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先施礼。王伾和王叔文见他并不是以玩乐为满足,就在对弈和研墨的间隙和他讲谈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有一次,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读畅谈天下政事时,涉及到当时一些比较敏感的弊政,顺宗对他身边的人说:“我准备把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以便能够改正。”刘禹锡像众人都对此举表示称赞,惟独王叔文一言不发。等众人都退下时,顺宗单独留下王叔文,问他:“刚刚为何就你不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深意?”王叔文道:“我王叔文得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见和见解,哪能不向殿下奉闻呢!我以为,太子的职责乃在于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适宜对其他的事品头论足。皇上在位时间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那殿下将如何为自己辩解?”顺宗闻言,恍然大悟,既紧张又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的这番点拨,我怎么能够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啊!”从此,他对王叔文格外喜欢,东宫事无大小,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
我们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顺宗做太子期间,不仅暗中非常关注朝政,而且在他身边还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组成了一个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小集团。王伾和王叔文成为集团的核心,在其周围,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拥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的成员。这些成员当时都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在玄宗时参加过进士考试。贞元九年(793),20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后又参加博学宏辞科,荣得高第。他才华出众,诗文辞章誉满天下。先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掌书记,杜佑调任中央担任宰相时,将他一起带到京师,得到王叔文的赏识,赞誉他有宰相之器,成为这一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唐宪宗李纯

元和元年(806)——十五年(820)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宪宗像
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第三天子”
李纯出生时,正是皇曾祖代宗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即位,父亲顺宗被立为太子。李纯幼年懵懂之时,长安城里就发生了“泾师之变”,仓皇出逃的德宗没有能够保障宗室子弟的安全,那些没有及时撤离者有77人死于叛军之手,这使德宗一直痛疚不已。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德宗刚刚重返长安。有一天,李纯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乐,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这一回答使德宗大为惊异,作为当今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德宗皇帝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贞元四年(788)六月,11岁的他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
宪宗自幼遭遇战乱,他自身的家庭关系也很有些混乱。他的母亲王氏曾是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德宗收养为子。宪宗自己的婚姻关系也有些奇特。贞元九年(793),时为广陵王的宪宗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她的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乐舞俑母亲是代宗长女昇平公主。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后来被人编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由于母亲是代宗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是姑表兄妹,郭氏就长了宪宗一辈。或者说,论辈分,宪宗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辈。他们成婚后,时为皇太子的顺宗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对这位儿媳表示出无比的宠爱。宪宗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795)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此即后来的穆宗。
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六日,宪宗被册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勾当军国政事,即代理监国之任。八月四日,宪宗得父皇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这一年,宪宗28岁。他从一个普通的郡王到登上最高权力的顶峰,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这一刻确实来得太快了。难道有什么神力相助吗?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宪宗的登基伴着顺宗的内禅一直被人们猜疑着。宪宗登基前后,也的确有一些无法弄清楚的秘密。我们可以列举这样一些事例略做说明。
其一,宪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以后,“二王”集团的陆质借侍读之机有所规劝,被宪宗制止:“陛下令先生为我讲解经义,怎么还扯其他的事?”说明此刻的宪宗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也就是说,宪宗在这一过程中未必是被动的,也似乎不会不知情。
其二,在这年六月最早动议皇太子监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八月十七日,突然暴病而死,时年61岁。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事出有因,很值得索解。与韦皋上表差不多同时,荆南的裴均、河东的严绶也不约而同地给朝廷发来表章,内容竟然也与韦皋的相同。剑南、荆南和河东,三地节度使相距何止千里,如果没有幕后的指使,这样的步调一致真的很难理解。那么,幕后的指使是谁?从当时的蛛丝马迹来胡商遇盗图(敦煌壁画)说,就是那些在宫中掌握禁军、拥立宪宗的宦官。
其三,在顺宗以太上皇身份迁居兴庆宫以后,宪宗是不是还允许群臣和他相见?当事人刘禹锡在《刘子自传》中说:“当时太上皇身体有病,宰相大臣都不能得到召对。而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直接用东汉末年顺帝、桓帝被立的故事比附宪宗的即位,无法不给人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在此事过程中有外人无法明知的隐情。
其四,发生了罗令则密谋废宪宗另行拥立的怪事。这年十月,山人罗令则从长安前往秦州,矫太上皇诏令,向陇西经略使刘澭请兵,谋划废宪宗另立皇帝。结果,刘澭告密,逮捕了罗令则,宪宗一方面以名马金银财物厚赐刘澭,另一方面诏令禁军审问罗令则,将其党羽杖死。此事的出现与因果存在很多疑点,但是对于宪宗来说,最大的便利是借机诛杀了政敌。
其五,舒王李谊之死。舒王在德宗时一直是顺宗政治上的强大竞争者,来自宫中的宦官等势力也一直看好他。罗令则矫诏废立,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利用这样的政治惯性拥立舒王。但是,当宪宗即位,舒王的政治价值在宦官眼里也就自然丧失,所以,在刘澭将罗令则押送到长安以后,舒王也就非死不可。《资治通鉴》和旧史中都说他在永贞元年十月戊戌“薨”,这应该与宪宗即位后的政治局面有关。
其六,太上皇顺宗之死。宪宗在元和元年(806)正月初一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说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此举十分罕见。宪宗又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就死于兴庆宫,同时迁殡于太极殿发丧。这就难怪有人估计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报太上皇的病情,就是为掩盖太上皇被害死的真相。殊不知,这样做是欲盖弥彰,公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出宪宗和宦官的做贼心虚,暴露出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将太上皇顺宗直接杀死,正是拥立宪宗的那些人为了消除一切可能的隐患,打消那些有着和罗令则等一样想法的人的幻想,目的最终自然不外乎是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宪宗个人在当时早已是成熟的年龄,整个过程他自然不会茫然不知,权力的诱惑自然不会使他拒绝对太上皇用粗,利欲熏心,更何况九五之尊!元和十四年(819)七月,群臣讨论给宪宗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认为“睿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其含义,不必再加“孝德”,宪宗听了怒不可遏,竟然把崔群贬到湖南任了一个观察团练使。宪宗对“孝德”二字如此在乎,正说明他“内有惭德”,心中有所顾及,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很有可能参与了逼顺宗内禅的事件。总之,在永贞内禅、宪宗即位的过程中,一定有隐秘而又不能明言的内容。韩愈与宦官俱文珍关系尚好,在他所作的《顺宗实录》中也隐约透露出了宦官对顺宗相逼的痕迹,以致宪宗即位以后,俱文珍等屡屡说其记载内容不实,要求下诏进行修改。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
依靠宦官的拥立和发动宫廷政变而迅速取得了最高权力的宪宗,一登基就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了。看来,皇帝的政治作为与他获取权力的途径是否合法,绝对没有直接的关系。宪宗之前的太宗和玄宗,莫不是如此。
李纯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纯(初名淳)出生: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
属相:马卒年:元和十五年(820)
享年:43岁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
庙号:宪宗陵寝:景陵
父亲:顺宗李诵母亲:庄宪王太后
皇后:懿安皇后郭氏子女:20子,18女
继位人:儿子穆宗李恒最得意:以法度裁制藩镇
最失意:壮志未酬最不幸:暴死
最痛心:京师连续发生袭击大臣的最擅长:倾听臣下对中兴大业的意见
恐怖事件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四年(824)

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穆宗以前的唐朝诸帝多能将皇位传给儿子,高宗(武则天)还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亲宪宗另外也还有一个儿穆宗光陵东神门石狮子(第十三子)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后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为僖宗,第七子即位为昭宗。此前,睿宗的儿子当中,一位受命登基(玄宗),一位追认为帝(让皇帝李宪),三位获赠太子,已被旧史盛赞为“天与之报,福流无穷”。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四年(824)正月死时,刚刚30岁,相对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这些情况透露出,在穆宗君临天下时,唐朝的皇位继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变得毫无保障。所有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们,穆宗时期的宫廷局势已经难以用常规来审视了。
宫变夺位
穆宗出生前,其父宪宗已经有了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排行老三的穆宗,却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那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于贞元九年(793)娶的妃子郭氏——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尚父郭子仪的孙女。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在这一情况下,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皇子,宪宗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三月,宪宗心中渐渐地向长子倾斜了。此时的李宁已经17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于是在大臣李绛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这次册立很费了一些波折,本来应该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连续遭遇大雨,使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这期间有多少来自穆宗母亲郭氏的阻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接下来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无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竟然在19岁的时候一病而死。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他废朝13日,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死,使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
此时,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宪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立三子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次子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
其实宪宗心里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宪宗这次立储事件,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
元和八年(813)十月,在刚刚册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时候,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宪宗立郭氏为皇后。自玄宗以后,后宫活着被立为皇后的只有肃宗的张皇后,那是因为她在平叛的特殊时期有特殊的功劳,宪宗将郭氏册立为贵妃已经是后宫最尊贵的角色,宪宗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此事以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他们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较量。
元和十四年底,宪宗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恶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紧了改立李恽的谋划。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宪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穆宗即位后,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等统统改掉。像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就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穆宗即位时已26岁。对于壮年登基的皇帝来说,如果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这正是一个使人钦慕的年龄,太宗就是29岁登基,玄宗则是28岁。如果想饱食终日、游乐享受,那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时候。穆宗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
尚在朝廷上为宪宗治丧期间,穆宗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当元和十五年(820)五月宪宗葬于景陵以后,他越发显得没有节制。很快,他就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去了。到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南内兴庆宫,穆宗就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酒宴结束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