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具体为什么,听老萨下面具体说说。
历史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把武器的引进和本国自产放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
---------------明治二十六年式手枪
1893年,日本根据英美手枪为模板,仿制了日本第一款自产手枪――明治二十六年式手枪。这把手枪并不是自动手枪,而是转轮手枪。该枪的射程威力和英美同类手枪差不多,而因为日本当时军工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导致造出来的该枪使用寿命很短,实战中很容易损坏。总体来说,该枪按照当时的标准来说也是性能平平,是一款非常平庸的武器。日本军方并没有将该枪大量装备部队。
说起自动手枪来,其实日本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的国家之一。1895年和1902年,德国人成功的研制了毛瑟式军用自动手枪和鲁格式自动手枪,其中后者很快装备德国陆军和海军。新式的自动手枪轻松实现了原本复杂的一系列动作,它将装填,开锁,抛壳,待机,闭锁这些动作通过后座和复进有效完成,实现了手枪的连续射击的可能。
自动手枪和当时各国普遍装备的转轮手枪相比,有威力大,射程远,火力强,射速快,装弹容易等等相当的优势,同时由于转轮手枪本身就有具有气闭性差和二次装弹困难的固有缺陷,所以自动手枪明显的具有更强的实战性能和更经济的价格。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十五年内,世界各大国都在疯狂的研发和装备这种新式的手枪,甚至连捷克芬兰这些小国也全力投入,作为世界强国中的后起之秀日本自然也不甘落后。
1904年(明治三十六年),日本军官南部骐次郎大佐研制成功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款自动手枪,命名为南部式手枪。它的外形和大名鼎鼎的鲁格P08比较相似,但是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座方式――这和鲁格完全不同,口径为8毫米,弹夹装弹8发。有效射程为50米,枪重大约1公斤,枪长0。2米。
南部式自动手枪对日本军队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填补了日本军方这方面的空白。
但是该枪设计并不成功!日本陆军将其小批量的投入部队使用后,很快发现该枪的设计有严重的缺陷。主要问题在于故障率奇高,据说最早使用的一批南部手枪,很少能有一把能够连续射完三,四个弹夹的。
如此严重的问题实在无法容忍,日本军方表示该枪性能是无法装备部队,所以这种南部手枪并没有装备日军。
南部研制成功大约十年后,一战很快爆发!在一战的残酷战斗中,德国人装备的40多万支自动手枪表现的非常出色。它从各方面都毫不客气的压倒了英,俄等国装备的大量转轮手枪。在重机枪和大口径火炮唱主角的一战中,起了相当的作用。
一战结束以后,各国都更清楚的看到了自动手枪的巨大优势,纷纷开始自己新一轮的研制工作。
日本军方在1920年提出新的标准,要求日本的轻武器设计师在南部自动手枪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更能够实战的手枪。日本当时顶尖的设计师很快组成了一个设计小组,研究的地点是当时日本著名的东京小仓兵工厂,小组的负责人仍然是设计南部手枪的南部骐次郎大佐。
南部小组针对南部手枪各方面的严重问题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在1923年完成该枪的初步设计,1925年定型,由于该年是日本大正十四年,所以被成为南部十四年式手枪。
虽然该枪问题仍然多多,并没有解决南部式的一些根本问题。但是日本军方也没有什么过多的选择。该枪在1925年定型的三年后(1927年),被日本军方定为制式武器,并且开始大量的装备日军部队!
南部十四式的主要性能和南部式差别不大,仍然是枪管短后坐式,发射8毫米子弹,子弹初速325米每秒,有效射程50米,枪长0。2米,重约1公斤。
南部十四手枪在后期还有几种变型枪,比较成功的是南部特型袖珍手枪和南部16连发自动手枪,这二种武器都是装备日本便衣或者特工部队,军方装备很少!
名字的由来
南部十四式在中国有个响亮的名字――王八盒子。
这个名字仔细分析起来还是要拆开来看,首先说说盒子。
中国抗战期间民间手枪一般通称为三大类:
一类叫做左轮,一类叫做橹子,一类叫做盒子或者盒子炮。
左轮不需要多说,就是各类转轮手枪的通称。这类手枪主要是从外国进口而来,数量很少,主要由军方高级将领佩戴。而且这种武器威力弱,属于自卫武器,在民间流传的较少,影响力也最弱。主要有美国和英国生产的诸如克尔特转轮手枪,史密斯维森转轮手枪等,
橹子则较为复杂,有人说橹子这个词是来源于最早的自动手枪鲁格,可能也有一些道理。在中国,橹子主要是某一类自动手枪的通称。它和同时自动手枪的盒子的主要区别主要是橹子的一般体形较小,重量较轻,可以用皮枪套直接挂在腰间。使用时候小巧灵活,主要是军官和特殊人员比如便衣警察,特务和地下工作者使用。某种意义上来说,橹子是一类特殊身份的象征,和军用的盒子炮并不相同。所有在战争年代,如果有一把橹子和很荣耀的事情。
所以小兵张嘎曾经在缴获一把翻译官的橹子后非常的高兴,并且向小伙伴大肆炫耀。后来被老支书收回去也险些哭了鼻子。
橹子又分为枪牌橹子,马牌橹子,花口橹子等,对应主要是各种型号的伯朗宁自动手枪和克尔特自动手枪。
----------刘志丹使用的枪牌橹子(伯朗宁M1900手枪),它很小巧!
至于盒子或者盒子炮则是另外一类自动手枪的通称,这类自动手枪一般用体形稍大的皮质枪套或者木质枪套背在肩上携带。还有一个关键的在于:这些皮质枪套和木质盒子还可以作为枪托使用。他的代表作自然是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李向阳手中盒子炮。
作为南部十四式手枪来说,很多时候它是使用一个很大的枪套挂在肩上携带的。必要得时,这个大的枪套还可以作为枪托使用,可以抵肩射击。这就是王八盒子中“盒子”二个字的由来!
-------使用枪套的南部手枪
至于“王八”一说就比较复杂了。
一种说法是因为南部十四式的枪套的翻盖部分很大(为了放置随枪的一些附件,必须做的大一些),而且外形是个光滑的圆形,很有些像王八壳。所以老百姓就称其为王八!
但是,这种枪套其实在中国也不罕见。一些自动手枪的枪套也有相同的设计,老百姓也没有哪把枪被称做王八!
老萨个人认为,王八这个词,主要还是暗指日本侵略军是王八。王八盒子的全意应该是“王八”使用的盒子枪。
王八盒子由于是自卫手枪,在正规的军事作战中的作用很有限,但是屠杀手无寸铁老百姓时,它可是如鱼得水!
-------------注意中间圆形的枪套,非常光滑,确实像乌龟壳
日军在中国各地都采用所谓的“严惩”的方式恐吓中国百姓,杀害了无数的中国平民。屠杀中,正规军事作战中没有什么作用的日本军刀和南部手枪都是的主要的凶器。
也难怪中国军民对王八盒子厌恶之极!
这种厌恶甚至可以在众多的革命电影中看出来。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中队长松井用王八盒子杀害了孩子小宝子。
在电影《地道战》鬼子队长用王八盒子杀害了没有武器正在敲钟报警的村长。
在电影《**支队》中鬼子山本联队长用王八盒子从背后偷袭,杀害了断臂郭团长!
就当时的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遍及全国的烧杀**来说,“王八”这个词用的还是很准确的,也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对其的痛恨,厌恶和极端的蔑视!
优点
---------------大名鼎鼎的鲁格P08手枪,它的外形和南部确实有些相似
可以说,南部十四式手枪的设计不伦不类,性能也稀奇古怪,分析起来很有错乱的感觉。老萨综合各方面资料思考再三,还是分析处南部十四式的一些优缺点。
1。有较好的指向性和射击精度
南部十四式从外形上来看有些像大名鼎鼎的鲁格P08有一些相似,其实这是源自于南部设计时仿造了鲁格P08的设计思路。
鲁格P08是有史以来指向性最为出色的手枪之一,仿造它的南部十四式也继承了一些它的优点。
南部的枪把和枪管夹角为120度,枪管单独突出在外,这使得整枪的重心基本处于掌心的位置,非常的稳定和利于迅速改变枪口的指向。
简单的来说,该枪的反应速度很快,射击时可以直接用枪口指向敌人概略瞄准后迅速射击。
这种设计对于近战中使用的手枪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实战中,虽然南部手枪问题多多,但是仍然在白刃战和肉搏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手持南部手枪的日本军官在紧张的激战中往往一次能击毙三四个美军士兵。
肉搏战或者夜战期间,由于战斗激烈紧张,双方又近在咫尺,拿手枪的人一般不可能精确瞄准,而是概瞄射击。南部在这方面表现还是不错的,基本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深受美军的赞扬。遗憾的是日本人自己却领会不多。更多的时候日本军官宁可使用更有所谓武士风度的军刀,代价就是: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美军手枪的密集子弹。
同时,由于南部传承鲁格P08的设计,它的枪管长0。12米,而瞄准基线更有0。2米的长度。这使得南部的射击准确度较高,和世界其他优秀手枪基本相当!
2。近距离的杀伤力很强
这主要是源自于该枪使用的南部式8毫米手枪弹。这种口径的手枪弹在世界军事历史很难看到。
该手枪弹由于射击的独特性,在近距离内有着相当的杀伤力。子弹射中身体会产生类似现代达姆弹一样的变形和翻转,造成人体的严重伤害。
但是,该子弹仍有致命的缺点。主要是稍远一些的距离上的准确度就较差,超过了有效射程子弹就会乱飞,根本无法射中目标。
同时该枪射出的子弹初速仅有320米每秒,动能更是只有338焦耳,所以该子弹的穿透力非常的弱。
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南部手枪有时候连稍硬一些的木板门也无法击穿。
在阵地战中,南部手枪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哪怕最简易的工事,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8毫米南部子弹,它和二战时其他国家使用的9毫米和7。62毫米手枪弹比起来有严重的不足
缺点
说完优点,该说说缺点了,南部的缺点可是一大堆
1。故障率太高
任何手枪都有故障,这在二战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是很正常的。著名的英雄杨子荣的原型就是因为开枪时,他的毛瑟手枪出现击发故障被土匪杀害了。
但是故障率高到南部手枪的地步还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故障率高,主要问题是撞针问题。
南部手枪的撞针设计有严重的缺陷,硬度不够而且较脆。实战中频繁出现撞针击发无力现象和撞针折断现象。由于这种现象过于频繁,早期南部手枪甚至随枪配备一个备用撞针,防止原有撞针损坏。这个也是创造了世界手枪历史的一个记录,成为世界其他手枪设计师的笑柄。
撞针的严重问题直到1932年更换新式撞针才有初步的改善,但是这个问题直到二战结束时仍然困扰着手枪的使用者。
美军士兵曾经嘲笑南部手枪连自杀式也会出现故障,导致自杀不能成功。这种说法已经无法考证,估计可能出于当时日本军官自杀时出现的手枪故障。当时日军高级军官一般还是保有日本传统的切腹仪式,但是并不用军刀真的切开腹部,取出内脏。而是将刀插入腹部,副官就随即用手枪射击其后脑,让起不用承受真正切腹的痛苦,从而完成整个仪式。
美国士兵的取消可能是由于切腹时副手的手枪没有打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切腹的日本军官就要承受极大的痛苦,这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应该是比较多出现的。
2。频繁的卡壳,射击时弹夹的脱落和可怕走火
卡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南部手枪的结构较为复杂。虽然十四式已经在南部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但是该枪需要比较严格的日常保养维护。
如果保养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射击时候的卡壳。
至于弹夹脱落更是笑柄一级的严重问题。南部手枪整体设计是仿造鲁格P08手枪的,大家都知道,鲁格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单手退出弹夹。南部手枪自然也有这个功能!
遗憾的是,该枪设计时退出弹夹使用的弹夹扣比起鲁格稍微向下。这就让射击时很容易错误按到该弹夹扣,造成意外的弹夹脱落。
可以说,这种严重的设计错误是设计初期应该考虑到的,也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但是南部手枪的设计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点,后期虽然他们也使用诸如弹夹脱落的弹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现象,但是也使得南部式无法单手退出弹夹。该枪的一个重要优势就这样失去了。
至于走火问题也是日本军官的恶梦,从技术上说,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采用了也就是退出弹夹以后,枪膛里面仍然有一发子弹。如果此时使用者没有使用手动保险,使用者错误操作或者手枪发生激烈的震动,这发子弹就非常容易走火伤人。后期采用了空枪保险机制来预防这种现象,但是并不是很成功。
可以说,以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手枪的致命问题,但是南部手枪遗憾的全部占全了。这种手枪能够作为制式武装装备部队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军方是怎么想的!
难怪日军自己也对其非常不满,连设计师南部大佐自己也承认这是一款没有特点的手枪(还不如说是满是缺点)。
---------台儿庄战役中日本军官的南部手枪,化妆成日本军官的李向阳
使用
王八盒子在日军中的最早使用就是在中国的东北,九一八关东军全线入侵中国东北,张学良擅自违背中央命令,放弃了东北全境。
不过仍然有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和数量众多的义勇军和日军展开激战。
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王八盒子几乎无法有效使用。原因在于,东北严寒地区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日本军队中的冻死冻伤和战斗伤亡差不多高。
在这种环境下,显然不可能脱去手套去使用王八盒子,不然手指恐怕会保不住或者粘在枪机上。但是如果戴上手套,就造成手指的体积比原先大出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碰到扳机造成走火事故。
同时严寒情况下,王八盒子的撞针寿命更短,质量也更差。在激战中手枪经常无法打响,日本军官对此叫苦不迭。好在东北义勇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也缺乏和正规军对作战的经验,东北的人口稀少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兵源补充,在日军几个师团数万的打击下很快失败了!
在占领东北以后,日本方面针对王八盒子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很多小幅度的修改,总体来说还是有效的改善了整枪的性能,不过该枪的一些固有缺陷是无法改善的!
之后日军马不停蹄的继续入侵中国上海,华北等地区,国民政府在一二八淞沪会战和长城会战中都使用了当时可以拿出来的绝对主力――中央军精锐,这些部队和地方西北军,东北军,粤军等部队紧密配合,誓死抵抗日军的入侵。这些会战远远超过了东北军步战而逃的的抵抗强度,其中不乏激烈的肉搏战。长城会战中西北军的大刀队杀的日军狼狈不堪,日军引以自豪的日式拼刺技术完全不是西北军大刀战术的对手。大刀队员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磕和一砍就让鬼子的脑袋搬家。对于没有装备冲锋枪的日军来说,手枪是最有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