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尤其不能得罪小人。
第二,可以探听信息。如果丙对乙心存不满,忍不住对甲抱怨了几句,甲如果不清楚乙和丙的关系,
多半不敢直截了当地传话过去,必然先问:“你认识丙吗?”假若乙说“认识”,甲就不会再说什么,以
免有搬弄是非之嫌,而乙也徒然失去获得信息的机会。若乙说“不认识”,甲才会放心地把丙的话告诉乙,
乙也能了解丙对他的不满,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
明明认识却装成不认识,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完全是因为甲不合理在先。打听别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始
就应该把目的说清楚。比如:“你认识丙吧?他托我给你带了点礼物。”乙一定回答“认识”。如果不能
一开始就做到合理,直接问:“你认识丙吗?”得到“不认识”的回答后,就要调整:“哦,他说和你很
熟,还想约你吃个饭呢。”那乙也会向合理的方向调整。不要以为从“不认识”调整到“认识”很难,中
国人很会“颠倒是非”,拥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进退自如,因为凡事早已留有余地。
乙只需作恍然大悟状:“哦,你说的是他啊,抱歉抱歉,刚才没听清,还以为你在说谁呢。”轻轻松
松就兜回来了。
先说明自己的目的,再去问对方,以便给对方斟酌的空间,这才算合理的行为。不要责怪别人不诚实,
不要认为一切不合理,都是“我”以外的中国人造成的。殊不知种种缺失,实际上都与“我”密切相关。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不反省自己是不是诚实,是不是考虑周到,是不是明白透彻,便大胆地
指责中国人不诚实,实在不公平。
心——追求圆通,善于自保
中国人常将人分成两种——君子和小人。孔子对君子与小人有过许多论述,比如,“君子怀德,小人
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人们历来崇尚君子,但事实上君子斗不过小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因为小人非常重视人际技巧,很容易打动
别人的心,进而抓住别人的心。君子往往觉得自己凭良心,不做亏心事,不必讲求什么人际技巧,因而时
常得罪人,引起别人的怨恨和报复。这一点是君子不及小人的地方。那君子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同样注重
人际技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呢?
圆通而不圆滑
人们常常认为小人圆滑,因而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
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
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
而圆通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但可悲的是,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
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
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模样,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
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
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
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
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
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
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
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很多人盲目排斥“推、拖、拉”,视“推、拖、拉”为落伍、陈旧、
腐败的手法,把圆通和圆滑都看成可恶的行为,因此失去圆通的本事,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合理地“推、
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圆通。如果一味地认为“推、拖、拉”
是坏事,那就会事事看不惯,甚至整天不愉快。
圆通就是“面对现实”,“负起责任”,另外加上“不伤害面子”。不够圆通,很容易伤害自己的面
子,也很容易伤害别人的面子。
譬如介绍别人的时候,经常听见当老师的人说“这是我的学生”。而被介绍的人,却似乎并不认定介
绍人是老师,反而淡淡地说“我们现在合作一些事情”,这岂不是很尴尬?当老师的人,如果介绍“这是
我的朋友”,对方紧接着说:“不,我只是教授的学生而已。”是不是就能避开尴尬的场面?让别人承认
自己,而非自己盲目乱认,这就圆通多了。
“面对现实”和“负起责任”可以用理智和科学来处理;“不伤害面子”却需要以感性和艺术来协
调。圆通就是科学加艺术,理智加感性,所以很难做到。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很难精于此道,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
但是,难学,还是要学,因为只有学会圆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听到别人的夸奖,要针对不同的人回复
不同的话:对西方人要说“谢谢”,对日本人要说“请多多指教”,对中国人要谦逊地说“哪里,哪里”。
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就是圆通。如果对西方人说“哪里,哪里”,相信对方一定莫
名其妙;如果对中国人说“谢谢”,对方会不以为然:“我不过说说而已,你还当真了。”
不可否认,圆通有圆滑的成分,但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我们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
分析圆通的要素,才可以学得圆通的精髓。
第一,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
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失去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
第二,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推、拖、拉”,也不能够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变
成令人厌恶的圆滑。
不过,中国人自己“推、拖、拉”的时候,往往不认为自己正在做这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却自满于“事
缓则圆”的解说。但是,看到别人“推、拖、拉”,却又立即觉察出来而心生反感。
圆通说起来相当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圆通与圆滑的差距十分细微,稍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
以千里”。
遇事先求自保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朱子说:“明是明理之明,哲乃了然于心,保身则是依
道理进退而处世,于是罪刑、灾祸不至。”
中国人凡事先求自保。遇到突发状况,就会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学分析形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形
势不利时,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逞匹夫之勇呢?很多人反对“明哲保身”,
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虚伪、消极,其实不然,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话,其他的都没有意义。
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况凡人呢?中国人明哲保身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深藏不露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的应用,也是我们奠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如果有人把
自己的实力毫不隐瞒地展现无遗,很容易遭人算计,岂不是自讨苦吃?中国人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的道理,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
这也是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心理。日本人就算没有本领,也要装成很能干的样子;美国人有多少本领,
都要找机会表现出来;只有中国人深藏不露,静观其变,再衡量情势的变化,以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做
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有句俗话“树大招风”,因此,中国人有能力并不表现,还喜欢伪装成没有本领的样子。例如,
会写字的人不轻易宣扬自己擅长书法,会画画的人不愿意让人家晓得自己善于作画。这样做比较省力省事,
否则请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只能疲于应付,稍有不慎,厚此薄彼,就会得罪人。另外,自己深藏不露,
还可以留下力气嘲笑爱表现的人。中国人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只有能力而没有本事的人,往往一
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比如,大家在打球,招呼你也参加,就算你天天练习,也要谦逊地说:“好久没有打了,生疏啦。”
大家让来让去,你才登场,不费吹灰之力,把对手一一打败。就算如此,也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大家明
白你刚才不过是深藏不露的一种应用罢了。
喜欢保留实力、不强求出头并不说明中国人奸诈、不实在。相反,谦虚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深藏不露有三个要点:
第一,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愈出名,遭遇的麻烦愈多。越有能力,承担的责任越重。中国人比较喜
欢打击有能力的人,同情没有能力的人;能者必须多劳,没有人会感激,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
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为。
第二,不要夜郎自大。中国人对那些自我膨胀,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的人,大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背后则嘲笑他们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十分看不起。
第三,慎防人上有人。即使自己的本领高强,也要慎防人上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所以要深藏不露,
以免泄露自己的实力,招来对手的攻击,对自己不利。
深藏不露并不是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求取合理的露,以免露得过分或不及,对自己有害。
有能力必须合理地表现,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好处。中国人主张“不可以随便表现”,并没有反对合
理的表现。不能不表现的时候,务必表现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范围,以免留下后患。
以让代争
人类社会,彼此难免要竞争。实际上,了解中国人性格的人,就知道中国人太喜欢争了,而且一争起
来往往不择手段,所以不鼓励中国人竞争,认为能够不争的,大家都不要争,不能够不争的,便以让代争,
这才是中国人推崇的君子之争。
争是必要的,舍也是必要的。什么都要争,最后就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争。
而且给人一种恶劣的印象,使大家提高警觉,甚至于联合起来,一点机会都不给你。因此太会争、太喜欢
争的人,经常什么都争不到。只想到舍,同样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又是什么,而
且给人一种消极、不愿意负责任的不良印象。
只有把“争”和“舍”融合在一起,该争的才争,不该争的就舍弃,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是圆满
的做法。以让代争便是兼顾“舍”与“争”的权宜措施,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会乱争,才
可能争得恰到好处。
但是“让”并非消极的“让”,也不是让给谁都行,而是在冷静思考之后,让最合理的人来做最合理
的事,才不会令众人失望。千万不要心里不情愿,却打着谦让的幌子,那是虚伪。让来让去,觉得自己最
合适,这时候就应当仁不让。关键在于把握“当仁”的尺度,要从事情的性质、轻重、缓急、大小来判断。
当然,当仁不让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现出来。“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而且推辞
不掉,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为之。“半推半就”必须诚心诚意,另一方面表示“我虽然勉强接受,仍然
随时准备交给比我更合适的人”,一方面让没有当选的人也有面子。比如你被选为部门主管,必须要表明
你不想当,极力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
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偷懒。一旦你接
受了,就必须负责到底,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秘不外传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的绝技保密,就算传授给徒弟也要“留一手”。这一直是受人诟病的一种作风,就
因为“留一手”,造成很多技艺失传。其实,这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自保心态,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留
一手”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在于“留得合理不合理”。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凡是能够发扬光大的,中国人并不主张“留一手”,反而毫无保留地让全世界
的人来分享。但是,有些东西,中国人之所以“留一手”,有一些特别的道理。
技艺失传似乎要归咎于师父的自私,不肯把自己的真实本领倾囊传授,以致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却不
能忽略两种情况,一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另一种是教会徒弟,杀死师父。年富力强的师父凭着威势
和丰富的经验,或许能够制服徒弟;而年迈体衰的师父,如果不幸遇到徒弟翻脸不认人,就会悔之晚矣。
“年老慎择徒”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两种情况下,预先留一手,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如果遇到忠良可靠
的徒弟,师父自会倾囊相授,哪里会留一手?
中国人很重视拜师礼,凡欲拜师者必须恭恭敬敬地向师父叩首,以显其诚意,要不然师父怎敢把功夫
传给他?
儒家一再希望中国人“反求诸己”,徒弟发现师父秘而不传,实在不应该埋怨师父,而是应该自我检
讨,为什么自己在师父眼中这么不可靠,弄得师父必须痛心地留一手?而为师者,应尽可能将技艺发扬光
大,并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传人,教他、导正他,让他刚正不阿,这才是秘传的真义。
事实上,“留一手”跟“不留一手”,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想学的人,师父留一手照样学得很像;
不想学的人,师父不留一手照样学不好。“留一手”不过是学得不像、学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种借口。依
据中国人的观点,用“师父留一手”来骗别人,给自己留下面子,尚属可行。若是连自己都骗,真的把责
任都推给师父,那就实在太不长进了。“留一手”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现在,除个别门类外,磕头拜师的情形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工作中,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却很常见。这
就要求人们在“留一手”和“不留一手”中做好抉择,既要有足够的能力自保,又要将自己的技术发扬光
大。
性——爱占便宜,死要面子
中国人的本性是什么?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怕吃亏,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亏上当;第二
喜欢占小便宜,中国人一般不奢望去占大便宜,专占小便宜;第三,自私又爱面子。
就怕吃亏上当
说中国人怕吃亏上当,并不是贬低中国人,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人。中国人重视合理,
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其
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特性,凡