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网上给外孙买东西时,他想,“如果我再不注意它,我会作为一
个思想保守的土老冒儿退休。”
到2000年,GE已经跑在传统经济的前面,韦尔奇的新绰号也
变成“e…杰克”。
拒绝学习、拒绝自我更新的领导者是企业最大的危险,而拒绝
自我更新又是那些事业有成的领导者们最可能犯下的错误。在某些
时候,那些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业绩的领导者们甚至可能刀枪不入。
他们的部下向他们提出各种建议或者质疑的时候,领导者们会下意
识地感觉到部下的幼稚,甚至对部下的见解很不屑。他们会理所当
然地想到以前的某类事情“我就是这么处理的,结果也很好”,为什
么要听你的呢?
经验丰富和业绩突出成为领导者们学习的两大障碍。比如说一
个极具务实精神、靠一分钱、一分钱积累发展起来的企业领导者可
能会对花很多钱打广告和搞所谓的企业文化持反对态度,他可能会
觉得那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浪费钱财。经验使领导者们排斥
与他们经验相违背的任何见解,而突出的业绩则有可能使领导者们
骄傲,尽管他们表面平易,但内心世界却对外部很多的人与事物都
怀有轻视。这样的领导很难再去重视什么,因为很少有人比他们更
成功,所有的人都对他们满怀敬意,而他们投给别人的尊敬就多少
带着一些居高临下的意味了。
那些能力超群、充满自信的成功人士都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获
得了太多的成功,很少能够有人使他们怀疑自己。遗憾的是,客观
规律是一定会有人比你做得更好,“长江后浪推前浪”,整个人类社
会就是遵循着这一规律发展到今天的。还有一种规律就是当你感觉
成功的时候,失败可能正在开始。在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环境里,
你可以为暂时的成功陶醉一年而无人超越你;但是,在今天这样一
个竞争如同战争的时代,你只要陶醉一分钟就可能导致失败。
那企业领导者们怎样才能保证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更新自我、
完善自我呢?
第一,不为经验所困。在今天这个世界,所有的科学技术、经
济文化都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有时甚至是完全无规则地
变化。老马识途的故事只能够发生在古代社会,因为那时候10年、
20年也许只有一条路。今天的情况是老马也未必能识途:昨天你刚
刚从这条路上过去,今天也许这条路就没有了。你往哪里走呢?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领导者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就取得了实
力与经验超出常人的优势,这种优势至少可以令他们保持相当长时
间的领先地位,比如美国的钢铁大王和汽车大王。但是今天这种优
势能够保持的时间已大大缩短,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有一匹“黑马”
骤然出现,超过你。世界像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方,分分秒秒都在进
行各种排列组合。在这样的环境下,比尔·盖茨3年的努力可能就
追上了他前辈企业家30年甚至一生的奋斗。
我们必须怀疑自己了,这是无奈的选择。不然的话,失败就会
降临。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今天的竞争对企业领导者们提出
的残酷要求。只有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更新自我,才能屹立于当今
经济大潮之中,否则只能被浪潮淹没。
第二,要多倾听。很多领导者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巨人感觉。当部下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建议或者意见的时候,他
们会觉得对方过于幼稚,会觉得对方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在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难以做到让部下把自己的意见都表述完毕,
然后就按捺不住地将对方的话语打断。
获得过成功的领导者会伴生刚愎自用,会感到忠言逆耳。在这
样的企业工作,人们会觉得缺乏民主。事实上,通常员工渴望的民
主并不是一定要“由我做主”,而是希望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是
有很多领导者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以为倾听别人的想法是浪费时
间,以为给部下民主的权利就等于是把决策的权力交了出去。
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商人是精明的,成功的领导者更应
该是精明的。一个精明的领导者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多倾
听一次别人的意见,等于增加了一份收入。
第三,要多读书。读书是生活中最值得也最合算的投资,支出
少,收获大。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启迪思维,也可
以指导工作。有些书籍似乎与你的工作没有多大联系,但其中闪烁
的智慧和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从长期看,多读书有助
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对于这个“阶梯”的理解应该是,人们一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
件事情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获得知识,那么我们可以依靠书籍来完
善自己。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20年后,必判若
两人。”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行各业做事的人,无论是
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对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
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
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尤
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
?
第三章 厚德载物——领导者的影响力修炼
12。大肚能容的胸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一位农夫有两只木桶,他每天都挑着两只木桶去小河边取水。
两只木桶中有一只有一道缝隙,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木桶总会漏得
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完美无缺的桶为自己的
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
作而羞愧。经过两年的失败后,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
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上漏
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它说:“你注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路上开满了小花,
而另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缝隙漏水,于是在你的
那一侧的路上撒了花籽,我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它们浇水。
两年了,我经常从路边采摘鲜花来装饰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
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所有人都要正视自己的缺点,要包容不足,
发扬长处。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
的。“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企业的领导更是要
有容纳百川的气度。
包容也可以说是宽容,宽容地为人处世,可以使你有更多的朋
友,有更多的支持者;宽容地经营企业,可以有更多的合作者,有
更多的顾客。如果没有包容,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信任,企业与企
业之间就会针锋相对,到头来,只能是散沙一片或是两败俱伤。
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曾在伊利打工16年,最后却落了个不得不
离开的下场。他在求职无望的时期,创办了蒙牛。然而,事情并不
是如此简单,有些企业根本就不愿让蒙牛做大,于是百般阻挠。对
此,牛根生作出了最大的退让,制订了收奶的三不干政策:凡是伊
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
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
干。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展现了他宽容大度的领导风范。老牛有
一句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也许正是因为有着宽容的美德,
牛根生才一次次的有贵人相助,渡过一个个的难关。
美国管理学者阿里德赫斯说,能长期生存的公司都是宽容的公
司,宽容的公司才会长寿。这是他在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公司38年的
工作体验及对世界上幸存并且寿命很长的公司进行了研究后得出的
结论。
宽容不仅是一种领导大度的胸襟,而且是一种可以在企业竞争
中获得更多机会的美德。联想柳传志和顺驰孙宏斌的事情发人深省。
孙宏斌无疑是位人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从普通员工升到了
主任经理,1990年他被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的经理,主
管范围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而此时,他已经引起了
很多人的不满,以至于柳传志亲自与他谈了几次,都是不欢而散。
谁都没有想到或者想到却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得这么快,1990
年5月28日,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10天后,被正式
逮捕,案由是挪用公款。
出狱后,他变得成熟了,开始着手创办顺驰公司。1994年,孙
宏斌急需用钱,柳传志出手借给了他50万元。1995年初,在柳传
志和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的支持下,顺驰和联想集团、中科集团
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联想和中科集团
将全部股份转让给顺驰,公司更名为天津顺驰投资有限公司。回首
往事,孙宏斌感慨地说:“总的说来,我对联想还是感恩的心情多一
些。”
柳传志没有落井下石地对待落狱的孙宏斌,而是在他困难的时
候帮了他一把。孙宏斌没有在出狱后找柳传志麻烦,而是与他握手
和解。他们两个都是领导者,因为有了这种包容的胸襟才有了后来
联想和顺驰的联手。
企业如果要强大,必须要有与别人合作的机会,而要赢得更多
合作机会,必须有一种包容的文化。据了解,全球最著名的咨询巨
头——麦肯锡公司,把每个曾经在麦肯锡公司工作的员工视为校友,
而且每年拿出巨额费用维持关系,其60%~70%的业务都是这些员工
带来的。
一家自傲的企业很难找到合作的机会;相反,如果企业有一种
谦和、宽容的文化,就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
企业最强大的竞争文化就是宽容,企业没有和谐包容,就没有
凝聚力。在一个企业中,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应是相互联系、相互配
合的工作整体。哪一个人离开了其他人的支持与配合,都将是孤立
无援的。动不动对这个人怒发冲冠,对那个人“屠刀霍霍”,总是“众
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样的企业必然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
但是,包容不等于包庇,包容的前提条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利
益——企业利益,而不是私利,它不违反制度,是以相互帮助、相
互支持、相互配合为前提的。包庇则不然,它是?企业利益置之度外,
为了一己私利,逃避制度的约束,以损失企业利益为代价的。为了
营造和谐包容的工作环境,作为一个领导者,更应该严格维护制度,
强化管理,为营造和谐包容的工作环境保驾护航。
如果领导者有着一种大肚能容的胸襟,试问,这样的领导员工
们怎么能不敬爱他?宽容的领导者应该在心里接纳别人,理解别人
的处事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领导
者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并长期坚持下去。
?
13。勇于承担的大家风范
2002年,我的口号是“成为最后一个倒下的人,即使跪着,我
也得最后倒下”。而且,我那时候坚信一点,我困难有人比我更困难,
我难过对手比我更难过,谁能熬得住谁就赢。
——马云
朱利安尼在一本书中写到:所谓的领导,就是在享受特权的同
时,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风险或危机来临时,有勇气站出来,单
独扛起压力。
有人说,是“9·11”成就了纽约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实
际上朱利安尼在上任之初曾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危机管理这门功课,
诸如生化武器或炸弹攻击等,并且反复检讨与练习。他的领导才能
很早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因此,“9·11”的发生虽然出人意料,但
在发生时,他能够坚强理智地带领着纽约市民走过这场前所未有的
变局。
朱利安尼在当时的危急时刻敏感地意识到,“我必须露面,我是
纽约市市长,我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亲临现场并掌控局面。如果我
没在电视上出现,对这个城市将更加不利。”
在很多时候,生命和崇高的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当站
在风口浪尖时,更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一种勇于
担当的气度。
面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已经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出台政策
措施,承担大国责任。然而企业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没
有积极行动起来呢?“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
企业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更多些担当。”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盼
盼安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召善说:“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一名
企业家,应该尽力帮助国家渡过难关。”
居安思危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2000年、2004年、2008年,
这是3个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关联性的年份,可就在这3个年份里,
任正非都提出了“冬天来了”这样的警告。当时,华为的收入正从
15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25。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也有所突破,这
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任正非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推动着华为不断
向前,他同时向大家发出警告,要准备“储粮”。
在一封内部邮件中,马云也曾提出大家要准备“过冬”的观点。
在2008年2月,阿里巴巴的股价已经超过发行价3倍的时候,马云
就已经向全体员工大声疾呼要“过冬”了。并且他呼吁企业家要承
担起责任,帮助小企业共同过冬。
马云认为,“目前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
的精神。”越是在困难中就越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不要忘记当初
创业时拥有的那种坚韧的毅力、对理想的追求、敏锐的商业触觉,
把这些力量发挥出来,积极地谋划应对之策,就有望带领企业担当
起促使经济复苏的使命,参与到世界经济力量重建中来。
20世纪30年代,失业人口众多,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
巧克力制造企业“好时”也因此开工不足。其创始人并不愿意看到
自己的工人失业,他发起了一个名为“大建设运动”的计划,给所
有员工工作机会。“好时”为社区建立了医院、活动场所、教堂、体
育馆、剧场、博物馆,并扩建了学校和旅馆,这些新的设施需要大
量的劳动力,从而解决了就业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当它处于一个
设施完备、公民友善的社区时,它也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促进了企业有活力地发展。
这就是担当,企业家只有敢于担当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企业家。
有人说,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丢掉了责任!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能
让别人信任他呢?
在金融危机中,不少企业经营不下去,老板只求个人的利益少
受损失,外部赖账,内部欠薪,有的索性卷铺盖走人,留下员工遣
散、债务偿还等烂摊子让别人去收拾。这样不讲诚信的企业、不负
责任的老板,背负着法律、经济和道德的三重债务,在社会上已是
寸步难行。
冬天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是这样,有些企业家怀揣现金
心里不慌,但面对能够迅速收到成效的方法——裁员减薪,他们却
选择了放弃,这正是有担当、重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在关键时刻发挥
了作用。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就曾宣布:“一不裁员,二不降薪,并
继续广纳贤才。”他强调,员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企业业绩不
是靠“裁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