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冯谖说:“现在,薛地已经成了你的根据地,但这远远不够,公子不要高兴得太早。俗语说‘狡兔三窟’才能保全性命。公子现在只有一个巢穴,应该尽快挖掘出另外两个才是上策。”
冯谖意在劝孟尝君做事时多准备几种方案。狡猾的兔子总备有三个洞窝。如果一个洞发生危险,就栖身到另外的洞里去,以防不测。孟尝君深感冯谖说得有理,就派他去办这件事。冯谖去晋见魏惠王,在魏惠王面前把孟尝君大肆吹嘘了一番说:“如此杰出的人物,如果哪个国家能聘任他,一定能够使国家马上繁荣起来。”魏惠王相信了冯谖的话,于是决定任命孟尝君做大将军。
齐王听到消息后,认为不能让人才落到别人手里,立刻派使者把孟尝君请回来,并且任命他做宰相。冯谖又劝孟尝君:“现在请齐王把他祖先的宗庙建到薛地。”宗庙建好之后,冯谖高兴地对孟尝君说:“公子现在拥有齐、魏、薛三个根据地,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孟尝君果然一生都过着安定的生活。
我们常说:“有时常思无时居安思危”。冯谖的做法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眼光、做长远打算,要未雨绸缪。仔细想想,你是否为自己的将来做过一些什么准备?如果你什么也不去做,只是一味地担忧,那么可悲的命运可能会降临到你的头上。相反,如果你一直在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准备,你就不会害怕了,因为你早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动物纪录片:
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陆上,一群饥饿渴乏的鳄鱼陷身在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较强壮的鳄鱼已经开始弱肉强食同类了,眼看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理论正在上演。
这时,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鳄鱼却起身离开了快要干涸的水塘,迈向未知的大地。
干旱持续着,池塘中的水愈来愈混浊、稀少,最强壮的鳄鱼已经吃掉了不少同类,剩下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却不见有鳄鱼离开,也许栖身在混水中,等待迟早被吃掉的命运,似乎总比离开、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处还安全些。
池塘终于完全干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鳄鱼也不耐饥渴而死去,它到死还守着它残暴的王国。
可是,那只勇敢离开的小鳄鱼呢?在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小鳄鱼此举和智者的做法惊人的相似,动物尚知为以后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何况智商高于动物不知几百倍的人呢?但是,人类历史从古至今,不断演绎着非洲大陆那种处在将要干涸水塘中的鳄鱼的故事。
春秋战国的范蠡是一位深具智慧的人物。这位帮助勾践卧薪尝胆复兴越国的大功臣,功成之后却断然请辞,越王勾践以半个江山相许也留不住。范蠡辞别,其名义上的理由是“君辱而臣死”,当年兵败会稽时未能以一死殉君,如今复仇后则以辞职谢罪。然而,他真正的内心是对勾践毫无期望,他看出勾践其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范蠡给他的朋友文仲写信,说得非常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此人难以共享事成,君宜慎重计虑去留。”文仲不信,毕竟一起夺回了江山呀!可是,他又不能不重视范蠡的规劝,于是既不离开,也不上朝,而是称病不出。结果没过多久,还是被越王勾践以“预谋叛乱”的罪名处斩了。
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后经营商业。由于他善于筹划,时机又把握得好,在短时间内富甲一方,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未雨绸缪,智者总是能在事发前,便做好应对的准备,使自己走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愚者总抱着“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生活态度,糊涂度日,但一旦“牢”破了之后,可能补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1978年,布兰克和马科斯在洛杉矶一家硬件零售店工作时,因为他们给老板吉姆提出“目前你的经营方向不对,很有可能被竞争挤死掉,应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建议,遭到老板吉姆的冷眼,吉姆认为自己的生意很平稳,根本不用理会别的麻烦。为此,一位从事商业投资的朋友建议他们自己办公司。他们开始这样做了,现在,马科斯和布兰克经营的家庭库房设备在美国迅猛发展的家用设备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他们的众多雇员中,有一个特别的人,那就是布兰克和马科斯早先工作过的那家硬件零售店的老板吉姆。原来吉姆当时没有听从布兰克和马科斯的劝告,竟然被竞争对手杀得片甲不留。马科斯说:“保持适度危机意识,就可以看得更多些,这样我的成功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历史上许多亡国的教训,更能教育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弄破了蜀国的“牢”,埋下了亡国的根源;李后主只懂得填词饮酒,不问政治,等兵临城下之时, “亡羊补牢”还有用吗?只好做了亡国之君,惨死他人之手;宋徽宗信奸臣,致使朝纲败坏,政事不举,金兵一举攻破京城,他只有做了俘虏,在北国地牢中“坐井观天”,这还有机会“亡羊补牢”吗?
所以,我们应该像智者那样,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始终保持警惕性,危机感,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处理、防微杜渐,把祸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能有愚者那种心怀侥幸,“亡羊补牢”的错误想法,这样,你就不会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了。 
上一页 。。  下一页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正文回目录
第55节:不钻生活牛角尖(1)
作者: 萧萧

第九章 不钻生活牛角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没必要去投入那么大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它,因为那样做,你可能得不偿失。所以,智者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选择与放弃,这样做使智者既显得能潇洒大度地愉快生活,又使自己事业有成;而愚者往往是一条胡同走下去,不管前面是墙壁还是泥坑,他都义无反顾,给人一种“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但到头来,不是撞在南墙上,便是陷进淤泥中,累了自己也苦了自己。因此,聪明的你且记住:牛角尖钻不得。
33.智者淡然看待得失,愚者为名为利所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我国先哲安身立命的处世原则,如果对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势必为名利所累,生活中你便会陷入一张无形的网中,不可自拔。
在爱迪生七十多岁的时候,一场大火把他几十年的财产包括房屋烧得一干二净。他的儿子在失火的时候,四处寻找他的父亲。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了爱迪生。火光映着爱迪生苍老的脸,他的白发和胡须在火光中随风飘动,他默默地注视着无情火苗噬着自己多年的心血,他的儿子要把他拉开,爱迪生却对他儿子喊道:“快去叫你母亲来观看这罕见的场面吧!恐怕她以后再也没机会见到这壮观的景象了,让我们的过失都被烧的一点不留吧!真好,让我们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一年后,他的又一项重要的发明留声机问世了。
智者如爱迪生那样的人,对得失淡然视之,因为失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得到的也不可能永远是自己的,轻松快乐地生活,努力地为事业奋斗,何乐而不为呢?愚者心中背负着太多的包袱——金钱,地位等东西,所以生活得很累,得到的他们怕失去,没得到的他们想得到,使自己成为名和利的奴隶,永远无法快乐。
一个城市附近的一个湖上面游着几只天鹅,许多人专程开车过去,就是为了欣赏天鹅的翩翩美姿。
“天鹅是候鸟,冬天应该向南迁徙才对,为什么这几只天鹅却终年定居北方,甚至从未见它们飞翔呢?”有人这样问湖边垂钓的老人。 
上一页 。。  下一页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正文回目录
第56节:不钻生活牛角尖(2)
作者: 萧萧

“道理很简单,只要我们不断地喂它们好吃的东西,等到它们长肥了,自然无法起飞,而不得不待下来。”老人淡淡地说。
美国一所大学门口的停车场上,每天都能看见成群的灰鸟在场上翱翔,只要发现人们丢弃的食物,就俯冲而下。
它们长着窄窄的翅膀、长长的嘴、带蹼的脚。这种“黑鸥”原本就是海鸟,只为城市的垃圾易得,而宁愿放弃属于自己的广阔的海洋,甘心做个清道夫。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人都像上述的天鹅和“黑鸥”,只因为贪图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停留在原地,无法到更宽阔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却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应该得到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取得,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就不要在“舟”上放太多沉重的“石块”。
托尔斯泰写过一短篇故事:
有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地方,不管多少,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没人照顾、需要钱,就又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的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努力奋斗;但是,当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不断地“往前跑”、不断地“拼命赚钱”时,也必须清楚地明白有时该是“往回跑的时候了”!因为妻子、儿女正眼巴巴地倚着门等你回来呢!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当今社会,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特别是对有权者来说,名利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淡泊处世。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压力、惶恐不安,甚至毁灭自己。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果子,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猴子的前爪能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那就是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人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耽误了更远大的前途;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拍马溜须、行贿受贿,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后悔莫及……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会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
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是智慧的代身,他对生活的态度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说明一个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功,若过分看重得失则不能达到更高、更远的境界。
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画完成。而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也都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上一页 。。  下一页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正文回目录
第57节:不钻生活牛角尖(3)
作者: 萧萧

放弃了世人眼里炫目的名和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他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也就为他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张良为西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接受刘邦封赏的时候,刘邦要封他三万户邑侯,但张良只要求一万户。国家安定后,张良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在家休闲学道,对名利、得失从不看在眼里。结果,韩信、韩越、英布等功臣惨遭杀害,而张良却独厚其身,在刘邦死后八年,张良才辞世。
智者由于淡然看待得失,所以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长更远、更辉煌,而愚者贪图名利,就像鸟把石头捆在了自己的翅膀上,它便飞不高,也飞不远,有可能还会坠地而死。
34.智者懂得放弃,愚者牢记忧伤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些事情,我们根本无法左右它,对于忧伤和不幸,智者的处理办法是——放弃,从而使自己的心理上不负担过重的压力,这样,可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业上来,而愚者则把忧伤刻在心里,成了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地痛着,这种痛使愚者丧失了许多快乐和美好的东西,它像一块巨石压在愚者的心上,随着压力的增大,愚者终有一天会轰然倒下……对那些已经发生过的忧伤和不幸,我们无法拒绝,只有放弃,但未来的,我们还可以努力去把握,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砂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砂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砂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
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砂锅已经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一位心理医生曾遇到这样一件事。
他接待了一位患者,这是一名建筑工人,干这一行许多年,为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出了不少力。
但是,他却没有任何成就感,相反,他恨自己,有时甚至想从建筑工地的高楼上跳下去一死了之。
为了帮助他,医生询问了他过去的生活。
患者说,他这一生总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小时候上学,教师说他傻,说他就是块傻料,同学们也嘲笑他。他忘不了那些话,从那以后,他一直恨自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好几门功课不及格,最后终于逃学了。从此,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失败者。
确切地说,这是矛盾的,因为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建筑业萧条的时候当上了建筑工人,而且干得相当出色。他当过士兵,打过仗,后来结了婚,现在有五个孩子。他的长女在上大学,向他介绍过这位医生写的书。他因此来找这位医生,希望能得到帮助。
“你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医生说,“你失败过,你为什么就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