。国家机器有自己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运作规律。列宁似乎捕捉到这方面的某些因素。例如他感
到“,国家掌握在我们手中,但是这一年。。它没有按照我们的意
志行动。。就像一辆不听使唤的汽车,似乎有人坐在里面驾驶,可
是汽车不是开往要它去的地方”
。这不是因为国家机关的掌权
者是异己力量,而是因为“我们的人到处发号施令,结果完全事与
愿违”。尤其是,当看到“官僚不仅在苏维埃机关里有,而且在党
的机关里也有
”时,列宁感到很吃惊。他支持托洛茨基的建议,认
为不但应该反对苏维埃国家机关内的官僚主义,而且应该把这个
斗争扩大到包括党组织局的官僚主义在内。他还希望能和托洛茨
基组成一个集团,共同反对这些已经侵入党的肌体的官僚主义。
[英]伦纳德
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英
伦纳德
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年
页。
《列宁全集》第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年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年
版,第
页。
第 46 页
。
不过,因为疾病的又一次发作,列宁的想法未能得到实施
对多党制的探索
政党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时期,苏维埃国
家的政党体制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党单独掌权的一党制格局。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政党体制模式,后来被斯大林解释为必然
规律。他指出
“:几个党,也就是政党自由,只有在有利益敌对而
不可调和的对抗阶级的社会里,譬如说,在有资本家和工人、有地
主和农民、有富农和贫农等等的社会里,才会存在。可是,在苏联
已经没有资本家、地主、富农等等阶级了。在苏联只有两个阶级,
即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利益不仅不彼此敌对,相反地,是互
相友爱的。所以,在苏联也就没有几个政党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
没有这些政党自由的基础。在苏联只有一个党,即共产党存在的
基础。在苏联只有一个党可以存在,这就是勇敢和彻底保护工农
利益的共产党。
”斯大林的解释在很长时间里给人们造成一种错
觉,似乎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存在其他政党,而且似乎列宁也是持
这样的观点。然而这不是历史的原来面貌。诚然,掌了权的布尔
什维克党的确是把其他政党都消灭了,这是事实。但是,结果并不
能说明列宁的初衷。恰恰相反,在列宁的思想里,是包含了社会主
义多党制的设想的。
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刚获得政权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
知道,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和领导了十月革命。但是,参加十
月革命的并不只是布尔什维克党一个党。以农民为主要社会基础
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积极参加了起义,并在起义胜利后继续保
①列夫
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页。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页。
第 47 页
持了同布尔什维克党的合作。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以此为基础,
建议两党联合掌权。只是由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害怕社会革命党
的分裂而拒绝参加,才使
月成立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
成了清一色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政府。列宁在谈到这件事时表示
“极为遗憾”。他说
“:我们曾经建议,而且还在建议左派社会革命
党人同我们分掌政权。他们拒绝了我们的建议,可见并不是我们
的过错。”
即使如此,列宁也没有放弃多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的尝试。
他强调,“我们愿意成立苏维埃联合政府。我们没有把任何人排
除于苏维埃之外”。他认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并不排斥多党合作,相反,它允许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与布尔什维克
分掌政权,实行联盟
“。这个联盟可以成为‘真诚的联合’,真诚的
联盟,因为雇佣工人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利益没有根本相悖的地
方。
”列宁相信
“,无产者同被剥削劳动农民之间的‘真诚的联合’
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从他的论据可以看出,列宁的想法决
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在对苏维埃政权将来社会基础的正确分
析之上的。
年
年
月,已经同右派社会革命党决裂的左派社
会革命党接受建议,和布尔什维克党组成了联合政府。遗憾的是,
国内战争爆发后,左派社会革命党不是和布尔什维克党同舟共济,
而是利用苏维埃政府内外受敌的机会,参加了国内叛乱,图谋取布
尔什维克党而代之。这样,左派社会革命党被宣布为非法,两党的
合作就又一次破裂了。
晚至
年
月,列宁还提出过多党合作的可能性。他的话
由出自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富农的出现和小资产阶级关系的发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年
页。
《列宁全集》第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年
页。
③《列宁全集》第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页。
版,第
第 48 页
展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政党,在俄国,这些政党是在几十年当中形成
起来的,我们对它们都很熟悉。这里要选择的,不是让不让这些政
党发展,因为小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必然会产生这些政党;我们要选
择的,而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选择的,只是集中和联合这些政党的
行动的形式。
”①
当然,在仍然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根本特征的前提下,能
否真的实现多党制,是大有疑问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卷入叛乱
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反对剥夺富农和中农。而且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包括计划经
济在内的统制型经济,往往与高度集权联姻。但无论如何,列宁的
确曾为社会主义政权提供过多党制的选择。这充分表明了其思想
的开放性特征。
除了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的其他领袖在对待政党体制的问题
上,表现得就不那么慎重了。许多领导人对掌权情况下需要其他
政党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起码的科学态度。例如,托姆茨基曾为一
党制大唱赞歌。在
年苏共十一大上他发言称
“:国外有人指
责我们,说我们是一党制。这是不真实的。我们有许多党。和外
国不同的是,我们有一个党在掌权,而其余的都在监狱里。
”他的
话还博得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段话迎合了党内相当一部分人
热衷于掌握权力,却不愿受到任何监督和约束的心理。所以,虽然
听上去痛快淋漓,却没有了列宁的那种深邃的洞察。
在列宁之后,布哈林也在探索中涉及了政党体制问题。在看
到高度集权的体制暗藏着对共产党的巨大危险后,布哈林曾经试
图寻找一种比较科学的政党体制。年,当得知高尔基曾提出
把知识分子联合成一个单独的政党参加选举的设想后,布哈林评
①《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②《火星》杂志
年
月号,俄文版第
期,第
页。
第 49 页
论道
“:某种第二党是必要的。如果只有一个候选人名单,没有竞
选,这就和纳粹主义一样了。为了在俄国人和西方人的眼里使我
们和他们有区别,我们应该建立有两个候选人名单的选举制度,作
为一党制的对立物。”很显然,在高度集权体制已经形成的情况
下,这种设想是无法实现的。非但如此,这一思想还成了布哈林被
处以极刑的罪名之一。
两个例子
由于当时党和国家所处的特殊环境,为了保证和强化布尔什
维克党的领导地位,列宁经常根据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处理重
大问题和事件。就这些做法本身来说,列宁自有他的道理。但是,
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后来体制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里
有两个相当典型的例子。
一个例子是解散选举产生的立法议会。
年年底举行立
宪会议代表选举。布尔什维克党在
多万张选票中只得到
万张。多数人支持了其他比较温和的左翼党派。
月
年
日立宪会议开幕,名代表中只有
名布尔什维克代表,加
上
名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就是布尔什维克
党在立宪会议中可以依靠的全部力量。而相比之下,社会革命党
有
名代表。在立宪会议上,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倚
仗自己的多数,否决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
言》。在这事关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地位的紧要时刻,布尔什维克
党利用工人和军队的支持,解散了立宪会议。列宁称之为“用革
命专政的名义直截了当地而彻底地清算掉形式上的民主”。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
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
年版,第
第 50 页
布尔什维克党解散立宪会议是特定情况下的行动,不是在一
般意义上对民主选举的否定。列宁讲到了解散立宪会议的理由:
立宪会议的选举因为候选人名单是十月革命前产生的而不能客观
地反映现实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符合人民的意志,造成了危
机;要消除危机,立宪会议必须无条件地宣布承认苏维埃政权和它
采取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因立宪会议而产生
的危机便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解决,这就是说,苏维埃政权要采取
最有力、最迅速、最坚决的革命手段来反对立宪民主党人。。的反
革命势力,而不管他们用什么口号和机构(即使是用立宪会议代
表的资格)作掩护。
”在后来的实践中,列宁对在选举中如何切实
体现人民的意志,还是非常重视的。斯大林时期使选举流于形式
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列宁有关思想的消极、扭曲诠释的结果。
第二个例子是对恐怖手段的大规模采用。列宁非常鲜明地主
张,在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和残酷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必须使用“恐
怖手段
”同反革命进行斗争。他表示“,阴谋家一面制造阴谋,一
面要苏维埃政府放弃恐怖手段。不,我们决不放弃恐怖手段”
。
列宁争辩道
“:在最残酷的国内战争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阴谋引入
外国军队来推翻工人政府的时期,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居然不用
死刑来惩罚这种行动,是可以想像的吗?除了不可救药的可笑的
书呆子以外,任何一个人都会否定地回答这些问题。”
”“枪决”:恐怖手段和肃反委员会都是绝对必要的。
他公开宣
布“是列宁
那时经常使用的字眼。例如:实行余粮收集制时,征粮队必须给被
征收者开出二联或三联收据,凡不开收据者“予以枪决”;对诬告
者必须“严加追究并处以枪决”;等等。列宁赞扬“红军采取了连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④《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第 51 页
年,列
宁仍然主张,不应该取消恐怖手段“,依我看,应把枪决的适用范
围扩大到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之类的一切活动”
旧政府都没有采取过的直到枪决的严厉措施”。直至
。对于敌人
攻击布尔什维克采用枪决的办法,列宁针锋相对地回答:“是的,
我们采用了,而且是完全有意采用的。
”②
当然,列宁绝不是热衷于恐怖手段。他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