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或者不想好好地面对现状。
可是,不正视现状,大部分情况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恶 化,时间也容易被浪费掉。所以总的说来,勇敢地面对问题,尽早解决问 题才是正途。解决问题的时候,潜意识中的大部分数据和解决方法能否浮 现在脑海中是关键。
发现新事物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重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这一过程。其次,无论问题是好是坏,都需要事前预想一下。这种重复 是指趁早在头脑中描绘—下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并针对这个描绘,事先 寻求别人的协助。
就拿我在“最佳母亲奖”领奖仪式上的表现来说吧。颁奖典礼的时间 是2008年5月8日,当时一起获奖的还有小渕优子、坂东真理子、栗原晴 美、黑木瞳。那时候,因为好不容易能见到这些优秀的人,所以我事先设 想了一下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次机会J
于是和小渕见面后,我们聊起了政治。我问小渕像教育经费不足、孤 儿院的扩充这类我所认为的…般问题能不能解决。我们一边聊一边找解决 的线索(实际上,那年5月后,小渕就担任了少子化担当大臣一职)。
和坂东真理子见面后,我和她聊起了怎样才能创造图书百万销售量的 好成绩。
和栗原晴美聊了有关美昧料理、制作点心的想法。
见到了黑木瞳后,我向她请教了自己很犯愁的“在路上被人搭讪了怎 么办”等这类人际交往问题。在预想中,这些对象不回答自己也无所谓, 我只是先作个模拟实验。
我建议大家使用记事本。每周一或每天早上看一看,想象一下今后的 行动,会遇见谁,去哪里,那时会发生什么,要作什么样的准备。如果事 先考虑好了特定的时候要作什么准备的话,意外发生的时候,大脑和身体 都会迅速地作出反应。
“戒除三毒”是最简单的潜意识活化法
为了活用潜意识,我向大家推荐“戒除三毒”。也就是说,戒除了佛 教明示的“三毒” “贪、嗔、痴”后,就可以形成“不贪、不嗔、不痴” 的行为方式。
佛教的“戒除三毒”——“贪、嗔、痴”
我是通过中山和正的书《洞察力——看穿本质的“眼力”的秘密》知 道“戒除三毒”这个同的。
其他内容都记不清了,只冇“戒除二毒”的小故事我还id得很清楚。 主要是因为我本来想提倡《般若经》的,可是因为它太K:了,所以我就用 佛教的“戒除=:毒”代替。不仅是我觉得这很冇爪,预测赛马结果的记者 等身边的人试了后,也在报纸上刊登了类似于预测的准确度变卨了这样的 报道
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也模仿了一下,没想到竟然产生了令我着迷的 效果。从那以后,仟何时候、仟何地方,我都会推荐大家“戒除三毒”。
机会只爱
有准备的大脑
tr
对于活用潜意识好的一面,将运气转变成自己的实力,这种方法具有 很好的效果,请大家一'定要试一'试。
“戒除三毒”最容易获得的效果是朋友增多了。因为谁也不想让…个 “贪、嗔、痴”的人在自己身边。这样的话,在散播“三毒”的人身边, 对“三毒”敏感的人都远去了。
坚持“戒除三毒”的话,即使遇到了麻烦,朋友也会增加。
比如前几天我在美甲店遇到了一点麻烦。我选的图案要使用一种叫做 喷枪的特殊机器,当我付完钱,准备开始美甲的时候,喷枪出了问题,用 不了了。换成其他的图案也不是不行,可是贴的钻容易掉。最重要的是; 我有时用信用卡付账,而不同的图案价钱不一样,这样结账就会变得很麻 烦。如果我当时坚持“因为我这次是付的现金,所以我就要做那种的”, 也不是没有道理;或者妥协选择别的图案,事后和别人抱怨也可以。
可是“戒除三毒”变成信条后,“保持不贪、不嗔、不痴的品质,还 能解决问题”的习惯起了作用。于是我想起这家美甲店是个连锁店,在距 离这里一站地的地方还有一家分店,走路最多也就10分钟。所以我想我也 许可以和一位美甲师走路去那家美甲分店做指甲。我说了自己的想法后, 店员们说“真是好主意”,然后就决定这么做。
店员给旁边那家连锁店打了电话,那边的店员说喷枪现在可以用。和 那位美甲师走在路上的时候,听她说以前经常给我做指甲的一位美甲师要 结婚了,于是我发了短信祝福她。到了那家分店后,发现很久以前给我做 指甲的一位美甲师已经成了副店长,于是我也祝贺了她。这次的事就这样 顺利地解决了。
平时和周围的人不经意聊天的时候,聊到哪里有家分店、哪位店员被 调到哪家店,没有刻意地询问,只是听到了有点印象。而这样的内容被保 存在潜意识中,发生问题的时候就成了解决问题的线索。
而且,那个麻烦为我铺下了拓展新的人际关系之路。
我开始“戒除三毒”是7年前我31岁的时候,如果是沾满“三毒” 的20多岁的我,遇到同样的麻烦,我想肯定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三毒”中我最常发生的是“嗔”。
20几岁的我真的很容易发火。我现在常对18岁的女儿说:“现在的妈 妈们,为什么发那么大火?发火不也没用么?”女儿对我说:“可是妈妈, 你以前对我发那么大火时,就没觉得奇怪吗?”
是啊,懂得“对孩子发火也没用”这个道理我花了 10几年啊。我曾 经总是对孩子说“快点”、“为什么不行”、“收拾干净”之类的话。
可是通过好几年对孩子的教育,我终于明白:“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 母的责任,孩子的性格是父母养成的,由于孩子的失败而对孩子发火,就 和对自己发火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发火是很不好的做法。”
由于孩子们是处在成长过程中,所以常常失败。他们会打翻汤,弄脏 衣服,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可是,抚养了几个孩子后就会自然地领悟 到,“如果不培养自己的心,就不能培养孩子”,这样,你就会有一颗宽容 的心。所以我觉得抚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通过发火逼迫孩子就范一旦有了效果的话,那么每次都会想用发火来 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从“囚徒困境”学到的反击策略
不嗔并不是指一句怨言也不说,必须忍受现状。生气的时候,与其一 味去忍受,不如如实地把自己的不满告诉对方,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如 果不这样做的话,一直忍受的人在某个时候突然爆发,就可能向对方大发 雷霆。
所以对对方有什么不满或者要求的时候,首先要恰当地把自己的不满 传达给对方,然后建议对方今后怎么做。
机会只爱 ?昨准备的大脑
如果对方不接受自己的建议,还是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你已经忍了 好多次,也向他提出改正的请求了,可是他还不改的诂,那就+要和这个 人再交往下去了。
这是因为对方和S己合不来,或者对方没有学4能力,所以和这样的 人相处,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罢/。我们的时间和能见到的人都是冇限 的,所以尽量不要和会使自己产生“二毒”的人相处。如果因为T作的需 要,必须和这样的人见面,那么就要尽量减少见面的时间。
把自己的不满向对方W白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你和这个人之间的信仟 关系r。考虑这种关系的时候,吋以参考经济学博弈论中的“闪徙闲境”。 你和对方的关系仍然是关键,解决“嗔”时要使爪反*策略。
“囚徒困境”中的反击策略
对方的博弈是这样的:两名共犯,如果自己不招供也指控对方,一 审刑期就可以缩短;如果自己招供对方不招供,自己的刑期就会被延长一 些;两人都招供的话,刑期会被延长得更多;而自己不招供对方招供,自 己的刑期就是最长的。
?《 T&VS
第I I章I
胜间技巧①拓展
所以,为了使自己的风险降到最小,招供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如果 你认为对方值得信任的话,不招供才是正确的。
为了验证怎样做才能最恰当地处理与对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很多方案 被提了出来。相关者对这些方案进行了测试和对比,结果取得优胜的方案 是一个叫做“反击策略”的方案。这个方案,是站在信任对方的立场上, 从信任开始,所以,一开始不招供。如果对方也信任自己的话,就一直采 取信任战略;如果对方背叛了自己,那么你也转变为背叛。假如背叛了自 己的对方又转而变为信任自己的话,那么你也变成信任对方。就这样重复 下去。
如果继续信任背叛了自己的对方,只会让自己受伤。所以和对方好好 地沟通,一旦对方的态度由背叛自己转变为信任自己的话,自己也应该立 刻转变。如果对方不转变态度,自己也不要再信任他。
如果能够信任对方,不满时还有望解决问题,可是如果不能再信任对 方,不满时就要逐渐地远离他。因为面对那样的人,即使你想要解决问 题,也是徒劳的。
现在有一种患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据美国统计的数据显 示,25个人中就有1个。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没有良心,缺乏道德观念,以 自我为中心。所以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想要和这样的人建立长期的信任关 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对这种人来说,其他人是具有利用价值的“东 西”,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你绝不能信任。
想要更加详细地了解有关反社会型人格的读者,可以读读玛莎?斯托 特(Martha Stout)著的《小心,无良是一种病》(中信出版社,2010年4 月出版)、马库斯?白金汉和唐纳德_克利夫顿合著的《现在,发现你的 优势》及马库斯?白金汉写的《最后告诉你三条一定之规》。
在最后一本书里,作者在前半部分讲述了什么是领导者、经理人应该 重视的东西,最后一章讲述了提升个人能力的唯一秘诀,那就是不做自己
机会只爱
有准备的大脑
不想做的事。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了这一点。 I
是啊,我们有权拒绝和使我们感到不满的人相处。
“分析”山田真哉—“不贪”—迎来“胜间书”热潮
我想“三毒”中毒性最强、最不可救药的是“贪”。
因为中了 “贪”的毒,也就是嫉妒的话,就会总想挑别人的毛病,这 样不仅自己中毒,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痴”面向的是自己,不会对别人造成太大的影响,可是嫉妒会转化 为对别人的攻击,容易使人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找借口。
嫉妒就是给自己找借口。一旦产生了嫉妒之心,就会用诸如“那家伙 做得好是因为他狡猾”、“那家伙的成功全靠运气”等等借口来维护自己的 尊严,将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正当化。
我建议大家不要这样做,有工夫去嫉妒,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分析其 中的原因。好好地分析自己嫉妒的对象,向他们表示敬意,并从他们的业 绩和努力中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为了更加接近成功而努力。
山田真哉的《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在日本累计销售了 160 万册,成为畅销书。我当时并没有嫉妒他只是运气好,或批评他的书不是 真正的会计书,而是认真地想为什么那本书卖得那么好。
2007年夏天,我发现山田真哉研讨会的CD在一个网站上销售,于是 我立刻买了《畅销书作家培训CD套装——出版战略研讨会CD系列10 套》(其中有山田的一套)。我一口气听完后茅塞顿开。
虽然我并不是完全效仿山田的方法,可是以此为契机,我也确立了自 己的方法论,这对2007年以后我的书热卖是有帮助的。
所以,自己做不了的事有人做到了,我们不应该嫉妒,而是要好好地 分析那个人的行为,确立自己的方法论来引导自己。
第二*|
胜间技tT?
拿山田来说,山田做的事中有自己能做到的,也有自己做不到的。比 如,山田自己出钱在《日本经济报》上打广告,背着背包在书店销售自费 出版的书,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我首先理解这些事的性质,然后尽量 开始用自己身边的工具(发表在博客上),或用自己能运用的方法来做类 似的事。通过这些尝试,我知道了正是这些努力创造了 160万册的好成绩。
我出差的时候,如果有时间就会去当地的书店签名售书,这也是知道 了山田的故事后养成的习惯。现在,通过演讲会、座谈等,我已经和山田 成了很好的朋友。我想这也是将嫉妒转化为敬意,分析对方,为了以正确 的方式追上对方而活用自己个人资产的结果。
同样,我也关注了很多和田裕美的事,收获很多。比如,和田会在公 司制作对快递员表示关心的感谢贴纸。另外,我还经常收到和田送来的 书,而且一定会附上自己的签名和感谢信。
据说和田的顾客的回头率高达98%,虽然我还没有发现她获得进展的 全部秘密,可是我想应该和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关。虽然对于“Chabo!” 还是一知半解,可是和我只聊了一会儿就表示愿意合作的人也是和田。
和田用了 “阳光式思考”这个词说明了她对机缘的想法。也就是说, 事实虽然是事实,可是以不同方式活用事实,结果会有很大不同。
无论是山田还是和田,如果我有嫉妒的时间,那对我来说,他们都是 我想嫉妒的对手和朋友。
如果有一个人让我羡慕得简直要心生嫉妒的话,我不会主动地要求和 他成为朋友,而是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对方主动提出想要和我成为 朋友。
努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作无用的努力。
作无用的努力只会徒劳无功。既然要努力,就要作能产生效果的努 力,陷人“坚持至上主义”、“努力至上主义”的怪圈是很危险的。我并不 是说不努力,问题在于是要坚持没有方向的努力,还是向着目标而努力。
机会只爱
有准备的大脑
努力的方法很重要。我想“戒除三毒”的一个好处是,戒除了 “三毒”的 话,潜意识会自然地、很好地促使我们作恰当的努力。
为什么不断地抱怨会使人变得过于戒备
说明了 “不贪”、“不嗔”,最后我们来看看“不痴”。
不可思议的是,爱抱怨的人身边聚集的都是爱抱怨的人,不爱抱怨的 人身边聚集的都是不爱抱怨的人。很有可能抱怨引来了抱怨的伙伴。这样 说来,戒除了 “三毒”的话,人际关系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不停抱怨的话,就会产生…种“我真可怜啊”的受害者意识。嫉妒和 攻击性相联系,抱怨和自己的受害意识相联系。结果,潜意识就不知不觉 地使人变得过于戒备。
变得过度戒备的人,行动就会变慢,经不起风险。抱怨让人不敢尝试 新的事,让人逃避现实。把责任都推给社会、公司、家人、世界、政府等 等,这对抱怨的人来说是件很愉快的事。
当然,对待抱怨的人,也可以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可是,向抱怨的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话,那个人就可能会生气。 因为他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想出了借口,可是其他人却解决了这个问题,以 至于自己无处可逃了。因此,他会重新寻找聆听自己抱怨的目标。
反过来,如果想要远离爱抱怨的人,向他提出问题的彻底的解决方案 就行了。这样,他就自然会远离你了。
玻璃天花板
有一种现象叫“玻璃天花板”,这个名词形象地描述了女性在制度上 虽然没有受歧视,但是在任用方面却受很多限制的现象。
第二章I
胜?^巧①拓展
关于为什么有“玻璃天花板”现象,一共有三个假说,它们和女性的 “三毒”,特别是有爱抱怨的倾向有关。
第一个假说是“上司喜欢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