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是熬出来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伟大是熬出来的-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时的工作,仔细审视后,你将会发现,其中至少有10项工作是没
有意义的,或是可以请人代劳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许多领导者抱怨工作繁重,每天都有干不完的
事,一周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加班,没时间健身,身体长期处于亚
健康状态;也有人抱怨,知识更新迅速,没时间充电。从这些抱怨
中不难看出,大家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技巧而不能很有效地运用
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晚上临睡前都会不解:我今天到底都
忙了些什么,好像除了一些琐碎的事情外,重要的事情一件也没有
干。因此,当人们无所事事,或者忙得晕头转向却不见成效时,应
该暂时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是只
见森林却看不见其中最大的树木,没有找到最重要的事。
在一次高效能培训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能装水的罐子。
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
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
又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又加
了一些,直至装不进了为止。他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
不是满的?”这次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小
声回答道:“也许没满。”“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
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
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
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
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
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中。当这些
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个实验中
得到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班上一阵沉默,一位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
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点了点头,微笑着说:“答得不错,但并不
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教授故意停住,用眼睛扫了
全班同学一遍后说:“我想告诉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
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你以后永远都没有机会再把
它们放进去了。”
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我们常会遇到千头万绪、问
题繁多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把问题的轻重缓急分清,然后找到其中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集中力量解决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
在任何一组东西之中,最重要的通常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是
著名的“帕累托原则”。
根据帕累托原则,在一家公司里通常是20%高绩效的人完成80%
的工作。你也许会感到很惊讶,但这却是事实。比如在销售部,通
常是20%的人带来80%的订单;在开会时,20%的人通常会提出80%
的建议。也正是如此,所有的优秀员工一致认为:高效率地完成工
作的技巧源自于将80%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任务上。因此,要把注
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当对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进行如
下的排序:
A。重要且紧急(比如救火、抢险等)——必须立刻做。
B。重要但不紧急(比如学习、做计划、与人谈心、体检等)—
—只要是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
延。
C。紧急但不重要(比如有人因为打麻将“三缺一”而紧急约你、
有人突然打电话请你吃饭等)——只有在优先考虑了重要的事情后,
再来考虑这类事。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把“紧急”当成优先原则,其
实许多看似很紧急的事可以拖一拖,甚至不办,也无关大局。
D。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比如娱乐、消遣等事情)——有闲工夫
再说。
作为领导者,平常的工作林林总总,这就要按事情的重要性和
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
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
假如安排得当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并且做得很漂亮,这就
是要事第一的原则。
工作效率最高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却对那
些重要的事情无法无动于衷的人。“要事第一”是我们获取成功的重
要法则。试想,一种人每天都在做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而另一种
人却每天都在做与自己人生无关紧要的事,那他们的人生价值将有
多大差异啊!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曾因为公司濒临破产而向效率管理大
师艾维利咨询求助。听了总裁一个多小时的倾诉,艾维利说:这样
吧,我给你一个方法,不过如果这个方法确实有用的话,你要付给
我2。5万美元的报酬。总裁此时已经焦头烂额,虽然觉得有点离谱,
但还是答应了。于是,艾维利拿出了一张白纸,请总裁把他第二天
要做的全部事情写下来。几分钟后,白纸上记满了总裁先生几十项
要做的工作。
这时,艾维利请总裁认真考虑,并要求他按事情的重要顺序,
分别从“1”到“6”标出6件最重要的事情。同时告诉他,请他从
明天开始,每天都这样做:每天一开始,全力以赴做好标号为“1”
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或被完全准备好,然后再全力以赴做标号为
“2”的事,以此类推,直到下班为止。“如果你一天只做完了第一
件事情,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艾维利还建议
他,如果这个方法有效,可将此法推行至其他的高层管理人员,若
还有效,继续向下推行,直至公司的每一位员工。
这就是著名的“六点优先工作制”方法。艾维利认为,一般情
况下,如果人们每天都能全力以赴完成六件最重要的事,那么他一
定是一位高效率人士。一年后,艾维利的方法在伯利恒钢铁公司产
生了巨大的效果,作为咨询的报酬,他也如愿收到了一张来自伯利
恒公司的2。5万美元的支票。
企业领导者因为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做到要事第一、既
见树木又见森林是十分重要的。这既能把自己从沉重的工作中解放
出来,也能让公司实现最高效的运转。因此,领导者应学会通过自
我管理和有效管理,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把不重要、不紧急的事
先搁置一边,做到要事第一。

11。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更新自我
与其被淘汰,不如自我更新。
——新加坡亦文亦商的著名人士周颖南
世界现代史上有这样三个人。第一个人年轻时曾经信奉巫医,
酗酒成癖,嗜烟如命,有两个情妇;第二个人刚刚走上社会时最大
的特点是贪睡,每天到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一公斤白兰地,曾因
吸食鸦片被两次赶出办公室;第三个人曾经是国家级战斗英雄,坚
持素食,不吸烟,只是偶尔喝一点啤酒,在整个青年时代没有任何
违法犯罪的记录,一次都没有? 
在这样三个人中,哪一个能成为造福人类的人呢? 
毋庸置疑,多数人的选择都是第三个人。然而,这个选择是大
错而特错了。这三个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风云人物:第一
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第二位是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曾获1953年诺贝尔和
平奖;第三个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一手夺去了几千万无
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
人,过去是什么样子,未必不会变成另外一副样子。如果要改
变,就一定能改变。改变成什么样子,最终取决于他自己。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而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反省:为人做事是不是忠实?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信用?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自
省对领导者来说同样重要,通过自省,进行自责,能够及时检查并
发现自己的每一个细小过失,进一步有目的地严格要求和提高自己,
防微杜渐,从而不断鞭策自己前进。
学习、自我更新不仅仅是指一种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了对
各种新的经验、新的观念的接受,这是避免失败的前提。乐于自省
的人是工作、生活中深思熟虑的人,乐于自省是一个人自觉性的表
现,能这样做,其进步必然快。古人云:“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
一个人只要多反省自己,任何事都可以变成自己的借鉴,就可以不
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形容一个人的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了
“人生的下午”,这是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的阶段。荣格
指出,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所带的东西,究竟
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
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重要的事物到了傍晚可
能就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就已经变成谎言”。人
生路上,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
走到下午,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时,这就是该丢弃一些东西的
时候了。这就好像一个人去旅行,如果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那么
他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了。唯一可
行的办法就是去芜存菁,把那些多余的行李扔掉。
搜狐的创始人张朝阳就有一套著名的“删除哲学”。他认为,企
业家一定要有“归零”的心态,“每天都要从零开始,不要老惦记着
自己有多少钱,钱只是数字而已。”他的做法是首先要把“必须做什
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责任和义务从辞典里删去。张朝阳说:“这
几年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删除的过程。目前来说,还没有删完。”
在价值观上,张朝阳首先删除的是自小被父母告知的正确与错
误的价值判断。在张朝阳的理解里,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被教育成
一个合格的、具有追求功名的社会人的过程,我们从一个无忧无虑
的幼童变成了一个满脑子价值判断的成人。我们被父母老师教育,
就是不断地被他们告知应该怎么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
就是不断地被父母老师判断,就是不断地被告知我们不对,或不够
好,在这个长达十几年的成长与判断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自我,
这个自我是在不断地被判断和打击中形成的,它极度敏感,需要不
断地被肯定,这就是我们的虚荣心,说得好听点就是荣誉与责任。
多年以后,尽管父母和老师已经无法影响我们,但他们的眼睛依然
注视着我们,被他们认可与肯定的渴望演变成需要成功,需要被社
会肯定,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张朝阳看来,正是这种虚荣心断送了人们的快乐。新闻中曾
报道某企业家跳楼自杀,原因只不过是在年底的时候,由于公司暂
时的资金紧张而发不出员工的年终奖,他忍受不了员工的抱怨和鄙
视,心理脆弱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过度的责任或者虚荣成了企业
家身上的桎梏。张朝阳一直在有意识地删除自己的虚荣,但即使如
此,他还是意识到“我还有一些虚荣心,还是需要一些证明”。
在管理公司上,张朝阳也认识到了删除的重要性,他把自己的
奋斗目标定位成要把奋斗变成不奋斗。几年前的张朝阳,每天很早
到了办公室,随时找他都能找到,几点干什么,下一步干什么,一
切都安排得满满的。现在的张朝阳,甘愿?公司的“隐形人”,“我现
在跟几年前完全不一样。现在我把主动权收回了,只有我去找谁开
会,我要不去找你,你是没有权利找我开会的。甚至你发一个短信,
我都有权利不回。我还拒绝跟任何人吃饭。以前有很多广告商要见,
现在广告商我都不见。见广告商可能会对这个季度的销售有帮助,
但是我对这个季度和下个季度的销售不关心,我关心的是公司长久
的竞争力。我在外面喝咖啡,有时候碰到一些人,他们要跟我谈跟
搜狐合作的事情,我一概拒绝——这是我的下班时间,你跟搜狐合
作,应该去找相应的部门谈。”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张朝阳可以不被干扰地来关注他认为这段
时间公司最重要的事情。他努力做到每天在他专注工作的这几个小
时里,能够达到100%的专注。这样的话,他能想到以前想不到的事
情,能想到更有创造性的事——这恰恰是搜狐最稀缺的。“现在有一
批管理者帮我运营公司,不需要我来运营。就像一艘轮船,我没事
拎着榔头在里头走来走去,走到哪里就敲两下,以保证各处的机器
都正常运转。”张朝阳快乐地删除着。
张朝阳也警醒所有的企业家们:要忘掉过去,忘掉过去的挫败、
过去对自我的否定,脑电流引起的浑身痉挛的反应要赶紧忘掉;没
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要活在当下。作为一个领导者,一
定要多思考,再忙也要抽出思考的时间,不断更新自我。那些旧的
东西要及时在思考中过滤、删除。
事实证明,张朝阳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越多,反省得越深刻,
“删除”得越多,搜狐发展得越快。2005年11月7日,搜狐公司
与北京2008奥运会组委会正式签约,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互
联网赞助商,国内互联网的头把交椅被搜狐抢走。北京奥组委执行
副主席王伟表示,奥运会从来没有过互联网领域的赞助商,2008年
奥运会是第一次。足见搜狐的实力。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必
须承认,成功企业的领导者们一定是一些资质优秀、学识渊博的特
殊人群,他们的业绩一定能够证明这一点。在他们追求成功的过程
中,凭借自身的过人之处,他们又必然积累了许多常人没有的经验
与感悟。一个管理过大规模企业、创造过数10亿财富的领导者,他
的阅历、心胸、才能就鲜有人能与之相比。于是,领导者们就有了
一种巨大的危险,那就是他们可能拒绝学习,拒绝自我更新,因为
他们有骄傲的资本,他们悟性突出,因此他们找不出理由说服自己
还要刻苦学习。有一句话说得好:过去不等于将来。不能认识自己,
就会凡事自以为是,结果“是”的东西就越来越少。而拒绝学习、
拒绝自我更新就是选择失败。
作为一个领导者除了要懂得不断删除旧我,同时也要促成新我
的诞生。自我更新必须主动,毕竟这件事没有人能代劳,一定要自
己来做。
1996年,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在《财富》论坛上宣称“我
的办公室没有电脑,我不需要电脑”,这就是韦尔奇当时的宣言。而
到了1998年,韦尔奇又开始学打字了,此前他只在高中学过打字,
但那是“可怕的事”。
那年64岁的韦尔奇是怎样开始拥抱互联网的呢?韦尔奇自述
对互联网的认识始于1998年中期,特别是到圣诞节时。当他发现
GE的办公室采购所有用品都在网上,而比他年轻17岁的太太珍妮
也在网上给外孙买东西时,他想,“如果我再不注意它,我会作为一
个思想保守的土老冒儿退休。” 
到2000年,GE已经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