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君心中感激,听王长虹如数家珍般的介绍这山参的来历,心念又是微微一动。这山参的来历,王长虹本来是不应该知道的。如果是对一个下属,一个关系正常的下属,铁穆绝对不会这么没有分寸,什么话都说。
但是,铁穆说了。
是想借王长虹的口进一步笼络自己,还是……他与王长虹的关系,已经超过了自己的预料?
心中未免有一点酸涩。抛开乱七八糟的念头,微笑道:“荣兰,快收起来吧。明天交给严妈妈,咱们要好好享用。这殿下的心意,咱们也不能浪费了。”荣兰笑着,答应着去了。
孟丽君看着王长虹:“你还能够习惯吧?韦勇达那边,有没有其他消息?”
王长虹说道:“她来了一封信,不过说些寻常言语,不过看来,皇帝对她也很信任。给她的官职,是临安卫副将。”
临安卫副将。孟丽君一块石头放下。临安卫,那可是直接掌握着京师安全的。尽管是一个副将,但是也非皇帝亲信莫属。而韦勇达,很明显,还不够格做皇帝的亲信。皇帝这样任命,很明显,是要给孙子铺路了。微笑道:“这我就放心了。你也好好准备着。等殿下真正掌握了权力,你的机会也来了。你给殿下的信中,别忘记再提醒一句,叫殿下多学习今上的做法。这关键时候,别让今上失望了。”
过后几日,孟丽君已经能够下地走动;而临安那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递过来。孟丽君心放下了,便与荣兰商量,准备去明州康家。理由很简单,她需要一个正式从仕的身份证明。
韦勇达的确厉害,竟然成功的给自己和王长虹伪造了身份文碟,而铁穆与临安,竟然都没有起疑。但是自己,却缺乏这方面的能耐。刘真也曾经装作无意的问起孟丽君的身份证明的问题,因为一个游学学生绝对不应该在路上这么闲逛却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好在当时湖广正在闹饥荒,自己只谎称身份文碟失落。刘真他们被自己的才华所吸引,也没有多追问。可是到临安去就不同了。自己绝对过不了朝廷吏部那个关口。所以,去明州要一个身份文碟,是绝对必要的。何况,这一次生死关口的考验,也将自己的许多想法改变了。自己还是去参加科考吧。
又过了十来日,孟丽君身体已经大好。严李氏见已经无碍,就告辞回家去了。孟丽君要了她家住址,又按照她的方子吃了几天药。寻找合适时机,对王长虹说道:“我准备过两日就回原籍去,等我走后,你告诉殿下一声。”
王长虹一怔,说道:“你不去临安么?”
孟丽君笑道:“如今殿下已经没有什么大事情了。我去临安也没有什么用。”
王长虹说道:“你……为殿下付出这么多。你如果去临安,殿下一定会给你安排一个好前程。你……”
孟丽君看着王长虹,后者的眼睛里竟然是一片热切。她急切地希望自己答应!那眼神,似乎……不是一个受恩者对恩人的眼神。王长虹,她这么急切的想自己留下,或者去临安,为什么?孟丽君想到了一种非常不可能的可能——那就是,眼前这个美丽少女,对自己,产生了感情!想到了这种可能,孟丽君突然有了一种想笑的冲动。装出了一幅淡然的模样,孟丽君说道:“经历了这么一场,我对于功名富贵,也看得淡了。在外面飘泊了几年,我也想念起故乡的桃花梨花杏花了。老父亲,也该想我了吧?毕竟,我曾经跟他说,去年就回家的,却在湖广路上耽搁了这么多时候。另外,即使想要功名富贵,也应该在科场上得,这才是读书人的本色。如果靠殿下荫蔽得官,也不是味道。”
抬出孝道来,王长虹也说不出话;半晌才说道:“既然如此,长虹先预祝先生一路顺风。不过您这一去,只怕我们相见无期了……长虹想冒昧请教,先生您故乡何处?长虹若是前来拜访,不嫌弃冒昧么?”
孟丽君见她越说越忘形,不由也着急起来了。自己得赶紧消除她的念想才是。笑道:“学生从小家贫,在舅父家里长大。舅父虽然也看重我,但是……到底有些不方便。其实我们既然相交,知心即可,又何必需要来往?将军日后名满天下,学生寻找将军,想必容易。到时将军不会没有空闲罢?”
这话就是拒绝了。王长虹未免流露出三分失望。又说了几句闲话,王长虹才离去。等王长虹离去,孟丽君就吩咐荣兰:“收拾好行李,我们今天傍晚就走。”
荣兰忍不住露出淘气的神色:“想不到,咱们这一次又要摸黑逃走!公子,您是越来越习惯做贼了!”
孟丽君也微笑道:“这本事练习熟了没有错。我们说不定将来还用得着呢。再说,咱们已经跟王长虹说过话了,也不算不辞而别。”
两人收拾好行李——也没有太多的行李,不过一点首饰两件衣服罢了,统统都穿到身上藏在身上——那些书籍类东西,统统留着——反正王长虹会给自己保管好的——借口出去散步,就此一去不返。当然,书案上书信还是要留的,孟丽君很偷懒,就留了十个字:湖广无余事,江海寄萍踪。刘真他们会送给铁穆看的,那就连称谓落款都省下了。
刘真与王长虹当然在道路上四处寻找。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孟丽君就呆在严李氏家里,抄抄书,教教严小黑他们一群泥猴子读读书,顺带着,还有一个大学生,荣兰。荣兰被逼迫着学繁体字,可真把嘴巴撅到了天上去。好在有孩子做示范,她也不得不学——被一群孩子比下去,那味道可真没趣得紧了。孟丽君很得意地告诉荣兰:这叫做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又等到了四月份,身子已经大好,严李氏验收通过,同意孟丽君长途跋涉回家——才启程去明州。
孟丽君实在没有想到,她在严李氏家里优哉游哉的时候,铁穆面临的是怎样的境况。
孟丽君的料想绝对没有错,铁骑确实是将铁穆当作继承人来考察的,但是她忽略了另外一些人,铁穆还有一堆叔叔。
这其实也怪不得她,她对于临安的情况,知道的确实太少;而铁穆,对于临安的叔叔们,介绍的也实在不多。铁穆总以为,自己家里的一些让人耻笑的情况,知道的人是越少越好。所以,刘真有些知道,李玉飞很清楚,但是,郦君玉,他什么也不知道。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
说书先生
深秋的阳光已经软弱无力。不过尽管是软弱无力的阳光,镀在这金色的田野上,还是给田野增加了一些灿烂的色彩。
张家祠堂就面对着这一片曾经辉煌的田野。由于稻谷已经全部被收获,所以,王华与王浩面对的,都是一些金黄色的稻草垛。就在这片田野里,他们已经平安的混过了一年。
祠堂里很热闹。因为张家家主新娶了儿媳妇,新请了一个说书先生,正在祠堂里说书呢。王华与王浩的铺盖都被卷起来,收拾到角落里去;祠堂里按照宗族里的地位大家已经排好位置,男人女人分开,人们正兴致勃勃地听说书。而王华与王浩,这两个外地来的帮工,自然是没有位置的。于是他们就很自觉的走出门来,呆门口晒太阳。
对于听说书,王华与王浩其实没有多大的热情。两人到底是大户人家出身的,什么热闹场面没有见过?只不过从来没有尝过在门口听书的滋味罢了。但是对于这样的落差,两人也没有多少联想与难过。到底这一年来的经历,已经将他们身上的公子傲气消磨得差不多了。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但是想起日后的打算,王华终于沉默了。王浩知道他心事,但是也分担不得,也说不出话。沉默的时候,却听见祠堂里的雷鸣般的叫好声。叫好声过后,便听见那说书先生清朗的声音:“话说那周公瑾,接到消息之后,立即赶赴吴江府。到的家里,来不及与夫人说上两句话,便听见门口传来通报……”
王华心中一动,说道:“那说书先生,居然讲三国志?”
王浩也是一怔,说道:“我也见过不少说书先生,听过不少说书,却没有听过讲三国志的。这说书先生,居然有这样的能耐?我倒要听听。”两人当下就将耳朵竖立起来,听里面声音。
这说书先生说的却是生动,偌大的一个祠堂里,竟然寂静无声。王华与王浩,虽然人在祠堂外面,祠堂里的说书声音,还是清清楚楚,一字一字的落入他们的耳朵。听了片刻,王华忍不住微笑:“这才相信说书的能耐了,三国志里面才几句话,就给他生出这么大的一片情节来!”王浩也微笑:“若不是添油加醋,这说书就说历史,他们又哪里来饭吃?不过说的还真生动。”王华也微笑:“我也忍不住要仔细听了。不知还会生出怎样的故事来呢?”
再听下来,两人却忍不住摒住了呼吸!因为在那说书先生的声音里,他们不单单听出了刀光剑影,不单单听出了鼓角铮鸣,他们还听出了——兵法!
是的,只懂得男欢女爱的人,从这篇三国志里,只能够听出周瑜夫妇的一片温情;只懂得打架斗殴的人,从这篇三国志里,只能够听出战争流血的惨烈;而深知兵法的两人,却从中听出了——无上的兵法!
兵法!
王华看着王浩:“三国志里没有这段历史!都是那位先生的附加!”
王浩也点头:“绝对没有这样的历史!不过是‘曹操烧船而退’这么几个字而已,但是他却生发出这么一大片故事来!火攻之计也罢了,那反间之计,那苦肉之计,那诈降之计……真想不到,世界上竟然有如是之人,想出了这么一片连环计!这位说书先生,别的不说,一定深知兵法!”
王华站了起来:“我一刻也坐不住了!实在想不到,市井之中,也有高人!我想向他求教,我可以拜他为师……只要他能够教我兵法!”
王浩伸手将他拉住:“你先坐下。别忘记我们的身份。好在这说书先生也是住在祠堂里的。等说书结束,吃完饭,我们在慢慢与先生拉话套话,再做打算也不迟。”
王华坐下:“我是忘形了。多谢熊兄提醒。”
王浩放轻了声音:“我也知道你心急着家里的事,安南的事。但是你要学会忍耐,学会寻找时机。就我们两个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是安南几百万军队的对手。”
王华做了一个深呼吸,慢慢坐下:“多谢你了。如果不是你在身边时时提点我,我真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傻事。”
王浩微笑:“你和我是兄弟,有什么谢不谢的。”
大家没有料错,这张家村里的佣工,就是皇甫少华与熊浩兄弟。那日皇甫少华逃脱之后,想起湖广平江县赛孟尝熊浩的名声,便前去投奔。熊浩也曾听说过皇甫少华名声,不过在如此情形之下相见,未免又惊又喜,手足无措。当下封锁消息,杀猪宰羊招待。
不过熊浩虽然想封锁消息,但是招待皇甫少华的规模也未免大了些。又杀猪又杀鸡的,那猪的嘶鸣几里地外都能听到。邻居家虽然不知道熊家来了什么人,但是却可以确定熊家是来了贵客。当时捕捉皇甫少华的风声正紧,当天就有地保来熊浩家探问。好在熊浩在当地素来有威望,与地保又有人情,说了两句谎话,就将地保糊弄了回去。第二日又有熊家的弃仆,探问得一些风声,跑到官府去告密。幸好平江县也与熊家有些人情,县令带人来熊家转了一圈,没有多仔细盘问,收了一些银钱便离开了。
但是这样一来,皇甫少华就担下了心事,又不愿连累熊家,便准备告辞。熊浩却也是一个好义之人,见皇甫少华情形如此,便说道:“我与你一道出行。两人一道,以兄弟名义,就是与别人佣工,也少惹人注意一些。”当下就收拾行李,抛下还怀着身孕的妻子,与皇甫少华一道远行。
一路辛苦,担惊受怕,也不能细数。到了这嘉兴府,在张家村找到一份佣工的活计,才算安定下来。农忙时候做农活,农闲时候帮人打柴挑水检漏舂谷磨面,什么零碎活计都做。熊浩是见识过这些活计的,做起来也有几分模样;皇甫少华却是个纯粹的生手,刚开始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插不上手。好在他天资聪颖,练武的人力气也还大,被人呵斥了两回,磨合了两天,也慢慢学起来了。
与熊浩不同,皇甫少华很长时间内不能完全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许多次,被人呵斥的时候,他差点想要拿出原来的少爷公子脾气与人相争。好在身边有一个熊浩。熊浩到底年长几岁,脾气稍微沉稳一些。关键时候,往往提点暗示,硬生生将皇甫少华的少爷脾气压制了下来,总算没有出漏子。一年下来,皇甫少华终于适应了他的新身份新地位。到了现在,如果只看外表,我们已经认不出原来的皇甫少华了;站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佣工。
但是皇甫少华到底还不是普通的佣工。他的心底,还有一股火在燃烧——那就是:去安南,救父亲!当然,如果能为家里的冤狱平反,那自是更好。
可是,没有机会。
两人主动要求住到这祠堂里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毗邻田野,不与人家接壤。这样,等夜深人静的时候,两人就可以悄悄起床,去野地里练武,发泄一身的气力与愤懑。皇甫少华的武艺本来就不错,一年来与熊浩相互切磋,又长进不少。现在,皇甫少华对于自己,唯一没有信心的,就是兵法。熊浩知晓兵法,但是所学,其实比皇甫少华还要略逊一筹。两人虽然暮夜切磋讨论,却也进步无多。
皇甫少华知道,自己所学,完全来自父亲。父亲如此兵学大家,还失陷在安南,那么依照自己的水平,即使有带兵去安南的机会,估计也讨不得好来。所以,他急切地想要找一个兵学大家,做自己的先生,学一些父亲地方学不到的招数。
今日竟然听到了一个说书先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战例里,表现出非常高明的兵法见识,皇甫少华如何不激动?又差点失态了。幸好熊浩提醒。
好不容易熬到散场。先生却又被请去吃饭;皇甫少华与熊浩也只好按捺住性情,先自己打火做饭。一顿晚饭吃得没滋没味,四只耳朵老竖起来,听祠堂门外的声音。可是人越性急的时候,越是等不到自己要等的人和事。一直熬到二更时分,才有长工扶着醉醺醺的说书先生回来。满身酒气,半醉半醒,哪里说得上话?服侍那先生上床,才说了两句家乡籍贯等闲话,那先生早已沉沉睡去。却留下可怜的两兄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熬到下半夜,两人终于有了几分睡意;确又听见那隔壁房子里先生起床呕吐的声音。两人一激灵起来,跑到隔壁,却果然看见那先生呕吐的一塌糊涂。当下一个烧水一个扫地,服侍这先生醒酒;那先生却迷迷糊糊,说不上两句话,又开始没天没地地呕吐,皇甫少华猝不及防,倒是被吐了一身污秽。强自忍住心中的厌烦感,将先生服侍妥当让他重新睡着,两人才来得及收拾自己。这一折腾,天已经是蒙蒙亮了。
先生一直到日上三竿才醒来。而此时,皇甫少华已经将他的衣服浆洗干净烘干送了过来。熊浩也送上了新熬好的小米粥。那先生见两人如此殷勤,未免有些诧异,也有些歉意,于是吃着粥,三人一起说起闲话来。
这先生原来也是湖广人氏。去岁饥荒,辗转漂流到了两浙,心想天子脚下谋生总稍微容易一些。谁知道自己竟然白白读了那么几年书,连作一个账房先生的能耐也没有。太下贱的活计又不愿做,身份稍微高一点的活计又找不着,很长时间内就是靠人家的施舍过日子,就这么半饥半饱地挨着。
今年夏天到了明州地面。因听说这明州大户康家窑场扩建,正要招能绘画的人来做工,便去碰运气。到地方才知道,原来这康家生意规模大,付的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