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丈夫继续干下去,她再次从台元的盈余中拿出一大笔钱,投资裕隆,才使裕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有付出必有回报。1976年,裕隆汽车公司生产汽车16万辆,终于雄居台湾5家汽车公司之首。到1981年,年产汽车高达574万辆,营业额也由当初的3亿多元台币跳到160亿台币。裕隆的业务蒸蒸日上,连美国最大的新闻周刊《时代》杂志都盛赞它的创办人严庆龄是台湾的福特。裕隆的股票一经上市,便行情看好。
然而,就在裕隆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件不幸的意外事故发生了:严庆龄不慎跌跤,摔伤了脑部,被送进医院。经检查,他患了脑神经萎缩症,维持不了几年。出院后,他仍长期卧床,健康状况日渐恶化,甚于无法出席裕隆高级管理人员的例会。命运多舛的裕隆,再一次陷入绝境。
抢占行业制高点迅猛扩张
这时,吴舜文这位“纺织女王”毅然接过裕隆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的重任。业务不熟,她就向卧病在床的严庆龄求教,并专门聘请一位日籍专家开课辅导。
5年之后,1981年3月21日,久卧病榻的严庆龄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悲痛欲绝的吴舜文强忍丧偶之痛,勇敢而镇定地接过严庆龄的事业,正式担任了裕隆企业集团的第二任董事长职务。
她投资45亿元台币,以加快三义汽车厂第一期工程的进度。两个月后,一期工程就正式投产,待全部工程完工,该厂的汽车年产量可达26万辆。
为了尽快实现由台湾人自己独立设计车体的梦想,她又斥巨资20亿台币,在新园创建“裕隆汽车工程中心”,以开发新型汽车。她广招人才,特邀台湾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34岁的航空工程博士朱信出任中心主任。
在吴舜文苦心经营下,1983年裕隆汽车公司的年收入达162亿元新台币,名列台湾民营企业的第四位,每月可产1.5万辆速利轿车与旅行车,占台产汽车市场总量的42%。
1986年4月,经过1800多个昼夜的苦战,以朱信为首的“32程中心”全体员工,果然不负吴舜文的殷切期望,终于推出了台湾第一辆自行设计制造的“飞羚”新型小轿车。
裕隆飞羚101型轿车上市后,立即掀起一股热潮,不仅震动了台湾的汽车制造商,也令海外的同行为之叹服!许多新店铺都纷纷以“飞羚”为名,街头巷尾的空气里,都充盈着中国人的骄傲。
5年之后,第二代“飞羚102”问世,并闯入了欧洲市场。1991年,裕隆汽车工程中心开发设计的“新尖兵”轿车上市,因其车型美观、性能优良,勇夺当年小轿车市场销售之冠。吴舜文在汽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令人瞩目,毫无疑义地成了台湾的“汽车皇后”。
东南汽车公司成立之后,依托中华汽车的技术,从1996年7月第一台汽车投产至2002年,累计推出了“东南得利卡”、“东南富利卡”两大系列46款轻型客车及专用车,产销汽车近5万台,实现税利10多亿元。2003年3月,利用“海峡两岸汽车工业合作”概念,东南汽车公司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轿车生产牌照并很快生产出轿车——东南菱帅。目前,东南汽车已成为海峡两岸最大的合资企业,轻客生产位居同行第二位;东南菱帅到今年底将实现月销5000台,在中档轿车市场占有率达4%以上。
90岁每天准时上下班
马年年末,吴舜文迎来了她的九十诞辰。
虽然这几年,她已将裕隆集团交给她的独子裕隆集团执行长严凯泰,但身体硬朗的吴舜文,每周总要固定听取报告,随时掌握公司最新动态,也顺便与老部属聊聊天。对于公司经营方针与儿子之间意见相左时,吴舜文通常会委婉告诉严凯泰。严凯泰有时也会顺着老妈妈的想法,对有些策略做些修正。
吴舜文几乎将全部精神都寄情在工作上。除非身体不适,否则一大早做完运动后,她的身影就会准时在裕隆企业集团大楼内出现。
货运大王佐川清
战胜自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个最普通的脚夫,几十年做着最平常的事,创造了一段最不平常的辉煌。
脚夫起步
到1978年,“佐川捷运”成立30周年时,已拥有8700辆汽车,221家店铺,从业人员1,65万名,年营业额2850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收益超过了“日本通运”,名列日本商业运输界第一。
直到现在,佐川清还毫不放松对职工进行“脚夫精神”的教育,强调他们“回到原点”。他给自己准备了这样的墓志铭:“一个一生额头上流着汗拼命工作的人,长眠于此。”
作为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货运大王,佐川清和他的妻子共同创建的“佐捷运”货运公司,从一无所有、肩背手提起家,经过30年的迅速发展,成为在日本运输界名列第一的超级企业,在国际运输界也享有盛誉。佐川清的成功被视为日本战后的一大奇迹。
佐川家在新渴县颈城郡板仓村可谓第一世家,是个大地主家庭。佐川清父亲彻治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
但是好景不长,在佐川清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在亲戚的帮助下,又娶了一个女子小学的教师为继室。这个继母的到来,使佐川清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因为继母常虐待他,逼他干一些重体力劳动,他的身体反倒因此锻炼得非常强健。15岁的时候,佐川清下决心离家出走。离家的时候,他身上仅有5毛钱,他买了一张火车站台票,混上火车,到了京都却出不了站。在站台上,他看见个身穿“丸源”号衣的脚夫。佐川清觉得自己有一身力气,正好可以干脚夫。于是他请那位脚夫带他到“丸源”公司总部。从此,他开始接触货运工作——他喜欢这个工作,他一生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后来,他父亲得知这个消息,专程赶来将他带回家去。但没过多久,他再离家出走,仍去干他的脚夫。
战后,日本许多被美军轰炸过的城市已是一片废墟。重新建设需要大量人力,佐川清毫不费力地就在一家承包土木工程的叫“栗和田组”的建筑队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干得很出色,不久就被提拔为老板的助理。之后,老板又想招他为女婿,但佐川清心中却一直思念着家乡一位名叫幸惠的姑娘,两人已经私订了终身。
老板的一番美意使他觉得难以当面拒绝,只好采取了逃避的办法,悄悄离开,到东京都立川市另一家建筑队“池田组”工作。因为此时他已经熟悉了土木工程,很快地,他同样在新队伍里崭露头角,老板有什么事都会把他叫去商量。
池田组承包的是美国占领军方面的工程,工作多得做不完。这时的日本最缺乏的就是人力,要招募能干活的青壮年是很困难的。有一天,老板找到佐川清,问他能否想办法招些工人来。佐川清答应回去看看。他回到家乡板仓村寻找儿时的朋友,请他们分别再去招募一些人——后来,居然凑了75个人。他把这个消息通过电话告诉老板,那边立刻接下了占领军的全部工程。
于是,佐川清自然而然地成了这75个人的头儿。在他的带领下,他们提前完成了那批工程。为了感谢和慰劳这些乡亲们,佐川清摆酒设宴。在酒宴上,有人提出今后仍想跟他干,其他人也都纷纷附和。佐川清知道,工程一旦结束,工程队通常只有解散,池田组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收留,惟一的办法就是成立独立的工程队,由他来当老板。
勤劳的双脚踩出坦途大道
1957年3月,“佐川捷运”宣告成立。招牌有了,但却没有雇主前来光顾。
一个多月过去了,佐川清每天乞讨似地挨门挨户地问人家,有没有货要送。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这些商人。终于,在第45天,大阪鳗谷街—家叫千田商会的老板对他产生了同情心,跟他闲聊了一会儿。千田先生提到丸源的伊藤芳治,佐川清说是他的表兄。
千田先生颇为诧异:“那么你为什么不去找他?至少他可以给你介绍一些客户呀。”
佐川清说:“我曾经在丸源干过脚夫,现在想独立,但不想借着表兄和丸源的信誉而谋生。我要靠自己的力量。”
千田先生点了点头,对这个年轻人十分欣赏。他是做照相机生意的,当即就拿出10台照相机,请佐川清送到京都的一家店里去,而且不收他保证金。“真的可以吗?”佐川清将信将疑。
千田先生微笑着点了点头。
佐川清接受了货物,飞快地送到了目的地,赚到了第一笔小小的收入。从此以后,情况渐趋好转,京都和大阪的批发商之间开始有了这样的说法:“常常来拜访讨工作的佐川清,好像是个勤奋能干的人。”
有了这样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商人都把他们的货物交给佐川清运送。而他,也分外地珍惜每一次机会。其他脚夫不大愿意承揽的活,只要找到他,不管是否吃得消,他总是一口答应下来。
一次,一家叫做“光洋轴承”的机械商请佐川清送轴承到京都。每个轴承重50公斤,他每天运送7趟,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他硬是咬着牙坚持干下来。机械商深受感动,决定将他定为商行的专属脚夫。
妻子幸惠不忍心让丈夫累成这样,她提议买两辆二手脚踏车,一辆放在大阪车站,另一辆放在京都车站。这样,市区的路上就可以轻松一点。后来,需要运送的货物越来越多,佐川清一个人显然是来不及运了。幸惠要去帮着运,丈夫没答应。可幸惠也很倔犟,瞒着佐川清当起了脚夫。好在她从小是吃惯了苦的,背着超过自己体重的货物,居然还面带微笑地跟熟人打招呼。
后来,有人戏称他们这对夫妻为“大阪的鸳鸯脚夫”。生意像滚雪球一样,终于发展到夫妇俩无法处理的程度。佐川清开始雇佣人手。
辉煌献给有准备的人
到1959年,“佐川捷运”已经在大阪、敦贺、福井、余泽富山建立了5个分支营业处。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他先后添置了13辆摩托。
6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这给运输业创造了极好的机会。“佐川捷运”以脚夫精神作为公司的根本,创造了良好的商业信誉,自然不会错失这个发展的良好机遇。时至今日,“佐川捷运”已经完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它拥有堪称世界第一的电脑系统,先进的巨大流通中心。为了不使“佐川捷运”沾染上所谓“大企业病”,佐川清毫不放松对职工进行“脚夫精神”的教育,强调他们要“回到原点”——就是保持创业之初不怕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他打算在21世纪将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陆地、海上和家中。
橡胶大王李光前
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的知名富豪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被一片悲痛的气氛所笼罩,成千上万的人上街为一位老人送行。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表达了哀悼与痛惋之情。这位老人就是海内外知名的华人实业家、慈善家、华人社团领袖李光前先生。
学业艰难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1893年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幼年时,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他的父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虽然日子艰难,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读书。李光前从小念私塾,10岁以后,随家迁往新加坡,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
1909年,李光前因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得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的资助回国,于暨南学堂就读。1911年,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垮台。由于时事多变,学校也停办了。李光前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学校及崇正学校任教,同时还在一家华文报社兼电讯翻译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念头,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并选修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再次辍学,以维持生计。
事业伯乐至关重要
精通中文、英文的李光前,经友人介绍,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从此,他开始涉足商界。
1916年,同样是爱国华侨巨商的陈嘉庚为了将其橡胶事业向欧美市场扩展,需要一名精通中、英文并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人才,庄希泉便向陈嘉庚推荐了李光前。
这一次“跳槽”,成为李光前商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机。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由于他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再加上性情老成持重,甚得陈嘉庚器重的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
1920年,陈嘉庚把长女嫁给了李光前——这又是一次重要的转折!李光前少年时期那段坎坷、曲折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深得陈嘉庚赏识时,他又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兢兢业业,陈嘉庚也尽量放手让他充分施展才华。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了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无疑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
公司开业的第三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很多企业都举步维艰,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本小力单、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苦苦支撑,硬是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站住了脚。
建功立业只等黎明时刻
1931年,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扩大资金,并改原公司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他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
随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声名赫赫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
李光前在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时候,不满足于已取得的辉煌业绩,开始向金融界进军。他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成为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在李光前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一跃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具实力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如今,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金融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
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新加坡的经济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华侨的产业损失巨大。战后,李光前从美国回来,看到大片大片的废墟,满目疮痍,就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同时,他还努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的新加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新加坡广大贫苦侨民都居住在木屋或临时搭就的棚屋里,这种房子极易酿成火灾。为此,新加坡当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