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19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帝国1908-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俾资调摄,所谓开去差缺之处,着勿庸议。”
到了中午,金宰阗坐着杏黄轿子,由御前大臣随护,来到什刹海畔的张之洞新居。这是由湖北善后局拨款二万两建造,不久以前,方始迁入。张家亲属早就预备好了,将贴着张之洞集句:“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这副楹联的两扇大门,开得笔直,杏黄轿一直抬到大厅,张之洞的长子张权在轿旁跪接。请安之后,随即领到病榻旁边。
张之洞已经无法起床,唯有伏枕叩首。金宰阗还是第一次视大臣之疾,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金宰阗听张权跪在地上,略略陈述病情以后,望着张之洞说:“中堂公忠体国,很有名望的,好好保养。”
“公忠体国,所不敢当。不过廉正无私,不敢不勉!”
“应该这样,应该这样!你好好保养,不必担心。”金宰阗道,“对于国事,中堂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臣有桩心事,”张之洞又说:“本来想面陈的,如今正好叙在遗疏中了。”
说着,伸出枯干抖颤的手,向枕边去掏摸。他的第四个儿子张仁侃侍疾在旁,上前替他将遗疏稿子从枕箱中取了出来,交到他手里。
“扶我坐起来!”张仁侃将他父亲扶着坐起,张之洞又道,“仁儿,你念一遍给皇上听。”
张仁侃点点头,小声念着疏稿,念得很慢,可容他随时打断,提出意见。
听完之后,金宰阗明白了张之洞的心思,知道他其实还比较保守,便道:“中堂的意思,朕明白了。这些事情,朕还要和康南海等人商量着办。”
“康南海书生意气,”张之洞咳嗽一声,道,“却不是做大事的人,皇上选内阁总理大臣的时候,不可不察啊!”
“那中堂觉得何人比较合适为相?”
“闽侯陈韬庵。”
他说的是陈宝琛,此人乃是清流派翘楚,以直言敢谏知名。1879年(光绪五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他力主出兵收复。中法战争期间,疏请举义兵援越抗法,旋受命钦差会办南洋大臣。1891年被黜,回原籍创设新式学堂,倡办漳厦铁路。不过,却不适合担任总理大臣要职。
于是,金宰阗说道:“中堂放心,朕自有打算。”
张之洞终于一瞑不视了。就在这天,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晚上九点多钟。他最后的遗言是:“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只十之四五;心术则大中至正。”当天晚上从北府开始到张之洞的同乡京官、门生故旧,都接到了报丧条。电报局大为忙碌,发往湖北的明码电特多,大半是报此噩耗的。张之洞去世消息一到武昌,湖北的好些要员红人,诸如提学使高凌霄、官钱局总办高松如、江汉关道齐耀珊、江夏县知县黄以霖,久受张之洞的栽培荫庇,无不悲痛万分。
而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

第二卷 光华维新 第六十五章 中华帝国的政治制度(二)


光华元年3月,金宰阗接连下达了两条敕令,一条是《军机处撤销令》,另一条是《内阁组织令》。
按照《军机处撤销令》,自即日起,撤销军机处及其一应附属机构。从而结束了这个自雍正年间便设立的,具有极大权力的机构的历史。另外,也撤销了殿阁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的名义。这是为了避免新成立的责任内阁和以前的内阁相混淆。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的政权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仍设中书省作为佐助皇帝综理政务的机构,而宰相仍是皇帝在朝廷上最重要的助手。但宰相因为权利重大和明敏干练使皇帝的意愿难以任意实施,甚至威胁皇帝本人的权利和地位也是中国历史上数见不鲜的事情,更为元代的历史所证明。有元朝这个前车之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宰相就成为一种新的必然选择。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罢丞相,废中书省,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中书省被废除后,实行了权利分流,其职被分于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缺少了辅政机构,政务繁缛很快使朱元璋感到力不从心。他“又念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所谓四辅官,是“仿古四时命官之制,春夏秋冬四辅官,俱兼太子宾客,隆坐论礼,协赞政事,”四时轮值,并可封驳疑狱,秩正三品,以补皇帝个人专断之不足,已经具备了后来内阁职能的基本特征。但不到两年这一制度就被废除了,究其原因,固然是这些老儒起自田家,淳朴无他长,不能达到辅政的要求。而实质上,则是君主集权制发展到极端的程度,已经很难再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辅政体制了。
四辅官的设置失败后,朱元璋将原中书省的议政权几乎全部移入翰林院。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命法司录囚,会翰林给事中及春坊官会议平允以闻。”十二月,又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在此之前,翰林院并无“考驳诸司奏启”的职掌,这一议政权原属中书省。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以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为文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是在普通翰林官“考驳诸司奏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议政咨询机制,是明代内阁辅政制度的开端。
明成祖即位,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於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章奏亦不通过内阁,一切章疏批答皆出自皇帝。比起太祖时,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此时应该还不及清朝的军机处权重,军机处除了掌书谕旨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权力,譬如参赞军国机务,参赞重要政务及刑狱等。
洪熙时,内阁权力渐重,可以条对皇帝提出的议题,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自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六部也逐渐要禀受内阁奉旨而后施行。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敕房和西诰敕房,由中书官掌办文书,是为内阁属吏,阁制始备。皇帝批答内外所上奏疏,始命阁臣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疏面上,谓之条旨或票拟。然后由皇帝朱笔批出,谓之批红。大事大疑仍命大臣面议﹐议定后再传旨处理。英宗以幼龄即位,凡事令内阁议行,票拟遂成定例。内阁以有代言拟旨之责,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到了清朝,虽然仍然设有内阁,但内阁的权力一直都不大。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按照《内阁组织令》的规定,从即日起成立中华帝国首届责任内阁。内阁下设内政、外交、财政、国防、司法、教育、农林、工商、交通、邮政各部,内阁首长称为内阁总理大臣,各部首长称为各部国务大臣。内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内阁既然成立,金宰阗便依据《中华帝国宪法》,特旨任命康有为为内阁总理大臣,再依据康有为的提名,任命各国务大臣,分别是:
外交部大臣陆征祥
内政部大臣杨度
财政部大臣熊希龄
国防部大臣铁良
司法部大臣梁启超
教育部大臣严复
农林部大臣汤化龙
工商部大臣张骞
交通部大臣陈宝琛
邮传部大臣盛宣怀
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国会选举中获胜,金宰阗命令载沣、铁良、蒋百里等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人,以及张骞、杨度、熊希龄、汤化龙、严复等立宪党人接洽,共同组成了拥护君主立宪,实行宪法政治的中国立宪党,后来又改名为保守党。
下面就是保守党的章程:
清国肇建,于今两百余年,风雨飘摇,不可终日。父老子弟,苦专制而望君宪,非一日矣。自顷以来,二十二行省及特别行政区域,暨各团体,各推举尊宿,结合同人,为共同之呼吁,其书累数万言,其人以万千计,其所蕲向,则君宪二字是已。政府以兹事体大,亦尝特派大员,发表意见于资政院,凡合于巩固国基,振兴国势之请,代议机关,所以受理审查以及于报告者,亦既有合于吾民之公意,而无悖于政府之宣言,凡在含生负气之伦,宜有舍旧图新之望矣。惟是功亏一篑,则为山不成,锲而不舍,则金石可贯。同人不敏,以为吾父老子弟之愿,无所团结,则有如散沙在盘,无所榷商,则未必造车合辙。又况同此职志,同此目标,再接再厉之功,胥以能否联合进行为断。用是特开广座,毕集同人,发起中华帝国立宪党,议定简章,凡若干条。此后同心急进,计日程功,作新邦家,慰我民意,斯则四万万人之福利光荣,非特区区本党之厚幸也。
末附有中华帝国立宪党章程,共十一条,条文如下:
第一条本党以一致进行,达到宪政目的为宗旨。
第二条凡赞同君主立宪制度者,愿意遵守本党章程,经登记后,皆得为本党党员。
第三条本党设职员如左:(一)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由党员中公举之。(二)理事若干人,由党员公推之。(三)参议若干人,由主席及全体职员会公推之。(四)干事分为文牍会计庶务交际四科,各科主任干事一人,余干事若干人,由主席副主席合议推任之。
第四条主席代表本党,主持办理本党一切事务。
第五条副主席辅助主席,办理本党一切事务。主席有事故,副主席得代理之。
第六条理事随时会商主席,办理本党特别要务。
第七条参议随时建议本党,赞理一切党务。
第八条干事商承主席,分科执行本党一切事务,其各科办事细则另定之。
第九条本党开会,分为两种:(一)职员会得由主席随时召集之,(二)全体大会,遇有特别事故时,由主席召集之。
第十条本党设事务所于安福胡同。
第十一条本党章程,如有认为不适当时,得开大会,以过半数之议决修改之。
由于内阁中保守党人占绝大多数,故时人又称之为保守党内阁。
内阁成立之后所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划分地方行政区域,整顿地方行政机构。
按照全国地理人文,将全国划分为一京兆尹,二十二省,二特别行政区,分别是:
(一)京兆尹;
(二)二十二省: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三)二特别行政区:蒙古、西藏。
各省承宣布政使,改官为省长,由中央派员充任。省长下属为民政、财政、警察、教育、农林、工商、司法、交通、邮政各厅长。各省设立省议会,为民意机关。
省下设县,县首长为县知事,由省民政厅派员充任。县知事下属为民政、财政、警察、教育、农林、工商、司法、交通、邮政各局长。各县设县议会,亦为民意机关。
县下还设有乡,设乡公所,为县知事的派出机关。县政府、乡公所驻地可以设市政厅,为市民自治机关;农村可以设村委会,为村民自治机关。
除省、县、乡三级行政机关以外,其余之道、府、州等行政区划一律裁撤。
内阁刚设立不久,金宰阗又任命沈家本为大理院院长,在全国各地,依照《大理院组织令》,组织各级法院。
乡一级为初等法院,有权审判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
县一级设中等法院,有权审判民事、一切刑事案件及县及县以下的行政案件。
省一级为高等法院,有权审判一切民事及刑事案件,省及省以下的行政案件。
同时设立中央巡回法院,与省高等法院平级,有权审判一切民事及刑事案件,省及省以下的行政案件。
中央一级的最高法院为大理院,有权审判一切民事、刑事及行政案件。
法院实行四级三审制,即初审不服,可以上诉,二审不服,还可以上诉。三审和大理院审结的案件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但可以请求皇帝特赦。

第二卷 光华维新 第六十六章 万紫千红总是春(一)


每一次,当本书的作者登录起点,看到有关《中华帝国1908》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深刻的痛苦和无奈。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文章会受到如此多的批评。这让我十分沮丧,几乎想就这样停笔,不再写一丁一点的东西。
《中华帝国1908》不是一般的架空历史的小说,它并不类似于《中华再起》、《我回到了清朝》这样让人看来激动不已的大作,它只是一个架构,一个国家的架构,从政权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法律法规到军事制度,这是它主要的东西;当然,它也是一部历史,一部关于中华帝国的简史,这就注定了它有一些空洞的说教,难免让有些人看了不满意。
但我还是想要把这部小说完成,毕竟残缺不是一件美事,即使是虎头蛇尾,也要比有头无尾好得多。只是希望看这本书的读者,不要再对作者加以无情的打击了。
以下为本章的正文:
在这一段时间里,身为中华帝国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的金宰阗皇帝陛下,过得并不轻松,首先是废除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的事情,虽然有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人的协助,仍然繁多而琐碎,一件小事情常常就会引起巨大的纷争,甚至闹出执政风潮来,让金宰阗极为头痛。其次,有一件事情让金宰阗既欢喜又有些担忧,那就是伊蓝怀孕了。
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金宰阗已经快四十岁了,以前一直没有子嗣,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富有天下,家事就是国事,一点也马虎不得。更何况,皇帝的子嗣是未来的一国之君,倘若皇帝绝后,中华帝国的传承也就有了问题,说不定某些后世的历史学家会写上:大中华帝国,国力昌隆,世界瞩目,万邦来朝,最后一世而亡。这岂不是一个大笑话。
金宰阗绝不想落这么大一个笑话的。所以,他每天晚上都要在皇后和伊蓝这些肥沃的田野上耕耘,结果,皇后没有什么动静,伊蓝倒先怀上了。
当然,伊蓝也不是不可以怀孕,问题在于,她是一个法国女子,在某些固执古板的老顽固看来,就比畜牲禽兽好那么一点点,怎么能为堂堂的中华帝国皇帝生孩子呢?按照《中华帝国宪法》,假如伊蓝生下来一个男孩,那以后岂不是有可能成为中华帝国皇帝么?
就为了这样一件事,金宰阗没有少受大臣的折磨。当然,伊蓝的心情也不会太好。
在即将生产和改变生活规律的时刻,凡善于反思自己行为的女人常常会产生一种忧闷的心绪。在这种时刻,她们通常是检查往事,制订长远规划。伊蓝皇贵妃脸部流露出沉思和感伤的表情。她把手放在背后。从房间的一角向另一角迈着疾速的脚步,张开眼睛向身前望去,沉思默想地晃着脑袋。她莫非是害怕生小孩时的疼痛,抑或是为生产时的危险而忧心忡忡,——也许二者兼而有之,显然,她只是不想让人家望见她有这种心境;她听见门斗里的步履声,就连忙放开倒背着的手,在桌旁停步了,好像正在捆扎匣子上的布套,脸上带有平常那种宁静和神秘莫测的表情。这时分,可以听见中华帝国皇帝的沉重的步履声。
时候又是晚上,金宰阗又来到了伊蓝的寝宫,他很想再在这里度过一晚。
太监和宫女们连忙跪下来请安,而伊蓝也准备按照法国的礼仪行屈膝礼,却被金宰阗拦住了:“你怀孕了,就不要这样多礼了。”——这段话是法语。接着,他又含笑对着太监宫女们说道:“起来吧。”
伊蓝也笑了笑,偏身坐在金宰阗对面的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