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的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远离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 情感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与他人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希望得到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希望归属于一个群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相互关心照顾。
? 尊重的需要。个体希望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在社会生活中有地位、有威信,能胜任工作、独立自主,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和情感上的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可以通过改善外部条件得到满足。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高级需要,必须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而且并不因为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就会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较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减小了。
人类正因为拥有这些需求,才永远无法停止追求。同时,人类也总是因追求的结果能否满足所需而引发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需求引发观念,观念影响行动”,比如:
大多数人在受到批评后都会感到难受,当众受批评的话更是如此。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不是“我哪里做错了,他为什么要批评我”,而是觉得挨批让自己很没面子,“他为什么要这样伤我自尊?”于是自己会生气、郁闷,结果常常是不欢而散。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使我们形成了“被批评尤其是当众挨批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的观念。如果别人批评了我,就是看不起我,是在伤我的自尊。这样的事情发生后,一下子就引发了我们对抗性的情绪冲动,让我们难受的已不是挨批本身,而是面子受损。于是理智分析问题的通道被堵塞,思维从就事论事地分析“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解决,是我做错了吗”变成道德评判性地否定——“他今天哪里不对劲了,为什么找我出气,至于吗?”
一件事情,往往“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的”。潜在需求引发的限制性观念(即框架),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无法理智面对、冷静思考。屈服于情绪冲动,我们就会作出未必合乎理性的行为反应。
经由框架,个体对外界事物产生对应的感觉,一旦这些感觉固化下来,就升级为情绪。符合我们既有框架需求的感觉,就会产生快乐舒服的正常力,反之则会产生厌烦、对抗的非正常力。面对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人们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行动,要么鼓励,要么打压,有心理上的,也有行为上的——框架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控制着我们的行动。
我们的销售经理要约见一位客户,在见面之前已经作了很多准备,了解了对方的特点和处事方式,并拟就了一些应对方法和沟通策略。但当会谈的实际进展与经理的预判有出入时,他就会觉得与对方交流起来很困难,很难拿下订单。事实上,对方可能没那么难沟通,只是经理在与对方见面之前内心已下了定义,这个既定的框架束缚了他,使他不能客观地面对客户。
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内心已经习惯了所依存的框架,凡是合乎我们框架的事物都能让我们感到舒服、快乐,反之则会产生排斥。
认识框架,改善我们的思维模式,将使自我的行动更加完善。认识到工作中所有不舒服的感受都来自我们自身的框架,下次再有同样的反应时,应该冷静下来,审视内心变化的过程,然后尝试作出改变。
信念决定命运
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只要人活着,框架的变化就永无止息。它伴随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改变,无论是更糟,还是更好。只是它的变化有时是显性的,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有时则悄悄地进行,我们不易察觉。
此外,框架代表的是一种过去时,是我们内心深处所有过去的累积。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吸收这个世界传递给他的信息和教育。这些教育本身是不断更替、变化的,由此施加给他的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是过去的延续。
最重要的是,框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一方面,它容易阻碍我们对事物进行观察,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所看到的和实际情况是有差别的;另一方面,与自信、爱、积极等联系在一起的框架,能推动事物向理想的状态发展。
由此可见,框架既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桥梁,又是阻碍我们全面认识事物的障碍;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我们的对手。就像比赛的双方,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我们需要不断战胜它、引导它,从而超越它。
这是一个和生命捆绑在一起的过程。我们只要生存一天,试图超越框架的努力就存在一天,就像古希腊神话中不断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只不过有的人更敏感些,察觉自我框架的能力强些;有些人则终身混沌,受制于框架的简单反应。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有所改变,只不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框架只会越来越多。经验多了,意味着框架的力量也更强大。
前面我们说“需求引发观念,观念影响行动”,可以进一步说“信念决定命运”。框架作为一种潜藏的限制性观念,时刻影响着人类意识的形成。若能延长那些对我们有益的框架发生作用的时间,甚至创造新的框架,我们就能塑造并维持积极的信念,改变甚至消除那些消极的信念,用积极的行动开创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了解意识的作用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人的意识可以分为三种形态:潜意识、前意识和主意识。潜意识又被称为右脑意识、宇宙意识,是人类内心潜在的对某一件事的看法和判断;前意识介于主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是人脑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是能够帮助个体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一种控制性意识;主意识则是大脑经过判断后的一种理性思考,由它引发实际行动。
在前意识遇到一件事并有了初期反应后,潜意识就开始发生作用,根据直觉和过往经验判定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最终形成主意识,进而采取行动。无论我们是否察觉到,潜意识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强烈的作用和影响。
比如,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很聪明,那你在工作、生活中就会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做每一件事都充满自信,事情也容易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做好后你会自认为越来越聪明了;如果你认为自己很笨,做什么事别人都会轻视自己,永远都是一副没有主见的样子,日子久了,你就真的会变成一个很笨的人。
再比如,销售经理准备去见客户,我告诉他要自信一些。只有当你足够自信时,别人才能感觉到你的产品好;当你不自信时,传递给他人的信息就会大打折扣——连你都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客户还会信任你吗?
善用框架的力量
借用框架理论,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有时候,一条路走不通,问题并不出在别人或事情本身上,相反,可能正是框架给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设了限。工作中,如果能经常转换一下思考的角度,改变一下行为方式,事情可能就会简单得多。
比如,工作需要我们接触不同的人,当发现对方身上存在对我们不利的框架时,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地打破它;也可以为他人制造一个框架,让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在投标结束后,如果我们已经预中标,通常最担心的莫过于同行的恶性竞争,客户因我们的对手散播不利于公司的言论而改变订购决定。此时,我们可以为客户制造一个框架——在与客户交流时,传递给对方一种信息:“目前本行业的销售市场还不太成熟,竞标排名宣布的时候,许多落在后面的生产厂商会恶意攻击排名靠前的竞争对手。”客户有了以上框架,我们的预中标就有了一份保障。竞标排名宣布后,即使其他厂商对我们恶意攻击,其作用也在客户的框架以内,因为客户已经有了“在商业竞争中,好产品遭受对手攻击在所难免”的框架,反而会强化我们产品不错的观念。
框架非常顽固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其程度类似于三角形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分析,如果每一个框架都具备需求、外因、决定性观念等三个要素,那么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正确地分析,就能做到对内无框架,对外发现框架、制造框架以及利用框架。
比如,当下属对你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时,你会感觉不舒服,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批评、对抗,那接下来的沟通就会出问题。
先来分析你的框架:需求是自尊的需求,外因是下属对你提出不同的意见,决定性观念是你认为下属提出不同意见就是不尊重自己。
下属的框架则是:需求是帮助主管改进工作的需求,外因是主管允许下属提出不同意见,决定性观念是自己的建议确实能帮助主管改进工作,进而认可自己的业务能力。
通过对比你会发现,激发你对抗性反应的下属的主观意图,并非要挑战你的领导权威、让你下不了台,而是对改进工作献计献策;下属愿意直言不讳地表达不同观点,是对你胸怀、领导能力的一种肯定,认为你能够采纳不同意见。
这样分析下来,你以为下属不尊重自己而不舒服的感觉,会被“这个下属还是有点儿想法和潜力的”这一正向感受所替代。既然双方的目标都是把工作做好,于是就有了共同语言,也找到了平等对话的基础。在这一前提下,如果你觉得下属在提意见的场合、措辞方面还需要改进,可以进一步跟他沟通,帮助他提高,这种有针对性的沟通其效果会比一味批评、斥责好得多。如果你用身份、职位的优势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不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沟通,那对方也许会竖起耳朵听,但会关上心门。这样的沟通是费力而无效的。
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你走不出自身的框架,就会落入惯性思维;如果能破除各种框架,看问题就能更长远,甚至反败为胜。
销售人员出去拜访客户,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总是按照沟通时的惯性思维,只挑好的说,这会让客户形成我们是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框架。
我们来分析客户的框架:需求是买到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好产品;外因是销售人员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决定性观念是认为销售人员如此急于推销,产品可能会有潜在的问题。
分析完成后,我们就要打破客户的上述框架。如果仅仅描述产品的优点,显然会给人自吹自擂、急于求成的印象。反过来,如果我们强化客户原有的框架,只说自己产品的缺点,当然也不行。正确的做法是,有意识地简要介绍产品的发展过程,列出曾经遇到的问题,重点说明这些不足已通过合理的设计得到了修正,目前的产品已经具有了更多的优点,以此帮助客户建立一个新的框架。
这时,在客户的新框架中,需求还是买到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好产品,外因则变成其他品牌的销售人员都爱自卖自夸,而我公司的销售人员非常诚恳地介绍产品,指出了自己的优缺点(当然是客户所能接受的缺点),决定性观念因此变成:既讲优点又讲缺点的销售人员是诚恳的,是值得信任的,销售的产品应该是好产品。
采用这样的策略,我们就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