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有目的、匆匆而为的事,没事极少在网上浏览、漫游,主要的原因是她觉得有意义的“事儿”太多,没有可以随便浪费的时间。自己有了奋斗目标,离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许多有意思的 “正事儿”待办,哪儿还有时间在网上流连呢?
让孩子忙起来(2)
世上哪有不爱玩的孩子?买第一台电脑后,我装了游戏软件,并和她抢着玩了一两天。后来,她还是觉得做其他事情比较有意义。因为她觉得无论是学习、练琴、读书,每天都会有所进展,很有成就感,和电脑游戏比起来,有意思多了。电脑游戏玩了几天就厌倦,她就收摊了。她小的时候,我极少给她买玩具,我也特别反感孩子迷上电子游戏。
迷上电子游戏的孩子,不爱阅读,不爱思考,不温柔,不细腻,没感情。染上了那毛病,就成了全家的噩梦。十几年前,“任天堂”游戏机风靡世界,不少父母为孩子配备一个,成了孩子每天的娱乐。女儿知道我是绝对不会为她买的,所以从未向我提出过这个要求。10岁生日那天,为了给她一个惊喜,也为了不留下没有给孩子美好童年的“历史罪名”,我买了一台“任天堂”给她。当我把礼物当着她朋友们的面打开时,差点把她乐疯了。但是,很让我意外的是,当晚,生日派对结束,朋友们一走,她就把“任天堂”拆下,装箱收了起来,说是留到第二年的生日派对再用。这个“任天堂”此后
↓ 10岁生日礼物——“任天堂”把她乐疯了
一共只用过几次。因为,她的心里还惦记着很多其他的“事儿”。
从小让孩子忙起来,巧妙地把为她安排的学习和活动内容转化成孩子自己的兴趣,使女儿养成了珍惜时间的习惯。有那么多的孩子迷恋电脑,整天泡在网上下不来,对于这一点,我感到不可理解;她也很纳闷,认为无法想象。她觉得世上有很多比电脑游戏,比网络上的东西更有意思的事情。
从小让孩子忙起来,是人生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孩子习惯于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适当的安排和设计可以让孩子培养有益的兴趣。这些好习惯也是对抗电脑网络诱惑的有效措施,它将深远地影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事风格。
从小为孩子订一个目标,让孩子有理想,有目标,做有意义的事情。孩子培养了好的兴趣,有了美好的目标,习惯了紧张忙碌的节奏,就像上了一部发动起来朝向香格里拉的汽车,只知道加大油门向前跑,根本就无暇顾盼路边小村的诱惑。
“超前”带来自信
被动学习常常使孩子走神,效果不好。“超前”自学可以刺激孩子的积极性,训练自学能力,树立学习信心。因为“超前”学习是主动的,自主学习容易引起兴趣、产生成就感。
我读中学时,老师对我们说,福州三中之所以优秀,是由于独创并实行了“超前”学习。那时校园的墙上随处可见的是用醒目的大字“超前”为标题的大幅张贴文章。所谓的“超前”学习运动,是鼓励学生自学,在学习进度上超到老师的教学进度前面。那时在福州三中,“超前”这个词代表了这种学习模式。同学间谈话,常常说起的是“你超前了吗?”“你超前多少?”
老师鼓励人人都超前。在那个“超前”运动的大环境下,“超前”的学生很荣耀。
“超前”其实很简单,在老师教课之前,把尚未教的章节看一看,再把该章节的练习题做了,就算是“超前”到某章节了。我一般“超前”五六节课的内容,有的同学“超前”大半个学期的课程。
当时有位高一的学生,因为大大地“超前”,提前毕业保送上了中国科技大学,他的大照片和有关他“又红又专”的事迹,挂在学校专门开辟的“光荣室”的墙上,供学弟学妹们景仰,他就是被称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学生吴忠超。他近年把霍金的《时间简史》等著作译成中文出版,介绍给中国的读者。还有一位校友高一时“超前”学完了高中课程,高二跳级上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高能物理,1993年主持开通中国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专线,设立中国第一台网络服务器,他就是后来被媒体称为中国网络之父的许榕生。另一位“超人”,念到高一不但把高中的课程都“超”了,还“超”了大学的微积分。他就是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科院院士林惠民。他们都是当时福州三中轰轰烈烈的“超前”学习运动中出现的典型“超人”,是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以后的成功也印证了“超前”学习确实有助于成才。
超前的学生在老师教课之前已经先自学了课本。为了掌握内容,他们不得不把课本中的例题、解题方法搞得清清楚楚。由于自学过程中完全靠独立思考,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较深刻与透彻。
传统的灌输教育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还未完全理解,或者似懂非懂的时候,下课铃响时间到。回到家里,要是还回不过神来,下次上课仍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效果当然不会好。超前的学生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超前学习到某个章节,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有很大的缓冲时间去思考和解决。在老师教课时,对超前中发现的疑难点就会更加注意。
超前自学既训练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刺激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记得当年我在福州三中时,就是因为数学“超”了“前”,在课堂上抢答老师的演算过程,被老师鼓励得飘飘然,学习情绪被高度调动了起来,以至数学成了我的最爱。
超前是主动的,跟着老师讲的课学是被动的。主动学习容易激发兴趣,产生成就感;被动学习常常使孩子走神,效果不好。记得当时班上的同学,只要是“超前”的学生,就学得轻松自在;没有“超前”的就比较被动。可以说,在当时的福州三中,好学生没有一个不是 “超前”的。
美国学校里最好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都已经“超前”了很多门大学课程。顶尖大学录取的学生中,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前都已修了三五十个的大学学分,相当于整个大学课时的1/4以上。
目前在中国,有一些学校的部分学生也在超前学习。不过,他们较少超出高中课程的范围,因为一切为了高考。尽管上初一初二就开始“超”,“赶超”了好几年,也还是没有超出高中的水平和高考的范围,不像美国学生“超前”到大学课程。这不是因为中国学生水平低,而是因为“学校的教育干扰了教育”,学习和“超前”都是为了高考,而不是为了掌握广阔深邃的知识。
我中学时代“超前”学习的思想给了我很大启示,从女儿五六岁开始,我就为她制订了超前学习计划,并且有所发展,不单在数学上,还有英语、文学、法语、西班牙语、阅读和写作,等等。后来发现,超前学习确实对她在学校取得很大的成功极有帮助,既培养了很好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使她认为什么都能学会,什么事都不难。而且,这个自信心起了滚雪球般的效应,具有深远的意义。
10岁自学两门大学外语(1)
——几岁开始学外语好
学习语言的年龄越小越好,而且未必需要老师教。在童年时代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可以为孩子安排自学外语的计划。
不懂法语、西班牙语的我早在女儿四年级时就成功地同时“教”女儿学习这两门大学外语课程。具备很强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小孩,有了好的方法,再依靠好的教材,是能够自如地自学外语的。
美国的小学普遍在“放羊”,没有“学”很多东西,孩子很轻松。很高兴学校提供了这样的空间,我决定好好利用它,让女儿试着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而且是同时开始!
西班牙语仅次于英语和汉语,是世界第三大语种。西班牙语通行于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和非洲,有20多个国家将近4亿人讲西班牙语,是流行于世界的一大语种。它是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的重要官方语种之一,也是很多国际政治会议的最重要语种之一。目前在美国有4 000万人说西班牙语。
法文不仅是一种美丽、浪漫的语言,更是一种精密的语言,几个世纪以来,法文一直是世界外交语言之一,因为法文可以精确地表达外交官所欲表达的细微的意蕴。法文非常精密与富有逻辑性,所以掌握法文者,必须具备缜密的文思,学习法语使人进入一种“精密、准确”的训练环境。“精密”和“准确”不正是律师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吗?
在当时,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并不是她自发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在孩子的朦胧期,大人应当高瞻远瞩,引导、规划他们的学习。
为了让学习成果能在短期内见成效,以增强信心,我把同时学习两门外语的起始期定在1991年5月底的暑期开始。那时,女儿刚上完小学五年级。美国暑假长达近3个月,孩子全天放假在家,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多。刚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是要注入很多时间的,更何况是同时学两门外语。如果在短期内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就会增强信心。反之,如果在上课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学,时间断断续续,学习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可能使她失去信心。因此,短期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年女儿不到10周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没有什么逆反心理的。据说,马克·吐温说过,孩子7岁的时候认为爸爸是英雄,14岁的时候认为爸爸是笨蛋,到了21岁才又发现爸爸是真正的英雄。那时,我在她眼里正处于“英雄”期,所以她还肯听话。她数学已经学到几何、代数,作了几千道题,在学校里算个数学“天才”,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很好,使她很有自信。我告诉她,法语是可以自学的,西班牙语也是可以自学的,法语和西班牙语就像几何、代数一样,凡是识字读书的人,只要按着书上说的认真学,一定能学会。她也自信地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学不会的。她对我这个特别的安排不仅丝毫没有感到压力,反而很开心。她又可以胜人一筹了。这种思想一直是她具有内动力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在某一学科或某一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成功的鼓舞以后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以后就越学越爱学。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在她心中点燃的追求成功的火焰,一直让她处于非常亢奋的自我追求、自我奋斗的状态。只有这种来源于内心的动力,才能产生超乎寻常的能量。
我为她挑选的西班牙文课本由著名的McGrew…Hill出版,是畅销的大学教材,正文400多页,覆盖4 600多个词汇,除了西班牙语言外,每一章都有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因为书是编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的,所以所有的解释都是用英文。
法文书更厚,也是大学课本,有的注释字体极小,连附录在内共有640多页,重达2公斤。为了让女儿心理压力小一点,我毫不心疼地把这本硬皮精装的书拆成几部分,每100多页重新装订成一本,再专门买了厚纸皮,为每本“新”书做个封面。我想,对于10岁的孩子,600多页、几斤重的书会形成心理压力,有学不完的感觉。把书拆小了,既便于翻阅,又容易“学完”,就会比较有信心。
另外,我还给她买了一套耶鲁大学编的书French in Action,有位朋友借给我配合这本书的整套录像带,共有几十盒。
暑期开始,我每天带着女儿去A&M大学,把她送到图书馆里,我再去上班。女儿带着那装满法语和西班牙语课本、配套习题集和
↓ 把法文书拆成3本,将法文译成英文(左下),看着英文稿“朗读”法文,练习“同步翻译”
笔记本的书包,每天在大学庞大的图书馆里,从早上学到傍晚。她告诉我,有时累了,就伏在桌上睡一会儿。
10岁自学两门大学外语(2)
她每天一字不漏地按进度看课本,根据课本里的音标自己学习发音,记忆单词,并反复默念发音练习里的每一个单词,这个学习量是非常大的。在法语课本里,有时一页的发音练习就有几百个单词,她一天要看好几页,接着,再看有关文化背景的英文介绍,理解语法与课文。遇上难记的单词,她用醒目的黄色荧光笔划上记号。
晚上回到家里,她把耶鲁的那一套课本作为听力教材,打开录音机,听一听与课本配套的录音带,看看她根据书本的注音发的音是不是很准确。因为白天不便把录音机带到图书馆里,她就把这个校对发音的工作留到晚上做。然后,再把当天学的课文念给我听。
听她念课文的时候,我故伎重施,对她能够完全靠自学掌握两门外语表示怀疑、惊奇、激动,接着,就是毫无保留、夸张、充满激情地给予高度赞扬。这一点,每位家长都可以轻松地做到!
每逢这时,她总是对我说:“我知道我什么事都能办到!”
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非常有信心,对同时自学两门外语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和困难,完全成了自觉自愿乐在其中的日常性活动,感到这些充实了她的暑假生活,“要不然,暑假干什么呢?”她说。
那时她年龄小,还没有逆反心理,所以比较听大人的安排,到了爸爸变成“笨蛋”的时候,就不会当乖乖女,任人摆布了。所以,抓紧小时候很重要,十三四岁以后,就不一定“管”得住了。另外;小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记忆力好,对外语没有畏惧感;年龄越大,对学外语的畏惧心理也越强。这个道理很简单,动员五六十岁、三四十岁的人,还是10岁8岁的人学外语,哪一个难呢?
我看她课文念得稔熟,就对她说,你知道,高水平的翻译人员或是外交官,只要一听到或者一看到英文就能反应出外文,你现在能够熟读课文,但不能表明你能快速互译法文或西班牙文。如果你一看到英文就能快速准确地说出法文和西班牙文,或者反过来,那才算是真正学好了这两门语言。这个要求对成年学外语的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无知无畏”的孩子就不会认为有多难。
她又是一番跃跃欲试。根据我的建议,她把法文和西班牙文的课文翻译成英文,用电脑打印出来。从此以后,每当她把某一课的课文读熟了以后,就不再看课文了,而是看着自己的英译本,熟练地“读”出法文或西班牙文,一直练到滚瓜烂熟为止。
3个月以后,暑期结束了。她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将这两本书各自学了约1/4,各掌握了约1 000个单词。学校开学以后,她仍然利用空余时间持续学习。一直到第二年的暑假开始,她又如法炮制,每天和我一起到图书馆,同时学习这两门语言。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尤其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她在图书馆里独自学习时,常常碰到中国留学生。留学生们看她那么小年纪,整天呆在图书馆里,不免产生好奇心,有时就去和她搭讪两句,看到她自学两门外语,更是吓一大跳,无不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神情,大加赞扬。她每遇到这样的眼光和赞扬,回来总要给我比说一番,表现出志得意满的神情。那些不知名的留学生们无意中流露的眼光和赞扬都是女儿学习成功的动力之一,他们大大激励了她的热情,是父母赞扬鼓励之外的补充,使她更加愉快地、发自内心地努力学习。
通过这一年多的外文自学,她对这两种外语的感觉很好,以至到了七年级,规定可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