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忙下车和孙权相见,然后一起坐车进城。
王佐之才诸葛亮(1)
字:孔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1年
职务:蜀汉丞相
主要成就: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王朝
死亡日期:234年
1。 自比管仲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侍御史、司隶校尉、光禄大夫等官。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排行第二,上有哥哥诸葛瑾,下有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八岁时,其父诸葛珪去世,兄弟姐妹五人就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的故乡琅邪阳都也遭受战火影响,一家人无法生活。此时,其叔父诸葛玄恰好出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诸葛亮姐弟四人于是便随叔父到豫章避难,诸葛瑾只身逃往江东谋生。不到一年,诸葛玄被军阀赶出南昌,只好带着家人投奔好友荆州牧刘表。但是没过多久,诸葛玄便去世了。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嫁人,诸葛亮只好与弟弟一起来到荆州南阳郡邓县的隆中,盖了几间草屋,种了几亩土地,过着隐居的生活,此时诸葛亮年仅十七岁。
诸葛亮自幼聪慧,并且好学。隐居隆中后,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他边耕种,边求学,用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即使是逸闻野史,也不放过。诸葛亮读书与别人不一样,他不拘泥于章句之学,而是观其大略。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通晓兵法战术。虽然是隐居,但他十分关注天下大事,常自比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的燕国名将乐毅。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结识了一批饱学有志的青年才俊,如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襄阳庞统等。他们经常聚会,纵论天下大事,畅谈个人抱负。有一次,诸葛亮对石韬、徐庶、孟建三人说:“你们三人去做官,将来可至刺史、太守。”三个人问诸葛亮自己会怎样,诸葛亮笑而不答,可见他的雄心壮志更在三位朋友之上。另外,诸葛亮还结交了两位长者,即襄阳庞德公和颍川司马徽,此二人对诸葛亮的才华十分了解。有一次庞德公对司马徽说:“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对此比喻深表赞同。
2。 隆中对
公元201年,在曹操逼迫下,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备自镇压黄巾起义以来,曾先后依附多人,深感自己力量单薄,迫切需要人才。在公元207年,他加快了寻访人才的步伐。
刘备拜访了当时名气很大的学者颍川司马徽,请求司马徽推荐人才。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说:“我们这里的俊杰就是卧龙凤雏。”刘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凤雏即诸葛亮和庞统也。”没多久,名士徐庶到新野帮助刘备策划军事,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我朋友诸葛亮,人称卧龙,是罕见的人才,将军不想见他吗?”刘备表示很想见,并希望徐庶带诸葛亮来。徐庶则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能您去见他,不能随便召他来见您!”
本来,刘备认为徐庶已经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了,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诸葛亮,这才知道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公元207年冬天,刘备冒着严寒,三次从新野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得以相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王佐之才诸葛亮(2)
初次相见,刘备就十分诚恳地向诸葛亮求教安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便答以著名的《隆中对》。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首先明确了天下几大势力集团,然后又对各支力量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目前曹操不仅兵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所以,刘备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所以,刘备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他懦弱无能,这便是刘备夺取荆州的良机;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统治者刘璋昏庸。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
刘备听了诸葛亮透彻的分析后,极为敬佩,于是极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正是自己想要辅佐的人,就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从此成了刘备最得力的助手。
3。 君臣一心
说起来,刘备勇不如人、智不如人,但他武有关羽、张飞、赵云,文有诸葛亮。对兄弟,他看得比江山社稷还重要;对诸葛亮,则敬重有加,事之如师——历史上,曹操和刘邦都是重视人才的典范,但他们却都不能和刘备相比:比如曹操对郭嘉,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每每想起还痛哭流涕,但郭嘉在世之时,曹操不过当他是一个好下属而已;刘邦就更不用说了,他在重用张良、陈平、韩信的同时,从来就没有消除过对他们的怀疑。
刘备与诸葛亮名分上是主与臣,但在各种政治与军事的行动中,则是主为从、臣为主的特殊关系。例如当年东吴想用“美人计”陷害刘备,答应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为妻,实则想借招亲之名扣留刘备为人质。诸葛亮将计就计,同意这门婚事,整个过程简直把刘备“指挥”得团团转。这次婚事由诸葛亮一手操持,刘备对这次的特大冒险,本身是感到非常害怕,他对诸葛亮说:“周瑜定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入危险之地?”可是诸葛亮却偏偏要他去,既不把预定的密谋告诉他,也不经过他同意,竟教孙乾往江南说合亲事。刘备也只得怀着“不安”的心情前往东吴。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依赖,更可以看出刘备的心胸。
4。 联吴破曹
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于是,统率十万大军南征刘表。不出一月,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如此一来,刘备在襄阳一带无法立足,只好奔向江陵。江陵地处要冲,而且刘表在江陵屯有大量物资,曹操恐怕刘备先占江陵,于是率精骑五千,昼夜行军三百余里,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追上刘备,迫使刘备带领诸葛亮等渡过汉水,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县西北)。曹操占领江陵后,决定乘胜顺江东下,一举消灭江东。他统率大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万,自江陵沿江东下,向东吴进攻。
早在曹操南征、刘表病死时,孙权得知此消息深感不妙,就曾派鲁肃前往荆州以吊唁刘表之机劝说刘备和诸葛亮,向东联合孙权。此时,诸葛亮见情况紧急,也劝刘备向孙权求救。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当时孙权拥军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但是他在降曹还是抗曹问题上犹豫徘徊。诸葛亮于是便以激将法劝说孙权,他说:“曹操现在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实力强大。将军如果能够抵抗曹操,就应当及早与曹操绝交;如果不能抵抗曹操,为什么不束手向他投降呢?”孙权听后大怒说:“我拥有全吴之地,十万甲兵,岂能受制于人?”于是决定联刘抗曹。诸葛亮则进一步分析指出:刘备虽兵败长坂,但是所部仍有两万余众,而曹操劳师远征,十分疲惫。况且北方之人,不习惯水战;而且荆州归附的部队并非心服。只要将军派出几员猛将,必能破曹,如此,则三足鼎立之势成矣。
王佐之才诸葛亮(3)
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孙权决定派周瑜、程普、鲁肃率三万水军,会同刘备抗曹。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形成对峙局面。时曹军士兵水土不服,染上瘟疫。后来联军用火攻,曹军大败。于是刘备乘胜追击曹操,占有了荆州江南地区,后又征得孙权的同意占领荆州江北地区。
公元214年,刘备进军四川,取得益州。公元219年,又从曹操手中取得汉中。至此,刘备成为了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军事集团之一,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三国鼎立的形势初步形成。
5。 五次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早就提出的目标。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对后方的政治、军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后,率领老将赵云、魏延及年轻将领马谡等,统率二十万大军进驻汉中,伺机北伐。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大军向祁山(今甘肃秦安县)迎击魏军,结果马谡自恃精通兵法,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私自扎营山上,被张郃打败,街亭失守。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此,只好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回到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等。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着手准备新的北伐。
公元228年冬天,曹休被孙吴大将陆逊打败,曹军主力东下增援,诸葛亮趁机再次北伐,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攻陈仓,魏将郝昭离军死守二十多天,蜀军粮草将尽,而魏将曹真又率兵来援,诸葛亮只好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231年,诸葛亮又分别进行了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但是始终未能与魏军主力决战,而且,因为粮食运输的问题,均无功而返。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用了三年时间作准备,他设计了流马来运输粮草,并且和孙权约好同时伐魏。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水相对峙。为了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决定分兵屯田,使屯田兵与渭水沿岸居民杂居,一起农耕。
而司马懿则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不出战,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不断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为所动。诸葛亮无计可施,只好命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以此嘲笑他懦弱,试图激怒司马懿出战。但是司马懿含笑接受,仍不为诸葛亮所动。而此时传来消息,与诸葛亮同时出兵的孙权兵败而退回江南,诸葛亮不由担心魏国的援军会到来。这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撤退到汉中——诸葛亮终于没有能完成他梦寐以求的统一大业。
而司马懿因为能笑对诸葛亮送女人衣服来羞辱他,在整个战役中显得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6。 遗恨杨仪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的一天,作为蜀军前线最高长官的杨仪突然找来都尉赵正,让他为自己算一卦。
杨仪最早是关羽的部下,后来奉命入益州,给刘备汇报荆州的军政情况,因为见解独到,深受刘备重视,便留在了成都,任职左将军兵曹掾。刘备为汉中王时,杨仪被提拔为尚书,得以参与中央朝政决策。杨仪生性傲慢,在刘备征吴期间,和尚书令刘巴闹翻,被外调,任弘农太守。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被诸葛亮调回任参军,在随诸葛亮南征的过程中,圆满解决了部队的粮草辎重问题,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因此,建兴五年后的五次北伐北征,杨仪都与魏延一起,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王佐之才诸葛亮(4)
杨仪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蜀汉北征军的支柱,但此二人都恃才傲物,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诸葛亮也是“深惜杨仪之才干,依赖魏延之猛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尽力平衡二人的关系,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所以,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知道自己不行了、不得不决定撤军时,他的心里非常为难——让谁来主持撤军呢?
诸葛亮认真权衡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要想顺利实现撤兵计划,就必须挑选一个既能审慎地思考问题又能完全掌控全局的人,而魏延虽然气盖三军、姜维虽然智勇双全、王平虽然经验老到、费祎虽然协调力好,但在当时却都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为了渡过眼前的难关,诸葛亮左思右想,无奈之下,最后选定了跟随自己时间较长、对当时的局势了解得比较透彻的杨仪。杨仪果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领导蜀汉大军迅速脱离险境,并将不服从命令的魏延果断地杀掉了。于是,杨仪自以为他有能力、也有机会代替诸葛亮主持蜀国的政务,便找都尉赵正来给自己算卦。
就是在当时的紧急局势下,算卦的过程虽然是程序化的,没有什么改变,杨仪以前也亲手操作过很多次,但却从来没有这一次紧张,瞪圆眼睛盯着赵正手上的蓍草。终于六爻全部推演出来了,但不等赵正解卦,杨仪已经阴沉着脸,一句话不说,独自走开了。
赵正为杨仪推算出来的,是“家人卦”,有反身内修、巽顺贞静之义。
很显然,本卦卦象的意思是说,杨仪没有机会接替诸葛亮做蜀国的丞相,因为他的修为不够。果然,回成都后不久,诸葛亮的遗嘱公布了——接替他做丞相的是蒋琬,而不是杨仪。
“家人卦”提醒杨仪应该反身内修,从杨仪之前和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确很需要反身内修。如果杨仪安心接受这个结果,躬身自省,那么他自己的命运和蜀国的命运可能都会被改写。
但事实上,以杨仪猖狭的个性,他根本不可能接受诸葛亮亲自安排的继承人蒋琬。当杨仪知道诸葛亮只是安排自己负责撤军、却安排了蒋琬做丞相时,愤怒到了极点。蒋琬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请和杨仪私交较好的费祎前往安慰。想不到杨仪见到费袆,感触更多,甚至口出恶言:“当时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军投降曹魏,反而将会得到大功劳,绝不会像现在一般的落寞,真是让人悔恨呀!”费祎一听,大惊,不敢隐瞒,立刻向朝廷密告。蒋琬考虑到杨仪的功劳,免其死罪,仅废为庶人,流放汉嘉郡。一向高傲的杨仪哪里忍得下这口气,他不仅不接受这个处罚,反认为自己遭受了奇耻大辱,公然语意强硬地上书指责朝廷不公平。蒋琬不得己,只好让人逮捕了杨仪。没过多久,杨仪决心以死明志,在狱中自杀而死——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怨恨。
厚黑名家司马懿
字:仲达
性别:男
出生日期:179年
职务:太傅
主要成就:魏国三朝托孤重臣
死亡日期:251年
1。 受诸葛亮巾帼之辱
《三国演义》比较精彩的故事,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斗耐力。这些故事看起来主角是诸葛亮,一直在打胜仗,但却始终无功而返,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司马懿似乎一直在吃败仗,但屡败屡战,笑到了最后。
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眼看着粮草不足,诸葛亮便佯装拔寨退兵,引诱魏军上当。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司马懿亲自到前线察看,然后断定:“此乃孔明之计也。”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张郃沉不住气了,坚持率兵追击,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终于没人再自作主张,司马懿也再次重申:“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
234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