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鳌拜既没有什么另立山头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取而代之的念头,更没有选择功成身退!其结果却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结局被康熙智擒!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还成为若干年后今天人们的谈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范围,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有些时候,假如越出了自己的范围,即使是出于好意,也可能引起别人的不满。要是故意越俎代庖,为自己谋取利益,那就可能引发更大的争端。
鳌拜,便是在这个方面犯错误的典型代表!
1661年初,顺治皇帝病死于养心殿之前,为避免再次出现亲王摄政危及幼君之祸,决定委任已经擢用的心腹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助年幼的康熙皇帝。随后不久,苏克萨哈被鳌拜设计陷害致死,索尼病死,遏必隆成为鳌拜的追随者鳌拜大权独揽的时刻来临了。
康熙皇帝于1667年14岁的时候(周岁13岁)亲政。这个时候,鳌拜仍然大权独揽、把持着权力不放。结果加剧了少年康熙皇帝和权臣鳌拜之间的矛盾!
康熙皇帝在他的奶奶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下,暗中挑选一批有勇力的少年侍卫在宫中练习布库(满语〃布库〃,是〃摔跤常胜者〃的意思)。它是由满族古代游戏〃骑马打仗〃演变而来的。〃布库戏〃,一般由双人表演!比赛时在地上划出一个圆形角斗区,参赛者分为两个队,每队各二人。比赛时,一人背着另一人。比赛开始,各队接近对方,背在背上的人相互争斗,设法把对方推出场外或把对方从背上拉下来,以此决定胜负。该项运动也可以进行多人的多组对抗。
提到康熙擒拿鳌拜,我们还要提到一个人索尼的儿子索额图。鳌拜当权时,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和策划下,索额图辞去了原来的职位,做了康熙的贴身侍卫。索额图以演〃布库戏〃为名,让十几个八旗少年在宫中习武。鳌拜进宫,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儿不在意。
第23节:张英崛起之谜(3)
由于鳌拜身躯高大,孔武有力,因此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授意之下,康熙皇帝与索额图在擒拿鳌拜的具体细节上也作了精心的安排。
1669年夏的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内的武英殿商量国事注意,地点应该是康熙皇帝平时的办公地点武英殿,而不是孝庄太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也不存在什么孝庄太皇太后病重的假说。鳖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
话说鳖拜刚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折腿椅子请他坐,而让另一内侍立身其后。康熙又命赐茶,但内侍却用一只经沸水煮过的极热的碗盛茶,鳌拜接茶时因炙手难耐,茶碗猝然坠地。趁鳌拜屈身拾碗时,鳌拜身后的内侍趁势把他推倒扑地,这些年轻的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随后被抓进大牢。之后,康熙皇帝宣布了鳌拜的30条罪状,又念其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从而一举结束了长达8年的〃鳌拜辅政时期〃。鳌拜随后病死狱中。
4张英的升官路
随着鳌拜的病死和鳌拜余党的被清除,大清王朝的中央内部现在是缺少大量有用的人才。而恰在此时,张英为他的父亲丁忧守孝三年期满,回到了中央。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的张英应该继续做他的庶吉士。但是现在的朝廷缺人啊。没有办法,康熙皇帝只能让刚刚回到朝廷的张英当了编修。
根据《历代职官表·翰林院》的记载,编修,是个官名。宋代凡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均随时置编修官,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官,负责编纂记述。明、清属翰林院,职位次于修撰,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我们根据刚才的介绍可以知道,编修一般是科举进士一甲者才能有资格担任的,其次也应该是庶吉士留馆三年考核优异者才能担任。而张英刚刚丁忧三年才回到北京就接任此官。我们据此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的张英的才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所共知的地步,那么他的这次升官就显得很有问题了。
朝廷为什么非得要提拔一个还没有充分显示才能而且也不为很多的官员所知道的人担任编修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时候的朝廷太缺少官员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矬子里面拔将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张英就是这样抓住了机会,大力显现着自己的才华。很快,张英就又一次升官了他担任了清朝的日讲起居注官。
所谓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新设立的一种官名。1655年,顺治皇帝开始置日讲官。1670年,康熙皇帝置起居注官,满、汉起居注官皆以日讲官兼摄,但仍分为二官。1686年,康熙停日讲,起居注官仍系衔〃日讲〃二字。1718年,将起居注官并归内阁。1723年,雍正皇帝复置日讲起居注官。此后,日讲与起居注合而为一,由翰林院、詹事府官以原衔充任。凡皇帝御门听政、朝会宴饮、大祭祀、大典礼、每年勾决重囚及常朝,皆以日讲起居注官侍班。凡谒陵、校猎、巡狩皆随侍扈从。按年编次起居注,送内阁庋藏。
随后不久,张英再度升任侍读学士。
所谓侍读学士,也是一种官名。始设于唐,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在刊缉经籍。后为翰林院学士之一,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到了清代,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还兼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品等为从四品,其上为掌院学士。
而上述这些不断的升迁只是张英一生不断升迁的一个序曲。
第24节:明朝灭亡前后的吴三桂(1)
转眼之间,就到了1773年。这一年,是大清王朝入关以来又一个艰难的年头就在这一年,对于大清王朝入关并且成功统治全国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一个人物平西王吴三桂,公开向大清王朝发起了挑战,随后跟进的还有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之信。这就是大清王朝历史上的〃三藩之乱〃。而正是在大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中,张英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之人,还被赐西安门内居住,而这,开了清代词臣赐居紫禁城内之先河。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话还要从吴三桂抗清说起。
1〃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吴三桂
吴三桂的祖父是个以贩马为业的商人,长期奔走于北方各地,家境逐渐富裕起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士绅。吴三桂父亲的名字叫做吴襄。
努尔哈赤崛起后,在东北地区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这引起了吴襄的反感。为了反抗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吴襄毅然卖掉自己的家产,招募团练,做起了保境安民的善事。而他的做法,不仅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也得到明朝政府的嘉奖。明朝政府委之以辽东团练总兵的职务,归属于镇武将军李成梁节制。
1612年,吴三桂出生于辽宁中后所城。吴三桂的生母是谁,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我们现在只知道他的继母是明代名将祖大寿的妹妹。
一心望子成龙的吴襄在培养儿子上不惜工本,曾多次劝说酷爱武术的儿子吴三桂弃武从文。可少年吴三桂却执意不听,他认为,将来国家有难,还是要武人冲锋在前。祖大寿对他极为宠爱,广延名师,悉心栽培。才十几岁,他的一身骑射本领就已十分出众,校场上常常夺魁,在关外军中已小有名气。
1627年,崇祯皇帝登基,面对战云密布的关外,他决定开武科取士。吴三桂最终以自己的实力夺得武科举人。此时,上距其父吴襄夺得武进士才5年的时间。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吴三桂的青年时代,正是明朝与后金政权争夺辽东的时代,因此他所生活的地区辽东正是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而这给了他以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根据《明清史料》里面的记载,我们知道,吴三桂从青年时期开始随父征战各处,并以此小有声誉而迅速升迁。关于吴三桂的青年时代在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庭闻录》和《吴三桂纪略》上面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1630年春的这一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带领数百人外出侦察敌情,忽然与上万名后金的八旗军队相遇。八旗军队一看对方就这么点人,欺负吴襄他们人单势孤,企图迫使他们投降,于是这些八旗兵采取了围而不攻的计策。祖大寿看见后金的八旗军人多势众,不敢派兵出城救援。这个时候的吴襄等人,眼看只有死路一条了。吴三桂眼看父亲被困,万分焦急,于是大胆向祖大寿请战。祖大寿不允,吴三桂便带着二十来个家丁,偷偷地溜出城去,准备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的父亲救出来。
出城后的吴三桂提刀上马,亲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将一人,其余十八骑分作两翼,勇敢地冲入包围圈。八旗军队在突然之间见到二十余骑明军冲来,一时束手无策。吴三桂拈弓一箭,射中一八旗军队将领,那位将官立即从马上跌落下来。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心里面想,我要把他的首级割下来立功。于是从马上弯下腰去,不料那个将官忽然跳起,用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吴三桂的鼻梁。此时的吴三桂,哪里顾得上面部的鲜血呀,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将那个将官的首级砍了下来。接着,他与父亲吴襄兵合一处,将打一家,迅速率众突围。这些八旗兵,当时却错误地分析了形势。他们认为,为什么明朝出来作战的部队这么少呢?肯定是诱敌深入之计,我们可千万别上当。于是,轻而易举地,吴三桂就率领这可怜巴巴的二十来个人,一举突破了重围,将其父亲救回到了城中。
这几乎是小说演义中才会有的一战,既奠定了吴三桂军旅生涯的起点,也造就了他〃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传奇名声,以至战后他的〃忠孝之名,夷夏震慑,即四王子亦曰:'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吴三桂纪略》中所说的四王子,就是大清皇帝皇太极。
一时之间,几乎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传扬着〃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吴三桂孤胆救父的英雄事迹。
2拒绝降清的吴三桂
1641年前后的大明王朝,在关外仅剩八城: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塔山、中前所、中后所、前屯卫。而锦州偏偏就被皇太极包围了!
第25节:明朝灭亡前后的吴三桂(2)
为解锦州之围,明朝政府以洪承畴为主帅,率师13万,自宁远北上驰援锦州。清军主帅皇太极得知此事后,迅速调动兵力,围城打援,将援锦明军包围于松山。为了解除被动局面,洪承畴决定孤注一掷,率军突围。但是军事会议刚散,洪承畴手下的几个总兵也各自夺路逃跑,致使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
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5万多人马被歼,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失陷,主帅洪承畴于松山城破后被俘,名将祖大寿降清,明朝经营数十年的宁锦防线土崩瓦解,此后的明朝再没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残存的气息维持生存。
吴三桂逃至宁远后,积极收留残兵败将。前后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便重新集聚了3万人马,继续坚守宁远孤城。在这个时候,在东北地区,明朝的崇祯皇帝,除了吴三桂,已无兵将可用。
在这个时候,清朝的皇帝对吴三桂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祖可法,哥哥吴三凤,姨父裴国珍,表兄胡弘先,挚友张存仁、邓长春等人降清后都写信劝吴三桂降清。
1642年4月,清朝的皇帝皇太极本人直接给吴三桂写了亲笔信。10月份,清太宗又再次写信,劝吴三桂早降。吴三桂面对这种形势,却拒不降清。
1643年,清军迅速占领了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小城。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成为真正的孤城!此时,宁远守城军民人心惶惶。吴三桂仍然拒不投降。
3大明王朝的灭亡
1644年,是中国传统的农历甲申年。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大明,建立于1368年,其建立者是朱元璋,到现在已经存在了275年了可以说,这个政权现在已经到了行将灭亡的前夕了。危险,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权的内部。由于大明王朝的统治集团不思进取,鱼肉人民,最终引起了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两支军队。尤其是李自成的部队,他们在1643年底占领了西安,并且在1644年正月初一(1644年2月8日)改西安为西京,正式在西京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大顺政权在这一年的正月初八,正式开始由李自成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分两批东渡黄河,向明朝的首都北京进发他们准备一举拿下北京,夺取全国政权!
第二,政权的外部。在东北地区,1616年,满洲人的前身女真人建立了大金政权历史上称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大金〃为〃大清〃。这个政权现在正在坐山观虎斗。看着大明与大顺两个政权之间鹬蚌相争,就等着自己渔翁得利了。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负责替大明王朝守卫孤城宁远的吴三桂几乎同时接到了大明、大清、大顺三方的邀请函。
我们先看大明方面: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的崇祯皇帝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于正月初将已闲居在家的吴襄招进京,命他提督御营。这显然是因为吴三桂手握重兵,为了拉拢吴三桂,不得不重用吴三桂之父。接着,崇祯皇帝又想把吴三桂这支生力军调进关来,对付农民军。因此,他亲自招见吴襄。吴襄慷慨陈词,说农民军不是吴三桂的对手。崇祯皇帝欲调吴三桂,又害怕落得个丢弃宁远的罪名,一直下不了决心。众大臣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就此事负责。
1644年4月7日,农民军已进至宣府城,离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了。
这时,崇祯皇帝才做出了弃宁远,招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四将入京勤王的决定。四将均封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
这时,山东总兵刘泽清托辞坠马伤脚,拒不奉诏;吴三桂与蓟辽总督王永吉路远,一时间还来不到北京;只有蓟镇总兵唐通带了八千人马先到北京。
崇祯皇帝封唐通为定西伯,命他把守居庸关。不想,唐通却投降了农民军,居庸关不攻自破,农民军直趋北京。
这个时候,33岁的吴三桂受封为伯,他的高兴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受命平西,当然是让他与农民军作战,只要能脱离宁远这座危城,他也是迫不及待的。
第26节:明朝灭亡前后的吴三桂(3)
那时,吴三桂有精兵4万,加上辽民数10万,他4月12日受命,16日便率军民抛弃宁远,向山海关进发。庆幸的是,清兵直到4月22日才得到吴三桂撤离的消息,而这时,吴三桂已带领兵众到达了山海关。
吴部到达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军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种消息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犹豫。但君命难违,吴三桂还是领兵向北京进发,4月26日(阴历三月二十日)到达丰润。在这里,他打败了投降李自成军的原明降将白广恩、唐通,并收降了8000人。但是北京已于4月25日(阴历三月十九日)被农民军攻破,明王朝灭亡了,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寿皇亭下。
4吴三桂接到大顺政权的邀请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顺方面: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