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川军抗战-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装备冲锋枪的日军来说,手枪是最有效近战的利器,可以有效弥补近战火力不足的。
严酷的现实也脆生了南部手枪的装备数量的激增。
南部手枪是日本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手枪,从1927年装备部队到了二战结束的1945年,该枪装备量已经超过了27万只!
这个数量相对各国装备的制式手枪仍然是非常的少,结构比较复杂的德国P38手枪也生产了100万支,至于美国伯朗宁1911和苏联托卡列夫手枪的生产数量更是惊人。
不过从日本军方几十年来一向忽视手枪的传统来说,这的数量还算是不错的!
需要说明的是,王八盒子主要装备日本军队,配备和中下级军官使用。一般来说,这种枪是日本军人的专用武器,日本的特务和警察并不使用的,他们一般使用更为小巧的九四式手枪(也是南部大佐发明的)。
而从伪满洲国军到治安军,定国军,中国人民自卫军等五花八门的中国伪军也都没有这种装备南部手枪,而是以装备盒子炮和橹子为主。
就如文章开始时候说得那样,王八盒子是日军的一种象征!
---------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枪,它的口径为7毫米,该枪尺寸很小,枪声也很小,适合日本特工使用
在抗战中和国军的交手中,作为自卫手枪的王八盒子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自卫手枪的定位和较弱的穿透力让他在中远距离的阵地战中根本没有作用,而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就算除去种种可怕的故障,它也远远不是主要对手―――国军装备的毛瑟军用手枪的对手。
毛瑟军用手枪(或者说驳壳枪)的150米有效射程(高出南部100米),它在配备20发弹夹时候可以达到120发每分钟的高射速,还有高达570焦耳的巨大动能(高出南部百分之三十),这些都是王八盒子根本无法达到的。
至于战争后期美国人又提供给国军相当数量的伯朗宁HP手枪,它的的大威力,13发装弹和高可靠性,直到今天它也是能够满足实战需要的,王八盒子无法企及。
只是抗战中,步兵火力主要来自多人操纵的武器,比如轻型步兵火炮,迫击炮和各种机枪。手枪只能作为辅助武器使用,火力弱,装备少,射程又非常短,无法对战局起到什么有效的影响,
而日本在重武器和机枪火力上相对国军又有绝对压倒的优势,所以王八盒子的劣势才没有多么明显的暴露出来!
但是在淞沪会战等一些激烈的巷战中,装备毛瑟军用手枪的国军士兵仍然重创了使用南部手枪的日军士兵。有一段时期,很多国军的便衣部队携带10发或者20发装弹的驳壳枪袭击日本散兵和小股日军!
他们多使用全自动射击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就把子弹迅速倾斜全部扫射到一团团的日军身上。在日军还没有反应的情况下就撤退走,这种方法是南部手枪无法做到的,结果是造成了日军很大的恐慌。
虽然王八盒子在和正规军使用时候没有起到作用。
但是,在和八路军游击部队等非正规军的战斗中,王八盒子却表现了一定的作用。
八路军由于装备数量和质量差等问题,作战多以近距离的肉搏战为主。他们不打没有准备的战斗!在能够确保胜利的情况下,他们利用地形地物,集中士兵数量的优势,从一百到二百米左右距离上冲锋。这种方法有效的在近战中削弱日军远程火力的优势,也可以发挥八路军手榴弹的优势。
在肉搏战中,日军因为三八式穿透力过强,容易误伤友军等原因,日军步枪手一般是不开枪的。而肉搏战中如果八路军数量占优势,比如二对一或者三对一,数量较少的那方即使拼刺技术再好也是很难取胜的。
但是王八盒子就不怕有这种情况,它的枪弹威力大但是穿透力又弱,指向性好,精度也不错。如果射手的技术不错,在八路军从50米外到冲到面前的几秒内也可以击中数名八路军战士,之后又可以迅速更换弹夹,继续作战。而同样缺乏连射武器的八路军是难有相应武器还击的!
--------南部十六连发自动手枪,它可以连射16发,在近战中提供短促有效的火力支援。它为日本特工人员使用
由于王八盒子装备日军数量较多,对于抗战中一共击毙59万多日军,造成日军133万伤亡的国军来说,必然缴获了相当数量的王八盒子。
但是国军正规军基本没有看有多少使用王八盒子的记录,国军只信任驳壳枪和伯朗宁,而这二种手枪在国军中的装备数量也超过40万支(民间还有20多万支),基本可以满足作战需要。国军从上到下对故障频频的南部式都是不屑一顾的。
至于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部队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南部式手枪,由于该枪体积较小,便于隐藏等特点,一段时间也被一部分活动在敌人控制区的游击队员所使用。
但是南部手枪在游击队员的口中也是恶评如潮。游击队员在敌人后方的环境非常恶劣,他的作战主要是在近距离中突袭日军小股部队或者化妆后执行特殊任务。
这些极端情况下对武器的火力和可靠性都要求很高,如果一枪打不响,突袭的优势就会丢失殆尽,游击队员也就等于把命交给了敌人。
而南部手枪在实战中的有着各种可怕的故障,大大不如橹子和盒子炮,实在不能满足需要!
最后的风光
王八盒子也有风光的时候,只是日本人自己羞于起齿罢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以后,数以百万的日军向盟国军队缴械。
对于日本大部分武器性能都远不及盟国的同类装备,包括从步枪到汽车坦克等,盟军自然都是不屑一顾的。
不过作为一个士兵来说,手枪的意义是很特殊的,也是军人荣誉的象征。
缴获敌人的手枪更是自身勇气和尊严的象征,电影《兄弟连》中拼死也要缴获一把鲁格的美军士兵和《小兵张嘎》中的张嘎都是很好的例子。
苏联和美国的士兵一度都曾经以缴获一把王八盒子为荣,由于其外形特殊,有些士兵甚至把它叫做“东方鲁格”。
只是在战后得到王八盒子的苏美士兵和战争中的缴获并不相同,并不是为了使用而只是为了战后的私人收藏而已。
作为摆放在家里的收藏品,性能差劲但是外形独特的南部式还是可以胜任的,这也是对南部手枪的一种可笑的讽刺吧!
------平原游击队中,年轻的游击队员缴获了一把南部手枪,这还是挺值得自豪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
作业原理:反冲式作业半自动
弹匣容量:单行排列式弹匣8发
击发方式:单程式
瞄准具:凹形照门;刀片形准星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8mm
枪管长:117mm
全枪长:230mm
重量:900g
装弹数:8发
有效射程:60m
最大射程:600m
制造厂:名古屋兵工厂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战场上有没有狙击一说
更新时间2012…2…29 1:54:12  字数:4807

 时下影视中正刮着一股狙击的强风,光是带有狙击这两个字的片名就有好几个。而且看趋势,这近十多年才火起来的狙击步枪正溯历史而上,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也越来越多地登场了。也难怪,广大的军迷们,正在对狙击步枪火热追捧中,今天的影视编导们,又是从来不重史实而只重票房的,当然要跟上这股风以赚取卖点了。
实际上,如果放到二十年前,部队中的许多军官,还经常将狙击步枪错误地读作阻击步枪。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狙击这两个字,很长一个时期里并不为中国军人所熟知。在国共两军的抗战历史中,狙击步枪,在当时还是一个十分冷僻的东西,远远不象《顺溜》、《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影视中表现的那般火热。
在旧中国,狙击这个东西,实际是这样的。
狙击战术很火,但狙击不叫狙击。
狙击战术,就是隐蔽、突然、准确地射杀敌单个或小群目标的战斗行动。中国人说的狙击与外国人说的狙击差不多都是这么个意思,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时下网上许多军迷,是只要一说到狙击,就会说起兵临城下苏德狙击手的对决,或者说起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日狙击手的对决,却极少说到旧时中国军队中狙击手的战斗活动。而实际上,与列强相比,旧时中国军队的狙击战术不仅丝毫不落伍,相反却得到了更加宽泛的发扬。由主要射杀敌指挥官、机枪手、通信兵、观察员等单个重要目标,发展到射杀敌所有暴露的和隐蔽的目标;由专门由狙击手实施的精确射杀,发展成为全军普遍的冷枪活动;由主要由步枪射杀敌单个目标,发展成枪炮并用的冷枪冷炮活动;由单枪单炮的狙击,发展成为几支枪几门炮的同时狙击。
自民国肇造,兵祸即随之降临,而伴随着战争,就有了狙击的应用。长期以来,不论是闽南民军对驻闽直皖系军阀的零星骚扰活动,还是护法联军对北洋军的单个狙杀活动,还是红军基于敌驻我扰战法下的游击活动,还是抗战时的麻雀战与单打一活动,都将冷枪活动作为弱势对强势的攻击战斗的有效战术。甚至到了运动战成为主要斗争形式的解放战争时期,在不以争城夺地为主要目的而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战斗中,冷枪杀敌,也是一着不错的打法。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冷枪冷炮活动就更是被推广到全军,成为全世界都知晓的一个大范围的狙击战役。这其中,不乏值得一提的经典战绩,比如晋察冀军区有的团,曾经创造过一个月冷枪毙敌数百而自己无一伤亡的战果,抗美援朝的冷枪冷炮活动中,更毙敌达万人以上。解放战争时期的魏来国、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张桃芳,成为家喻户晓的狙击英雄。在这一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战场,许多日本鬼子、美国鬼子、国军官兵,连炮楼、坑道的门都不敢出来。
冷炮活动不及冷枪活动开展的那般普及,但至少从华北敌后抗战时开始,冷炮活动便伴随着冷枪活动开展起来。那时,深更半夜日伪的岗楼里,或宣传王道乐土的集会上,或日军扫荡的队列中,时不时就会不知从哪飞过一颗50掷弹筒弹或60迫击炮弹来。当时活跃于敌占区的许多武工队,都有轻型掷弹筒或枪榴弹的配备。在以政治进攻为主要斗争形式的每每一二十人的武工队里,配备掷弹筒或枪榴弹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展冷炮活动,以造成敌伪心理上的恐怖。还有一个不是炮的手榴弹袭击活动,也应该归入冷炮活动中来。在敌后广大的村庄,往往月黑风高的夜晚,汉奸的家庭院落、敌伪在乡村的临时驻地、伪政权的办公场所等,便成为手榴弹频频光顾之地。这些冷炮活动,对于打击敌伪士气,鼓舞群众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这一成功作法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又得到推广和发扬。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冷炮活动与冷枪活动一样,曾使敌防不胜防,严重疲惫骚扰了敌人,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大量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尽管这一冷枪冷炮的战术,实际上就是狙击战术,但在那个年代,除少数军官的少数行文中会用到狙击,一般部队官兵却基本不使用这两个字,甚至可能他们就不知道这两个字,因而不论是当年的战报中,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写的回忆录中,都写到冷枪活动、冷炮活动,却极少出现狙击这两个字。这是一个用语习惯问题,就象国人曾大量使用的德制MP18I式冲锋枪,都叫它花机关,有几人叫过它的正规名称呢。电视剧是一个特别讲究语言称谓的艺术,叫花机关就对了,要是从红军或川军或粤军的口中叫出MP18I式冲锋枪来,就不对了。
狙击手很多,但狙击手不叫狙击手。
民国时期狙击手的诞生与活跃,主要不是从兵学操典上学来的,而是频繁持久的战争催化的,是在战争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那时的许多军队,都有将枪法特别好的士兵挑选出来集中训练,战时专门担任射杀敌指挥官、机枪手等任务的作法。比如镇嵩军梅发魁部,比如陕军郭坚部,比如川军郭勋祺部,比如晋军陈长捷部,比如湘赣红军中,比如东北抗联中,比如华北八路军中,比如琼崖纵队中,都有这样类似的组织,虽然叫法不一,有叫神枪手班的,有叫长枪班的,有叫炮手班的,有叫射击小组的,但其实际的任务,翻译成今天的时髦语言,也就是狙击手班。这其中,最值得称道也是最像今天意义上的狙击手的,是抗战时华北敌后化整为零的八路军中的孤胆射击小组。它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受环境所迫,被逼出来的。那时,由于日寇对华北用兵的增加,使大兵团作战受到限制,许多主力部队也不得不化整为零,这期间,就催生了孤但射击小组这样的杀敌形式。这孤胆射击小组,又有长枪组与短枪组之分。长枪组一般由二至三人组成,携带长枪,深入到敌人据点附近,隐蔽在高大的树冠中、或高房上、或河堤上、或苇丛里,待机对敌据点内外出活动的鬼子进行远距离射杀。一般是几支枪同时瞄准,由组长下口令同时射击。射击方式一般采取区分火力,对于重点目标,则集中火力给予狙击。因系在敌人眼皮底下,所以基本是采取齐放的形式每人只开一枪,不管击中与否,都迅速转移。短枪组也由二至三人组成,身藏驳壳枪,或化装游动于集市、村落间,或隐匿于青纱帐、芦苇塘里,经密切观察后,选准小股打击目标,待敌临近后突然跃出,以密集火力实施近距离扫射,然后不等敌人反应过来组织抵抗,便趁乱撤离,消失在集市人海或无边的青纱帐里。由于短枪组距敌更近,又呈弱势,所以特别强调速战速走,从战斗发起到撤离战场,一般控制在一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内,所以在冀中,人们又称其为“飞行射击组”,称其战法为“闪击战”。
抗美援朝时期冷枪活动中的狙击手,就更是普及,其声势、其战果,都更巨大。因这一活动网上极容易搜到,不再赘述。
所有以上这些神枪手班中的组成人员,就是中国特色的狙击手。
旧时中国的狙击手,更多还是临时的。按照今天的编制标准,狙击手是要占编制的,是要经过专门培训的,但在旧中国,不论是北洋军阀、西南军阀,还是国军共军,多数都没有编制专门的狙击手。但没有专门的狙击手却并不等于没有狙击手,实际上,在几十年的对内对外战争中,在战斗中临时充当狙击手的,那是相当的普遍。比如防御时连长命令二班的神枪手张三隐伏于某个位置,待机射杀敌方的指挥官,那张三就是狙击手;再比如进攻时连长又命令五班的李四提前设伏于某个位置,待机干掉敌人的机枪手,那李四就是狙击手。当然也可能在战前或战役一段时间内,指挥员们会暂时抽调部分枪法好的士兵,专门跟在自己身边,战时根据敌情,临时指定设伏位置,指哪打哪。这也就是说,这种实施狙击作战的狙击手并不是专门的,即不配备专门的狙击武器,也不进行专门的编制训练,谁枪法好,谁就有可能临时受命充当狙击手。
不管是专门抽调出来担负狙击任务的,还是战时临时被赋予狙击手职能的,尽管他们实际上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狙击手,至少是抗战前后那个时期中国特色的狙击手,但他们并不被称作狙击手,甚至他们自己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狙击手。这到主要不是因为他们不占编制和没有配备带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而主要仍然是一个用语习惯问题。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上的称谓习惯,哪怕不同时期的两个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