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森父女的劝告,心中渐渐由困惑转为理解。他虽然同意进行拍卖,可是却仍然顾虑重重:“闾芳说得不错,那些收藏大多都是我当年自己出钱从荣宝斋里买来的,可以说是地道的私人财产。按理说将它们卖掉也无可非议,只是用拍卖的方式是否合适?”
由于张学良和赵一荻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对文物公开拍卖一事,一时无法接受,张闾芳见不能马上说服老人,只好暂且搁了下来。
以家庭会议的方式决定拍卖文物
夏威夷的冬天温暖如春。
但是张闾芳却无心欣赏那大海边的景色。她必须马上赶回台湾去。就在她离开夏威夷的前一天,父亲张学森决定召集所有在美国的亲友开一次家庭会议,共同讨论一下台北旧居里的收藏品如何处理。张闾芳马上赞成,因为家庭会可以劝张学良和赵一荻尽快下定决心。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殒神谷(6)
几天后,张闾瑛和张闾琳两家人分别从旧金山和洛杉矶赶到夏威夷。当天晚上,亲友们就集聚在希尔顿酒店15层张学良的家里,张学森首先将处理台湾旧居里收藏品的意见提出来,让大家各抒己见。
张闾芳是一位有胆有识的青年女子,做事果断干练。她针对大爷对收藏品拍卖迟疑不决的心态劝解说:“现在不要说在西方国家,就是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每年都在不断举行文
物的拍卖活动。台湾也是如此,特别是您老人家的名望所赋予那些收藏品的特殊价码,更会让那些专门经营拍卖行的人深感兴趣。英国索思比拍卖行台湾分行对我提供的文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决定专为您的收藏品举行一次专门的拍卖活动。他们划出的底价也十分可观。”
张闾芳将那份索思比拍卖行作出底价的条目交给张学良过目。张学良发现,索思比这样的名牌拍卖行对他的所有收藏品都标以重码。其中他收藏的北宋画家谢元所绘的长卷《桃花》,开价在300万至500万新台币。它开创了索思比拍卖行拍卖文物的最高纪录。此外,明代王宠、文征明、陈洪绶、徐渭等名家的书画底价也均在150万至250万台币之间,还有,他的好友张大千生前赠送他的一些作品,也颇受索思比的重视。
张学良手托着索思比开列的文物底价表,对大家说:“我这一辈子从来不看重金钱,更不看重财产。而惟独对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文物十分看重。这么多年来,我在蒋先生的秘密幽禁中到处迁徙,丢掉了不少值钱的东西,可是我惟独不敢丢掉那些书画和古董。现在我没有想到会以拍卖的形式来处理这些藏品。现在看来,在人世间,文物也好,画也好,金银玉器也好,它们统统都是身外之物啊!”
张学森和张闾瑛、张闾琳都对张闾芳的意见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索思比拍卖会不仅能够为两位老人解决晚年的生活之资,而且也可以让张学良那些收藏品找到最好的归宿。赵一荻虽然初时难以接受,现在经过亲友们的一致劝说,她也放弃了原来的主张。
张闾芳见张学良还是一幅踌躇难决的神态,决定劝他尽快下定决心。她说:“索思比拍卖活动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让这些珍贵的文物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张学良通过侄女的介绍,得知索思比此次文物拍卖早在一个月前就在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消息。东南亚地区都轰动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全世界的各大买主和文物收藏家,都纷纷来电来函与索思比洽谈此事。当然,这件事对张学良来说另一个潜在的意识则是:他很想通过索思比文物拍卖这件事对台湾当局进行一种试探,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拍卖文物将预示着张学良从此不会回来了。同时也是他将在美国定居消息的一种含蓄的公开宣布。张学良终于默许了文物拍卖这件事!
1994年春天,台北春意盎然。4月10日索思比文物拍卖行正式对外拍卖张学良旧居文物的前几天,远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的大文物收藏家们,就闻风而动地飞到这座城市来。台湾报刊上称:“由于张学良个人的神秘色彩,加上收藏界早已耳闻他的收藏品数量相当惊人,同时他深居简出,交往不多,少有人亲见他的收藏品。因此,张学良收藏品即将拍卖的消息已成近日收藏界热门话题。张学良早年收藏一批质精的宋元古书,一直未曾公开,这次拍卖的画作究竟是他的收藏精品还是一般画作,收藏界也相当好奇。”又称:“索思比此次拍卖会所以如此惊天动地,其原因不在于所拍卖的文物价值如何,全在于这些收藏品的主人。张学良这个名字无疑为那些拍卖品增添了神奇的感召力!”
索思比拍卖行自建立迄今从来也没有经过如此隆重的盛况。台北市的圆山、晶晶和凯悦几家大酒店客员忽然暴满。那些大收藏家们之所以对张学良的文物如此垂青关注,其意义远远超过对那些文物的兴趣本身。因为物以人贵。收藏家们不会不知道张学良的文物,将在数十年后由于这位世界知名的爱国将军而使他曾经在幽禁迁徙中收藏的文物身价百倍。
4月10日开棰那一天,索思比拍卖行万头攒动,座无虚席。除了各地大收藏家云集于此之外,东南亚地区的新闻记者也纷至沓来,拍卖行一时人满为患。他们都为这位东北军少帅首次公开拍卖文物的新闻所动所感,在拍卖的过程中张学良这个近代史中的传奇人物,始终构成所有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会场上气氛十分热烈。竞价的热浪此起彼伏。特别是被张学良收藏历史长达70年的宋朝宫廷御用画家谢元的绢本画作《桃花》,最为引人注目。虽然最初的标价已经很可观(300万至500万),可是最后却在1500万的高价上落棰!这是大出索思比拍卖行意料之外的价目,同时也开创了亚洲文物拍卖价目之先!除此之外,张大千的许多名画也在这次拍卖会上备受青睐。不仅张大千的画质惊人,更主要的是那些画大多上书亲赠张汉卿的题跋,其珍贵的价值非同一般。其中张大千亲赠张学良的画作有《湖山轻舟》、《秋声图》和《水竹幽居》等作,最为抢手!报价数次飚升,求购者争先恐后,唱价声此起彼伏,最后,它们分别被标定为950万、350万和520万台币的高价售出。
此外,明朝大书法家王宠的行书条幅作品也受到收藏者的关注,最后被以340万元高价售出,占张学良所藏名画售价的前五名。张学良将军在台收藏具有60年以上的文玩居这批拍卖的文物之首。它们大多都为早年张学良由东北沈阳和北平带出来的,在他的身边渡过了张将军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诸如扇面、成扇、书法、诗词、照片和名人信札等等,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特别是那些出自晚清与民国名家之手的书画诗札,更能从中看得出收藏者的欣赏水平与文学品位之高。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殒神谷(7)
索思比拍卖行表示:这是该行有始以来最为轰动的一次专题拍卖。也是该行售出总价最高的一次(总售价达1328955万元,比事前预计的4000万至5300万高出三倍之多)。全球大买家几乎无不出席此次隆重的拍卖会。期间电话投标不断,气氛格外热烈感人。所有的拍卖品207件无一没被收藏家抢走,而成交的价目往往要比从前的预见价高出三倍以上。有的文物甚至高出五六倍之多,大开了索思比拍卖业的先河,从中不难看出张学良人格的魅力,在感召着世界各地的大文物收藏家。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殒神谷(8)
赵一荻遣子故乡行
夏威夷海滨依然潮起潮落。
出现在赵一荻面前的大海,依然涛声震耳。当一轮浑圆的落日挂在灰褐色的云天时,海边就会出现两位老人的身影,不过赵一荻已经坐在一辆轮椅上了。张学良在轮椅旁推着,海
水漫过的沙滩上留下了几条浅浅的辙印。
赵一荻已经看出张学良思念东北故乡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无法成行。特别是1993年底,她们在台北的房产被变卖以后,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必须设法早日实现回东北故乡的夙愿。
“汉卿,既然你思乡之心如此迫切,索性就回去吧。”碧蓝色的大海在她们眼前翻腾。当远方天边被夕阳映出一片玫瑰红的时候,赵一荻望着神色郁郁的张学良,心神有些不安。进入1993年以来,赵一荻几乎每天傍晚都会陪他出现在海边。每一次她都发现张学良隔海眺望,她知道他又在怀念家乡了。
“回东北?又谈何容易?”张学良将目光从海天相接的地方收回,他对她叹息一声:“从前我一直以为到了美国,就可以随时返回祖国,可是到了这里才知道,回去仍然不可能。”
“为什么?莫非还担心台湾方面的暗中阻挠吗?”
“……”他摇头说:“绮霞,你不懂。我从前一直在想,有一天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时候再回去。可是现在我已经老了,如果长途跋涉,恐怕力不从心了。”
赵一荻想一想:“汉卿,既然如此,我倒有个新的想法,何不让闾琳代替你回去看看呢?”
张学良眼睛一亮:“让闾琳代替我回去?”
赵一荻见她的话引起了张的注意,进一步说:“对呀,闾琳是你的儿子,他回去既能代表你,也不会引起什么其它的麻烦。”
张学良心里一动。自他们夫妇定居夏威夷以来,张闾琳夫妇及子女,见到张学良和赵一荻的机会就更多了。几乎每年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生日,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都要双双飞到四季如春的檀香山来,为他们的父母双亲祝寿。特别是中国人的新春隹节,张闾琳伉俪必来祝贺。张闾琳正式从美国航天署高级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休以后,他与老父老母共度天伦之乐的时光,就越来越多起来。
“闾琳,还记得沈阳吗?那里是你的故乡啊。”在取得了张学良的首恳后,赵一荻亲自去了洛杉矶,她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儿子儿媳的理解。
“当然知道,可是,我是在天津出生的,对沈阳连半点印象也没有。”闾琳不知母亲的用意,他苦笑着。沈阳对一位从小就生活在海外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陌生的世界。他只是在美国出版的画报上见过沈阳的照片,却无论如何也唤不起脑子里的任何印象。
“你虽然出生在天津,沈阳却是你的根。”赵一荻对闾琳说:“那里才是你真正的故乡。数十年来,你在海外从来没有回过沈阳,这不能不是个遗憾。所以,我想让你和淑贞回东北,去那里探亲寻根,如何?”
“让我们回东北?”张闾琳立刻悟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他知道父亲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回东北故乡探亲访友。他更理解父亲在晚年有许多难言之隐。在台湾时因有种种阻碍无法让他老人家一偿多年归乡的夙愿;在美国夏威夷定居后,虽然可以回去,却又因年迈路远而无法成行。
在这种情况下,张闾琳决定替他的老父亲实现这一夙愿。
“好吧,姆妈,我回去,我和淑贞一同回去看看。”张闾琳的心顿时狂跳起来,因为沈阳对一个多年在海外飘泊的游子来说,无疑充满着深深的诱惑。陈淑贞听了赵一荻的话,更是跃跃欲试。于是,一个回东北探亲的计划,就在洛杉矶比佛利山下别墅里议定了。
1994年5月9日,东北沈阳春雨潇潇。
就在这天上午9时,一列从北京开来的59次特快列车缓缓地驶进了沈阳站。在月台上早已等候着辽宁省外办和台办的负责人,他们冒雨来迎接一对特殊的客人。当软卧车厢的门开启,从车内首先走下来的是一位64岁的老人,他的前额有些秃顶,红润的脸膛和那熟悉的眉眼,使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会马上想起当年咤叱风云的张学良将军。他就是少帅与赵四小姐所生的儿子张闾琳先生。张闾琳抬头望着沈阳南站那日本式的古老建筑,顿时热泪盈眶地说:“沈阳,我终于回来了!”
与祖国分别55个春秋的张闾琳,如今是以旅美华裔航天专家的身份回来的。随同他一起归来的,是他的夫人陈淑贞女士。这对夫妇抵达沈阳市的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位于沈阳大南门附近的张家旧宅“大帅府”。这座始建于1917年的四合院及后边的大青楼,现在已经被政府辟为“张学良将军纪念馆”。虽然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可是依然保持着它古色古香的风貌。张闾琳首先来到父亲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以前居住过的大青楼,那里有保存完好的张学良办公室和卧室。张闾琳看到父亲当年枪毙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老虎厅时,就会在心中油然树立起一位爱国将军的高大形象。张闾琳尊从赵一荻来前的叮嘱,特别来到母亲当年曾经住过的赵四小楼。他对随行的人员说:“没有想到母亲住的地方也保存下来了!”
此次张闾琳是带着双重心愿回到沈阳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为了寻根而来,另外一层含意则是代替他的父亲还乡探视,一了夙愿。在美国夏威夷定居的父亲张学良,在张闾琳夫妇回乡前特别叮嘱他们回到旧宅看看。早在1991年张学良第一次赴美探亲时,他就有回东北的打算,但却因种种阻碍没有实现,内中缘由只有张闾琳知道;1993年12月16日张学良与赵一荻第二次飞往旧金山探亲时,海内外媒介的悄然冷漠与前一次少帅赴美时的轰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台湾的记者认为此次探亲与前一次不会有什么区别,谁也没有想到张学良从此一走就再也不回台湾。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殒神谷(9)
张学良在旧金山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的会长张捷迁曾经来访。他希望老校长从此由美国飞回祖国大陆,正是时机。可是少帅却说:“现在还不是时机。”这与同年4月张捷迁来台北向张学良颁发东北大学名誉校长聘书时,所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张学良究竟为什么想回东北探亲却又老是认为不是时机呢?张捷迁在从台北去沈阳途中,在香港启德机场接受香港《明报月刊》总编潘跃明先生的采访时,首次向他披露了张学良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回东北探亲。同时也隐隐地说出了张学良1990年想来到香港,出席一位朋友
后人的婚礼而受到干涉的内情。张闾琳作为张学良在美国惟一的儿子,他当然理解父亲让他回沈阳探亲的真正含意。
张闾琳夫妇来到北京以后,坚持不惊动官方的初衷。他只是以华裔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进行探亲访问,可是有关方面还是让张闾琳到航天航空公司去参观我国历次发射的卫星、火箭实物与模型。在美国太空署供职一辈子的张闾琳,深为祖国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而感到欣慰。现在他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精心保护下来的张家故居,心里充满了感谢之意。
晚宴在“大帅府酒家”举行。辽宁省政府有关方面负责人,亲自为张闾琳夫妇点上一碟碟张氏家族的风味菜肴,让远方的游子品尝。
张闾琳见到了父亲常向他说起的东北酸菜粉条。1993年冬天,张学良在圣诞节的那一天,由张闾琳夫妇陪同着到唐人街一家中国餐馆里过节,席间,张学良面对着一碟碟中国人烧的东北菜,连连地说:“久违了,”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