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突厥人有仇必报的性格,注定了他们对朱温是最大的威胁。他和朱温之间。注定了最后也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去。
上源驿事件以后,朱温和李克用不断开战。黄河两岸战火连绵。李克用每年都要发动数次对朱温的战役,利用突厥骑兵的机动性,深入黄河岸边偷袭朱温,同时在政治上不遗余力的打压朱温。面对李克用的疯狂,朱温采取了高筑墙的手段,在黄河岸边修建防御要塞,驻兵把守,同时实行坚壁清野的措施,不给李克用发挥战斗力地机会。
面对宣武军的铜墙铁壁,李克用非常恼火,骑兵善于机动而不善于攻坚,只有将宣武军引诱出来,才能更好的聚歼。然而,无论李克用如何挑衅,如何刺激,朱温都不肯轻易出战,无论李克用如何羞辱他,他都能够坚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李克用面对这只老乌龟,还真的无从下手,好几次都无功而返。
刘邦身边有张良、韩信、萧何,朱温身边同样有敬翔、谢瞳、葛从周、孟绝海、邓天王、庞师古、牛存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单从人才上来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鹰扬军。尤其是宣武军的核心谋士敬翔,更是鹰扬军最为关注的目标。如果刘鼎决定实施刺杀计划,那么敬翔的排名肯定要在朱温之前。
敬翔地生年不详,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自称为昔日平阳郡王敬晖地后代。敬晖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唐神龙元年(705年),曾经联合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将武则天逼退位,拥戴唐中宗复辟。被唐中宗封为异姓郡王。后被武三思所害。唐睿宗即位后,赐敬晖王”爵,并封敬晖为秦州都督,谥曰“肃愍”。
敬翔小时候就聪明过人,酷爱读书,尤其擅长于写文章。按照读书人地历来传统,参加科举是最好的出路。他曾经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纷乱的世道,他投了朱温的手下王发。初时,敬翔在军中“为人作笺刺”,也就是给军中一些文墨不通的将士代写书信,有时有将领欲写公文向上级报告,也来找敬翔代笔,敬翔写完后,还要向人家解释,文绉绉的别人听不懂,也不爱听。
敬翔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干脆用大白话来写,还在公文中,加入当时流行的俚言俗语,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将严肃枯燥的公文作了通俗化、情趣化、生活化的处理,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朱温出身草根,对那些文绉绉的“之乎者也”也头大,他喜欢敬翔创造的生动活泼的文风,看后居然爱不释手,很快将敬翔调到了自己的身边。
正文第317章中原(4)
朱温从敬翔的转变中了解到重要的信息,什么信息?才能非凡、随机应变,这正是他现在最需要的,在这种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局势变幻莫测,只有高度的灵活性,才能保证势力的生存。朱温将敬翔召来,交谈了一段时间,两人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仿佛是在冥冥中找到了另一半。
不过朱温轻易不相信别人,他决定考验考验敬翔,于是问道:“听说你在读《春秋》,《春秋》所记何事?”
敬翔轻描淡写的回答:“诸侯争战之事耳。”
朱温不屑地问:“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
敬翔从容答道:“兵者诡道,宜其变化无穷。若复如春秋时,则所谓务虚名而丧其实效,大王之事去矣。”
朱温大喜过忘,立刻任命敬翔为负责起草文书奏章的馆驿巡官,再也不用帮普通士兵写信了。当时朱温正在和黄巢余部交战,敬翔时时为朱温谋划,每事必中,而且敌我双方,朱温对此非常满意。到后来,朱温每次出征,都少不了敬翔在身边。敬翔也的确才思敏捷,举轻若重,举重若轻,屡次帮助朱温渡过难关。朱温欣然,对敬翔越发信任。刚开始叛变到唐廷的时候,因为总是担心部下对自己不利,朱温喜怒无常,好像对每个将领都充满了怀疑,他尤其担心昔日的兄弟会因为黄巢的事情对自己下毒手,故“多权数,将佐莫测其所为”,但是这位敬翔就是有牛,竟然能猜出朱温的心思,文武官员中惟敬翔能逆知之。往往助其所不及。”同时,敬翔和朱温的妻子张惠一起,救下了许多有能力的将领,例如孟绝海和邓天王都曾经被朱温责罚,最后是两人合力救下的。
朱温心怀不轨,日夜都在梦想着扩张自己的地盘。但是觉得自己兵力不足,每每想大张旗鼓,招兵买马,又怕四境强敌发难。因此心情郁然;刚好其时宣武军逃兵颇多,朱温因为此烦恼,此时敬翔献上一条妙计。敬翔的计谋是“令麾下将士诈为叛者而逃,奏于主上及告四邻,以自袭叛徒为名。”这样攻掠四境强敌,网罗将士。师出有名,别人还无话可说,何愁大事不定?
这地确是条奇计。奇就奇在出他人之所料,能打着“堂堂正正”的旗号,在人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实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朱温所做地这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朱温使用了这条计谋,果然是得心应手,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那真叫一个爽。兵力一出,“而致众十倍”。怎不让朱温喜不自胜,连呼“天降奇人,以佐于吾”。当然,这条计策到后来就使不通了,周围的势力再也不肯接受宣武军的叛军,抓到了就地斩首,不给朱温开战的借口。
好像敬翔这样有能力之人。竟然投到了朱温的麾下,对于刘鼎来说,只能用助纣为虐,明珠投暗等成语来形容。敬翔和朱温完全是两个极端的人,却走到了一起,还结合的如此紧密,实在是令人叹息。要怪只能怪当时的环境如此,才会孕育如此地怪胎。晚唐朝政腐败、黑暗,是非被颠倒。人才遭荼毒。宦官、藩镇和权臣为争权夺利互相吞噬,到最后只剩下一些凶禽猛兽称王称霸。稍有良心人性的人,都已经死光了。
好像敬翔这样的谋士,根本找不到刘备那样地明主,只好将就着吧,是啊,就着吧。敬翔喜欢谋略,这种喜欢不仅停留在理论战略层面上,而且是要落到实处,在操作层面上显出奇效。他希望自己有用武之地,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的平台。而朱温恰恰能为他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所以敬翔为朱温所用就不会令人觉得奇怪了。
这就是知遇之恩。你也可以说是臭味相投!要想打败朱温。首先就要消除敬翔地威胁。然而。敬翔时刻都追随在朱温地身边。就如同刘鼎不能离开艾飞雨一样。在朱温地身边。同样有精锐地卫士警戒。刺杀这种手段。基本上是没有太大效果地。一次刺杀不成。以后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刘鼎若有所思地说道:“朱温和敬翔。有无离间地可能?”
艾飞雨摇头说道:“很难。”
刘鼎沉默不语了。
艾飞雨示意顺治推着自己继续前进。
前面是一条小河沟。沟里地水散发着轻微地臭味。幸好有风吹来。将臭味逐渐地驱散。
艾飞雨慢慢的说道:“朱温和敬翔相得益彰,淮西军必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宣武军最终必定可以平定中原。东到宋州,西到蔡州,南到毫州,北到滑州,都将是宣武军的地盘。这块土地在战乱中破坏的最严重,十室九空,赤地千里,但是一旦有适当的措施,生产力地恢复也是最快的。只要有二十年的时间,这里就可以恢复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刘鼎怀疑的说道:“三眼都的急报,淮西军正以许州为出发地,拼命攻打汴州、陈州,淮西军的兵力是宣武军的十倍,现在将宣武军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你凭什么断定宣武军一定会取得胜利呢?”
艾飞雨自信的说道:“此战朱温必胜,飞雨敢和大人打赌。”
刘鼎神色凝重地说道:“我只想知道为什么。”
艾飞雨同样神色凝重地说道:“宣武军内部,有很多出色的人才,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否认地。正是这些人才支撑起了宣武军的半壁江山。宣武军的将领都来自原来的起义军,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心理素质很过硬,在稳定士兵情绪方面也很有办法。淮西军越是打压,宣武军越是上下一心,奋力反击。从目前的情况看,淮西军可以迫使宣武军暂时后退,可是想要歼灭宣武军。完全不可能。”
微微顿了顿,他慢慢的说道:“朱温此人,善打下风仗,每每有反败为胜地能力,只可惜一般人很少注意到这一点。昔日他驻守同州九个月,孟楷不给援兵。他手上只有不足万人的兵力,顶住了王重荣的七万大军,等他撤离前线的时候,竟然还有七千人,可见其对兵力损耗有严格的控制。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利用战场俘虏来弥补自己地损耗,他为此还专门总结了一套有效的瓦解俘虏的办法,传授给宣武军的各个将领。”
“此次,宣武军兵力虽然处于劣势。可是宣武军通过反击等手段,同样抓到了不少的淮西军俘虏,朱温将这部分俘虏补充到部队。兵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略有上升。淮西军的攻击虽然凶猛,却不能有效摧毁宣武军的防线,时间拖得越长,对于淮西军越是不利。况且,在战前,朱温已经派庞师古、朱珍前往山东招兵,只要庞师古或者朱珍任何一人带领生力军回来,朱温都会反败为胜的。”
他仰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深沉地说道:“从三眼都的情报来看,淮西军和宣武军的主力,都集中在许州附近,两军僵持不下,其中最危险地就是陈州节度使赵防守的扶沟、西华一线。若是换了其他人,在得到新力军的增援以后,极有可能用于填补这条岌岌可危的防线,以防止溃堤。但是朱温不同,他必然会率军南下。穿过陈州,直下南顿、项城,威胁秦宗权的老巢蔡州。秦宗权老了,对自己的生命很爱惜,只要宣武军出现在小汝水附近,他必然会主动撤军的,许州前线的压力,也就可以解除了。”
刘鼎轻轻的皱皱眉头,缓缓地说道:“朱温是要牺牲掉赵?”
艾飞雨缓缓的说道:“这不叫牺牲。这叫借刀杀人。一直以来。朱温和赵表面上的关系都很好,陈州每每受到进攻。都是朱温派兵相救,朱温需要什么,赵也是二话不说就送上,两人的旁系亲戚还成了儿女亲家,关系不可谓不紧密。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赵对于朝廷,是忠心耿耿的,是不会容忍别人侵犯朝廷的权威的,这一点和朱温有很大的区别。朱温心中的那点小鸡肚肠,赵也很清楚。朱温想要独霸中原,只有不动声色地将赵除去。”
刘鼎用力舔了舔有些干燥的嘴唇,慢慢的说道:“如果此战朱温胜出,则淮西军如何?”
艾飞雨说道:“宣武军最大的软肋就是兵力不足,无法控制广大的区域,但是随着山东兵员的不断到达,宣武军的实力将会不断的增强。此次许州解围以后,宣武军将会转入主动进攻。淮西军此战若不能从许州攻击汴州,那么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从此以后,战争的主动权,将完全掌握在宣武军地手上。”
刘鼎沉吟着说道:“你这样说来,就是淮西军很快就要灭亡了?”
艾飞雨脸色有些阴沉,慢慢地说道:“这就是飞雨最担心的啊!”
他突然加快语速,连声说道:“秦宗权此战失败,必然加快西顾,加快从山南东道掠夺战争资源,以弥补淮西军地损失,同时不断对宣武军发起攻击,以消耗宣武军的实力,同时掩饰自己的弱点。朱温此战胜利,必然加快从山东等地招募兵员,以求短时间内迅速击溃秦宗权,这样一来,双方在许州、陈州一带,战火就无法消停,任何一方想要停火都是不可能的,只有一方被消灭了,战火才能够暂时消失。”
刘鼎说道:“宣武军若胜利占领蔡州,则中原危矣。”
艾飞雨说道:“秦宗权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老巢,他在蔡州经营了那么多年,已经将其经营得好像是铁桶一样,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宣武军想要短时间内拿下蔡州,还是不容易的。宣武军一旦围攻蔡州,他会将襄州等地的战略资源,全部集中到蔡州去,和朱温拼个你死我活。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刘鼎迷惑的说道:“我们协助宣武军攻击淮西军?又或者是……协助淮西军反击宣武
艾飞雨笑着说道:“都不是!”
似乎自己也觉得解释起来有些费劲,艾飞雨说道:“我们现在的心情很复杂。既期盼宣武军攻打蔡州,却又担心宣武军不打蔡州。宣武军攻打蔡州,可能一举平定中原。然宣武军不打蔡州,襄州的战力就会很强。我们最希望出现的局面,就是淮西军和宣武军在蔡州争持不下,两败俱伤。同时秦宗权将襄州等地的战略资源不断地转移到蔡州。”
刘鼎唯有苦笑。
艾飞雨的设想,当然是最美妙不过的,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局面,鹰扬军就可以趁虚而入,占领襄州,一举控制这个战略要地,以后就没有这么多的烦心事了。不过可惜地是,这场征战的主动权,似乎完全掌握在朱温的手上。掌握在宣武军的手上,而不是掌握在鹰扬军的手中。到底打不打蔡州,那是朱温考虑的事情。和他刘鼎无关。
然而,艾飞雨并没有觉得问题有多么的严重,他缓缓的说道:“大人,以前我们的战略是怎么样地?”
刘鼎慢慢的说道:“首先平定江南,积累力量,然后横扫中原。”
艾飞雨果断的说道:“飞雨建议,对此战略稍作调整,首先争夺中原,然后再平定江南。”
微微顿了顿。艾飞雨提高语调,狠狠地说道:“我们鹰扬军独立进攻襄州!不要反淮西军联盟!”
刘鼎略微思索,随即豁然开朗。
自古以来,平定了中原以后,再平定江南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前的首先彻底平定江南,然后再横扫中原的战略,是最稳妥的战略,却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策略。平定江南地区肯定要三五年甚至是十年的时间,鹰扬军根本不可能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朱温也不会给鹰扬军这么长的时间。有三五年甚至是八年地时间,朱温已经将中原完全建立坚不可摧的政权了。
艾飞雨的战略看起来很冒险,仿佛江南还没有平定,就北上争夺中原,好像是非常冒险的战略,尤其是鹰扬军独立进攻襄州,时刻都会后院起火。事实上,这样的担心其实是可以忽略的,现在的江南地区。各个势力的主动攻击性并不强。尤其是对于鹰扬军这样的强势力,根本不敢主动招惹。他们更担心地是遭到鹰扬军的攻击。而不是主动触怒鹰扬军。哪怕是南平王钟传,在雷池水寇吃了这么大的亏,现在采取的也是防守反击的战略,轻易不肯招惹鹰扬军。这充分的说明了恶人惹不得的道理。
只要保持江南局势大体稳定,鹰扬军就可以全心全意争夺中原,完全不用理会后面的各个大小势力。这些势力如果不联合起来,想要攻击鹰扬军,那是自取灭亡。鹰扬军的反击,会让他们悔不当初。这些势力能够联合起来对付鹰扬军吗?不太可能,就像是鹰扬军要联合他们一起来斗争淮西军一样!鹰扬军北上争夺中原地同时,只需要安排一些谋士,离间分化,防止江南各个势力组织反鹰扬军联盟即可。
所有江南势力里面,最具威胁地其实是董昌,次之是南平王钟传。至于杜洪、闵锁、廉知怀、陈岩之类的,还不能入鹰扬军地法眼,他们各自之间互相攻讦,根本没有时间来理会鹰扬军。然而,其实董昌也不需要出动大军来镇压,董昌现在的最大敌人是刘汉宏,双方的战斗看起来没有三年五载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除非是突然出现了意外。
现在淮西军刚刚进入襄州,当地的局势还没有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