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6 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中等生在做游戏的时候是“常胜将军”,可以说智商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差,可每次考试他们的成绩却总是提不上来。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13)
对此,许多家长都想不通,也很烦恼,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一位家长感慨道:“你看北大、清华的那些孩子,从外表上看也是平平常常,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好,相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其实原因很简单,家长们忽略了一个隐性的事实:那就是孩子们不同的学习习惯。据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也往往不好。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可以不娱乐、不休息都心甘情愿给孩子默写,帮孩子检查作业,劲没少使,时间没少用,可效果就是不佳,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有的孩子写作业马马虎虎、拖拖拉拉;有的孩子作息没有规律、学习没有计划;有的孩子不爱动脑筋,严重依赖老师和家长……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学习习惯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会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当成最大的乐趣。
一位河北省文科高考状元的母亲,提起孩子的学习时显得非常轻松:“孩子小的时候,家里买不起书,我就到处找书给他看,讲给他听,慢慢地这孩子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上了小学以后,我从来没管过他,他也根本不用管,自己就特别爱学习。”
正如著名学者周上渊所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习惯入手,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成绩,促进孩子快速成长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必须有一个坚定的态度
对于中等生来说,要让他突然改变长期养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引导,还要随时督促他,使之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能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使用一些手段,让孩子暂时受一些委屈,等到他形成了固定的习惯,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马同学,北京大学经管学院三年级学生。提起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这样说道:“我能考进北京大学,得益于我的妈妈,她帮助我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当时看上去很小、不起眼,现在看来却很重要。比如吃饭,我两三岁时,不好好吃饭,还磨磨蹭蹭的。我妈妈下决心要把我的毛病改过来,她每天把我撂到1米多高的窗台上,面对面地喂饭,不吃完不让下地。开始,我很害怕,很快就把一碗饭吃完了。后来,妈妈也不喂我了,让我自己吃,我再也不磨蹭了。慢慢地养成了习惯,做其他事也不磨蹭了,学习上也是这样,从不拖拉。”
周同学是2000年江西省高考文科状元。回忆孩子的学习情况,他的父亲这样表示:“我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管学习任务多重,晚上11点前必须上床睡觉,早晨6点半必须起床,起床后读半小时英语或语文,这些年一直是这样,雷打不动。”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14)
当然,作为家长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适度,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对于我们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很有启发。他是这样说的:“习惯就是习惯,任何人都不能把它从窗口扔出去,只有哄着它从楼梯下去,而且每次只能走一层。”
方法二:尽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中等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独立意识。在当前的学校里,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这些孩子都是家中独苗,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这些孩子在家里家外几乎很少自己做事情,独立意识自然很差。因为缺乏学习动力,又好逸恶劳,所以这些孩子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对于他们长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做事会影响和耽误他的学习,因此事事帮孩子包办,孩子渴了大人给倒水,铅笔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由父母来整理。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可时间一长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可能使孩子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去放飞,孩子就永远学不会飞翔;不经历摔打,孩子永远都不会变得强壮。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孩子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做事。不要害怕他们失败,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指点,放开手脚,让他们去接受锻炼,这样才能使他们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陈同学,是2000年西藏自治区的高考状元。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母亲是怎样介绍孩子的学习经验的:
“我从来不先给孩子检查作业,而是让孩子自己检查。等孩子查完了,我再检查,查出有错误的地方也不告诉她哪里错了,只告诉她有错,让她再查,直到她自己发现为止。慢慢地她就养成习惯,一是耐心细致,二是不依赖父母,学习靠自己。”
再比如北大学生马同学,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她“写”日记。当时她还不会写字,妈妈就让她把每天有意思的事说出来,她帮助记录,一两句都可以。到后来上了小学,孩子开始识字了,妈妈就坚持让她自己写日记,在学习的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她克服困难、不依赖别人的习惯。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身价值,孩子也不例外。让孩子在自觉和独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方法三:父母一定要自己做出表率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许多时候,家长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样就使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誉荡然无存,更别说要求孩子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有空就控制不住自己,动不动就玩游戏、看电视;还有的父母做事三心二意、虎头蛇尾,或者嘴上说一套,做事又一套,明明要求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转眼之间自己就因为一点小事怒气冲天——这样的做法怎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们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已是大人,没必要再去学习。的确,我们当然不必要为了作表率再去读一遍大学,拿个什么学位回来。但至少我们应该有一种姿态。比如: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一有空闲,我们就坐下来读读书、看看报。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本能,贯穿于孩子每时每刻的行动之中。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细节7 别对中等生期望过高
作为家长,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绩?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成为独占鳌头的佼佼者。
然而事实却是,在同一个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孩子是优等生;另一部分孩子是中等生,或者学习障碍生。而面对中等生的孩子,许多家长心里开始不平衡。为了督促孩子,他们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一旦孩子稍稍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他们就会严厉批评,甚至拳脚相加。
这绝非危言耸听。
近年来,有些家长因为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动辄打骂,直至殴打致死的悲剧屡见报端。仅在嘉兴一地,就不止发生一次。2010年3月30日,在嘉善务工的贵州籍女子,因3岁女儿背不出唐诗而失手将其打死;8月17日,在桐乡打工的云南籍男子,因4岁女儿不认真数数,拿起铁衣架一阵乱打,当场就导致孩子死亡。
目前,不少孩子的父母是进城打工者,他们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培养孩子。相对于本地居民而言,他们所付出的辛劳要多出好几倍,确实不容易。他们辛辛苦苦工作,就是希望子女能读好书,将来有出息,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作为向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的理由。一位中等生在自编的歌曲里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父母的辛劳和孩子的学习成长本身就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等关系。
当然,有的家长属于“已经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在当初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上学的机会。因此在生活富裕之后,他们总想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更好一些,或者说完成自己的某种愿望。因此,这些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殊不知,这种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的要求,未必就适合孩子,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个中等生在网上这样倾诉自己的烦忧:
“我知道父母教育我是为我好,父母以一生的血汗换来的经验也一定不会害我,可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候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家的孩子上学羡慕得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
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您有何感想?是为这些父母鸣不平呢,还是对这些孩子充满同情?
对中等生的培养一定要遵循客观的规律,不能凭主观意念,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提出要求要切合中等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当前,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不可否认,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促进其进步的动力。
然而,我们对中等生的期望不能过高,不能脱离其实际的承受能力,急于求成。那样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知心家庭》节目曾播出过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十几名,达到这样的成绩她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她却因为自己的成绩时常有死的念头。因为她的妈妈每次对她的期望特别高,希望她在班里考第一,最少要进前3名。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她多么想考一个第一名给妈妈看看,也给自己看看。然而,不管她怎么努力,从来都没有进过班级前10名。一连几个学期过去了,这个目标看来是永远无法达到了。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在无比愧疚的心理下,她有好几次都想跳窗自杀。在她看来妈妈对她那么好,可她始终不能满足妈妈的要求,她觉得实在没有脸面活了。
还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酷爱体育,特别在足球场上,他是班里的主力。
然而,他却总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中等,甚至没有一次进入过班级前20名。父母对他在学习上的徘徊不前很不满意。
尤其是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他每门功课必须在90分以上。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得了85分,这已经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了。然而,回到家里他还是被父亲训斥一顿。因为跟班里的那些优等生相比,这样的成绩还是差了一些。
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渐渐地,他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更是连连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放下过多的期望。扎扎实实、稳步前进,才是最适合中等生的成长道路。
方法二:要学会平和面对中等生,不要太功利化
当今社会,事事追求功利也严重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能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敲门砖,去敲开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门,然后再获得名声或者待遇优厚的工作。至于孩子是否学到真才实学、是否觉得快乐,我们都不太在意。
其实,家长与其对中等生期望过高,适得其反,还不如把心态放平和一些,少给孩子一些压力,让他去轻松自在地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小希是北京某中学的学生,前几次考试,小希的成绩都不太理想,父母因此非常焦急。现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父亲又问起小希的考试。
小希的神经一下就紧张起来,他不知道自己这次能不能考好,如果考不好的话,爸妈会不会——想到这些,小希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
“小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爸爸不太严厉,反而温和多了,“好好考试,先别去想成绩如何,把书上所有的知识点都认真地复习一遍,尽力去做好每道题就行了。”
和前几次不同,爸爸这次并没有给小希提什么分数上的要求,只是要他尽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以前小希在复习时,满脑子都是爸爸妈妈严厉的眼神,经常看着书就走神了。这次没有了太多的包袱,小希复习得更加投入、更加专心了。
考试结束了。虽然这次的成绩并没有太多提升,但经过考试,小希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他感觉自己在学习上又进步了许多。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平和之心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就。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自己孩子的期望。
1936年,鲁迅先生在病重期间曾拟了7条遗嘱,其中有一条是专门对他的独子周海婴写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作为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对自己孩子的前途出路,竟是如此冷静、理智,实在令人钦佩!他希望孩子能够脚踏实地去面对未来,不作任何好高骛远的追求。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孩子有多大的能耐,能干多大的事,当父母的心里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千万不要不切实际地高估、高盼,那样的话,不仅自己心神憔悴,孩子也活得很累,那又何必呢?
方法三:要切合孩子的兴趣要求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都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背唐诗宋词、学珠心算,有条件的还请家教练钢琴、学小提琴等。总之,教育幼龄化几乎成为一种趋势。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究竟哪里才算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呢?父母在为孩子选择那条起跑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愿望?而即使在起跑线上领先了半步,我们就能保证孩子一辈子高枕无忧了吗?显然未必。
事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